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制定計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

(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指導思想:

本學期以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圍繞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研究機制,不斷創新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課堂上注重四個強調,四個轉變,四個還給,四個到位。以“五愛”教育為基本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規範為基礎,加強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視道德行為的指導。以健康心理品質養成為目標,加強艱苦樸素和熱愛勞動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本學期課程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知道一些英雄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並讚美他們。

2、懂得在集體生活中,有事要與大家商量。學會遵守集體生活原則,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

3、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的關懷和父母、老師的教育和培養。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師。

4、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為了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要從小勤奮學習,熱愛科學。懂得學習、做事要講效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

5、知道國家有法律,少年兒童是受法律保護的,國小生要學法守法。

6、懂得社會財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能尊重各行各業的勞。

7、樂意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同學間能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9、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說真話。

10、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國小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而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認識的基礎,是趣味性激發道德動機的橋樑,是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以情育人,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今後還須堅持以情育人的教學法。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匯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國小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精心設計問題,增強心理體驗。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明白道理,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比、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藉助於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後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並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年級學生共58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說明

本冊教材包括個3單元、9個板塊主題、19個活動主題,主要綜合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關內容。

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方式來組織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到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點面結合、由近及遠的編寫原則,選取與學生生活聯絡密切的三方面內容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材料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材設計思路及特點

1.以單元為主題來構建學習內容。教科書貫徹兒童的學習“源於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的'理念,力求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社會問題作為教科書的素材,來構建開放的學習主題。“方便麵的來歷”、“天涯若比鄰”、“科技改變生活”是本冊教材的三個學習主題,都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指導學生展開開放的學習活動。教材設定的情境貼近生活,能夠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

2.重視學生實踐性學習的指導。教科書根據不同學習主題的需要,設計了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學習方式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能自主有效地進行探究學習。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捕捉不同的資訊,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參與社會的意識。

3.重視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做人”的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規範只有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教育才具有實效性。教材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定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學生的良好品德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得以實現。教材還注意引導學生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選擇自己合理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教學時間和空間具有開放性。教科書設計了許多空白的文字框,引導學生把自己蒐集的資料、感想、調查內容等寫下來,這既體現了“使教材成為與兒童進行對話、需要兒童進行創造的文字”的設計理念,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留下空間。教科書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中的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科書還注意本課程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使教學時間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層次性。教科書從單元學習主題的構建到板塊主題的選擇再到活動主題的設計,都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匯入,然後一步步加深,最後擴充套件到最前沿最複雜的內容。這樣安排,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教科書在圍繞單元主題選擇教學內容時,努力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教科書將天文、地理、歷史、倫理、生物科技、通訊科技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科學的教育融入其中,通過學生的探究、合作,實現學習內容的自主構建,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的有機統一與整合。

四、與前後冊教材的關係

本冊教材是高年級的起始冊,主要安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關內容標準。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與前幾冊內容的區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學習內容,體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注意實地調查、思辯活動等適合高年級開展的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獨立的見解,喜歡質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說服力強的科學材料,避免說教式的教育。材料的選擇不僅僅限於我國,而是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這就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分配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學生基本情況:

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能積極完成學校交給的各種任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與同學友好相處。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得過且過。總之,引導本班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內容

1、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2、追根尋源;

3、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4、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儘可能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五、教學進度表

周別 教學內容和課時

1 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1 生活中的快樂(3課時)

2 擁有好心情(3課時)

3 嚐嚐苦滋味(2課時)

4 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5 吃穿住話古今(一)(2課時)

6 吃穿住話古今(二)(2課時)

7 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3課時)

8 漢字和書的故事(4課時)

9 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0 偉大的先人(2課時)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為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6個主題,各主題下分設三級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

四、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

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五、教學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學科教學模式,突破各學科教學之間的界限,在主題中整合多學科的知識,使學生進入多學科背景的人文學習領域,進行體驗和探究性學習。

2、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多渠道的蒐集知識的資訊,不侷限在課本。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查詢等途徑找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學會學習;

3、教學中還要緊密聯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的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的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六、教學檢測與評價

1、在評價方法上進行嘗試和研究。力求使評價過程化、多樣化,評價的方法適合學生。

2、採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激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3、根據“課後練習與評價”冊,資訊收集、社會實踐、期末考查、學生課堂常規,發言情況、學習態度等進行多元評價。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 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 第二單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裡;第三單元 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 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二、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

1. 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 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 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 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標:

1. 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 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資訊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 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知識目標:

1. 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2. 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 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 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式。

5. 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 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 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 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 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與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 充實教學內容,聯絡豐富生活。

