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愛彌兒讀書心得15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彌兒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彌兒讀書心得1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1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啟發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後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後彙集為這本不朽的作品——《愛彌兒》。於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為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鉅著,成為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為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裡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一位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焦急地述說,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麼一個在教育領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啟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於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鉅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塗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為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於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麼知識,鍛鍊什麼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展,儘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為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為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著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鍊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於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並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巨集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說,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他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由這位老師來發展他也以充分養成的人為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後,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現在並無好處也並無作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為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現在的學生,準確地說看看現在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為愛而寬容,為愛而甜蜜對於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的必須。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總以為大人對孩子的成長擔負一切責任,以為她的什麼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才是成人必須擔負的教育責任,其他都應該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接受,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於是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們總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經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可以讓我們迴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愛彌兒讀書心得2

盧梭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盧梭的影響,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張,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此外,他批判傳統教育“書本中心”,主張“從做中學”,以直觀教學為主,讓學生充分實踐,通過實踐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同時杜威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生長。另一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1902—1987)的有意義學習和盧梭的觀點則不謀而合,都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關注兒童的整個生命體成才的成長,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內?

首先,在教育內容上,盧梭認為要將兒童的教育還原,不能給兒童太大的負擔,要重視兒童的健康成長,健康體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給了中國兒童太多的負擔,讓他們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歲的孩子就背上了幾公斤的書包,不到15歲就成了“眼鏡”小博士,要是盧梭在世的話,肯定會罵現在的家長是最愚蠢的人,會罵社會是毒殺兒童的機器。隨著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斷髮展,我國中國小的教育目標有了變化,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改成了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大致說明了中國小教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得到培養。當然,完全按照盧梭的體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單單地迴歸自然無法使兒童能夠在社會上生活,現在的社會知識積累已經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過去一

百年積累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積累的還要多,知識呈指數增長,所以僅僅對兒童進行體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還要注意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不過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兒童本身,對兒童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盧梭主張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兒童教育階段。盧梭說,“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我們寧可讓他們為人忠厚而不願他們有一肚子學問”,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的知識,反對抽象地啃書本,甚至在兒童階段,盧梭極力反對進行語言和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教育,認為它們都離兒童本身的經驗太遠,對兒童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學習是無效的。盧梭的直觀教學法還對教學設計領域產生了影響,在社會經驗不足的兒童階段,即使是傳授知識,都應該將學習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避免枯燥的道理論述,這才現在的中國小教材中體現得很明顯,你會在國小教材裡發現很多插圖,同時他們的書本顏色通常也是很鮮豔的,因為“兒童喜歡顏色鮮豔”。當然,直觀教學法和實物教學對教學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學校為教學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盧梭舉例教育愛彌兒跑步的例子來說,跑步就需要場地的支援,此外,直觀教學還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能力,善於把抽象的知識或經驗用學生能夠接受的直觀的經驗相聯絡起來。也有人對過於直觀的教學提出了批評,認為直觀教學只能增長孩子的知識,而對孩子的抽象能力鍛鍊很少,不利於知識的應用與遷移等。

第三,盧梭提倡個性解放,自由教育。這個自由不是任意無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體現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中國的基礎教育受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影響較大,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時候,過多地重視了教育的產出,統一學習步調,力求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認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過分地統一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我是不同意行為主義學家說的“給我足夠的條件,我能讓任何一個人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醫生、律師等”的觀點,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書,教育要建立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所以要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兒童能夠發展個性,不受過多教育的束縛,此外,因材施教還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對認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兒童,要進行仔細地辨別,制訂出有益於兒童成長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愛彌兒過程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農夫粗魯、僕人等,認為由“僕人帶大的孩子以後也會是僕人”,還有對保姆工作的蔑視等,都帶有強烈的階級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順應人的發展培養人的`教育方法實際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當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的時候,他們就把資產階級的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了。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階級侷限性。

