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實用】遊記日記範文八篇

日記1.86W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遊記日記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遊記日記範文八篇

遊記日記 篇1

這個國慶,我和爸爸媽媽回了爸爸的老家——浙江溫州,爸爸帶我去了溫州的標誌性景點——江心嶼和仙岩,爸爸說朱自清寫的《梅雨潭》就在仙岩哦!

江心嶼是甌江中的一個小島,爸爸說就像我去過的廈門鼓浪嶼一樣,是要坐船去的,哈哈哈,我最喜歡坐船了!不過等我們到了江心嶼,發現有好多人都在等著坐船,只能慢慢等了,不過很快就來了一艘船,一下就把所有遊客都裝上去了,厲害吧!到了島上,我們先去看了東塔和西塔,然後爸爸帶我去看了遊樂場裡的鬼屋,媽媽是膽小鬼,她都不敢進去呢!後來我們還去坐了摩天輪,摩天輪好高啊,我在上面看到很遠的地方了。

仙岩就是朱自清寫的`《梅雨潭》中提到的那個仙岩(這是爸爸告訴我的,我可不知道誰是朱自清,嘻嘻嘻),我爬山爬得很快,我看到了梅雨潭,裡面的水真的很綠呢,我還看到了雷響潭和龍鬚潭,雷響潭的水聲真的像打雷那麼響,我問媽媽,為什麼叫龍鬚潭,媽媽指著瀑布告訴我說:因為那些細細的瀑布就像龍的鬍鬚一樣,所以叫龍鬚潭呀!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說:嗯,是的,那必須要叫龍鬚潭了!媽媽聽了笑死了,討厭的媽媽,老是“嘲笑”我!

這個假期我過得很開心哦!

遊記日記 篇2

九河公園的早晨可熱鬧了。瞧,綠樹叢中,假山腳下,和彎曲的小道上到處都可以看見人們在鍛鍊身體。

公園西面,有一棵蒼翠的老槐樹,枝葉茂盛,樹幹粗的幾個人都抱不過來。老槐樹下的.那快空地,已經成了老年人的活動場地。看,那位老爺爺正在舞劍呢。他上身穿著運動衣,下面穿著白色燈籠褲,可精神了。只見他緩緩伸出右腿,稍稍的彎曲左腿,雙手緊握寶劍,用力向下劈去……老爺爺的動作是那麼熟練,那麼優美。

小亭子那邊傳來優美的音樂,原來是老奶奶們在跳健身舞,只見他們身穿紅色的衣服,白色運動鞋,一會兒扭扭屁股,一會蹲下來,一會又轉了一個圈,真像一群飛舞的蝴蝶。

太陽升起來了,晨霧漸漸散去了,這時,吹來一陣風,那棵老槐樹的枝葉吹得沙沙做響,它顯得那麼高大挺拔,充滿生機。

遊記日記 篇3

20xx年8月13日星期一晴

今天,我們去瀏覽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橋群——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組成,橋橋相連,形成三橋夾兩坑的自然奇觀,因此又叫“天坑三橋”。

我一進入天生三橋,就立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比神奇。座座石橋高大險峻,橋下綠草如茵、綠樹成林,溪水緩緩流淌,蝴蝶翩翩起舞,彷彿進入了世外桃源,令人陶醉。我不禁浮想聯翩:“這天生三橋是怎麼形成的呢?會不會是神仙下凡時送給人間的呢?”

最令我難忘的是黑龍橋的四泉——珍珠泉、霧泉、一線泉和三迭泉。

珍珠泉從洞頂噴湧而出,微風吹過,把它們變成了一粒粒小水珠,像是仙女灑下的珍珠。我伸手想接住它們,可惜那些“珍珠”落在手裡就消失了。

霧泉從一個小孔中噴出,在陽光的照耀下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一層煙霧,真像是從黑龍口中噴出的迷霧呢。

一線泉從橋洞中部流出,水流像是排著隊從洞裡走出來一樣,筆直筆直的.,從不分開,怪不得叫“一線泉”呢。

三迭泉從橋壁奔流而下,被中間三塊突起的石板分成三段,一波三折,錯落有致,遠遠看去像是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

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天生三橋,心中不由地生出對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遊記日記 篇4

五一放假第一天的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市城的“君昂童子軍樂園”玩。這是一個鍛鍊我們體能、意志、耐力和勇氣的樂園,有絕地逢生、青蛙跳板、樹屋等很多專案。

經過很久的排隊,終於輪到我體驗了。教練員將保險帶系在我的腰間,給我戴上一頂黃色的安全帽,並囑咐我說:“要注意安全,不要走錯道!”

儘管我信心十足,走上一層,開始闖關。但我還是有點害怕,於是我壯著膽子走了上去。第一關是由木板和繩索組成的“懸空小橋”。我開始走上去,雙手緊抓著頭頂的保險帶,一直不敢鬆開,慢慢抬起腳,腿抖著向前艱難地的挪動,腳下的橋左右晃動著,我感覺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好不容易走到中間休息的平臺,我趕緊就跳了過去,心裡鬆了口氣,我還裝作鎮定的樣子給一旁的爸爸招了招手。然後我繼續前進,來到了一個用圓木和繩索連起來的“緬甸橋”,這和上一座橋大有不同,需要側著身子橫著走,很快就過了這一關。

第三個專案是我最拿手的“梅花樁”,只不過這是“懸空版本”的,走上去雖然也是搖搖晃晃,但是我按照地上走梅花樁的方法,左右手腳交替前行,沒一會就過了這一關。緊接著的一關是這裡面最簡單的一個,它就是“結組獨木橋”,我踩著繩結一兩步就走了過去。後面的“青蛙跳板”、“吊樁”……我都順利的'通過了。

一層的專案順利通過後,我爬上攀梯,來到了第二層,原來攀梯就是二層的第一關,看來二層比一層還簡單。第二關之字木橋我也順利地通過了。到了第三關,竟然在一面懸空的牆,腳下什麼可以踩的東西都沒有,牆上只有一些繩索和碗口大小的塊狀抓手,我站在那裡等了很久,還是想不出來怎麼過去,教練員讓我先蹲下,然後把我的保險帶往前一晃,我鼓足勇氣往前一躍,我整個身子都懸在了空中,我不由自主地登了幾下腳,發現腳下什麼也沒有,好像悠悠球一樣懸在空中,我兩手拉著牆上的繩索,使勁向前拉,換了好幾次後,才接近休息臺,我使出了吃奶的勁,向前一蕩,就抓住了休息臺的欄杆,終於過去了,過來一看才知道這一關的名字叫“絕壁逢生”,怪不得這麼害怕。接著,要繫好保險帶,不然後面的關卡是不會順利的通過的。下面的“鞦韆橋”、“小心翼翼”……也都順利的通過了,最終我完成了闖關任務。

今天下午真是好玩、緊張、快樂又充實。讓我體會到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勝利。通過體驗既磨鍊我的意志,又鍛鍊我的體質,真是快樂的一個下午呀!

