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範文九篇

演講稿4.38K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當下社會,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範文九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XX,駐馬店西平縣人,20xx年從部隊退伍後到深圳打工當小區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個採訪任務,要求馬上趕往深圳,當我見到李到信時,我驚呆了,他渾身高度燒傷,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裡,與死神做著頑強的搏鬥。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區一棟高層住宅突發火災。警報響起,正在輪休的李到信聽到後,找到一個滅火器迅速趕到火場,在他撞開房門的一瞬間,巨大的氣浪和凶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來,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來再次衝進煙火瀰漫的房間,救出了兩名已經處於半昏迷狀態的業主,並把自己的呼吸器讓給了他們。緊接著,他再次衝進屋內救人,就在這個時候,煤氣罐發生爆炸,他瞬間被淹沒在火海中。

訊息傳到駐馬店,家鄉人民非常關心這位見義勇為的好小夥兒,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深圳協助救治和慰問。在醫院裡,主治醫生楊維琦告訴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燒傷面積超過了50%!搶救和治療期間,李到信先後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復手術,頭腫得像氣球,甚至分不清哪裡是鼻子哪裡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時,因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僅31歲的李到信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與死神搏鬥的60天裡,我們採訪組數次前去探望他。我親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門關”前痛苦地掙扎,也看到了他對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小兒子才1歲,結婚8年,因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離多。出事後,妻子於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床前,希望他醒來時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時候,我們問他傷這麼重,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去救人嗎?他說:“還救。”

4月29日,英雄魂歸故里。因為我們的報道,整個河南、整個中國都在傳頌他的故事。當載著他骨灰的靈車緩緩駛近家鄉時,數萬人打著“英雄一路走好”的橫幅走上街頭,迎接英雄回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我於1998年12月,從浙江溫州入伍,來到駐哈爾濱某部“老虎團”當兵,20xx年入黨。在部隊期間,任政治處宣傳股報道員,5次被評為“優秀士兵”,3次榮立三等功。

20xx年,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給我了這名退伍戰士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在每天的奔跑中實踐人生的價值。脫去戎裝,端起相機,幹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職業,倍感神聖和自豪。在過去的10年裡,不管是寒風暴雪還是驕陽烈日,只要有新聞,我都會勇往直前。在任何現場,我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戰士。

去年4月的一天,松北區一煉油廠發生爆炸,我急忙驅車趕往事故現場。當車開到距離爆炸現場一、二公里附近時,道路已經封鎖,任何車輛和行人不能通過,我把車停好後,背上相機繞開警戒線,從旁邊往現場跑,跑著跑著,聽到有人在喊我。我一回頭,看到一個警察在喊,我當作沒有聽到,繼續往現場跑。但是很不幸,我背的裝置太重了,不佔優勢啊!我被警察一把抓住,問我:“你幹啥的?”我說:“哈報的記者著急採訪。”“不行,你不要命啦。”接著,他連拖帶拽把我拉到警戒線外。這時,我眼前就是多個油管爆炸後產生的數百米濃煙,而我進不去。真是生不如死啊!我回到車裡,穿上消防服,和增援的消防官兵混在一起衝進火場。

消防官兵在距離熊熊燃燒的油罐不足5米的地方奮力撲救,毫無退縮,他們在用生命捍衛自己職業的尊嚴和責任。作為攝影記者的我,一個現場的記錄者,我的職責就是用最清晰的畫面,最近的距離去紀錄他們。我和他們是一樣的,我也在戰鬥。

