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熱】《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7.04K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讀書心得1

孔子是古代的聖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記錄成一部書——《論語》。《論語》在歷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論語》依然為人人所傳頌。而我卻很好奇,我裡孔子所說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於是我打開了《論語》。

讀了《論語十則》的第一句,我覺得我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但卻從未感受到那份快樂。也許,只有真正熱愛文學,求知若渴的人才會感受到那份快樂。“有朋自遠方來”只是在同學之間玩些文學遊戲吧。“人不知而不慍”對於我來說,讓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卻沒有做到。以後我也要進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樣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總結,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而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只是在複習課文的時候,腦海中隱約會出現一些新的理解。

勞動要與休息結合,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邪說的危險。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人就是要實事求是。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這種力爭上游的思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

我們要像一切有優點的人學習。

雖然我沒有做到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但我麼還要為實現“任”的理想努力奮鬥。

而在我所讀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孔子對當時帝王的真心勸誡,可惜當時真正理會並使用的卻不多。他們依然是“己所不欲,施與人”在當時幾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夠明白的估計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大賢吧。而再看如今,卻依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

《論語》是當時思想的巔峰著作,也是我們如今需要學習的做人準則。以史為鏡,這面鏡子將帶你照向更遠的未來!

《論語》讀書心得2

《論語》是我愛讀的經典書籍之一,在三年級參加經典誦讀大賽時曾背誦其中的章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搖頭晃腦地讀著《論語》的第一段話,甚至已讀過數百遍,能倒背如流。卻從沒想過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語文小考得了滿分,很興奮,腦子裡面蹦出了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非常吃驚,怎麼也搞不清楚,這句話為何會在這時從我耳邊響起,於是終於明白:素讀反覆多次以後,自然而然就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同時還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來。

《論語》還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說的就是做人要講誠信、守信用,希望我能與曾子一樣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現實也有這樣的例子:一位同學期末考試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誇耀自己,同學們都不理他,終於有一個人拍拍他的肩膀,說:“不錯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這也見證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讀經典,不但能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還能給自己增添許多樂趣;素讀經典,記住古人說的話,從中尋求做人的道理;素讀經典,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讓我們素讀經典吧!讓經典陪伴我們快樂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3

升入六年級後,在爸爸的指導下,我開始系統地學習《論語》。爸爸經常告訴我做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經典文化,這樣才能永遠留住我們民族的靈魂、精神和根,才能實現國家振興的偉大夢想。會有這麼神奇嗎?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越來越感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自己遠未識其“廬山”真面目,只是學得了一點兒皮毛,但是卻已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門生顏回。他在生活上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習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惡劣的環境,人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艱難困苦,可是顏回卻以苦為樂,堅持讀書學習,追求真理,實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揚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違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認為顏回最好學,只有他的高尚品行達到了“仁”的標準,多次在公開場合進行表揚,並以他為榜樣要求弟子們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好學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要覺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問題是一種羞辱;“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取長補短;同時,善於提出問題,許多偉人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溫故而知新”也是顏回的優點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收穫。可是我在學習中滿足於一知半解,讀書往往走馬觀花,常常造成錯誤百出。有的題目老師還沒講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裡說,這麼簡單還用講嗎?可是做題的時候才發現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書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與爸爸媽媽討論作品中人物的時候,好幾次張冠李戴,把《水滸傳》裡李逵的故事說成張飛的,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變成了吳用的了,為此沒少讓爸爸笑話,他批評我讀書不用心,沒有深度,太過於浮躁。想來實在令人羞愧。顏回“聞一知十”,善於舉一反三,將老師的學說不斷髮展下去。

