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小說

《外國小說欣賞》知識梳理

小說1.35W

第一單元話題:敘述

《外國小說欣賞》知識梳理

1.敘事角度

(1)全知視角:往往用第三人稱來敘事。敘事人相當於上帝,他對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心理、命運瞭如指掌,甚至走到前臺對人物評頭論足。

好處:

①便於作者對人物、情節的掌控;

②便於作者對人物進行評判,使作者的傾向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2)有限視角:往往用第一人稱來敘事。依靠人物的眼睛來看小說中的世界。

好處: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讓讀者去推理、評判。

2.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使小說顯得親切,拉近作品和讀者的距離,便於抒發感情。

(2)第三人稱:以旁觀者身份來講述故事,敘述相對自由。

(3)第二人稱:拉近敘述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抒情氣息濃。

1.《橋邊的老人》海明威

(1)主題:通過描寫老人在逃難路上對家中動物的掛念,揭示戰爭的罪惡,呼喚人性與愛的迴歸。

(2)藝術特色:

A.以小見大

B.敘述簡約,含蓄深遠

(3)作者:海明威,美國小說家。1954年因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在藝術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他的代表作還有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和《喪鐘為誰而鳴》等。

2.《牆上的斑點》伍爾芙

(1)主題:通過描寫主人公對斑點的六次猜想,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神祕與不可控制、對自由的嚮往、對男權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藝術特色

A.輻射狀結構

B.自由聯想

(3)作者:弗吉尼亞·伍爾芙,英國女作家,批評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牆上的斑點》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識流作品。

第二單元話題:場景

1.場景:小說是由一個個場景構成的。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環境描寫。(人物+事件+環境)

2.場景:公共場景和私人場景

3.場景的功能

(1)給全篇“定調”

(2)營造意境與渲染氣氛

(3)導引人物出場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為象徵

4.風景的意義(參考國中知識:景物描寫的作用)

(1)營造氛圍,渲染氣氛。

(2)襯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現地域特色,孕育美感

(4)暗示背景

(5)推動情節發展

3.《炮獸》雨果

(1)內容:描寫了“炮獸肆虐”“人獸之戰”“賞功罰過”三個場景,塑造了一個臨危不亂、有勇有謀、賞罰分明、剛毅堅定、嚴酷無情的將軍形象。

(2)藝術特色

A.對照法

B.擬人手法,將無生命的事物描繪得如同有生命的物體一樣神奇、動人心魄。

(3)作者: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炮獸》選自他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採用對照法,著力刻畫了叛軍頭子朗德納克侯爵的形象。

4.《安東諾夫卡蘋果》蒲寧

通過描寫蘋果豐收、莊園生活、深秋打獵、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圖畫,將讀者帶入那個已逝的田園夢境,在對昔日的深情緬懷中,抒發對過去生活的留戀,對貴族衰落的不滿,對時世變遷的惆悵和感傷。

【藝術特色】

(1)繪景藝術:動靜結合、調動多種感官的寫景狀物手法。

(2)結構藝術:用思緒來組織內容;首尾呼應。以歡樂喜悅的豐收場景開頭,以蕭瑟荒涼的打獵場景結尾,形成強烈的對照。

(3)象徵手法:安東諾夫卡蘋果象徵豐收、甜美、富足的鄉村生活。

(4)作者:伊凡·蒲寧,俄國作家,寫作中短篇小說的高手,1910年,中篇小說《鄉村》問世,使他成為俄國文壇上的第一流作家,被高爾基譽為“當代優秀的文體家”。1933年獲得諾貝爾 獎。

第三單元話題:主題

1.母題:文學作品中,會反覆出現一些題材,如“愛情”“戰爭”“復仇”等,這些寬泛意義上的主題,我們稱之為“母題”。

2.主題是小說的靈魂。

3.小說主題是通過形象和情節來暗示出來的,因而小說主題往往比較模糊、含蓄,因為“形象大於思想”。這就造成小說主題的複雜性,如一部《紅樓夢》,有人認為主題是表現“愛情悲劇”,有人認為主題是反映“封建社會的敗落”,甚至認為主題是表現“排滿思想”等等。