遊記日記 篇5

晴空萬里,陽光明媚,我們一家帶著爺爺奶奶去山東遊玩。我們一共去了五個地方,分別是:大明湖、威海沙灘、蓬萊海底極地世界、長島月牙灣、九丈崖,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威海沙灘和九丈崖了。

經過一段漫長的開車之旅,我們終於到了盼望已久的`大海——威海。但到達時間有點晚,所以只能玩會沙子。第二天我們很早就到了沙灘上了,海與天同藍,我很想下水,但水太涼,等到十點多,海水暖和了,我才下了水。水有些深只能在淺水區遊玩。下午兩點,海水退潮了,可以往深處走走了,在岸邊不遠處,海的中間退出了一片沙灘,我們在那裡撿貝殼挖蛤蜊,我先挖出一個大坑,再往深處挖,挖得越深,蛤蜊越多。我挖呀挖,挖的手都疼了,但我很快樂。我們一共挖了一小桶蛤蜊,回到住處用它做了一盆鮮美的湯,非常好喝。

九丈崖,我以為是九個不相連的崖,過去一看,原來就一個崖。它非常高大、雄偉,站在上面,感覺很陡峭。我們沿著礁石往前走,海水拍打著礁石,擊起一層層浪花。我們又去了珍珠隧道,裡面很涼快,門口站著神話人物的雕塑,好像守護著門戶,保護遊客的安全。

我愛山東,我也愛山東的景區。

遊記日記 篇6

初十日晨起飯於香山寺,雲氣勃勃未已,遂別慧庵行,西〔取南丹道去。〕隨龍溪半里,逾其北,即西門外街之盡外也。又半里,見又一溪反自西來,乃九龍之流散諸田壑,北經西道堂之前東折而來。龍溪又西流而合,兩水合於西街盡處,即從路下北入石穴而注於江。又半里,過西道堂,又西五里,過前小觀還所過石橋架於石壑間者,其水乃小觀所出之支也。過橋,西南有岐,即前小觀所來大路,從橋西直行,乃懷遠大道也。

直西行又三裡,望見西北江流從北山下一曲,蓋自郡西來,皆循江南岸行,而江深不可見,至是一曲,始得而見之。

江北岸之山,自宜山之西連峰至此,突而西盡,曰雞鳴山。其西之連峰,又從雞嗚後環而去者也。憶前從小觀來,誤涉水畦;既得大道後,即涉一石壑,有石架壑上,其下流水潺潺,深不可晰。又東二里,復過一石壑,其架石亦如之。今所過止東壑石橋一所,其西壑者,路己出其北,橋應在其南,但橋下北注之水,不知竟從何出,豈亦入穴而不可睹耶?

向疑二橋之水,一為小觀,一為九龍,以今觀之,當俱為小觀,非九龍也。於是兩界石山俱漸轉西北。從中塢行,又十里,有山中峙於兩界之間,曰獨山,峭削孤聳,亦獨秀之流也。獨山南有村數十家,在南山下,曰中火鋪。又西北一里逾土岡,復望見西北大江一曲,自西而東。又西北一里,直逼南界石山而行。路北則土阜高下,江北復石峰蜿蜒,路瀕南峰,江瀕北峰,而上山盤界其間,復不見江焉。是時山雨大至,如傾盆倒峽,溪流之北入江者,聲不絕也。又五里,兩界之中,又起石峰一支,路遂界其北,江遂界其南。雨雖漸止,而泥滑不堪著足,行甚蹇jiǎn通“艱”也。又三裡,轉南界石嘴,有泉一泓,獨止石窞間,甚澄碧。

其西有巖北向,前有大石屏門而峙,洞深五丈,中高外閟,後壁如蓮花,葉蕊層層相疊,而綴隙扁狹,可窺而不可入焉。又西北二里,南山後遜外攢,中開一宕北向,數家倚之,曰大峒堡。入而炊於欄,問:“洞何在?”曰:“在南山之背。從堡後南入峽,尚三四里而至,一曰大洞,一曰天門洞,有楚氓開墾其內焉。”蓋自堡北望之,則南峰迴環如玦,人至堡後,又如蓮瓣自裂,可披而入也。

過大洞堡,升降陂陀,又十里,逾土山而下,則江流自南而北橫天塹焉。其西岸即為懷遠鎮。時隨夫挑擔不勝重,匍匐不前,待久之而後渡。江闊半於慶遠,乃懷遠鎮之南江也。

其江自荔波來,至河池州東境為金城江,又南至東江合思恩縣西來水(今稱大環江),南抵永順北境入山穴中,暗伏屈曲數裡,而東出於永泰裡,又東北至中裡,經屏風而東,黃村、都田之水入焉。

又東北過此,又北而東五里,則北江自西北來合,〔為龍江焉。〕前謂自屏風山入穴者,訛也。

屏風未嘗流穴中,入穴處在永順司永泰裡之間,土人亦放巨板浮穴中下。由是觀之,永順司有三大流焉。此為北支;而司北五里者,又為都泥北支;司南與思恩府九司隔界者,為都泥南支。八峒、石壁之水,入金城下流可知。懷遠鎮在江之西岸,其北尚有北江即今小環江自思恩縣北中州來,與南江合於懷遠之下流,舟溯南江至懷遠而止。其上則灘高水淺,不能上矣。北江通小舟,三四日至中州。

是晚宿懷遠鎮之保正家,而送夫之取於堡中者,尚在其西土山上。蓋是處民供府縣,而軍送武差。

十一日晨起,保正以二夫送至安遠堡換兵夫,久之後行。於是石山遙列,或斷或續,中俱土山盤錯矣。西北五里,上土山,轉而北,已乃復西北升降坡隴,每有小水,皆北流。

共二十里,過中火鋪,又西北三裡,為謝表堡。其堡當土山夾中,一阜孤懸,惟前面可上,後乃匯水山谷,浸麓為塘,東西兩腋,亦水環之。堡在山上,數家而已。候夫久而行。又北逾一嶺,五里,有數十家在東山下,曰舊軍。

時已過午,貰酒一壺,酌於路隅石上。石間有小水亂(流)。其南一穴伏石窞下,噴流而出,獨清洌殊甚。又西北,塢中皆成平疇,望見西北石山橫列於前,共八里,循南界石峰之麓,於是與西北石山又夾而成東西塢。路由其中,轉向西行,逾一橫亙土脊,則此小水之分界也。由此西望,則羊角山灣豎於兩界之中,此叱石之最大者也。又西二里,抵德勝鎮之東營。時尚下午,候營目不至,遂自炊而食。既飯,欲往河池所,問相去尚五里。問韋家山、街南金剛山。

袁家山、街北獅子洞。

蓮花塘,諸俱在德勝。遂散步鎮間,還宿於東營。是日下午已霽,餘以為久晴兆;及中夜,雨復作。

十二日晨起,飯畢而雨不止。

令顧奴押營夫擔行李,先往德勝西營。餘入德勝東巷門,一里,折而北,半里,抵北山下。袁家山。過觀音庵,不入,由庵左自庵登山。有洞在山椒山巔也,其門南向,高約五丈,後有巨柱中屏,穿東西隙,俱可入,則稍下而暗。餘先讀觀音庵碑,雲庵後為獅子洞,故知此洞為獅子。

又聞之土人云:“袁家山有洞,深透山後。”窺此洞深杳,亦必此山。時洞外雨潺潺,山頂有玉皇閣,欲上索炬入洞,而閣僧適下山,其中無人。乃令隨夫王貴。下觀音庵索炬,餘持傘登山。

石磴曲綴石崖間,甚峻,數曲而上,則閣上為僧所扃,閣下置薪可為炬。餘亟取之,投崖下。歷崖兩層,見兩僧在洞口,餘疑為上玉皇閣僧也,及至,則隨夫亦在焉。僧乃觀音庵者,一曰禪一,一曰映玉,乃奉主僧滿室命以茶來迎,且導餘入洞者。

遂同之,更取前投崖下薪,多束炬入。遂由屏柱東隙,又北進數丈,則洞遂高拓,中有擎天柱、犀牛望月、鶯嘴、石船諸名狀。更東折數丈,則北面有光熠熠自上倒影,以為此出洞之所也;然東去尚有道杳黑,乃益張炬東覓之,又約五丈而止。

乃仍出北去,嚮明而投。

抵其下,則懸石巉岨,光透其上,如數月並引。餘疑,將攀石以登,忽有平峽繞其左而轉,遂北透出,其門北向,又在前所望透明之下也。出洞,南向攀叢崖而上,則石萼攢沓,如從蓮花族瓣上行,緣透明穴外過,又如垂簾隔幕也。南向上山頂,遂從玉皇閣後入,則閣僧已歸。登閣憑眺,則德勝千家鱗次,眾峰排簇,盡在目中也。仍從二導僧下山,〔折磴石崖間,凡數曲下,出〕過獅了洞前,下入觀音庵,謝滿室而別。