在哈爾濱的新聞圈子裡,有人給我起個外號——猴子。不是因為我長得像猴子,而是因為在拍攝大場面時,在沒有高點的情況下,我爬過斜拉橋、訊號塔、塔吊、煙囪等比較高的建築物。20xx年7月,黑龍江省鐵力橋發生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我第一時間驅車趕到現場。在現場拍完所有的鏡頭後,我總感覺有缺憾,沒有一個從高點俯拍的救援現場的大場景畫面。這時我又找到距離事故現場300米左右的一個鐵塔。當我跑到鐵搭下面時,我猶豫了,塔下面有個紅色的警示標誌:“有電!請勿攀爬”。我當時的思想鬥爭十分激烈:爬還是不爬呢? 10多分鐘後,我還是爬上去了。約一個小時後,我爬到了頂端,這時天空開始烏雲密佈,下起了小雨。我拍完滿意的照片後從塔頂爬下來,當距離地面還有10米左右時,附近的一個農夫跟我說:“孩子你爬這麼高多危險啊,打雷容易劈著。”我說:“謝謝,我拍個照片。”

在救援現場,作為一個記者,你會選擇採訪拍照片還是去救人?我會選擇去救人!

20xx年冬天,我接到新聞線索,哈爾濱松花江冰面上有人涉險過江被困江面,當我趕到現場,看到江面已經圍了上百人,在江北位置有一個模糊的小黑點,就是被困的老人。我拍完照片後,又等了一個多小時,救援太慢了。當時我想,被困老人是從冰面上從江北往江南方向行走被困江面的,我如果沿著他行走的路線去救援他是否更快呢!我立刻叫上一名同伴從濱州鐵路橋跑到江北,因為我不會游泳,我還帶上從漁民家借的兩個游泳圈和一條繩子。出發前,我把一支鋼筆交給我的同伴,這支鋼筆是我去當兵時,父親在溫州火車站送給我的,我每天都會把它帶在身邊。我跟同伴說:“我要是沒有回來,請把這支筆交給我的父親。”接著我走上冰面,匍匐前進了40多分鐘,終於來到了距離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此時,我身體下面的冰面非常薄,不時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我身上已經溼透了,感覺特別冷。我非常害怕,需要一種力量支撐我前行。我想到了在部隊常唱的一首軍歌——《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過硬的連隊,過硬的兵......”我一邊唱著這首歌給自己加油打氣,一邊將冰面踹碎後遊向被困老人。我把繩子繫到老人身體上,我陪他在冰水裡堅持20多分鐘後,對面的救援警察也趕到了,我們一起將老人救上岸。

在這個現場,我沒有拍攝到驚心動魄的救援場面,這將是永遠的遺憾。但我不後悔,因為在那個瞬間,我選擇了尊重生命,生命是無價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夢想,而我的夢想是從進入“哈報集團”從事記者職業開始的。我第一年獲得“敬業獎”、第二年獲得“敬業獎”、第三年獲得“敬業獎”,當我連續第四次獲得“敬業獎”時,我的“夢想”開始了。我希望能拿到10個“敬業獎”,這些年,我一直為這個“夢想”奔跑著。

一直以來我把家裡最好、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我的夢想,我會每年往家裡添置一個“獎盃”。每多一個獎盃,距離我的夢想就更近一步。去年年底,哈報集團將第10個“敬業獎”頒給我,同時我還獲得“中國傑出攝影記者獎”,我終於實現了自己10多年的一個夢想。

請相信我,激情燃燒的歲月才剛剛開始,艱辛求索的道路還很漫長,我會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當個新聞戰線的好兵。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這個季節不會春暖花開,但我卻想面向大海,因為記者夢我做得太長久了,腳下堅實的土地已給了我力量。

