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

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1

語文課承載著讓學生掌握與世界交往的工具的重要使命,必須沉得下去,必須擯棄浮躁,必須如農業般辛勤踏實地耕耘,呈現出一種樸實無華、充實飽滿的美;然而語文又是一門屬於心靈、屬於精神的學科,它在承載工具任務的同時,還要演繹風花雪月的美麗。因此我覺得,語文課應該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必須美得充實,美得實在,美得有內容,美得有詩情畫意。下面談談我所執著追尋著的理想中的語文課堂。

一、真實是語文課堂的生命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生活的另一種樣式,而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它的真實、本色。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那種省略複雜的訓練過程,只呈現精彩的學習結果的語文課;那種以部分優秀學生的發言掩蓋其他學生的學習真相的語文課;那種用遊離文字的媒介煽情替代潛心感悟語言內涵的語文課……失卻了真實與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虛假的“塑料花”,鮮豔得很,卻沒有生命,沒有成長的氣息。於是,我們的學生對語文課漸漸地倦怠了,我們的教師也慢慢地變得庸俗了、功利了,不論是語言還是思想,都絲毫沒有了本真的激情與奔放了。一堂理想的語文課,不僅需要教師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有人格;課,有課品。一個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語文課堂的品位,課品如人品。而真實,是衡量人品、課品的基本準繩!

二、語文課堂應充滿智慧

語文教學重視“雙基”,但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關注的是現成的答案,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語文教學必須超越知識和技能,走向智慧,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張揚個性,敢想敢為,自主學習,充分發展,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1、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要鼓勵學生讀書質疑,培養強烈的問題意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過去我們講的啟發式教學更多的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仍是被動者,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新課堂呼喚學生問,學生議、學生辯的學生自主探索的嶄新境界。同時我們又要以教師的“追問”生成學生語文學習的智慧,讓學生獲得從內心深處生髮的學習樂趣。比如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天遊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先鼓勵學生就題質疑,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這時孫老師沒有急著拿出解決的辦法,而是啟發學生:面對這麼多問題,我們用什麼辦法來學習效果最好呢?學生就紛紛出主意:有的說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去解決;有的說大家分組討論,然後大組交流;有的說先把問題歸歸類,看看哪個問題具有代表性。孫老師當即採用第三種意見,把問題歸類篩選出兩個核心問題,即“老人為什麼覺得掃天遊峰不累?”和“老人能活到100歲嗎?”

師生圍繞這兩個問題再次和文字對話,在讀中悟,在讀中議,在讀中思,在讀中練。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生動活潑,有滋有味,十分投入,真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展現了學生勃勃的生命活力和智慧風采。

2、發現錯誤的價值

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地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了正確的知識、找到了科學的方法、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嚐到了成功的'喜悅。“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錯誤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標誌,是一種學習經驗,也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因此,語文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多問幾個:“你為什麼這麼想?”善於發現錯誤背後思維的火花、智慧的萌芽,這樣,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學生不出錯的課絕不是一堂好課?智慧,是在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產生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更需要教學的藝術和智慧。

3、催發思想的碰撞

語文的魅力在於其內涵的豐富多彩,不同的人由於知識水平、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對同樣的作品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境遇裡,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會千差萬別,我們教師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大家的各抒己見中,產生思想的碰撞,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智慧。這樣的語文課,才能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2

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知識的殿堂,而且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園。傳統知識本位的課堂教學過分強化知識的授受,導致了學生精神的萎縮,最後使課堂成為學生恐懼、厭惡的場所。本來是活潑好動、生機勃勃的中國小生,在課堂上卻成了沒有生氣的“容器”,本來是培養人的課堂教學活動,卻成了“目中無人”的教學,成了學生“心智的窒息機”。強調課堂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園,是道德課堂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要學生經歷、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探究是少年的本能和天性,是少年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少年精神特別是理性精神發展的基本途徑。探究精神是課堂的靈魂,唯有探究才能培養思想者和批判者,沒有探究的教學只能是訓練。當教學不是崇尚求是而是迷信於“確定性”的書本知識,不是崇尚主體自由而是教師的'威嚴,不是崇尚批判而是順從,不是崇尚探究而是接受,則師生同時被一種知識的複製的教學文化宰制和異化著,並通過相互攀比的知識競賽加劇著這種異化,從而,課堂蛻化為思想的荒漠。因此,要著力弘揚探究精神,讓學生在課堂過有意義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閱讀、觀察、操作和思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努力從不同維度解決問題,建構自己的思想和意義,產生和形成自己的觀念。

二、教學過程要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要積極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三、課堂教學要成為學生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的過程。

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教師道德課堂心得體會3

魯潔教授認為:“道德課堂就是要讓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從事教育教學與管理,並讓教師與學生從中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的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獨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道德課堂”是一種高品質的課堂形態,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環境中,在保證學生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習者獲得學業進步和身心全面發展。對學生而言,“道德課堂”強調的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把學生“今天的健康成長”和“明天的幸福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發展;對教師而言,課堂是教師生命延續的舞臺,是教師追求卓越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善人格,實現生命的價值和幸福。

在我心中,道德課堂強調教學是師生互動和溝通交流的過程,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下,師生心理相容、情感交融,課堂上教師善教、學生樂學,氣氛活躍、緊張而又適度,不同程度和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能在課堂上得到良好的發展。因而“道德課堂”必須是高效的課堂,必須是能夠促進思維發展的課堂,必須是能夠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課堂。

1、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把學生“今天的健康成長”和“明天的幸福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

2、要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是師生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下,課堂氣氛融洽、緊張而又適度,師生民主、平等。課堂上教師善教,學生樂學,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道德課堂必須是高效課堂。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把權力教給學生,留給他們學習、思考、交流的時間,還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和探究。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個積極性,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主動地學”。

總之,教師是用道德的方法教育學生,一方面要理解和尊重學生,另一方面,要構建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