遂出,南半里,過德勝街,其街東西二里餘。

街方墟集為市。

雨中截街而南,又半里抵韋家山。從山之西麓攀級而登,崖懸峽轉,有樹倒垂其上,如虯龍舞空。上有別柯,從巖門橫架巨樹之杪,合而為一,同為糾連翔墜之勢。其橫架處,獨枝體穿漏,効仗耷希似雕鏤成之者。

巖門在上下削崖間,其門西向,前瞰樹杪,就隘為門。前有小臺,石橫臥崖端,若欄之護險。再上,有觀音閣當洞門。由其右入洞,洞分兩支:一從閣後東向入,轉而南,遂暗,秉炬窮之,五丈而止,無他竇也;一從閣西東向入,下一級,轉而北,亦暗,秉炬窮之,十丈而止,亦無他竇也。大抵此洞雖嵌空,而實無深入處,不若獅子洞之直透山後。然獅子勝在中通,而此洞勝在外嵌,憑虛臨深,上下削崖,離披掩映,此為勝絕矣。觀音閣之左為僧臥龕,上下皆峭巖,僧以竹扉外障;而南盡處餘隙丈餘,亦若臺榭空懸,僧亦將並障。餘勸其橫木於前,欄而不障以臨眺,僧從之。此僧本停錫未幾,傳聞此洞亦深透於後,正欲一窮,餘以錢畀之,令多置火炬以從,其僧欣然。

時有廣東客二人聞之,亦追隨入。及入而遍索,竟無深透之穴,乃止。

洞門下懸級之端,亦有一門,入之深不過四丈,而又甚狹,遂下山,山下雨猶潺潺也。仍半里,出德勝街之中,隨街西向行,過分司前。

向有二府,今裁革,以河池州同攝鎮事。

又一里,出德勝西街門,又西一里,有營在路北,是為德勝營。

往問行李,又挑而送至河池所矣。仍出至大路,稍西,遂從岐南過一小溪。半里,平原中亂石叢簇,〔分裂不一,〕中有瀦水一泓,〔澄無片草,〕石尖之上,亦有跨樹盤絡,如香山寺前狀。

〔石片更稠合,間以潭渚,尤奇。〕潭西又有一石峽,內亦瀦水,想下與潭通。其上則石分峽轉,不一其勝也。其南有石獨高而巨,僧結茅於上,是為蓮花庵,亦如香山寺前之梵室。

〔門就石隙,東西北俱小流環之,地較香山幽麗特絕。〕但僧就峽壁間畜豬聚穢,不免唐突冒犯靈區耳。

峽水之西,又有古廟三楹,扃而無人。前有庵已半圮,有木幾、巨凳滿其內,而竟無棲守。石虛雲冷,為之憮然,乃返。

北出大路,又西過一石樑,其下水頗小,自北而南,又東環蓮花庵之東,又西繞其前而南去,此乃南入南江之流也。

又西經一古臺門,則路但磚甃,而旁舍寥落,不若德勝矣。

又西一里,入河池所非河池州邊,在今之宜山縣東門。

所有磚城,中開四門,而所署傾盡,居舍無幾,則戊午歲凶,為寇所焚劫,蕩為草莽也。德勝鎮皆客民,僱東蘭、那地土兵守禦,得保無虞;而此城軍士,反不能御而受燹(xiǎn兵火)。擔停於所西軍舍,穢陋不堪。乃易衣履至東街叩杜實徵,不在舍。返寓,之東門,實徵引至其書室,則所土阜上福山庵後楹也。庵僧窮甚,無薪以炊,仍炊于軍家軍戶人家,移食於庵,並行李移入。下午,令顧僕及隨夫以書及軍符白告知管所揮使劉君,適他出,抵暮歸曰:“當即奉叩,以晚,須凌晨至也。”所城與所後福山寺,皆永樂中中使雷春所創,乃往孟英山開礦者。

十三日晨起欲謁劉君,方往市覓柬,而劉已先至。劉名弘勳,號夢予。饋程甚腆,餘止收其米肉二種。已而柬至,乃答拜其署,乃新覆茅成之者。商所適道,劉君曰:“南丹路大而遠,第土官家亂,九年冬,土官莫極因母誕,其弟婦入賀,奸之,乃第三弟妻也。於是與第四弟皆不平,同作亂。極遁於那地。後下司即獨山之爛上司,向為南丹所苦,十年九月間,亦乘機報憤,其地大亂。兩弟藉下司萬人圍南丹,極以那地兵來援,其三弟走思恩縣,四弟走上司,極乃返州治。十二月,收本州兵,執三弟於恩恩而囚之。今年春,郡遣戚指揮往其州,與之調解,三弟得不死,而四弟之在上司者,猶各眈眈也。下司路不通;與荔波行,路近而山險,瑤僮zhuàng即壯族時出沒。

思恩西界有河背嶺,極高峻,為畏途,竟日無人,西抵茅濫而後入荔波境,始可起夫去。

但此路須眾人,乃行。“先是,戚指揮以護送牌惠餘,曰:”如由荔波,令目軍房玉潔送。“蓋荔波諸土蠻素懾服於戚,而房乃其影,嘗包送客貨往來。劉君命房至,親諭之送,房唯唯,而實無行意,將以索重賄也。從署中望北山岩,如屏端嵌一粟。既出欲遊北山,有王君以柬來拜,名冕,號憲周。且為劉君致留款意。已劉君以柬來招,餘乃不遊北巖而酌於劉署。同酌者為王憲周、杜實徵及實徵之兄杜體乾,皆河池所學生也。

曾生獨後至。席間實徵言其嶽陳夢熊將往南丹,曰:“此地獨岧夫難,若同之行,當無宵人之儆jǐng”警“。”劉君命童子往招之,不至。餘持兩端,心惑焉。

十四日以月忌一種不吉利的日子:初五,十四,二十三,姑緩陳君行。

餘卜之,則南丹吉而荔波有阻。

及再佔,又取荔波。

餘惑終不解。乃出北門,為北山之遊。北山者,在城北一里餘;拾級而上者,亦幾一里。

削崖三層,而置佛宇於二層之上、上層之下。

出北門,先由平壑行,不半里,有亂石聳立路隅,為門為標,為屏為樑,為筍為芝,奇秀不一,更巧於蓮花塘、香山寺者。又北幾一里,北向陟山,危磴倚雲崖而上,曲折亦幾一里。進隘門,有殿宇三楹,僧以索食先下掩其扉,自下望之,以為不得入矣,及排之,則掩而不扃也。入其中,上扁為“雲深閣”,右扁有記一篇,乃春元即“春闈”貢士第一名董其英者,即所中人。

言嘗讀書此中,覓閣東音石,為置茅亭。今從庵來,覓亭址,不可得。而庵之西,凌削崖而去,上下皆絕壁,而絲路若痕。已從絕壁下匯水一坎,乃鑿堰而壅,壅者有滴瀝,從倒崖垂下匯之,以供晨夕而已。庵無他奇異,惟臨深憑遠,眺擥甚遙。南望多靈山在第二重石峰之外,正當庵前;西之羊角山,東之韋家山,則庵下東西兩標也。