第四,盧梭的教育物件過於理想化,把社會看得很悲觀。我們從盧梭選拔愛彌兒的過程就可以看到,盧梭不願意收一個身體脆弱的孩子為學生,因為他不相信一個成天為健康發愁的兒童能夠被教育得好,這其中隱含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同時,在進行兒童教育時,他甚至願意將孩子和社會獨立開來,原因是怕“被別人影響養成了不良習慣”,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飯一樣,人一出生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活,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不應該為了達到“理想”的教育而放棄了和社會的互動,我想這條在盧梭所在的年代就沒法實現,在當代就更不可能。

最後,盧梭對孩子的分階段教育不科學。盧梭提出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它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瑞士著名的認知主義學家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或許就受到了盧梭的啟示。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分開進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學,人的成長是連續不斷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和社會充分互動,主體間相互建構的過程。

“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3

盧梭他主張的教育法,他有很多很多的前提條件就比如說你必須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必須在什麼樣的環境,孩子是什麼身份,保姆必須怎麼怎麼樣,他的方法到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會是什麼效果?到底有沒有可行性,還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只能說整本書都只是一場心理實驗,有非常多的事,他臆想出來的成分有很多事,可能是結合他對教育現狀的思考和反思,但是有很多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

他想象出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一個理想的教育者,然後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才能成功,但在現實當中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不知道他的教育法在日後是否有人真正去實施,效果怎麼樣了,還是挺好奇的。

當然儘管我們達不到盧梭所要求的這些理想條件,我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參考他的教育方式的。

這也是那個時代書籍的特色,在還沒有資料統計啊科學實驗的年代,學者們的`理論有很大程度都依靠於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因此片面性很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同時他說出了很多今天的學者不敢輕易說的話,今天的人做研究由於分工過細,只能針對一個很小的範圍,稍微多一點主觀的判斷就會被人說不靠譜。這其實也是大大縮小了人的創造力的,因為人要學更多更多的東西才行。

愛彌兒讀書心得4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5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說,堅定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為鄉下人要比城裡人相對來說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裡人,對城裡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說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說多做,因為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說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6

工作之餘,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完了盧梭寫的《愛彌爾》。看到一番別樣的風景特別有趣味。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於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於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出它迷人的光彩。對於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一、讓教育回到自然狀態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他非常贊同將孩子送到鄉村去,當然也偏執地認為“城市是坑害人類的深淵”、“人類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對愛彌爾的研究從嬰兒時代開始,直到戀愛結婚,這些正是我們的教育目前所忽視和缺少的。他讓人們愛護兒童,幫他們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認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246年過去了,這些質樸的話語,這些樸實的道理,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我們不僅捫心自問,這些樸實的道理,現如今我們完全做到了嗎?沒有!這些話語依然沒有做到,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就是每一個教育者肩頭的重任。

二、讓教育煥發奕奕神采

盧梭非常重視鍛鍊孩子的身體、器官、感覺和體力,但是儘可能讓孩子的心閒著不用,能閒多久就閒多久。他認為所有這些延緩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終目的而又不受什麼損失。“你急於達到目標,結果反而不如慎重前進的快。……在童年時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的時候會加倍地收回來的。”盧梭希望培養的是有見識、有性格、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小時候雖沒有誰稱讚,到長大後是一定會受到人人尊敬的。這和我們如今提倡和開展的“每天鍛鍊一小時”的陽光體育工程,不謀而合。健康的身體對於孩子的一生髮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體健康了,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弈弈神采。

三、讓教育顯示智慧靈光

盧梭提倡孩子學習一門手藝,一種真正的手藝,純粹的機械的.技術。愛彌爾學會使鏟子和鐵鍬,會使車床、錘子、刨子和銼刀,各種手藝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倉高研班學員在朱棣文國小聆聽周蔭昌教授的講座,他談到學生應該學習一種手藝,在受到衝擊期間,他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頭凳子,當他坐上去的時候,他告訴自己:這樣黑暗的日子不會太久,我不會被打倒,現在我不是能坐起來了嗎?我一定會站起來的!這是生存的力量,這是越過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這小小的木工手藝,讓他又獲得了新生。我又聯想到20__年我國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如今的孩子如何學會過生存第一關?這不是一開學,讓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開學第一課》,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課程領導課題予以關注的一個方面。

