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安妮日記》讀後感【精】

日記1.48W

一天即將過去了,一定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日記怎麼能落下。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安妮日記》讀後感【精】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安妮是一個普通的小女孩,但她的命運卻不同尋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對德國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一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就是眾多受害者當中的一個。那時,安妮剛剛過完她13歲的生日,他們一家就開始了躲藏生活,竟在密室裡生活了25個月之久。而這25個月裡,他們卻過著痛不欲生的生活: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就連上廁所也不能。只有到晚上,他們才能依靠父親同事給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維持生命。而在這25個月的漫長歲月裡,小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密室內的點點滴滴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思考反猶太主義,思考一切的一切。顯然在她幼小的心靈裡,已經有了對生命獨特的感悟。她每天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下,面對著隨時被發現的恐懼,但卻堅持著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那樣的環境裡,空氣都是令人窒息的,她卻依靠她成為作家的夢想寫作著,直到被發現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能感受到安妮的樂觀、堅定和執著。她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她還說:“當我仰望天空時,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夢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它”。安妮,這個充滿樂觀自信的小女孩,她是寒冷時的.篝火,是沮喪時的星光,是絕望時的朝陽,有她在,就有生命的存在。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直到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軍隊發現不久。這個年齡和我們一般大的小女孩,經歷了多少,又忍受了多少?

戰爭的殘酷並非常人能想象的。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美好的生活,摧毀我們的一切,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無助。

《安妮日記》讀後感2

《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xx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著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著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為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日記》讀後感3

近期以來,我已經看了五本書了,但這五本書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那本讓人匪夷所思的一一安妮日記,

書中講述了一個二戰時期的猶太少女安妮跟隨爸爸媽媽一起逃亡的故事,它們藏在一位好心人科夫伊斯先生的房子裡,那時,德國太保正在到處尋找著猶太人,準備將他們趕盡殺絕,身為逃亡者的安妮一家和範丹一家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

這本書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就在於愛,在於爸爸媽媽對她的愛,也在於她喜歡的人對她的愛,在安妮的日記中,安妮說爸爸是她最靠譜的保護傘,而不覺得媽媽是一個好媽媽,在現實生活中,多少個兒童都懷揣著這樣一個心理,就連我也不例外,可我覺得。媽媽不是想大家想的那樣不好,只是對你的愛太深了而已,所以,追究到最後,還是愛的因果關係,日記中還有一點,就是安妮喜歡的人一一皮特,他們幾乎形影不離,不惜代價成為一對好伴侶,而那時,皮特都十九歲了,而安妮才十六歲,一個未成年與成年人的.愛情,怎能不讓人匪夷所思,而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那時安妮生活的環境,她生活在德國人可怕的統治當中,書中很多地方都在描寫戰爭的可怕:安妮經常時不時地聽到炸彈的轟炸聲,那時,天都快要塌下來了一樣。

由此可見戰爭的殘忍與危害,據統計二戰使十九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這次戰爭中,軍民共傷亡九千餘萬人,四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在結尾,安妮全家與範丹全家都被告發,被抓到集中營裡,最後,只有當過兵的安妮的爸爸倖存之外,其他人都被折磨致死,最後,我合上書,閉上眼睛,彷彿那一幅幅悲慘的景象還在我的腦海之中。

《安妮日記》讀後感4

我很少讀書,好書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卻堅信著《安妮日記》是一本好書。或許作者不是著名的作家,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感人肺腑的友情,但是我依然這樣相信。

作者安妮弗蘭克是一名猶太人,她不幸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動盪的時期——二戰時期。那一段歲月令所有人難忘,更何況是一名猶太人。安妮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名叫瑪戈,故事就從瑪戈被傳訊開始,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沒有人感覺到將會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就在這個日子中,瑪戈接到了傳訊通知,弗蘭克一家立即決定逃走,找一個地方隱藏起來,於是便有了被安妮稱之“密室”的地方。那時的安妮才13歲,和我一樣大,但她的經歷是我無法想象的。

