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心得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1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裡,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裡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

論語讀書心得2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裡,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絡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裡還說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為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物件,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論語讀書心得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裡嗎?它就是中國古代鉅著《論語》裡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經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本書,是後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明白了它為什麼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子夏的這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裡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裡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這樣他就不會看著看著睡著了。他就是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樑的'勁頭,還有什麼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為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裡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可趙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為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4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人。《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言論,論述了做人、治學、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宋朝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這部著作,對我們成人、成才有著很好的教益和幫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說,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出門在外要言行謹慎、誠實可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愛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我們的學習態度要端正,要謙虛謹慎、勤學好問。“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方法,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溫習、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論語》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我們經常閱讀,受聖賢智慧的啟迪,將會終身受益。大家都來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讀書心得5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麼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讚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裡,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裡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論語讀書心得6

《論語》是議論言語的文字彙編。全書二十篇,以每篇第一句的開頭二字做篇名。沒有相當智慧、功夫的人看《論語》,就是前言不搭後語、雜亂無章、沒有邏輯、沒有主題,完全沒有現代人所規定的作文規則,也可說稱不上文章。然而她卻流傳千古,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何也?果真如某些人所說得那樣淺薄、無聊嗎?顯然不可能!南懷瑾先生在其名著《論語別裁》中明確肯定,《論語》有其內在邏輯,但究竟有什麼樣的邏輯結構可惜沒講。青年學者,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周埕安先生的處女作《園滿的論語和自在的人生論語妙義疏解》,按《論語》原來編排順序,每三句或三段話為一品,三品為一章,六十品為五季。每一品以一字作主題,共一百六十九品,即一百六十九個主題,為《論語》理出了一個清晰的邏輯結構,為人人正確理解《論語》,背誦《論語》,應用《論語》,造福自己和社會大眾,提供了極為善巧的方便。前無古人,真實不虛。

一個人是否合格、圓滿?成就大小,其標誌是什麼?最直接、顯明的標誌是朋友,即看一個人有無朋友,其朋友的人品、水平如何。看看您周圍哪些功成名就的人,必定高朋如雲。而當他眾叛親離、成孤家寡人時,又必定垮臺無疑。因此周埕安先生將開篇三句話概括為一“朋”字,真可謂一字千金,抓住了《論語》的做人核心。“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自然+2,人心齊、泰山移,大事成矣!這就是人需要朋友的根本原因。因此人是否有朋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己是否有特長、優勢,能幫助別人;第二別人是否能彌補自己的不足。顯然自己的能力越大,幫助的物件越多,自然朋友越多;自己層次越高,必然也就得到品位越高的朋友幫助。那麼能幫助別人的本事從何而來呢?靠“學”,靠“習”,“學而時習之”。“學”,首先得到大智,即明確了光明的方向,不會南轅北轍走錯路,其次是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充足的幹勁、高漲的熱情;最後是獲得具體的操作技巧、方法。“習”得到大慧,即身心強健、經濟富裕。

“學”是“習”的前提。因為行動從思想來,思路決定出路;“習”是“學”的深化,“學”是否得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辛辛苦苦學習,頭懸樑、錐刺骨,卻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弱不禁風,家徒四壁又孤家寡人,肯定沒有得道。“學”和“習”緊密相連、一體兩面,絕不可能截然分成孤立的兩塊,故後人將學和習連起來用,就是今天常用的“學習”。“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無限迴圈、螺旋上升,得大智慧,到達輝煌的彼岸。而“學”和“習”的無限迴圈、不至於中斷,且能成加速度遞進,關鍵在於是否能“不亦悅乎”。而不亦悅乎的前提是學到的理論、知識有沒有用,能否在實踐中得到回報,首先是身體越來越健康,心情越來越開朗;其次是與同學、家人相處越來越融洽。如果沒有這兩條最基本的獲得,說什麼長大瞭如何輝煌、發達,統統是騙人的鬼語,學生必然厭學、逃學、出走、輕生。只要“學而時習之”能不斷“不亦樂乎”。智慧自然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強,當然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的切磋、明辨,必定又大大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上升到了“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至此做人圓滿“成仁”。由此可知,學,是任何人進步、發展、強大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更是活到老,學到老,須臾不可離的終生課題。“習”即實踐,與“學”如影隨形,只有實踐才能知道“學”是否有效,方向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實踐是調整“學”的唯一標杆和尺度。所以周先生書中這樣解釋:“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要常學習,以此得學向,又要常實踐,以此修能力。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為了自由和幸福,學習和實踐是人生的兩大主題。”

學習和實踐是人生的兩大主題,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亦悅乎”才是目的。也就是說學習和實踐的唯一目的是生活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衡量學習和實踐是否有效的內在標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衡量學習和實踐是否有效的外在標準。為什麼有朋自遠方來呢?周先生說“遠方並不單指與朋友距離遠。而是說過去物質上沒有來往,思想上沒有交流,事業上沒有合作,彼此關係不通,距離很遠”。當您通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積累,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能保護眾人;或有雄厚的財力,富裕眾人;或有高明的智慧,指引眾人;或有崇高的道德,覺悟眾人,這時您就像巨大的吸鐵石,吸引眾人趨之若騖,以前所有的冷漠、隔閡、障礙自然冰化水解、煙消雲散,原來人人都是那麼可愛,處處竟都是淨土。

論語讀書心得7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論語讀書心得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在學習班裡,同七年級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起初,我看不懂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極其深奧、奇怪的文字。後來,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大意,讓我們讀三遍,然後,背下來,我覺得非常容易,比死記硬背強多了。

論語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大意是: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也很快樂嗎?所以我覺得,人生,好比一塊麵包,你已經把一塊麵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過完了,你可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處的東西,不是嗎?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應該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應該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讀了這篇論語。我知道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一個創意。

以上幾句中,有好幾句論語是孔子先生寫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讀了上面幾句論語,你是否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又懂了幾分道理,那就請繼續在論語中遨遊吧……

論語讀書心得9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對於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次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為當時的社會服務。

對於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屬於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於當今社會發展無多大借鑑意義。孔子還指出治國的前提在於君子要嚴於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認為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範人們的行為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展。

論語讀書心得10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後,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永珍的價值觀念,如“孔顏”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為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係。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國小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對青少年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