徙倚久之,仍下山至所城北門外,東循大路行。已岐而東北,共一里,入壽山寺。亂石一區,水縱橫匯其中,從石巔構室三四處,以奉神佛,高下不一。

先從石端得室一楹,中置金仙。

其西則石隙南北橫墜,澄流瀦焉,若鴻溝之界者。

以石板為橋,渡而西,有側石一隊,亦南北屏列,其上下有穴如門。

又穿而西,有庵北向,前匯為塘,亦石所擁而成者。

庵後聳石獨高,上有室三楹,中置一像,衣冠偉然,一老人指為張總爺,而所中諸生皆謂之文昌像。餘於福山寺閱《河陽八景詩》,有徵蠻將軍張澡《跋》,謂得之壽山蘚石間,乃萬曆戊子閱師過此,則此像為張君無疑。以無文記,後生莫識,遂以文昌事之,而不知為張也。憑弔既久,西南一里,入所城東門,返福山寓。

令奴子買鹽覓夫於德勝,為明日行計。

餘作記寓中。已而杜實徵同其嶽陳生至,為餘覓夫,汝明日同為南丹行。是日午後霽,至晚而碧空如洗,冰輪東上,神思躍然。

註釋

初十日早晨起床在香山寺吃飯,雲氣濃郁滾滾不停,於是辭別慧庵上路,向西取道去南丹州。順著龍溪走半里,越到溪北,就是西門外街的盡頭處。又走半里,見又有一條溪水反從西南流來,是九龍潭的水流散流在田間的諸條溝壑中,往北流經西道堂的前邊向東折後流來。龍溪又向西流去會合,兩條溪水在西街的盡頭處合流,立即從路下邊向北流入石穴中然後注入江中。又走半里,經過西道堂,又向西五里,走過從前去小觀時返回來經過的架在石壑間的石橋,橋下的水是小觀流出來的支流。過橋後,西南方有條岔道,就是從前由小觀來時的大路,從橋西頭一直走,是去懷遠鎮的大道。一直往西又行三裡,望見西北方江流從北山下轉了一道彎,大概是從府城西邊流來,我都是沿江南岸走,而江流深在谷底不可見,到了這裡拐了一個彎,這才得以見到它。江北岸的山,自宜山的西面峰峰相連延到此處,突立起來向西邊到了頭,叫做雞鳴山。它西面連線的山峰,又是從雞鳴山後面環繞而去的了。回憶從前從小觀來時,錯涉過水田;隨即找到大道後,馬上涉過一個石壑,有石橋架在壑谷上,橋下流水潺潺,深得不能看清楚。又向東二里,再經過一個石壑,它上邊架有石橋也如前邊一樣。今天所經過的只有東面石壑上的一座石橋,那在西面石壑的橋,路已經走到它的北面,橋應它南邊,但橋下往北流注的水,不知究竟從哪裡流出去,莫非也是流入洞穴中不能見到嗎?從前懷疑兩座橋下的水,一處是源於小觀,一處是九龍潭,按今天觀察的看,應當都是源於小觀,不是九龍潭。從這裡起,兩面的石山都漸漸轉向西北。從中間的山塢走,又是十里,有座山屹立在兩列山之間,叫獨山,峻峭陡削,獨自聳立,也是獨秀峰之類的山。獨山南邊有個數十家人的村莊,在南山下,叫中火鋪。又向西北走一里越過山岡,又望見西北方大江轉了一個彎,自西流向東。又向西北一里,直逼南面一列石山而行。路北是高低起伏的土阜,江北又有蜿蜒的石峰,路緊靠南峰,江緊靠北峰,而土山盤繞隔在其間,又看不見江水了。此時山雨猛降,如傾盆一樣倒入峽中,向北流入江中的溪流,響聲不絕。又走五里,兩列山之中,又聳起一座石峰,路便被隔在山北,江便被隔在山南。雨雖然慢慢停了,但泥地滑得不能落腳,行走非常艱難。又走三裡,轉過南面的石山嘴,有一亂泉水,獨獨停積在石坑間,十分澄澈碧綠。它西邊有個向北的巖洞,前邊有塊大石頭屏障樣矗立在洞口,洞深五丈,中間高外邊閉塞,後洞壁如蓮花,葉片花蕊一層層,相疊連綴,縫隙又扁又窄,可以窺視卻不能進去。又向西北二里,南山往後退進去,外邊聚在一起,中間開闊,一處向北的空地,幾家人依傍著它,叫大炯堡。進村在竹樓中燒飯,問道:“洞在哪裡?”答:“在南山山脊上。從堡後往南走入峽中,還有三四里便到了,一個叫大洞,一個叫天門洞,有楚地的百姓在峽內開荒種地。”從大洞堡北望過去,就見南峰迴繞如像玉塊,進到堡後、又如蓮花瓣自然裂開,可鑽進去。過了大洞堡,升降在山坡間,又走十里,翻過土山下走,就見江流自南往北橫流,成為天塹。江西岸就是懷遠鎮。此時隨行的腳伕挑擔子不能承受重擔,趴在地下不能前走,等了他很久然後渡江。江面寬度有慶遠府的一半,是懷遠鎮的南江。〔此江自荔波縣流來,流到河池州東境稱為金城江,又往南流到東江鎮會合思恩縣向西流來的江水,向南流抵永順司北境流入山間洞穴中,暗流潛伏曲曲折折幾裡,而後在東邊的永泰裡流出來,又向東北流到中裡,流經屏風山往東流,黃村、都田村的水流流入其中。又向東北經過此地,又流向北後轉向東五里,就有北江自西北流來會合,就是龍江了。從前認為自屏風山流入洞穴的看法,錯了。水在屏風山未曾流入洞穴中,流入洞穴之處在永順司永泰裡之間,當地人也放了大木板漂浮在洞穴中流下來。由此看來,加l項司有三大水流。這是北面的支流;而司城北邊五里的,又是都泥江北面的支流;司城南面與思恩府九司交界相隔的,是都泥江南面的`支流。八桐、石壁村的水流,流入金城江下游可想而知。〕懷遠鎮在江的西岸,江北還有北江自思恩縣北面的總州流來,與南江在懷遠鎮的下游合流,船溯南江到達懷遠鎮便停下來。〔它的上游灘高水淺,不能上行了。北江通小船,三四天到達總州。〕這天晚上住宿在懷遠鎮的保正家中,可送行的腳伕要從軍營中差遣,這人還在西邊的土山上。原來此處民間應府縣的差,而軍人負責武差。

十一日清晨起床,保正派兩名腳伕送到安遠堡換兵夫,很久後才上路。這裡石山遠遠排列,時斷時續,中間全是土山盤繞錯雜。向西北走五里,登上土山,轉向北,不久就又向西北上下在山坡土隴之間,常常有小溪,都是往北流。共二十里,路過中火鋪,又向西北三裡,是謝表堡。這座土堡正當土山相夾之中,一座土山孤懸著,只有前面可以上去,後面是水積在山谷中,浸著山麓成為水塘,東西兩側,也有水環繞著它。土堡在山上,只有數家人而已。等派夫等了很久才上路。又向北越過一道嶺,五里,有數十家人在東山下,叫舊軍。此時已過中午,買了一壺酒,在路旁的石頭上飲。岩石間有小溪亂流。溪南一個洞穴隱伏在石坑下,水流噴湧而出,顯得格外清冽。又往西北行,塢中全是平坦的田野,望見西北方石山橫列在前方,共八里,沿南面一列石峰的山麓走,在這裡與西北的石山又夾成東西向的山塢。路經由其中,轉向西行,越過一條橫亙的土山山脊,就是此處小溪的分界處了。由此向西望去,就見羊角山灣豎立在兩面群山之中,這是羊狀岩石中最大的。又向西二里,抵達德勝鎮的東營。此時還是下午,等營中的頭目不見來到,便自己煮飯吃了。飯後,打算去河池所,問知相距還有五里。問知韋家山、〔街南是金剛山。〕袁家山、〔街北是獅子洞。〕蓮花塘,諸處都在德勝鎮。於是在鎮上散步,返回來住宿在東營。這天下午天已轉晴,我以為是長期天晴的徵兆;到半夜時,雨又下起來。