盧梭讓愛彌爾養成鍛鍊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培養了他愛反覆思考的性情,讓他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才不至於像矇昧人那樣無所事事地過日子。他認為教育的最大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相互調劑。他的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語言,閃現出智慧的靈光,值得我們好好揣摩、研究、學習。

四、讓教育透出完整和諧

盧梭對於教育的闡述非常細緻,讓教師們關注許多領域,諸如:如何教孩子選擇穿寬大的衣服、怎樣睡覺、怎樣鍛鍊感官、如何教孩子說話唱歌、如何通過飲食對他們進行教育等,讓孩子長大為成熟的兒童,過完了童年的生活,快樂的時光和完滿成熟的境地齊頭並進。這就是盧梭心中理想的教育。當我們埋頭於一本書、一支粉筆的課堂教學,期末時練習試卷像雪片一樣飄向學生時,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我們是否有必要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當今的兒童教育?

盧梭提出要讓學生養成觀察自然、自己發現學問的習慣、養成事事留心的習慣、養成孩子對黑夜無所恐懼的習慣、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等,對人都是很有啟迪的。他說:“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該教給學生什麼?該捨棄什麼?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只有經常地反思,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讓教育透出完整與和諧。

五、讓教育充滿思考意味

讀盧梭的《愛彌爾》讓人充滿思考,增長智慧。他的許多語言非常偏激,有時甚至讓人一下難以接受,但是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如他在書中提出:“我在這裡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大膽地提出來,這個法則就是: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你開頭什麼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蹟。”

又如,他說:“我教給我的學生的,是一項需要在很長的時期中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你們的學生準定是學不到的;這項藝術就是保持其無知的狀態,因為任何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學問歸根到底知識那麼一點點。你們教學生以種.種的學問,好極了;可是我,我只是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

這些對於我們目前的一切都從娃娃抓起,是不是一個極好的否定呢?盧梭的話語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出發思考行動,行動之後回到原點思考再出發。

盧梭的《愛彌爾》伴隨我整整度過了一個月,邊讀邊思,我感受到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實在其樂無窮。其中許多的共鳴,許多的交流,許多的學習,許多的疑惑,林林總總,一時無法與人細說,一下也說不清楚,就讓它慢慢地變久變香,成為與我美麗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記憶的沙灘上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7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後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說。在書中,盧梭尖銳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並通過它所虛構的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為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歷史的侷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於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併為我所用。

愛彌兒讀書心得8

教育始於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教育又是神聖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著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於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麼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範生的我還是抱著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於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這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裡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裡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裡所希望發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境薰染和人為教化後,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展結果。經過教化後,人類方能更明規則地生活於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於自然永恆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並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下的教育物件,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的確,我們來自於自然,卻生長在社會。回顧我們每個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曆程,與盧梭所構造的教育環境有相似也有不同。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張白紙般讓父母在上面塗上各種顏色,他們教會了我們生活技能,並努力地把我們往正確的價值觀路上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又輔之故事、兒歌等形式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品格。我們大多不被壓抑天性地生長著,如一朵初長的花苞在生機勃勃地吸收著天地的精華,這與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處。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年齡略長些的我們大多被父母送去學習各種技能,從國小到中學,從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輔導班,不斷地被叮囑要好好努力學好知識。誠然,學習知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從小被規定去學習大人們所要求的各門各類,無論是語數英,或是政史地,還是物化生,樂器、運動齊上陣。長大後的我們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維中,可能會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真實的樣子,也分辨不出學得好與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統一的了。

如此看來,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現世意義的。雖然書中所描述的愛彌兒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並不妨礙生活在社會的我們借鑑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身為師範生的我雖然沒有親身教育人的經歷,但通過幾年的教育學學習讓我對於教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如今的中國小教育中,為人師者應該以尊重學生的天性為前提進行教書育人,以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教育成果應以學生自身的感知程度為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數高低。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讓學生在考好試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對於所學知識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解,更好地發展自身的特性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挑戰的任務。這任務實屬不易,但這會是日後為人師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說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生在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徵:教育要培養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餘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後世的讀者閱後受益匪淺。

愛彌兒讀書心得9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裡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著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為,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著多麼重要的借鑑好處啊!