她才13歲,對於一名嚮往自由的女孩子來說,密室生活是很殘酷的。每天都得提心吊膽,每天得得保持絕對安靜,每天都必須吃難吃的食物,這些,安妮都曾一次又一次在她的日記中提起,其中的艱苦我無法用蒼白無力的文字形容,但有句話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災難、抑鬱,什麼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第二天你是否還活著。”連天的炮聲,滿街的哭聲,任何一樣都足以使安妮崩潰,但她都忍受住了,只為了一個“活下去”的信念。

還有太多太多給予我震憾的東西,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無法體會,也不想體會。我慶幸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鮮血,不是所有人類都喜歡戰爭,但我還是想問:究竟是什麼呢?是什麼讓人類自相殘殺?是貪婪,亦或是慾望?

簡評:讀後感需要的是讀後敢想,富有真情實感,本文小作者對所讀內容的描述簡練,感想敘寫具體,有自己的理解。

《安妮日記》讀後感5

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著歐佩培克公司,還有母親艾蒂斯和姐姐瑪戈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

1933年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一家在這裡開始了新生活。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就是她的生日禮物之一。安妮還給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吉蒂。從她生日那天起,她就開始寫日記。由於納粹的迫害更殘酷。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被迫躲進父親辦公的大樓後面一些隱蔽的房屋裡面,這一躲就是兩年,至1944年8月4日遭人舉報而被納粹逮捕,把他們關進集中營。只有安妮的父親生還,其餘人無一倖免,安妮的父親決定將女兒的日記出版。

安妮在日記中直言不諱,把吉蒂當成她最信任的人,最可靠的'朋友,時不時地與它談心。她在隱蔽的房間中,只有日記相伴的情況下,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她沒有享受到一點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納粹黨的醜惡在時刻刺激她緊張的神經。在這樣的條件下,她依然在自學知識,內心沒有沉淪,而是依然向著陽光。但是我們今天身處這樣好的環境之下,居然還有人不願讀書,與勤奮的安妮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我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

《安妮日記》讀後感6

看完《安妮日記》,我本來平靜的心情變得此起彼伏,彷彿就有熱浪在我心中翻滾。

《安妮日記》是由出生在德國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粹迫害猶太人期間寫的。安妮一家人和範達恩一家以及一個牙科醫生迪塞爾在安妮父親辦公樓房的“祕密後屋”裡面艱難度過了長達兩年的避難時光。在那麼長的時間裡,整天都可能會有竊賊和空襲警報、飛機轟炸的驚嚇,讓他們“避難大家庭”裡本來文質彬彬的人們都變得敏感、自私並且你爭我吵。但是在這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惡劣環境裡,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舊整天學習,並且寫日記,和世界大戰之前一樣,頑強而堅定地生活著。

安妮給自己的日記本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記本“姬蒂”當作朋友,是她可以傾訴的物件。安妮在日記中記錄了八個人組成的`“避難大家庭”在“祕密後屋”裡相處的種種細節,並且記錄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自己的喜怒與哀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猶太人在納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難和殘害,以及當時的人們對世界和平的極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沒有被戰爭、苦難和屈辱擊垮,她還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和記者,盼著有一天能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為人類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後仍然活著。“安妮日記”的後記介紹,16歲的安妮最後還是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病死在貝爾森集中營裡。但是她的日記本“姬蒂”幫助她實現了“死後依然活著”的願望。

我們都和安妮一樣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我們要努力學習、保家衛國,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現在的我們在和平年代裡衣食無憂,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經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精彩與美好。我認為,大家都應該去看看這本書,才會懂得現在的生活是那麼美好、那麼快樂,才會去珍惜我們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7

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裡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著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讀後感8

讀完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安妮·費蘭克。她是一位猶太女孩,安妮在十三歲時收到一個漂亮的日記本,所以她就從1942年6月的一個星期五開始寫日記。