十二日早晨起床,飯吃完但雨不停。命令顧僕押著營中的兵夫挑行李,先去德勝鎮西營。我進入德勝鎮東巷門,一里,折向北,半里,到達北山下。〔即袁家山。〕路過觀音庵,沒進去,由庵左從庵開始登山。有洞在山頂,洞口向南,高約五丈,後面有巨大的石柱屏風樣擋在中央,穿過東西兩邊的縫隙,都可以進去,只是稍下走就暗下來。我先讀過觀音庵的碑,說到庵後是獅子洞,所以知道此洞是獅子洞。又從當地人那裡聽說:“袁家山有山洞,深深穿透到山背後。”窺見此洞深遠,也必定是此山。此時洞外雨聲潺潺,山頂上有玉皇閣,打算上去找火把入洞,但閣中的僧人恰好下山了,閣中無人。於是命令隨行的腳伕〔叫王貴。〕下山去觀音閣要火把,我打著傘登山。石瞪曲曲折折點綴在石崖間,十分陡峻,拐了幾個彎上去後,就見閣上被僧人關鎖著,閣下放有柴火可以做成火把。我急忙取了柴火,把柴扔下山崖。經過兩層山崖,見兩個和尚在洞口,我懷疑是上邊玉皇閣的僧人,及走到時,就見隨行的腳伕也在其中。僧人是觀音庵的,一個叫禪一,一個叫映玉,是奉住持和尚滿室的命令拿著茶來迎接,並且領我進洞的和尚。於是隨同他們,再取來先前扔下山崖的柴火,多捆了些火把入洞。於是由屏風樣石柱東邊的縫隙,又向北走進去幾丈,就見洞高高拓展開,其中有擎天柱、犀牛望月、鶯嘴、石船諸般名稱與形狀。再向東摺進去數丈,就見北面有光影閃閃發亮從上方倒射進來,以為這裡是出洞的地方;然而向東去還有深黑的通道,就更加高舉火把向東找過去,又約走五丈便斷了。於是仍出來向北去,向著明亮處奔過去。到達那下邊,就見懸石高險阻隔,光線從那上邊透入,如同幾個月亮並排引進亮光。我疑惑,將攀巖石上登,忽然見有平坦的峽谷繞過它左邊轉出去,於是向北鑽出來,這裡洞口向北,又在先前望見的透進亮光之處的下邊了。出洞來,向南攀著成叢的石崖上登,就見石片攢聚雜沓,如像從成簇的蓮花花瓣上行走,沿透光的洞穴外走過,又如布簾下垂篩幕相隔了。向南上到山頂,就從玉皇閣後面進去,閣中的僧人卻已歸來了。登上樓閣憑眺,就見德勝鎮千家萬戶鱗次櫛比,群峰排列簇擁,全在眼中。仍跟隨兩個領路的僧人下山,曲折在石瞪山崖間,一共下走了幾個彎,出來經過獅子洞前,下山進入觀音庵,謝過滿室的人便告別了。

於是出庵來,往南半里,走過德勝街,〔此街東西長二里多。〕街上正在趕集。在雨中橫穿過街往南走,又行半里抵達韋家山。從山的西麓攀石階上登,山崖高懸山峽迴轉,有樹倒垂在山崖上,如屈曲的神龍飛舞在空中。上方有另外的樹枝,從洞口橫架在巨樹的樹梢上,合二為一,一同作出纏繞相連翔空下墜的姿態。那橫架之處,只有樹幹穿通,挖空剔竅,似雕鑿成的樣子。洞口在上下懸崖之間,洞口向西,前方俯矚樹梢,靠近險要之處闢為洞口。前邊有個小石臺,石橫臥在石崖前端,好像欄杆一樣護著險要之處。再上走,有觀音閣擋在洞口。由它右邊入洞,洞分為兩個支洞:一個從閣後向東進去,轉向南,便暗下來,舉著火把窮究它,五丈後到了頭,沒有其他洞穴;一個從閣西向東進去,走下一個臺階,轉向北,也暗下來,舉著火把窮究它,十丈後到了頭,也沒有其他洞穴。大抵此洞雖然嵌空了,可實際無深入之處,不如獅子洞一直穿透到山後面。不過獅子洞的優美之處在於中間相通,而此洞的優美之處在於外邊深嵌,憑臨虛空下臨深淵,上下是懸崖,散亂掩映,這算是絕頂優美之處了。觀音閣的左邊是僧人睡覺的石完,上下都是陡峭的岩石,僧人用竹門擋在外邊;而南邊的盡頭處剩下一丈多的空隙,也是如臺榭一樣懸在空中,僧人也將一併擋起來。我勸他在前邊橫架木頭,建成欄杆而不是堵起來,以便憑眺,僧人聽從了這個意見。這個僧人原來也是停住在這裡不多久,傳聞此洞也是深深鑽透到後山,正打算去窮究一次,我拿錢交給他,命令他多購置些火把跟隨我進洞,這個僧人欣然領命。此時有兩個廣東的客商聽說此事,也跟隨著進洞。到進洞後四處搜尋,竟然沒有通到深處的洞穴,只得停下來。洞口下方石階高懸的頂端,也有一個洞口,進洞後深處不超過四丈,而且又十分狹窄。於是下山,山下雨還在嘩嘩下著。仍是半里,出來到德勝街的中段,順著街道向西行,走過分司衙門前。〔從前設有兩個府,如今撤消了,由河池州共同代理鎮上的政事。〕又走一里,出了德勝鎮的西街門,又向西一里,有營房在路北,這是德勝營。去打聽行李,又挑了送到河池所去了。仍出來走到大路上,稍向西走,就從岔道向南涉過一條小溪。半里,平原中亂石成叢成簇,分離迸裂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亂積水,澄澈沒有一根草,石尖之上,也有橫跨的樹枝盤繞著,如香山寺前的形狀。石片更加稠密閉合,間或雜以水潭小洲,尤為奇異。水潭西邊又有一個石峽,裡邊也積著水,推想下邊與水潭相通。它上面就見山石分開峽谷轉向,其中優美之處不一而足了。它南邊唯獨有塊岩石又高又大,僧人在上面建了茅屋,這是蓮花庵,也像香山寺前的佛宇。庵門就著石縫建成,東、西、北三面都有小水流環繞著它,環境與香山寺比較,幽靜清麗特別優美。只是和尚就著峽谷的石壁在其間養豬積滿了汙物,不免冒犯風光靈秀的地方了。峽中積水的西邊,又有三處古廟,鎖著無人。前邊有座寺庵已有一半坍塌,有木茶几、大木凳堆滿了庵中,可居然無人住守。石空雲冷,為此憂然惋惜,這才返回來。向北出到大路上,又往西過了一座石橋,橋下的水很小,自北流向南,又向東環繞在蓮花庵的東邊,又向西繞到庵前而後往南流去,這是向南流入南江的溪流。又向西經過一處古臺門,就見道路全是磚砌的,但路旁房屋稀疏冷落,不如德勝鎮了。又往西一里,走入河池所的東門。周圍有磚牆,中間開有四道城門,可所衙倒塌光了,居民的房屋不多,是戊午年年成歉收,被盜賊焚燒搶劫,蕩為荒地了。〔德勝鎮都是客居的百姓,僱東蘭州、那地州的土司兵守衛,得以保證未出意外;但此城是軍士駐守,反而不能抵禦而受到兵火的破壞。〕把擔子停放在所西的軍營中,汙穢簡陋不堪。於是換了衣服鞋子到東街去叩見杜實微,不在屋中。返回寓所,走到東門,實徽領到他的書房中,就是所衙土山上福山庵的後殿了。庵中僧人極為窮困,沒有柴火煮飯,仍在軍戶人家煮好飯,搬到庵中進食,連同行李也搬入庵中。下午,命令顧僕及隨行的腳伕拿著信及兵符去告知管理此所的指揮使劉君。恰好劉君出門去了,到傍晚時歸來,說:“應當馬上來看望,因為天晚了,必須明天凌晨來了。”[所城與所後的福山寺,都是永樂年間(1403一1424)去孟英山開礦的宦官雷春建立的。〕