曾經我是一名教師,想著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為友,但夜深之時,總感覺有種未曾有過的力量催促自己去改變、去嘗試。正是這種力量支撐著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後,每晚與孤燈相伴,在本科畢業多年之後,我坐進了嚮往已久的復旦課堂裡。早已不再年輕的我為了練好口語,將小石子放進嘴裡,所以當我在烏鎮用流利的英語採訪外國遊客時,我知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當初很多人不解地問我:當一名教師不是很好嗎?放棄一切重頭開始值得嗎?如今依舊有很多人問我:放棄上海的一切,回到這裡,會後悔嗎?我只想說,對家庭我有太多的愧疚,我需要做一些補償;對事業,我有足夠的信心,在xx晚報這個全新的平臺上,找到自己紮實的立足點。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對於記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每天一睜開眼,我想著:哦,又是一天,一個未知的一天,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出門,找選題、想角度、做採訪、寫文章,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中斷、都有不可預料的情況出現,我必須時時打起精神來應對、解決,也許辛苦就在這裡,挑戰、誘惑也在這裡。當一天結束時,我會回想著對自己說:還行,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採訪完成了,我為報道找了一個很好的角度。發現自己對苦難還會感動,對不平還會憤慨,對英雄還會敬佩。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每天出門都有無數的未知等著我,只有做一名記者,才會讓我永遠與麻木無關,永遠與年輕相鄰。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我也能對自己說:還行,我在記者這個行當裡幹得不錯,我寫過的幾篇報道至今還有人記起。

喜歡做一名記者,只因為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這個媒體年代裡,資訊已變得觸手可及,我們已不再僅僅是資訊的採集者,這早已不是我們的第一要責,我們都應該是理想主義者,有理想者,才能先行一步。在這個媒體年代裡,地球村早已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們關注著巴以衝突,談論著禽流感,比較著卡米拉與戴安娜的風度,卻常常忽視腳下的土地、身邊的民眾,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只有藉助於媒體的力量,才能將他們的聲音放大,用我們手中的話語權傳遞他們的聲音,是我們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從xx早報來到了xx晚報。在早報做財經新聞的時候,可以每次出入的是星級酒店,採訪的物件不是有錢的,就是有權的,卻發現感動已離我越來越遠。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看著每天從這個城市角落裡升騰出來的新聞:凌晨四點掃大街的環衛工、覺海寺前那張哭泣的.小臉、福海雲天見錢不眼開的打妹、府南花園那對善良而平凡的小店夫婦,都讓我有種踩在地面的感覺。

晚報從創刊至今只有十年,從改版至今只有百天,也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弱小,我們的步履還不沉穩,但我們一直睜眼看著這塊土地,年頭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因為我們相信,有理想者,才能走得更遠。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很多人都喜歡西藏,那裡的天離我們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到,那裡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讓人感動,他們擁有蔚藍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

但有個孩子告訴我,他最討厭拉薩的太陽。他說,他眼睛裡的西藏“天是灰色的、樹是黑色的”。他指著遠處的布達拉宮說,“那只是一個輪廓”。他叫多吉,是20xx年我在布達拉宮廣場上偶遇的一個少年。他的眼睛渾濁,患有嚴重的白內障,今年只有16歲。分別時我把太陽鏡送給了他。

那次西藏之行,緣起於一位名叫靜靜的聽眾的來信。信中她提到了一個有“絕活兒”的小姑娘達瓦——她可以閉著眼睛燒水做飯。為什麼要學這種危險的“絕活”?用達瓦媽媽的話說,以後孩子的眼睛可能會不太好。這個“不太好”就是患有白內障,這是西藏牧區普遍的病。

於是,我們踏上去往西藏的路。與以往不同,這次與我同行的還有醫生。抵達西藏後,我們兵分兩路,一組去走訪當地醫院,另一組尋找信中的小女孩達瓦。

驅車8個小時,我們抵達了那曲。陽光下,小達瓦總是皺著眉頭,眯著雙眼。她的家大部分活兒都由母親獨自承擔,因為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眼病。

我問達瓦:“現在媽媽還讓你們練習閉著眼睛做事嗎?”她很認真地點頭,得意地說:“早就學會了,從門口到桌子6步,從桌子到廚房11步……”一邊說著,一邊跑去廚房,抱了一個熱水瓶出來。在桌子前,小達瓦閉著眼睛,熟練地搖晃熱水瓶。她的小手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地拿起桌上的一個茶杯,開始往裡邊倒茶。我不敢貿然打斷她,怕驚著她,燙了手。從她那雙不知道被燙過多少次的小手裡接過滾燙的酥油茶,我難以嚥下。

但達瓦的媽媽好像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她說,讓孩子練習閉眼乾活,是怕有一天會像爸爸和哥哥一樣看不清東西,影響生活。

母親的話和那杯熱茶都很燙,燙到了我的心。難道這裡的孩子們註定只能默默接受這種命運嗎?我真的不想看到有一天達瓦會變成看不清布達拉宮的多吉!