1942年7月剛剛過完十三歲生日的安妮·費蘭克跟隨父母姐姐和安妮父親的朋友凡·丹先生一家為了躲避納粹士兵的搜捕,搬進了一間偏僻隱蔽的閣樓裡,他們為了保證安全,他們白天不能隨便出來走動。在這間逼仄狹窄的閣樓裡,雖然在閣樓裡缺少食物和生活用品,但安妮和家人還是在閣樓裡堅持閱讀與學習。

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被人告密,很快安妮一家全部被德國警察逮捕。1945年3月安妮姐妹都死在了納粹的集中營內。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安妮是一個開朗樂觀善於思考,並渴望實現夢想與自信獨立的女孩,即使在最恐懼和最痛苦的.黑暗時刻,安妮仍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一切苦難,她渴望自由,更渴望和平。她勇敢樂觀的面對惡劣恐怖的環境,並且運用自己的思想與智慧真實的記錄了她那短暫而又燦爛的一生,她的日記不僅記錄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她對甜蜜愛情的熱烈追求,更記錄了凶狠殘暴的納粹士兵無情地屠殺猶太人的罪惡行徑。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戰爭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戰爭,不僅讓無辜的人們遭受生命的塗炭,更讓很多原本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從幸福的家庭逐漸走向死亡的深淵,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恐懼而又殘酷的事實啊!所以我們一定要遠離戰爭,珍惜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只有如此,我們才會擁有快樂而又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我國著名的作家巴金所說,“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恆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夢,它是萬人的願望。”

《安妮日記》讀後感9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猶太人安妮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記本,隨後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陪伴了她人生最後自由的2年1個月零21天,最終她在集中營因斑疹傷寒而去世。

日記的開頭和結局氣氛截然不同。開頭寫了她收到日記本的喜悅以及她和朋友們之間的交往,寫出她自由、快樂的心。結尾是他們聽到了好訊息。但結局是在3天后,他們躲藏的祕密被告發,8人均被送往集中營。有兩個保護人也受到了連累。8人中,唯一的倖存者就是安妮的父親,他幫安妮發表了這本日記,同時告訴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記中,多次寫出她對和平的渴望,當好訊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激動,當壞訊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恐懼,也痛恨那些殘忍的德國兵。德國軍隊傷害了無數無辜的猶太人,用殘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剝奪了別人生活的權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兒子彼得都比較內向,大人們都比較喜歡他們。但安妮的性格活潑,不是很細膩,所以總被大人們指責。但她內心很懂事,為了密室的平靜和安全,她不發洩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讓大人們因她而傷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卻會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大局為重。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們應該學習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學會理解別人。

戰爭的結局是死亡,和平的意義是美好。為什麼要選擇戰爭呢?那麼多猶太人就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死亡,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讓他們沒有生活的權利。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了達成我們共同的宿願,停止戰爭吧!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安妮·弗蘭克

總是想為這本書寫點什麼,卻不知道怎麼下筆。我想我讀這本日記的時候就是在讀這個少女的人生。安妮有她的主見,有她獨特的想法。戰爭讓這個十三歲的小女孩成長,最終成為一個有深度,對生命、對生命有追求的人。不,其實更加準確的是……戰爭逼她成長。

安妮在這間狹窄的藏身小屋裡,藉助對日記的傾訴,思考著人性,世界以及宗教。一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悲憤到最後的掙扎和死亡。這本在黑暗中寫成的日記,帶給她自己的和全世界的則是溫暖與堅強。在困境中,每個人對死亡的態度可能都不一樣。而安妮選擇的,是樂觀與堅強。這本細膩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一頁頁日記,猶如一串珍珠,串聯起安妮的全部生活。

戰爭可以摧毀一切,但唯獨不能摧毀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這是對納粹德國暴力的訴控!是對反法西斯的堅決抵抗!是猶太人民在二戰期間艱難生活的一個縮影,是戰爭的罪惡,是人性的貪婪與掙扎。

