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小說

小說《圍城》的讀後感

小說7.86K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感時傷身之作,表面上它是將人生置於了一種“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出的去處”的絕境。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小說《圍城》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說《圍城》的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一

在《圍城》中才女蘇文紈在談起婚姻時曾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方鴻漸在感情的圍城之外,嚮往著城內的生活,嚮往著愛情和婚姻。後來不知不覺中,在孫柔嘉的“引誘”下,走進了城內。但身處圍城中的他開始發現城內的生活並不如他所願那般美好,於是“城裡的他又想要逃出去”。

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婚姻,與此類似,三間大學的生活又如同一個事業的圍城。大學中,上至校長高鬆年,下到普通學生教員,每個人都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整個學校一片烏煙瘴氣。等到好不容易從事業的圍城中逃出來時,方鴻漸又跳進到了家庭的圍城之中。兄弟、父子、主僕、妯娌、朋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讓他頭疼。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像這圍城一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可是等到“城外的”到了“城裡”,才發現城裡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於是又開始懷念城外的生活。

如果你是個“城裡人”,那麼就過好你“城裡”的每一天,如果你是個“城外人”,那麼就過好“城外”的每一天。城裡和城外的生活一定都有它各自的精彩和樂趣,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與其怨天由人地抱怨,不如享受當下的生活。別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了命地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幼兒園、重點國小、重點中學。若是沒考上,拿錢買分的、送禮的、託關係的……家長們用盡各種手段,也要把孩子塞到名校裡去。其實我覺得部分家長沒必要這樣做,在重點學校和名校裡,學生們可能要面對更大的學習壓力,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而在普通的學校,較為輕鬆的學業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技能。既然進不了“城裡”,那麼就在這“城外”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不也很好嗎?有時候隨遇而安也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圍城》讀後感二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此句或許便是該書書名的由來,寥寥數字,勾畫出了一副若在眼前的畫面。

愛情,或許是文學最為鍾愛的主題,自《詩經》之“關雎”到民國的張愛玲,再至當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這是一個不曾中斷的話題,道盡了人們在愛情裡的.喜樂悲歡。

如同錢老先生所言,城外的人,總是想衝進去的,但疑問之處在於,為何城內的人在衝進去之後,又想著如何逃離呢?更有甚者,如“揚州八怪”的金農所言“傷人手,不可治”,此君對於圍城,大有遠離才安全之意。

但也有如金嶽霖者,在“圍城”裡獨自遊走一生,或許在精神裡,林徽因是始終伴他左右的。金老先生或許是圍城之內與金農隔牆而望的兩類人的典型代表。

一個人,或者說,兩個人,在城外與城內是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差異?當兩人愛之切切、急欲攜手進入城內之時,這段路途上何事影響了原本的計劃?

當兩人攜手欲共度今生之時,此時,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從此便被牽連在了一起,由一個人的生活變成了兩個人一起的生活,從某種意義而言,兩個人將要融合成另外的“一個人”。有愛情到婚姻的過程,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將是一種轉化。

“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當張愛玲如此的姿態面對著胡蘭成之時,便已可預示他們的結局。

愛情裡的兩個人,或許應當是獨立而自由的,這種獨立和自由,並不是說兩個人得是相隔萬里、平行而前,只留下相互眺望。而是應當保留著各自獨立的本性,意識之中,總有一些區域是你自己的,而不能“低到了塵埃裡”沒有了自己。倘若更甚的,“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除了一朵花來”,那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很希望她是一直歡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