4.考試中歸納主題往往用這樣的句式:通過……表現(反映、揭示、批判、讚美等)……

5.《丹柯》高爾基

(1)主題:通過塑造丹柯這一勇於實踐、永不言敗,敢於為理想英勇獻身卻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悲劇性英雄形象,鼓勵人們去追求勝利,追求光明;同時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負義的人們。

(2)【藝術特色】

A、浪漫主義手法

B、對照手法:丹柯——族人

(3)作者: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嶄新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作品。《丹柯》選自《伊則吉爾老婆子》,是高爾基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是一篇以英雄為主題的作品。

6.《煉金術士》保羅戈埃羅

(1)主題:通過敘述西班牙少年聖地亞哥歷經千辛萬苦卻最終未能找到寶藏的尋夢經歷,啟示人們要想實現夢想,就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需要付出代價。同時鼓勵人們要敢於為夢想打拼。(三種人:爆米花小販、礦工、聖地亞哥)

(2)藝術手法:象徵手法的運用——主題的寓言性。

這是一篇側重通過事件來表現主題的小說。主人公牧羊少年聖地亞哥在尋夢的過程中成長。這篇小說涉及的文學創作的母題是夢想。

(3)作者:保羅·戈埃羅,巴西作家。1988年,憑藉《一千零一夜》中一個故事的啟發,保羅·戈埃羅創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著名《煉金術士》),是作者最負盛名的小說,被譽為“影響了讀者心靈一輩子的現代經典”。作者在小說中將人生價值追求比作鍊金,用以點化、提煉人生真金的“哲人之石”和“生命之液”則象徵少年夢想與苦難磨練。

第四單元話題:人物

1.瞭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的區別

圓形人物性格複雜多樣,如娜塔莎。扁平人物性格單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與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節中分析

(2)抓住傳神的人物描寫來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3)把人物放到側面描寫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襯托、景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僅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質,還應該結合人物生活遭遇、命運結局等把人物整體形象概括出來,讓讀者一看就能在腦子裡喚起這個形象。

7.《娜塔莎》列夫托爾斯泰

(1)人物形象:活潑、天真、熱情,爭強好勝、渴望受關注及胸無城府,率真個性、為愛義無反顧。

(2)藝術特色: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人物塑造方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刻畫人物的方法。

(3)作者: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除《戰爭與和平》外,代表作還有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體特色的鴻篇鉅製,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娜塔莎》選自《戰爭與和平》。娜塔莎是托爾斯泰為我們塑造的一個圓形人物,這類人物的性格較複雜,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美國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長篇小說《飄》中的女主人公斯嘉麗等。而扁平人物有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中的奧楚蔑諾夫等。

8.《素芭》泰戈爾

(1)人物:素芭是一位美麗聰慧的啞女。她心靈純淨、感情細膩豐富、敏感而孤獨。她是人們議論的物件,是家庭的負擔。她只能與大自然、動物們親近交流,沒有理解她,沒人真正關心她,最後被父母以欺騙的方式嫁到遠方,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2)主題:作者通過對素芭遭遇和命運的敘寫,表達了對素芭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借素芭這個悲劇人物形象來表現當時的印度婦女悲慘的命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

(3)藝術特色:“畫眼睛”

(4)作者: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是偉大的“歌手與哲人”。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

1913年,泰戈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作家。

他的重要詩作有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棄絕》《素芭》等,長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兩姐妹》等。散文有《中國的談話》《俄羅斯書簡》等。

第五單元話題:情節

1.情節執行基本模式: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2.情節的“搖擺”

作家寫小說往往不會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而是讓他千折百回,最終才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情節就出現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節產生了“搖擺”。擅長講故事的作家總是極盡搖擺之能事的。