十三日早晨起床後想去拜見劉君,正要前往市上找柬貼,而劉君已先來到。〔劉君名叫弘勳,別號夢予。〕饋贈的路費十分豐厚,我只收下他的米肉兩種東西。不久柬貼來到,就到他的官署去答拜,官署是新近用茅草覆蓋成的。商議所走的道,劉君說:“去南丹州的路大而遠,只是土司家中出變亂,〔崇禎九年冬天,土司莫極因為母親過生日,他的弟媳入府賀壽,莫極姦汙了她,是三弟的妻子。三弟因此與四弟都不平,共同作亂。莫極逃跑到那地州。後來,下司即獨山州的爛土司,從前被南丹州害苦了,崇禎十年九月間,也乘機報仇,那一地區大亂。兩個弟弟從下司借來一萬人圍攻南丹州,莫極率那地州的兵前來救援,他的三弟逃奔思恩縣,四弟逃到上司,莫俊這才返回州城。十二月,聚集了本州的兵馬,在思恩縣逮捕了三弟後把他囚禁起來。今年春天,府中派遣戚指揮使前去南丹州進行調解,三弟得以不死,但在上司的四弟,還各自虎視耽耽。〕去下司的路不通;經由荔波縣走,路近但山險,瑤人憧人時常出沒。思恩縣西部邊界上有個河背嶺,極高峻,是艱險可怕的道路,終日無人,往西走到茅濫然後進入荔波縣境內,才能徵用腳伕前去。但這條路必須人多才能走。”這之前,戚指揮使把護送牌惠贈給我,說:“如果經由荔波,令目軍房玉潔相送。”原來荔波縣本地的諸蠻族素來懾服於姓戚的,而姓房的是他的影子,曾經包送客貨往來。劉君命令房玉潔來,親自告訴他送行,姓房的是是是的,可實際上沒有送行的意思,將以此索取厚重的賄賂。從官署中遠望北山的巖洞,如屏風上頭嵌著一顆小米。出來後想去遊北山,有個王君拿了柬貼來拜見,〔名叫冕,別號叫憲周。〕並且為劉君傳達了挽留款待的意思。不久劉君送柬貼來招喚,我於是不去遊北巖而在劉君的官署中飲酒。一同飲酒的是王憲周、杜實微及實微的兄長杜體乾,都是河池所的學生。姓曾的儒生是後來才到。酒席上實微講起他的岳父陳夢熊將前去南丹州,說:“此地獨有蠢人難,如果與他同行,將無須防備壞人。”劉君命令一名兒童去招喚他,不來。我徘徊在兩可之間,心中疑惑。

十四日因為是月忌日,姑且讓陳君推遲上路。我就此事占卜,是去南丹州吉利而走荔波縣有阻撓。到第二次占卜時,又是取道荔波縣。我的疑惑始終解不開。於是走出北門,去北山遊覽。北山,在城北一里多處;沿石階上登,也將近一里。懸崖三層,而在第二層之上、上層之下建了佛寺。出了北門,先經由平坦的壑谷前行,不到半里,有亂石聳立在路旁,如像門面、標杆,如像屏風、橋樑,如像竹筍、靈芝,奇秀不一,更比蓮花塘、香山寺的巧妙。又向北近一里,向北登山,高險的石瞪斜靠在入雲的山崖上,由此上登,曲曲折折也將近一里。走進隘門,有殿宇三處,僧人因為去找食物先下山去掩上了寺門,從下邊望去,以為不能進去了,到推門時,原來是虛掩著卻沒上鎖。進入寺中,上方的匾是“雲深閣”,右邊的匾寫有一篇記文,是春元董其英撰寫的,〔就是所中的人。〕說曾經在這裡邊讀書,在閣東找到音石,為此建了座茅草亭。現在從庵中來,尋找亭址,找不到。但寺庵的西邊,凌駕在懸崖上走去,上下都是絕壁,而絲線一樣的路如石痕似的。不久從絕壁下走。一坑積水,是鑿壩攔堵而成的,有水滴從倒懸的石崖上滴下來,積成水塘以供早晚用水而已。庵中無其他奇異之處,唯有面臨深淵憑眺遠方,眺望得非常遠。遠望南方的多靈山在第二重石峰之外,正在庵前;西面的羊角山,東面的韋家山,則如庵下東西兩面的座標了。

徘徊了很久,仍下山來到所城的北門外,往東沿大路行。不久岔向東北,共一里,走入壽山寺。亂石一片,水縱橫流淌積在其中,在岩石頂上建了三四處小屋,以供奉神佛,高低不一。先在岩石頂上找到一間小屋,中間放著佛像。它西邊有石縫南北橫向下陷,澄澈的清流積在其間,好似鴻溝分界的樣子。用石板作為橋,渡到西面,有一隊側立的岩石,也是南北向屏風樣排列著,它上下有洞穴如門一樣。又穿到西邊,有座向北的寺庵,前邊積水成塘,也是岩石圍抱而成的。庵後聳立的岩石獨自高聳,上邊有三間屋子,中間放著一尊塑像,衣冠華美,一個老人說是張總爺,可所中的眾儒生都說它是文昌帝君像。我在福山寺讀過《河陽八景詩》,有個徵蠻將軍張澡跋,在萬曆戊子年(萬曆十六年,1588)閱兵經過此地,說是在壽山長滿苔醉的岩石間找到此像,那麼此像無疑應是張君。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後輩無人認識,便把它當文昌帝君來侍奉,卻不知是姓張的了。憑弔了很久之後,向西南一里,進入所城的東門,返回福山寺寓所。命令奴僕去德勝鎮買鹽找腳伕,為明天上路做準備。我在寓所中作日記。隨即杜實微同他岳父姓陳的儒生來,為我找腳伕,決定明天一同上路去南丹州。這天午後晴開,到晚上便碧空如洗,明月躍上東方,神思敏捷躍然紙上。

練習和答案

遊記日記 篇7

今天,我來到了南師附中的分校,參加了第三屆“小小數學家”活動。這次活動讓我開闊了視野,看到了南京名校的風采。

一走進校園,就可以看到幾棟教學樓在雨中屹立,校園中心的圓形大廣場上還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蒼勁有力的兩個大字“誠樸”。進入教室,高科技的電子白板開始播放著著名數學家的演講。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他提到的黃金比,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

在我們的生活黃金比的應用很廣泛,它的比值約等於0.618,讓人看起來是最美的感覺,因此,黃金比一般用在藝術方面、建築方面等。比如,一幅畫的主題部分約佔總畫面的0.618,才會讓人賞心悅目。再來舉個最常見的例子,現在有許多女士穿高跟鞋,這是為了讓身材看起來美一些,讓自己的上半身高度和下半身高度達到一個黃金比。這樣就會讓一些個子矮的女士通過穿高跟鞋讓身高接近黃金比。可是高度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為了趕時髦不斷穿更加高的鞋子,這樣反而不好看了,所以在“創造”“黃金比的時候要進行仔細的計算,不要讓黃金比中的美溜走。

聽完演講緊接著就是一場測試,經過一場與試卷的“搏鬥”,走出校門,回想一下,名校之遊,收穫真不少。

遊記日記 篇8

【原文】

十八日 昧爽促飯,而擔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餘貲,為送浪穹。遂南行二里,過一石橋,循東山之麓而南,七裡,至牛街子①。循山南去,為三營大道;由岐西南,過熱水塘,行塢中,為浪穹間道。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於是西南從支坡下,一里,過熱水塘②,有居廬繞之。餘南行塍間,其塢擴然大開。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越溪又南,東眺三營③,居廬甚盛,倚東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過此中橫之溪,已全為浪穹境矣。三營亦浪穹境內,餘始從雞山聞其名,以為山陰也,而何以當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險要,特立三營以控扼之。土人呼營為“陰”,遂不免與會稽少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④。