閱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裡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說,能夠肯定地說,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裡,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著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裡,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狀況,不忙著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著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說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說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了作文網/。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國小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著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著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裡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說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麼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中農業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是最有益於人類的職業,也是最高尚的職業。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幹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有機地融合。”他把愛彌兒培養成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於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並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的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學生思考”、“獲得經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愛彌兒讀書心得10

盧梭關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問題,把人的教育視為一個走向自由的過程。因此,盧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養自由人,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盧梭看來,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取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態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墮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態歷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因此與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盧梭在《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本人對“自由人的教育”這一部分的閱讀,感觸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當然,盧梭的自然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人在閱讀過程中更傾向於狹義的'理解,即針對0—12歲兒童的教育。

盧梭認為,012歲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說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消極教育不是給兒童養成品德,而是防止兒童趨於邪惡;不教兒童以知識,而是防止他們產生對於事物的誤解。

0—12歲,是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中不採取措施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那麼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後再採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時,由於它們已經是紮下深根而難以拔除了。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不是傳授新內容的積極活動,而是要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者錯誤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兒童道德和知識,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這個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就是要確保他周圍的一切合適他去看,去聽。兒童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樣情況下,就要用孩子惡行的自然結果來懲罰他們。

0—12歲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於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兒童在不停地活動中,仔細觀察,獲得經驗,他的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鍊。兒童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眼睛,去獲得認知與理性。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愛彌兒讀書心得11

近段時間,在繁忙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不自覺的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書中闡了盧梭對人的教育的觀點。我覺得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對於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他看來,只要從人類的初始狀態即自然狀態來考察人類的整個演變過程,才能發現人類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天賦人權,才能認識到這種權利又是如何在社會狀態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為一面鏡子,鑑別出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覺得身為教師的我們對於盧梭的觀點是要引起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物件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為了要造就一個人,培養出一個為社會所用的人,用盧梭的話說就是,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12

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時常在自我與現實之間徘徊,一方面自己經歷了那終生難忘的大學聯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為人師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其實我自己還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認那起早貪黑的苦讀對於我的大學生活的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為應試壓力而結束年輕生命的苦痛。一向在試著尋找答案,什麼樣的教育才能使我們更簡單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近來,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很奇怪,讀後很平靜,也許,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愛彌兒》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好處。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但是,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潛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

主的。

此刻很多家長急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孩子三四歲就把他們送進幼兒園,給他們找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業餘班,孩子弱小的身體承擔著不小的負擔,而最後我們不僅僅發現他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也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所以我們就應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等到了適當的階段再給他們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盧梭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務必是個孩子,如果我們在他童年時期就試圖把他培養成一個大人,就會阻礙他體力的發展,致使他未來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雖然早熟卻並不成熟,而且極容易腐爛。他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理解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理解潛力進行教育。此外,他關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像飲食資料、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兒童的教育,教師之路任重道遠。她們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師給他們灌溉,而怎樣樣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質量上好的人才,與教師自身潛力,觀念密切相關。

《愛彌兒》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結晶,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的重大好處,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無聲息地迎合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我們就應從中尋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斷地創新,為教學尋求合理之道。