四、課時安排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湊向我們共同成的和絃》、第二單元為《我在民族大家庭裡》、第三單元為《不屈不饒的的中國人》、第四單元為《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現在已進入國小階段最後一年,學生的思品課學習即將結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巨集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民族,熱愛祖國”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安排

第一、二週:第一課

第三週:第二課

第四周:第三課

第五週:第四課

第六週:第五課

第七週:第六課

第八週:第七課

第九、十週:第八課

第十一週:第九課

第十二週:第十課

第十三週:第十一課

第十四周:第十二課

第十五週:第十三課

第十六週:第十四課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課標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規定,

“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本冊教材從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維度,以“尋根問祖”、“可愛的祖國”、“我們同有一個家”三個單元的篇幅達成《課程標準》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點

(1)教材的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結構創新,主題構建,範例原則。講究層次,引發問題,資訊單元豐富)。

例:以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古代文化名人三個主題勾勒出我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傳承,凸顯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單元裡,教科書從國土教育(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方面)與“沿著江河走下來”(黃河、長江)兩個主題的學習,通過對祖國疆域縱向、橫向的空間分佈形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單元裡,通過對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過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內容最顯著的變化是點式呈現,課程觀念和目標發生了根本變革(強調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以學生髮展為本)

例: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明的感受,萌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這個單元就不是單純的學習歷史,不是我國古代史的講授。但是在各主題中又都設有很簡單的年表,用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歷史概念。並且,這個單元的最後展示出一個家庭歷史的範例,引導學生學習寫家史。這樣通過具體的感受、初步的薰陶、簡單的'練習,不僅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加開闊了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

(3)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例:第二單元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不是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不是標語口號式的教學。而是幫助學生具體瞭解偉大祖國遼闊的國土、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和地形、人口、資源、大江大河,以地圖學習作為中介,從祖國的空間分佈方面產生比較具體的表象,這樣學生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實實在在的,而決非空泛的了。

特別提示: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地圖學習,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留有充分的教學空間)

例:第二單元中對祖國行政區的學習,教科書以《中國政區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又以製作表格、朗讀歌謠和開展拼圖遊戲等活動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不僅使教師的教學空間十分寬闊,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很活潑。

(5)教材引導教師自主引發教學思考(提倡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社會認識水平。)

二、本冊教材使用中的問題、困難與解決

1.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都源於生活。有的是學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們間接可以觸控到的生活。由於間接生活與學生有距離,教學中的困難可以用如下方法解決:

(1)幫助學生運用直接生活經驗來感悟

(2)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2.運用形象思維拉動抽象思維

國小生因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的認知有著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本冊教材內容的教學可以利用地圖作為形象認知的中介,幫助學生接受抽象認知的內容。例如,《我們生息的國土》主題教學就要儘量利用地圖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三、檢測與評價

1.評價的目的與功能必須明確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目的在於獲得反饋資訊,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作出終結性評定,或對兒童進行比較或分等。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重視的是診斷與調節的功能、強化與教育的功能。

2.評價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的綜合性評價。

3.評價方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除了採取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學生自述、學生互評、作品評價、個案分析等方法,也可以採用測查、檢測的方法獲取反饋資訊。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課標要求:

一、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分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自信、誠實、求上進。

(二)行為與習慣

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初步瞭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

瞭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

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學情分析:

本學期本人擔任五年級五班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5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來自親人、老師、社會的'關愛,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貴,樹立“生命至高無上”的觀念。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正確對人生的艱難與挫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2、引導學生通過遊戲規則和學校紀律,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懂得規則就是通過約束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服務,從而願意自覺地遵守規則。簡單瞭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並能自覺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等。

3、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4、通過調查、訪問、動手體驗等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科技創造新生活”。注意通過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的含義,認識到科學必須為造福人類服務,初步樹立科學的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5、幫助學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學生了解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事實,從而產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知道我國多加入的一些國際組織,瞭解這些國際組織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3、注重學生的實踐

4、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措施與方法

1、注重全班學生整體發展和提高,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

2、與潛能生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行自我轉化。

3、採用個別輔導與小組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潛能生的輔導。

4、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5、實現四個轉變:由過去的灌輸向積極地引導轉變;由問題的主考官向積極啟發轉變;

6、由課堂的主宰者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合作伙伴、朋友轉變;由道德行為的評判者向輔導者轉變。

7、體現四個互動:師生資訊互動;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現實的互動;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互動;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合作的互動。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教材分析

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要求

1、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的課程服務。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

3、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4、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

1、見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圖在物和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培養兒童的.完整人格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向兒童展示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於提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連結,讓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展與教育,努力使兒童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連結。