【註釋】

①牛街子:今仍名牛街,在洱源縣北境。

②熱水塘:雲南俗稱溫泉為熱水塘,此處專指牛街溫泉。該溫泉至今仍存,在牛街稍南的公路邊。

③三營:今名同,在洱源縣北境。

④“土人呼營”句:明置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同為其附郭縣,治所皆在今浙江紹興。

【譯文】

十八日 天亮時催促吃飯,但挑夫逃走了。很久,店主人多要我的錢,為我送行李到浪穹縣。於是往南行二里,過一座石橋,沿東山麓往南走七裡,到牛街子。沿山往南去,是到三營的大路;從岔路向西南,過熱水塘,在塢中行走,是到浪穹縣的小路。原來這裡已經是浪穹縣、鶴慶府犬牙交錯的接壤地帶了。於是往西南順著一支坡下,一里,經過熱水塘,有民房環繞。我往南從田間走,山塢豁然大開。往西南走八里,一條小溪從東向西流。越過小溪又往南走,向東眺望三營,居家很興盛,傍靠在東山麓,那裡山峰更高大;向西眺望溪流,緊逼西山麓,那裡土地更肥沃;越過這條橫穿山塢的小溪,已經完全屬於浪穹縣境了。三營也在浪穹縣境內,我最初在雞足山聽到三營之名,以為是山陰二字,但為什麼位於山南呢?到了這裡才知道,西平侯沐英第二次平定佛光寨,因為其地險要,專門建立三營來控制。當地人讀營為陰聲,於是不免與紹興府會稽相鄰的山陰縣稱謂相同、不能分辨了。

【原文】

又南十里,則大溪①自西而東向曲。由其西,有木橋南北跨之,橋左右俱有村廬。南度之,行溪之西三裡,溪復自東而西向曲。又度橋而行溪之東三裡,於是其溪西逼西山南突之嘴,路東南陟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自西而東向曲,有石樑南跨之,而樑已中圮,陟之頗危。樑之南,居廬亦盛,有關帝廟東南向,是為大屯。屯之西,一山北自西大山分支南突,其東南又有一山,南自東大山分支北突,若持衡之針,東西交對,而中不接。大溪之水北搗出洞鼻之東垂,又曲而南環東橫山之西麓,若梭之穿其隙者。兩山既分懸塢中,塢亦若界而為二。

【註釋】

①大溪:即今茨河。

【譯文】

又往南走十里,大溪從西向東彎曲。沿大溪往西走,有木橋南北橫跨溪上,橋左右都有村舍。往南過橋,從溪西岸走三裡,溪水又從東向西彎曲。又過橋從溪東岸走三裡,於是溪水向西緊逼西山往南突的山口,道路向東南登隴而行。四里,則大溪又從西往東彎曲,石橋南北橫跨溪上,但橋中間已經坍塌,過橋較危險。橋南住家也興盛,有座東南向的關帝廟,這是大屯。大屯西,一道山北邊從西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南聳起,其東南又有一道山,南邊從東部大山分出支脈往北聳起,像保持平衡的針,東西交錯相對,但中間不相連。大溪水往北衝向出洞鼻的東垂,又轉向南,環繞東部橫山的西麓,像梭子那樣從山縫穿過。兩道山既然分別懸立在塢中,山塢也像被分為兩部分。

【原文】

於是又西南行塍間,三裡,轉而西,三裡,過一小石樑,其西則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達於城。乃遵堤西行,極似明聖蘇堤,雖無六橋花柳,而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魚舫泛泛,茸草新蒲,點瓊飛翠,有不盡蒼茫、無邊瀲灩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西二里,湖中有阜中懸,百家居其上。南有一突石,高六尺,大三丈,其形如龜。北有一回岡,高四尺,長十餘丈,東突而昂其首,則蛇石也。龜與蛇交盤於一阜之間,四旁沸泉騰溢者九穴,而龜之口向東南,蛇之口向東北,皆張吻吐沸,交流環溢於重湖之內。龜之上建玄武閣,以九穴環其下,今名九炁①臺。餘循龜之南,見其顎中沸水,其上脣覆出,為人擊缺,其水熱不可以濯。有僧見餘遠至,遂留飯,且及夫僕焉。其北蛇岡之下,亦新建一庵,餘以入城急,不暇遍歷。

【註釋】

①炁(qì):同“氣”。

【譯文】

於是又往西南從田間走,走了三裡,轉向西,走三裡,過一座小石橋,橋西是浩蕩的平湖,北邊和浪穹海子相連,南邊映襯山色,而西邊城牆聳立,湖中有堤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於是順堤往西行,堤和西湖的蘇堤極其相似,雖然沒有六橋花柳,但四周青山環繞,湖中的小島如珠串,又是西湖所趕不上的。湖中魚船泛泛,新長出的蒲草毛茸茸的,點瓊飛翠,有不盡蒼茫、無邊瀲灩的意境。湖名“茈碧”,真是名副其實啊。往西走二里,湖中有小島懸在中央,島上有上百戶人家居住。島南有一塊石頭突起,六尺高,三丈長,形狀如龜。島北有一道迂迴的'山岡,四尺高,十多丈長,東端突起如昂首,是蛇石。龜和蛇交錯盤踞在一島之間,四周有九個沸泉騰溢的洞穴,而龜口向東南,蛇口向東北,都張著口噴吐沸泉,泉水在湖內交流環溢。龜石上建有玄武閣,因為下面環繞著九個洞穴,如今名九炁臺。我沿著龜石南,看見龜顎中泉水沸騰,龜上脣覆蓋突出,被人敲缺了,水很熱,不可以洗滌。有個僧人看見我遠道而來,就留我吃飯,而且連挑夫、顧僕一道。島北蛇岡下,也新建了一座庵,我因為急著進城,無暇遍遊。

【原文】

由臺西復行堤間,一里,度一平橋,又二里,入浪穹①東門。一里,抵西山之下,乃南轉入護明寺,憩行李於方丈。寺東向,其殿已久敝,僧方修飾之。寺之南為文昌閣,又南為文廟,皆東向,而溫泉即洋溢於其北。既憩行李,時甫過午,入叩何公巢阿,一見即把臂入林,欣然恨晚,遂留酌及更②,仍命其長君送至寺宿焉。何名鳴鳳,以經魁初授四川郫縣令③,升浙江鹽運判官。嘗與眉公道餘素履,欲候見不得。其與陳木叔詩,有“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之句,餘心愧之,亦不能忘。後公轉六安州知州,餘即西遊出門。至滇省,得仕籍④,而六安已易人而治;訊東來者,又知六安已為流寇所破,心益忡忡。至晉寧,會教諭⑤趙君,為陸涼人,初自杭州轉任至晉寧,問之,知其為杭州故交也,言來時從隔江問訊,知公已丁艱先歸。後晤雞足大覺寺一僧,乃君之戚,始知果歸,以憂離任,即城破,抵家亦未久也。