愛彌兒讀書心得13

早就聽說《愛彌兒》是一本很好的書,有一次在班裡的讀書角發現了這本書,就拿回來看,但磕磕絆絆到目前只看了120多頁,沒想到這區區120頁也讓我受益匪淺。這裡我摘錄一些觀點並附上一些我的感受。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思想的習慣,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我們家長往往會想要讓孩子“乖”,順著自己的心意,尤其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乖巧的時候,就會心態失衡,甚至還會發怒。其實我們不就是在“駕馭他人的思想”嗎?而心情好的時候,又是有求必應,毫無原則。

“辨別善惡,明瞭一個人之所以有種種天職的道理,這不是一個孩子的事情。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這個是我比較贊同的一點,孩子是很天真的,12歲之前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感知最強的階段,如果我們把這些寶貴的“天賦”都浪費到一些機械的、毫無靈性的.事情上,簡直可以說是暴殄天物了。盧梭還認為,孩子在12歲之前的主要教育目標是體育,雖然我覺得有點極端了,但也確實有它的意義。這裡的體育並不是狹義的體育或者某項體育訓練,而應該是“用身體感受世界”,去爬爬山是體育,去小區樓下的花壇裡看看蟲子也是體育,把自己的自行車搬到樓道里也是體育……。而不是忙著往那個小腦袋裡“塞東西”。

“你以為是用道理把他們說服了,其實是因為他們被你說得厭煩和害怕了。”

成年人其實大多因為太多所謂理性而沒有什麼“靈性”了,且不自知。期望把所謂的“經驗”和“生活常識”灌輸給孩子。而事實上,人都是感性動物,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難解決的問題都是“感性問題(情感問題)”,而理性恰恰不是那麼難獲得的。正如呂老師總說的: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於口訓的,(其實這句話盧梭也說過)。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孩子很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說的話,但是對他們所做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

結論就是“少灌輸,多用行動影響”,收起自己“成年人的傲慢”。

最後回到題目-多給孩子真正的自由。這個自由到底是什麼,恐怕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也許只能家長和孩子共同去探索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14

《愛彌兒》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愛彌兒》讀書心得。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15

康德這位過著規律如鐘錶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學大師,終其一生僅有一次因為看書而忘了準時散步,而他所看的這本書就是盧梭的《愛彌兒》。以前在瞭解康德生平的時候看到這則逸事,就讓我對《愛彌兒》印象十分深刻,但當把這本書買回來之後卻擱置書架多年未曾讀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氣啃下來,感嘆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閱讀。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為基礎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才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人也逐漸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教育,通過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實現“新人”的目標,進而實現改良社會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實現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與之對應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內容上,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所以,盧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則,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習與運用的統一,強調對學生的崇高的美德、樸實的作風、批判的精神的培養。

盧梭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階段教育的方法,而全書也是基於這樣的方法劃分為五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在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這其中融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在教育發展史上是極其可貴的,而我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在入學後,學校的教師又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任。在《愛彌兒》一書中,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對父母和教師都有指導意義。比如在嬰兒期如何正確認識哺乳對孩子、對社會風氣、對家族關係的影響。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孩子哭鬧的引導,衣服的選擇等等,非常細緻。在少年期如何正確對待情書的問題,如何進行個性教育等等。對教師來說,什麼是自己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威性,如何通過設計活動進行教育等等。盧梭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教師和父親是合二為一的,這種身份同一、跨度漫長、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教育,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學生成長的人去細緻閱讀。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進的、渴望正確認識自我、錘鍊自我的年輕人閱讀。書中談到各種感官的應用,談到身體的鍛鍊和心靈的培養,談到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談到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躁動,如何正確地選擇自由職業,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配偶,成婚後又應如何處理婚後關係等等。這些內容沒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講味道,而是如同一個年輕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討人生各個階段的智慧,他的書中所體現的這種樸實無華,躬身踐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和學習。

然而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要想像盧梭提出的老師要兼任各科教學且能教出優異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而且如書中描寫的老師這輩子只教一個學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多次強調回歸自然,回到鄉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程序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城市而失去了農村之家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鄉村教育多大多數人來說也很難實施。

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本適合每一個人閱讀的經典,他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學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但總的目標是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使自己的成長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