那些天,我們走訪了很多家庭、學校和醫院,孩子們的眼病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糟,因白內障致盲的現象很普遍。

西藏衛生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西藏白內障發病率為14.6%,比內陸地區高出了將近60%,僅西藏就有近80萬的孩子面臨眼病威脅。

回到北京後,我們協調醫院等各方資源,商討調研救治方案。20xx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兒童醫院等多家單位發起了“愛目行動”。截至今年8月,14個月的時間,我們去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等6個高海拔地區,對5000多名孩子進行眼科義診;《海陽現場秀》的聽眾捐款數百萬元,累計捐贈12180個“兒童視力保護包”。從今年開始,我們陸續把那些患有嚴重眼病的孩子接到北京進行手術治療。

有人問我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我想,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睛就是意義,看見他們能在該體會快樂的年齡體會到快樂就是意義。還有什麼能比還高原孩子們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有意義的事情呢?當多吉們夢想實現的時候,也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愛要讓你看見!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20xx年9月13日,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所以,當噩耗傳來的時候,我是不信的。但殘酷的新聞迅速出現在了各大媒體平臺——重慶電視臺的直升機在執行航拍任務時不幸墜毀,機上4人全部遇難!我的同事宋昊恩和蔣亞,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蔣亞和宋昊恩是重慶廣電航拍事業中的黃金搭檔,有人說,“他們就是為航拍而生的”。他們多年來所拍攝的《鳥瞰新重慶》,以其超低空穿行、橫跨90度的拍攝畫面令人驚歎折服,成為所有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心目中的經典。

每一次航拍對於宋昊恩和蔣亞來說,無疑都是一場戰鬥。他們必須透析重慶各種地形地貌,制定詳細計劃,應對各種氣候。一天可能會飛行9個小時,在狹窄的機艙裡,蜷縮著一動也不能動。昊恩患有高血壓,但降壓藥有利尿作用,為減少飛機的起降,他在航拍時從不吃藥。蔣亞因為高強度的航拍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一疼就是一整夜。

20xx年9月13日中午12點多鐘,昊恩給我發了一張他在飛機上拍攝的照片,說天氣不理想、有點失落。我萬萬沒有想到,那竟成了他留給我最後的聊天記錄。十幾分鍾後,飛機失事了。有著雄鷹夢想的昊恩和蔣亞,將他們年輕的生命定格在了雲層之上。

最初看他們留下的最後的影像時,這畫面上寫著美,寫著國家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而現在,我看到這畫面上分明寫著記者的責任和擔當。而在中國,用生命踐行承諾、用忠誠守護使命的記者又何止宋昊恩和蔣亞……

20多年妙手著文章、創新做公益的俞佳友,18年始終衝在新聞第一線的高思傑,歷時9年寫數篇內參為一起冤案平-反堅持不懈的湯計……他們之所以有如此的人生高度,是因為他們把根紮在了最厚的土壤裡。