作為當代國小生,我們也應當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我最要學習的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他從來不把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不僅人與人之間要不遷怒,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這樣,得互相尊重,不能動不動就發動戰爭,導致兩敗俱傷,給老百姓造成災難。如今國際局勢混亂,美國發動了好多次戰爭,造成別國老百姓流離失所,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人類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須多學習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鄰”,讓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許多人親近他,反之,“惡有惡報”,發起戰爭讓人民受苦的人,就會嚐到眾叛親離的味道,變成孤家寡人。對於我們國小生而言,應養成尊重別人的良好品德,同學遇到傷心事,應多去鼓勵、安慰他;對於考試沒考好的同學,多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改正錯誤,而不應該去嘲笑他;犯過的錯誤,要仔細反省,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與顏回相比,我現在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太優越了,可是我卻還不知足,動不動就發脾氣、耍小性子。學習表現好了,要求爸爸媽媽給買好吃的、買禮物,如果飯菜不合胃口,就氣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讀《論語》讓我學習了許多新的東西,懂得了很多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與方法,儘管現在學得還很膚淺,但我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讓他滋潤著我不斷成長、進步,成長為一個品德、學識與修養都優秀的有用之才。

《論語》讀書心得4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建立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讀書心得5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6

初讀《論語》,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詩性的光輝和崇高的靈魂所征服,為它的靈性,更為它的精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一種體驗。這是一種知識學到後的心情體驗。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我們完成一項從未完全掌握的工作,當我們切身明白一條早已耳熟能詳的道理,是否會會心一笑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一種人生的大樂。“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有何樂之有呢?而同樣有志於學,有成於學的朋友,聽聞了你的學問,見解,慕名來與你相談,與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學,笑傲風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才算人生的一大樂事。樂與悅都是高興,但其火不同,樂表現在外。有知己遠來,原來獨會於心的悅則變成相視而笑的大樂了。

“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境界。“不慍”則是不生氣,不埋怨。要做到“不慍”,光脾氣好是遠遠不夠的,前提是你的學問要達到大成的境界,達到一種“君子知命”的開闊豁達的境界。一個人若達到這樣的境界,他就已然成為大德的'君子了,當然也就能獲得無上的歡悅了。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一種態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與別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誠,反省自己與別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誠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反省,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態度,更是對他人負責的一種態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種提升。所謂“祭神如神在”並不是要承認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個所謂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內心體驗到的一種存在。它既是一種人的內在精神的提升與淨化手段,更是一種待人處世的真誠態度。而這也必將換來同樣真誠的回報。任何虛假的東西,都將如竹籃打水一樣,不會帶來任何收穫。

《論語》,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寶藏,是結晶,透過《論語》去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對於我們無不是一種心靈上的是提升與昇華。

《論語》,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是中國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是一種國量的所在,是一種精神的不朽。

《論語》讀書心得7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裡,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裡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裡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讀書心得8

我們學校是古典古詩詞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論語》。我們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讀《三字經弟子規》了。這本書寫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睿智的文字讓色彩鮮活”。

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花言巧語,一張虛偽的臉,這種人的仁很少!我給你講個小故事!唐代李林甫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中書大臣。這個人道德敗壞,凡是比他有更好的才能和更高的威望的人,都被千方百計地攻擊。他開始討好並再次告訴唐玄宗。有一次,他對李說:“華山盛產黃金。如果能開採,就能增加國家的.財富。”李氏聽了,急忙向皇帝報告,建議挖掘。唐玄宗一聽,就請教了李林普。然而李林普說:“這個我早就知道了,但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不要開採。”聽了,以為是忠君愛國之臣,卻與李疏遠了。

聽完這個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不禁臉紅。因為上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甜甜地對哥哥說:“今天你讓我吃一顆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你讓我吃一顆糖!”!“我哥哥聽了,給了我幾塊糖。到第二天,我哥哥已經把這件事全忘了。所以我沒有給哥哥買任何東西。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有趣的遊戲。但這一次,在讀完“甜言蜜語”後,它是新鮮的。”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就不再用甜言蜜語!

我一定要堅持讀《論語》,改掉我的壞習慣!