4、在個體經驗中融入人類的經驗,注重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以驗的環節,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四、教學進度

1、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2、科技帶給我們什麼

3、社會文明大家談

4、健康文明的休閒生活

5、學會拒絕5不能忘記的屈辱

6、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7、了中華民族的崛起為

8、站起來的中國人

9、日益富強的祖國

10、告別貧困奔小康

11、開啟國門,走向世界

12、到周邊去看看

13、環球旅行去

14、文化採風

15、往後複習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上學期教學中學生對地理類相關知識的學習尤其感興趣,對歷史類教材興趣相對弱。本期,我在教學時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更多的體驗活動,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熱愛和平、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熱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為三個單元,16課。第一單元《錦繡中華在我心中》,第二單元《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第三單元《迅猛發展的現代工業》。

三、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初步感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2、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3、讓學生知道戰爭的危害,明確和平的重要意義,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知道聯合國組織和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維護和平所做出的貢獻。

4、讓學生了解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及通過課題研究《蒸蒸日上的新農村》來感受現代農業的變化,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5、使學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災害,知道災難時必須要互幫互助,眾志成城。並且學習自救自護的小常識,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和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6、通過研究課題《體驗工作流程》,讓學生學習瞭解現代工業的變化。

四、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說、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五、教學注意的問題: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六、課時安排

1、第1周祖國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種多樣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週中華美食名揚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華服飾

6、第6周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

7、第7周錦繡中華在我心中

8、第8周我們的衣食之源

9、第9周農業大家庭

10、第10周面對自然災害

11、第11周“考察”農業的歷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農村

13、第13周生活中處處有工業

14、第14周我們的生活在變化

15、第15周我國工業的發展

16、第16周體驗工作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簡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年級品社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有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

品德與社會課擔負著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

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

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

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資訊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新增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裡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

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字,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三、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一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四、教學進度安排:

(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社會性、時代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對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斷層。

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世界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絡。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世界地理,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體會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初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任中和使用的幾種語言,知道世界各國在地理環境、傳統方面存在差異,懂得尊重文化差異、激發瞭解世界文化的興趣。

2、知道人類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成果,懂得科技造福人類,增強學好科學的使命感。直到國際間經濟、文化相互依存,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各國進步。知道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重大災難,體會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和恐怖活動是人類共同的心願。關注環境與資源等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初步樹立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瞭解聯合國、國際奧委會等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的名稱及其開展的一些活動,體會聯合國宗旨和奧運精神。知道《兒童權利公約》等一些國際性公約的名稱極其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作用。

4、懂得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少年要學習革命前輩和先進人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立志成才。懂的新時代的中國少年要有民族精神和國際意識,當好"地球村"的公民。感謝母校與老師的辛勤培育,為走向時代做好德、智、體等方面的準備。

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資訊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新增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裡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字,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需要,教材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年本班有學生17人,根據對學生的摸底學生品德素質不夠好,行為習慣也有待於提高,社會知識瞭解的很少,綜合能力素質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善。

本學期本冊共有四個單元12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現實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因循而不拘泥兒童生活的領域,整合品德、地理、歷史、社會等學科的內容。教材的`內容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而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一結論、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造空間

三、工作要點及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7、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8、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9、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10、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11、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與友同行

四好大一個家

五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六民族團結一家親

七艱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十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十一尋訪偉大的古代文明翻開新的一頁

十三從小村莊看大變化

十四我的中國結

十五複習備考

附:個人教研安排

時間

教研內容

二、三月份確立研究主題

四月份強化培養學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動

六月份複習備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都很天真活潑,反應敏捷,充滿好奇心。他們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閱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3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著眼於做人道德認識的`提高,著重於道德情感的培養,著力於做人行為的指導,使學生懂得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明白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過觀察、發現快樂、尋找快樂並感受快樂,能夠從多種快樂中領悟到只有付出的快樂更令人回味。

3、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絡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讓學生初步樹立歷史發展觀,也基本瞭解祖先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祖先的欽佩感。

4、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巨集揚和傳承。

5、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地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懂得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的思想,培養對地球的親近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家庭、熱愛學校熱愛科學的教育。

2、通過教學,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初步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

3、知道有關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等的品質。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努力讓學生學好社會知識,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用的人才。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1-2一1、從四大發明說起2

3 2、圓明園在哭泣2

4 3、悲憤的吼聲2

5-6二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3

7 2、春天的故事2

8 3、走進新時代2

9-10三1、高峽出平湖2清明節(週二)

11-12 2、西部大開發2

13-14 3、日新月異的交通2勞動節(週一)

15四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

16-17 2、國際組織3

18-19複習迎考端午節(週一)

20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