新聞界前輩穆青有句名言“勿忘人民”,因為人民在哪裡,新聞就在哪裡!做記者27年,我深深地知道,生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有無數的新聞在前面等著我們。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說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戶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裡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戶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裡只有年邁的奶奶帶著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說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著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著的想法,她說,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說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著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說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說:“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說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裡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說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群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裡,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裡,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說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蛻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啟“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裡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啟柔美的蛻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蛻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蛻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著沒有霧霾的藍天、衝著明媚燦爛的陽光、衝著豐富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啟了他們溫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裡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說,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晒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著了。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為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為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溫暖。曹大爺說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著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說: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著對我說: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巨集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說,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著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為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承載著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著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蛻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8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群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著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xx年5月,XX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群眾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著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銳的觀察,寫出了《“巨集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著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XX的發展史;XX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18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著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著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XX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XX的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戶,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著。最初我是被周XX一個人感動著,隨著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群體感動著。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XX的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XX的事蹟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著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著故事的人,一個能說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說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XX,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著,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9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敬業與家業的三個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販的故事。

時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解城市賣菜人的生活狀況,我,一個剛工作的小女孩,獨自一人跟著陌生的菜販,深夜去批發市場購菜、白天又到農貿市場賣菜,從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勞之餘,一個溫暖的細節,至今印在我腦海:那天凌晨,剛剛還在為一毛兩毛精打細算的菜販在忙碌了一夜之後,熱情地邀我在小攤上吃了一頓熱乎乎的青菜面,我搶著去付錢,他卻立刻跟我翻了臉:“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給我最深的感動!帶著情感一揮而就的《與菜販馮學至同行一晝夜》,讓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穫了江蘇省好新聞一等獎。18年過去了,我還在路上,始終關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撈沉沒的聲音,成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縣長的故事。

20xx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環保廳採訪,偶然聽說廳長要去省監察廳,對治汙不力的灌南縣長進行“聯合約談”。 我立刻斷定這是條“鮮活好魚”,就自己跑到廳長辦公室,死磨硬纏獲得了獨家採訪的機會。

“問責政府現場直擊”見報後,在全省激起強烈反響。被問責的陳縣長此後被調任巿環保局局長。不少人戲稱我“一篇報道挑落了一個縣長”。3年後,“不打不成交”的陳局長在接受本報回訪時這樣說道,“問責的具體日期我現在都還記得很清楚”,他更發自內心地說,發展經濟一定不能給當地留下汙染的爛攤子。這樣的轉變,何嘗不是對新聞價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熱點,直擊痛點。回望近20年職業生涯,最讓我滿足的,是自己的纖弱之筆,能夠擔當記者的應有之責,推動社會的點滴進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對6歲的女兒,我常常感到"愛不夠”的歉疚。因為她,可以說是我歷經磨難才得來的。

永遠不會忘記!20xx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懷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趕到江浦的江灘上去採訪,鄉間小道,一路顛簸,採訪結束,我發現自己流血了……而這一次失去孩子,帶來此後多次懷孕不順,成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後,我準備再次懷孕,醫生卻給出了這樣的診斷:“因上次流產損傷嚴重,可能懷不上了”,頃刻間如五雷轟頂,短短几天,我的雙鬢竟然長出了白髮!

意外的是,在悲傷焦灼中,我卻懷上了。然而,快七個月時,這個讓我滿懷期待的孩子忽然早產了,我哭著請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最終孩子仍離我而去……

兩年後,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懷孕失敗。

那些年,領導同事都勸我多注意休息,但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卻讓我不願懈怠:我一邊堅持繁忙的工作,一邊擠出時間看中醫,天天喝苦澀的中藥,常常揹著醫院代煎的藥包去出差……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xx年,距離我第一次流產6年之後,我以躺在床上8個月為代價,才換來了這個心肝寶貝。

孩子出生的剎那,我發誓一定要將全部心力撲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兒出生6年來,我6次獲得省級好新聞一等獎。榮譽背後,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兒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點多回到家中,女兒驚喜地撲上來,“媽媽,你怎麼回來得這麼早啊!”

此愛綿綿,此憾千千。雖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兒還是給了我最好的回報。此刻,我的腦中映現出這樣一個鏡頭:躺在爸爸懷中撒嬌的女兒,看到床的另一頭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過來悄悄哄我:“媽媽,我不跟你睡一頭,其實是怕爸爸腳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