《論語》讀書心得9

《論語》是議論言語的文字彙編。全書二十篇,以每篇第一句的開頭二字做篇名。沒有相當智慧、功夫的人看《論語》,就是前言不搭後語、雜亂無章、沒有邏輯、沒有主題,完全沒有現代人所規定的作文規則,也可說稱不上文章。然而她卻流傳千古,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何也?果真如某些人所說得那樣淺薄、無聊嗎?顯然不可能!南懷瑾先生在其名著《論語別裁》中明確肯定,《論語》有其內在邏輯,但究竟有什麼樣的邏輯結構可惜沒講。青年學者,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周埕安先生的處女作《園滿的論語和自在的人生論語妙義疏解》,按《論語》原來編排順序,每三句或三段話為一品,三品為一章,六十品為五季。每一品以一字作主題,共一百六十九品,即一百六十九個主題,為《論語》理出了一個清晰的邏輯結構,為人人正確理解《論語》,背誦《論語》,應用《論語》,造福自己和社會大眾,提供了極為善巧的方便。前無古人,真實不虛。

一個人是否合格、圓滿?成就大小,其標誌是什麼?最直接、顯明的標誌是朋友,即看一個人有無朋友,其朋友的人品、水平如何。看看您周圍哪些功成名就的人,必定高朋如雲。而當他眾叛親離、成孤家寡人時,又必定垮臺無疑。因此周埕安先生將開篇三句話概括為一“朋”字,真可謂一字千金,抓住了《論語》的做人核心。“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自然+2,人心齊、泰山移,大事成矣!這就是人需要朋友的根本原因。因此人是否有朋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自己是否有特長、優勢,能幫助別人;第二別人是否能彌補自己的不足。顯然自己的能力越大,幫助的物件越多,自然朋友越多;自己層次越高,必然也就得到品位越高的朋友幫助。那麼能幫助別人的本事從何而來呢?靠“學”,靠“習”,“學而時習之”。“學”,首先得到大智,即明確了光明的方向,不會南轅北轍走錯路,其次是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充足的'幹勁、高漲的熱情;最後是獲得具體的操作技巧、方法。“習”得到大慧,即身心強健、經濟富裕。

“學”是“習”的前提。因為行動從思想來,思路決定出路;“習”是“學”的深化,“學”是否得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辛辛苦苦學習,頭懸樑、錐刺骨,卻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弱不禁風,家徒四壁又孤家寡人,肯定沒有得道。“學”和“習”緊密相連、一體兩面,絕不可能截然分成孤立的兩塊,故後人將學和習連起來用,就是今天常用的“學習”。“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無限迴圈、螺旋上升,得大智慧,到達輝煌的彼岸。而“學”和“習”的無限迴圈、不至於中斷,且能成加速度遞進,關鍵在於是否能“不亦悅乎”。而不亦悅乎的前提是學到的理論、知識有沒有用,能否在實踐中得到回報,首先是身體越來越健康,心情越來越開朗;其次是與同學、家人相處越來越融洽。如果沒有這兩條最基本的獲得,說什麼長大瞭如何輝煌、發達,統統是騙人的鬼語,學生必然厭學、逃學、出走、輕生。只要“學而時習之”能不斷“不亦樂乎”。智慧自然越來越高,能力越來越強,當然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的切磋、明辨,必定又大大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上升到了“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至此做人圓滿“成仁”。由此可知,學,是任何人進步、發展、強大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更是活到老,學到老,須臾不可離的終生課題。“習”即實踐,與“學”如影隨形,只有實踐才能知道“學”是否有效,方向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實踐是調整“學”的唯一標杆和尺度。所以周先生書中這樣解釋:“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要常學習,以此得學向,又要常實踐,以此修能力。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為了自由和幸福,學習和實踐是人生的兩大主題。”

學習和實踐是人生的兩大主題,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亦悅乎”才是目的。也就是說學習和實踐的唯一目的是生活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衡量學習和實踐是否有效的內在標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衡量學習和實踐是否有效的外在標準。為什麼有朋自遠方來呢?周先生說“遠方並不單指與朋友距離遠。而是說過去物質上沒有來往,思想上沒有交流,事業上沒有合作,彼此關係不通,距離很遠”。當您通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積累,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能保護眾人;或有雄厚的財力,富裕眾人;或有高明的智慧,指引眾人;或有崇高的道德,覺悟眾人,這時您就像巨大的吸鐵石,吸引眾人趨之若騖,以前所有的冷漠、隔閡、障礙自然冰化水解、煙消雲散,原來人人都是那麼可愛,處處竟都是淨土。