3.情節的“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

小說情節也追求“戲劇性”,最典型莫過於美國作家歐享利。

4.學會概括情節及賞析情節設定的妙處

情節是人物活動的過程,概括情節就是將人物的活動過程概括出來。

9.《清兵衛與葫蘆》志賀直哉

(1)人物:清兵衛是一個熱衷於葫蘆,並且對葫蘆的鑑賞和收藏有著特別的天賦,但最終在老師和父親的壓力下被迫放棄愛好的單純、可愛又不幸的少年形象。

(2)主題:批判家長老師的武斷專制、扼殺孩子個性的做法,提醒人們要尊重、愛護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3)藝術特色:採用倒敘結構,設定懸念。

(4)作者:志賀直哉,日本國“白樺”派代表作家之一。1904年發表處女作《菜花與少女》。生平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為其代表作。《清兵衛與葫蘆》主要寫了一個叫清兵衛的孩子與葫蘆的故事。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葫蘆為線索,首尾呼應。

10.《在橋邊》伯爾

(1)人物:“我”是一個對單調、乏味工作不滿,用亂數、不數、漏數方式來反抗,渴望美好生活的傷殘軍人。

(2)主題:揭示德國戰後重建偏重物質,缺乏精神關懷的問題,思考小人物的命運。

(3)作者:伯爾,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戰後德國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被譽為是當代德國的歌德。伯爾較有代表性的是長篇小說《……一聲沒吭》和《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

(4)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中的對話就採用了搖擺,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變色龍性格就在對話的搖擺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則是大搖擺。打魚的老人聖地亞哥與大馬林魚的搏鬥是場拔河式的拉鋸戰,小說極盡搖擺之能事。

第六單元話題:結構

1.小說的結構由兩方面組成:情節結構和小說整體結構。

2.結構是一個“容器”

意思是作家在構思一篇小說時,他總是想方設法找到一樣東西,讓人物和情節圍繞這樣東西來表現和行進,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張紙》中的“半張紙”等。

3.延遲:小說情節結構中常採用的一種手法,即“欲擒故縱”,“延遲”情節的進展,以便更好地表現人物,同時使情節增加搖擺弧度,增強戲劇性效果,吸引讀者。

4.大學聯考中要求學會賞析小說結構的.巧妙,常見的巧妙結構有:

(1)以小見大,如《病人》 (2)歐享利手法,如《最後的常春藤葉》

(3)倒敘,如《清兵衛與葫蘆》 (4)延遲,如《牲畜林》

其他如線索安排、伏筆照應、首尾呼應等等。

11.《牲畜林》卡爾維諾

(1)作者以幽默、調侃、嘲諷的筆調來描寫牲畜林中兩場笑料百出的精彩追逐,盡情地嘲弄了醜與罪惡。

(2)藝術特色:延遲的運用,使小說的結構重複遞進,同時讓動物一一出場,便於作者對德兵盡情戲耍。

(3)作者:卡爾維諾:義大利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見的城市》等。在《牲畜林》中,作者讓牲畜林成為一個容器,多次運用延遲手法,層層推進,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而獵手朱阿,顯然算不上英雄,他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4)小說常見的結構有線性結構、擷取橫斷面、心理時序等幾種,一個好的結構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夠將生活中的某些點滴事件、情緒固定下來,二是能夠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12.《半張紙》斯特林堡

(1)人物:塑造了一個生活認真,工作努力;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婚姻美滿;務實並懂得滿足青年,雖然後來生活出現了紛亂,遭遇喪妻夭子厄運,卻沒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選擇勇敢地直面,把愛和痛藏在心裡,把它們作為生活對自己的恩饋的年輕房客形象。

(2)主題: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幸福易逝的感嘆,但同時又積極地表達了幸福對人的意義,肯定了人在命運無常之中對幸福的追求。

(3)藝術特色:

A.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

B.構思巧妙:以小見大,於方寸之間演示大千世界

(4)作者: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和戲劇家,被譽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國內被視為寶貴的民族遺產,在其它國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歐洲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先驅,是繼易卜生之後的又一位北歐戲劇大師。代表作有戲劇《到大馬士革去》、小說《紅房子》等。

第七單元話題:情感

1.文學是人學,感動是衡量小說的重要標準。

2.“悲憫情懷”是最高尚的情感。

3.小說情感的處理

(1)節制勝於放縱:讓情感包裹在形象中

(2)情感表達講究蓄勢待發、引而不發、水到渠成。

4.情感表達風格:

(1)浪漫主義:沸點寫作(2)現代主義:零度寫作(3)現實主義:有節制寫作13.《山羊茲拉特》辛格

(1)情節:阿隆在賣羊路上遭遇暴風雪,茲拉特協助阿隆共同戰勝並安全回家。

(2)主題:這篇童話小說通過勒文家想賣山羊茲拉特到最終把山羊茲拉特當作一個家庭成員的故事,描摹出人與動物間有可能恆久存在的親情狀態,可以超越任何時代的與窘迫,成為一個物質匱乏的世界裡人與動物之間永遠溫情的慰藉。

(3)作者:艾薩克·什維斯·辛格,美國著名猶太作家,被稱為當代最會講故事的作家。197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傻瓜吉姆佩爾》、《盧布林的魔法師》、《莊園》、《冤家,一個愛情故事》、《蕭莎》。

14.《禮拜二午睡時刻》加西亞·馬爾克斯

(1)人物:是一位境況不好卻堅強自尊,內心悲傷、痛苦卻處事不卑不亢、鎮定從容,具有超越道德的偉大母愛的母親形象。

(2)情節結構特色:

A.延遲法:花大量文字描寫坐火車、小鎮風貌,就是不告訴讀者這對母女此行的目的。(設定懸念)

B.插敘:因為小主的主題是表現“偉大的母愛”,兒子的遭遇是次要內容,所以用插敘,這樣使情節更緊湊,更有利於突出主題。

(3)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第八單元話題:虛構

1.虛構是小說的靈魂,沒有虛構就沒有小說。

2.虛構要符合生活真實,要合情合理,但虛構的藝術真實不等於生活真實。

《沙之書》中那本有無數頁面的“沙之書”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生活中存在象“沙之書”一樣的事物,如無窮無盡的時間,我們面它,總會陷入無限恐慌之中,感嘆“何時是個盡頭”。

騎著煤桶飛翔著去買煤在生活中也是不存在,但生活中很多人面對生活的困境,選擇逃避、自閉,恨不得飛一樣逃離。

15.《沙之書》博爾赫斯(阿根庭)

(1)“沙之書”象徵無限之物,如無止境的慾望、無窮大的世界、瑣碎繁雜的生活、強大的異已力量、神祕的未知世界、魔力無窮的金錢、浩瀚的知識、無法挽回的時間、變化無常的命運等等。

(2)藝術特色:象徵手法、荒誕手法

(3)作者: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國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被稱為“影響歐美文學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視為“魔幻文學的鼻祖”。博爾赫斯是幻想文學的先驅,是一個“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

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聖馬丁的手冊》《影子的頌歌》《老虎的金黃》《深邃的玫瑰》,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交叉小徑的花園》《阿萊夫》《死亡與羅盤》《布羅迫埃的報告》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

16.《椅桶者》卡夫卡(奧在利)

(1)“煤桶騎士”是一個窮得買不起煤的小人物,他戰戰兢兢,自怨自艾,面對一個強大的外部世界全然無力。為了避免借煤失敗的難堪,他選擇“飛翔”的方式,是一個自悲、懦弱、封閉的人。

(2)藝術特色:荒誕手法

(3)作者: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現代派小說的鼻祖,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20世紀德語小說家。代表作有:《城堡》《審判》《美國》《變形記》《判決》《地洞》《飢餓的藝術家》等。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人言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

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