開頭的那句話很顯然地體現出了安妮對待黑暗生活的樂觀。安妮在這間祕密閣樓中的確度過了一個提心吊膽卻又美好的25個月。例如,她和皮特的初戀。我想這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必不可少的經歷,可惜常常不能如你所願。

“我覺得,不僅政府需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普通公民也有責任。人的'心中藏有太多的慾望,總想駕馭別人,控制別人,否則只憑少數政客興風作浪,是不會發起戰爭的。”這是我從書上摘抄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瞭然地說明了戰爭的原因。不錯,每個人心中都是有衝動,有慾望的。這使他們不顧一切地滿足自己。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之後,將會是對和平的漫長而又痛苦艱難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安妮 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1933年希特勒法法西政權,執政以後,開始對猶太人盡興殘酷地迫害。這時,德國法西已經侵佔了荷蘭,對這裡的猶太人進行更殘酷的逮捕和屠殺。奧托 弗蘭克帶著家人,躲進了自己的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隱蔽的房屋裡面,也就是安妮在日記中稱“密室”的地方。

密室是非常隱蔽的,窗戶全部釘上厚窗簾,沒有一點光亮。白天不能發生一點聲響,怕被別人發現。晚上能只有活動,可以開一點點窗透氣。密室裡面的`生活事故極其枯燥和煩悶的。密室裡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飢餓。他們只能吃黑市上的食品,爛土豆……

看完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呀!我在其中還了解到安妮是一個十分愛說話,愛動的少女!對於她來說,在密室生活白天不能說話,亂動,是一種考驗!漸漸的,安妮習慣了密室的生活!況且,她們的食品是很差的!一些爛土豆,黑麵包……可是她們都忍受下來了!如果我當時也在密室裡,我想,我會埋怨,生氣……對愛你的忍受我對她的敬意再次萌生!

什麼是幸福?在安妮心裡,能活下來就是幸福,能吃到東西就是幸福!有時候她覺得很痛苦,也有氣憤的時候,她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那麼差?為什麼我們會被歧視?可是埋怨過後,就會想到她正在受苦受難的朋友的女朋友們就知足了!如果自己沒來到密室,早就見上帝了!她用自己的筆墨,控訴了法西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可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她對自己的情感,別人的情感直言不煒。坦率地表露在文字之間。所以我可以看到,她在這段生活中的苦悶和困惑,但是她都一一克服了!

最重要的是,我能從中感悟到安妮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閱讀和學習的人生態度,永遠滿懷理想,審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我還要學習她善於思考,敢於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

我要向安妮學習,學習她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她樂觀的精神,學習它的人生態度…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常常抱怨命運為生活安排的種種不公。誰不想活得精彩,過得多姿?

我時常慶幸自己不是1942年被追捕的猶太人。自由——總讓我想起一個可憐的孩子——安妮·弗蘭克。她的《安妮日記》,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啟迪。1929年她出生於一個德國的大家庭,誰也沒有想到,1933年,希特勒一上臺,就開始對猶太人進行瘋狂地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德國法西斯佔領了荷蘭,在這裡避難的猶太人同伴遭到殘酷的迫害。他們一家和凡·丹一家都不得不找了一個隱蔽的大樓裡,躲了起來。安妮的一生短暫而又艱苦,她在隱匿的25個月裡,編寫了一本自己的書,書中安妮介紹了納粹期間,即荷蘭被德國佔領的那兩年裡,躲在密室中的八個人的各種變化。他們生活在恐懼,與世隔離以及被監禁中,而這些不僅僅來自於外界可怕的戰爭環境,也來自於他們自身。這些讓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戰爭造成的巨大邪惡——人類的精神的墮落。同時,安妮在日記中尖銳而清晰地寫到了人類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貴的閃光點。儘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恐懼與羞辱,但這些人都沒有放棄。安妮自己的個性在這本書中也被生動地刻畫出來了。她在兩年的時間裡快速地成熟起來,在人生至關重要的`青春時期改變,那麼迅速而艱難。憑藉她自身的熱情和智慧。她的聰明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很長的時間裡,安妮都在思索著與青少年成長有關的問題。她還寫到了與父母的關係,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成長中的問題。