《論語》讀書心得10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書心得11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文學瑰寶好似令人數不勝數的遍地黃沙。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學說影響了中國整整幾千年的發展,就是因為孔子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而整理成的,我國國學經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論語》。

進入二年級以後,我們就對論語開始了誦讀。《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在這裡面我認為最經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了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裡面必有可以當我自己老師的人,應該學習他們有,自己沒有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並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學問。我以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於是就驕傲了,對自己放寬了要求,並沒有接著去尋求更多的知識,從而導致了成績的下降,現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一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學習時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給我講解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講完後,爸爸問我懂了嗎?我明明還不懂,卻渾水摸魚,說已經懂了,那是多麼不應該啊!我應該再讓爸爸講一遍,才能完全懂。

《論語》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論語》讀書心得12

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隻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飛啊,飛啊,我突然來到了時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這個與眾不同的早上,我們相約來到國學課堂,開啟了300多天的《論語》學習旅程。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不信神,卻敬仰一個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卻歷經了兩千多年長盛不衰,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於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這句話可得知,孔子在三十歲時便開始辦學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說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孔子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學到了做一個君子必須言行一致,必須明白自己身處的.位置。比如:老師就是要做老師的位置上,學生就要在學生的位置上,老師不能違反自己的話,學生也不能出爾反爾,要說到做到。

孔子的學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學霸顏回。顏回又名顏淵,或子淵。身為孔子最疼愛的弟子之一的顏回,才四十歲便病死了。那他有什麼值得敬佩的呢?有言為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顏回身上,我學到了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堅持學習。

當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讓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學。他先後問政、問士、問成人、問事君,分別得到收穫。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總在一旁保護著孔子。同時,子路又很忠心,重視禮節。在衛國大亂中,他不聽旁人勸告,堅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見他的忠心耿耿。進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與敵人砍殺,被敵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撿,被敵人殺死,臨死前還不忘將帽子系在腦袋上,可見他把禮節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從子路身上學會了好學、勇敢、忠心等優秀品格。

讀了《論語》,我更深切地接觸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橫線表示自己,長橫表示別人,也就是愛自己少一點,愛別人多一點。雖然《論語》二十章的學習結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論語》的學生生涯結束了。希望我繼續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發揚儒家文化思想。比如:當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紀律時,學習委員卻站了出來,我會用《論語》中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勸告他。當班長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害的規定時,我會說:“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雖命不從。”

希望《論語》被更多人知曉,讓孔子的文化思想傳遍整個世界!

《論語》讀書心得13

翻開這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論語》,便有陣陣淡雅古香迎面撲來,令人心生嚮往,甘願遨遊在這幾千年前的文字話語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洗滌去我們內心的浮躁和雜念,迴歸本真。

不同的人讀《論語》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而我從中獲得了學習之道和為人處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身為學生的我們需要將思考與學習同時進行,我們要把我們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通過思考我們不僅能知到自己還有那方面是缺失的,並進一步學習來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的思考,學習過程中難免不會有錯誤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錯誤知識。在學習方面還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為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學習最忌諱的是不懂裝懂,學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懂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人們只會笑話那些裝懂的人。

在為人處世方面,我覺得《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好概括與總結。人際交往時我們就應注意當某些事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不能心胸狹窄,而要寬巨集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體現。

《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之一,它還有很多價值等著我們去發掘,還有許多內容等著我們去學習和解讀。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不需學《論語》去治理天下,但我們可以學習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這對我們的道德還是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品中華傳統文學,學中華傳統美德。

《論語》讀書心得14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讀書心得15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國中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裡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裡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裡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