【註釋】

①浪穹:明為縣,隸鄧川州,即今洱源縣。

②更(ɡēnɡ):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及更就是直到天黑後打更。

③經魁(kuí):科舉制度以五經取士,每經各取一名為首,稱為經魁。郫縣:隸成都府,即今四川郫縣。

④仕籍:官吏的名冊。

⑤教諭:縣學中主持祭祀和考試、教育和管束生徒的學官。

【譯文】

從九炁臺西往堤上走一里,過一座平橋,又走二里,進入浪穹縣城東門。走了一里,到達西山下,於是往南轉進護明寺,把行李放在方丈中。寺向東,大殿已經敝壞了很長時間,僧人正在修整。寺南部是文昌閣,再南是文廟,都向東,而溫泉就從寺北部流出。放置行李後,時間剛過中午,進城拜訪何公巢阿,一見面就握著我的手臂請進去,大家喜悅萬分,相見恨晚,於是留我飲酒到天黑打更時,然後讓他的長子送我到寺中住宿。何公叫何鳴鳳,最初以經魁的身份被任命為四川省郫縣知縣,後提升為浙江省鹽運判官。曾經和眉公說起我是布衣之士,想探望而沒能如願。他寫給陳木叔的詩有“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的句子,我覺得慚愧,也不能忘懷。後何公升任六安州知州,我就出門往西遠遊。到雲南省後,看到官吏的名冊,而六安知州已經換人擔任;問東部來的人,又知道六安州已經被流寇攻破,心中更加憂慮。到晉寧州時,見到學師趙君,趙君是陸涼州人,當初從杭州轉到晉寧州任職,問後,知道是何公在杭州的故交,他說來就任時在與六安州隔江相對的地方打聽,得知何公因父母去世已經先回來了。後來我在雞足山大覺寺見到一個僧人,是何公的親戚,於是知道何公真的回來了,因父母去世而離任服喪,六安州城就被攻破了,到家也沒多久。

【原文】

十九日 何君復具餐於家,攜行李入文廟西廡,乃其姻劉君匏石讀書處也。上午,何君具舟東關外,拉餘同諸郎四人登舟。舟小僅容四人,兩舟受八人,遂泛湖而北①。舟不用楫②,以竹篙刺水而已。渡湖東北三裡,湖心見漁舍兩三家,有斷埂垂楊環之。何君將就其處,結樓綴亭,綰納湖山之勝,命餘豫題聯額,餘唯唯。眺覽久之,仍泛舟西北,二里,遂由湖而入海子。南湖北海,形如葫蘆,而中束如葫蘆之頸焉。湖大而淺,海小而深,湖名茈碧,海名洱源。東為出洞鼻,西為剸頭村,北為龍王廟,三面山環成窩,而海子中溢,南出而為湖。海子中央,底深數丈,水色澄瑩,有琉璃光穴從水底噴起,如貫珠聯璧,結為柱幃,上躍水面者尺許,從旁遙覷水中之影,千花萬蕊,噴成珠樹,粒粒分明,絲絲不亂,所謂“靈海耀珠”也。山海經謂洱源出罷谷山,即此。楊太史有泛湖窮洱源遺碑沒山間,何君近購得之,將為立亭以志其勝焉。從海子西南涯登陸,西行田間,入一庵,即護明寺之下院也。何君之戚,已具餐庵中,為之醉飽。下午,仍下舟泛湖,西南二里,再入小港,何君為姻家拉去,兩幼郎留侍,令兩長君同餘還,晚餐而宿文廟西廡。

【註釋】

①“遂泛湖”句:此水體明代稱浪穹海子,又稱寧湖、明河,即今茈碧湖。

②楫(jí):划船的短槳。

【譯文】

十九日 何君又在家備下飯,我帶著行李來到文廟西廂房,是他的姻親劉匏石君讀書的地方。上午,何君在東關外準備了船,拉我和他的四個兒子上船。船小,僅能容下四個人,兩張船共八個人,於是往北遊湖。船不用槳劃,只是用竹篙撐水就行了。往東北在湖中行三裡,湖心有兩三家漁舍,有斷埂垂楊環繞著,何君準備就在這個地方建蓋樓房,點綴亭閣,收覽湖光山色的美景,讓我預先題寫對聯匾額,我答應了。觀覽了很久,然後盪舟往西北行,二里,就從湖進入海子。南面是湖北面是海,像葫蘆形狀,而中部狹窄處猶如葫蘆的細處。湖大而水淺,海小而水深,湖名茈碧,海叫洱源,東邊出到洞鼻,西邊是剸頭村,

北邊是龍王廟,三面環山,形成深窩,而海水從其中溢位,往南流出去形成湖。海子中央,海底有數丈深,水色清瑩,放射出琉璃的光芒,洞穴從水底噴起,如一串串聯貫的珍珠美玉,結為水柱帷幕,往上躍出水面一尺多,從旁邊遙觀水中的影象,千花萬蕊,噴成珍珠樹,粒粒分明,絲絲不亂,是所說的“靈海耀珠”的景色。《山海經》說洱源發源於罷谷山,就是這裡。楊太史的《泛湖窮洱源》遺碑埋沒在山中,何君最近收購到,準備為碑立亭以標明這一佳境。從海子西南岸登陸,往西從田中走,進入一座庵,是護明寺的下院。何君的親戚,已經在庵中準備了午餐,飯飽酒足。下午,仍然上船遊湖,往西南行二里,又駛入小港,何君被姻親家拉去,兩個小兒子留下來陪著,讓兩個大兒子和我一起返回,晚飯後住在文廟西廂房。

【原文】

二十日 何君未歸,兩長君清晨候飯,乃攜盒抱琴,競堤而東,再為九炁臺①之遊。擬浴於池,而浴池無覆室,是日以街子,浴者雜沓,乃已。遂由新庵掬蛇口溫泉,憩弄久之,仍至九炁臺,撫琴命酌。何長君不特文章擅藻,而絲竹②俱精。就龜口泉瀹雞卵為餐,味勝於湯煮者。已而寺僧更出盒佐觴,下午乃返。西風甚急,何長君抱琴向風而行,以風韻弦,其聲泠泠,山水之調,更出自然也。

【註釋】

①九炁臺:今名九氣臺溫泉,在洱源縣城東郊九氣臺村,水溫達76℃,可燙熟雞蛋。當地群眾並從溫泉溝道上刮取天生磺。村周圍今已成陸。真武閣今存,為大理白族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絲竹:對絃樂器與竹製管樂器的總稱。

【譯文】

二十日 何君沒回來,兩個大兒子一清早就等候我吃飯,於是攜帶食盒,懷抱琴,往東走完湖堤,第二次去遊九炁臺。計劃到池裡沐浴,但浴池沒有房屋覆蓋,這一天因為是街子天,沐浴的人很多,於是不去沐浴。就去新庵用手捧蛇口溫泉,休息、玩耍了很久,仍然到九炁臺,彈琴小飲。何君的長子不僅擅長文章詞藻,而且精通絃樂器、管樂器。就著龜口的泉水煮雞蛋作為午餐,味道比用水煮的好。不一會兒,寺裡的僧人又拿出食盒助酒,下午才返回。西風很急,何君的長子抱著琴迎風走,讓風來合弦,琴發出山水之音,更顯得自然。

【評析】

《遊茈碧湖日記》是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徐霞客遊茈碧湖逐日所記,見《滇遊日記七》。

茈碧湖在浪穹縣,因洱海發源於縣境,近代改名洱源縣。長堤將湖分為兩半,北為深海,有水溢位,稱洱源海;南為淺湖,水面較寬,稱茈碧湖。長堤為覽景遊憩的勝地,堤上有著名的九炁臺溫泉及真武閣點綴。徐霞客於二月十八、十九、二十連續三天暢遊茈碧湖,考察九炁臺溫泉,自然和人文皆有涉歷,可謂盡興,對茈碧湖的山光水色稱羨不已。“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四山環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及也”。這是徐霞客考察高原湖泊的典型例子,也是《徐霞客遊記》的寫景名篇。

從明末至今,茈碧湖縮小了不少,淺水區已全部成陸。用《徐霞客遊記》的翔實記錄與茈碧湖的現狀進行比較,可以探索該湖的變化情況。洱源被譽為“熱水城”,《徐霞客遊記》對該縣的溫泉多有記載,近年洱源的溫泉正逐步獲得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