安妮,一個逆境裡的孩子,她的生命艱辛而又短暫,像一朵傲放於天空中的煙花,她倔強、頑皮的個性打動了我,我感到我們與安妮的經歷如此貼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暫的一生以及整個世界裡。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安妮有一本心愛的日記本,這本日記本是安妮的最好朋友,安妮給自己的好朋友取名為“基蒂”。

對13歲的安妮來講,這本日記本就像開啟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

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噩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安妮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讓我們為他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他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時法西斯罪行的鐵證。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安妮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她還是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從日記本看出,安妮有文學天賦,假如不是因為黑暗的勢力扼殺了這個生命,那從此世界上就有一位出色的作家了。

啊!我為安妮感到驕傲。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在這個暑假裡,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躲在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很愛她。但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這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那些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看了這本書,我很感動,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竟然能夠在這麼非常的情況下寫出這麼細膩的日記:她漸漸學會思考,沉著和冷靜。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筆表達了對的的控訴,也告訴了我們她對自由生活的渴望。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禱明天的.安寧。

在看《安妮日記》的時我會想,安妮如果不是生在那個時代,那麼,還會有寫這本書的安妮嗎?或許,名字叫做安妮的人只會是一個被父母寵溺的幸福女孩,滿足地過完一生,可能會做一名記者一位作家,抑或只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職員,但是不會在那個惡夢般的地方含恨而終的。

安妮將她的風華正茂獻給了黑暗與恐懼,揮灑出了讓人震撼的篇章,卻是如杜鵑啼血,是用她的寂寞與生命在書寫,所以,安妮,請你繼續往前走吧,不要回頭,因為我們幸福,快樂,喜歡胡思亂想,有一大堆心事,不吐不快……每天千篇一律地過著有些枯燥卻又無比自然親切的生活。

安妮,你瘦弱的肩膀揹負了那麼多,卻還沒等二八年華的蠟燭點燃,理想與抱負、生命與親情便轟然坍塌,是那麼不堪一擊,卻又是那樣的堅韌,即便是屠戮也難以消弭掉的沉重。

透過《安妮日記》我看到了她的笑容,我會永遠記住她甜美、堅強的笑容!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裡的少女的日記嗎?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妮寫了兩年多的日記,從13歲寫到15歲。安妮父親經商,母親是家庭主婦,家裡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瑪格特。19xx年希特勒在德國全面推行獨裁統治,猖狂迫害猶太人。安妮一家在19xx年前往荷蘭避難,可是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希特勒視猶太人為劣等的民族,想要將猶太人趕淨殺絕。八個人在祕密後屋裡度過了兩年難熬的時間。雖然有朋友們的幫助,但他們每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中。祕密後屋裡本來善良的.人變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搶。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格特最終被轉移到伯根_伯森集中營,在19xx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寫日記的時候和我一樣大小,她當時在祕密後屋的生活艱難。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別!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想想現在的生活,回憶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現在有多幸福,多快樂!安妮在祕密後屋裡並沒有絕望,她堅持讀書,寫日記,希望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當一位作家和記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安妮在日記中寫下了她對友誼,對種族,對軍事等等的看法。在幾十平方的小天地裡,大家時刻擔心被發現,被抓走。他們經常空襲警報的驚嚇,飛機轟炸的威脅……安妮在日記中觀察仔細,文章通暢,描寫生動,著實讓人感到可驚可嘆!

戰爭只能說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安妮對漫長的和平而痛苦的等待,換來的只是苦難和死亡。像安妮一樣苦苦等待和平的不止一個,讓我們大聲說出:“和平萬歲!團結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