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歷年大學聯考真題: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語文3.96K

歷年大學聯考真題: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

歷年大學聯考真題: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鄉土本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於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係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係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群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係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群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係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裡,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係,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裡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後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麼?”——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籤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麼?”鄉土社會裡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裡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裡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麼?孔子並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覆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6.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裡鄉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土社會裡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D.無論是生活的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於是他們選擇固守鄉土,終老於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瞭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於土地的鄉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於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基本依據。

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於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於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禮俗是鄉土社會裡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絡。

C.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裡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在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分析

現代文(論述類文字)閱讀(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6.A 7.C 8.B

歷年大學聯考真題: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2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題。

何容何許人也 老舍

粗枝大葉的我可以把與我年紀相彷彿的好友們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因經濟的壓迫或別種原因,沒有機會充分發展自己的才力。第二類差不多都是悲劇裡的角色。他們是舊時代的棄兒,新時代的伴郎。這些人們帶著滿肚子的委屈,而且還得到處揚著頭微笑,好像天下與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這樣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沒有一點“新”氣,更提不到“洋”氣。他的“古道”使他柔順像個羊,同時能使他硬如鐵。當他硬的時候,不要說巴結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順的時候,他的感情完全受著理智的調動:比如說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晝夜的去給守著,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減少友人一點痛苦;及至友人們都睡了,他才獨對著垂死的小兒落淚。反之,對於他以為不是東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麼難堪。

怎樣能被他“承認”呢?第一個條件是光明磊落。所謂光明磊落就是一個人能把舊禮教中那些捨己從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動上。而且用得自然單純,不為著什麼利益與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愛,使他窮,使他的生活沒有規律,使他不能多寫文章——非到極滿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結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風趣。作什麼他都出全力,為是對得起人,而成績未必好。可是他願費力不討好,不肯希望“歪打正著”。他不常喝酒,一喝起來他可就認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該!在他思索的時候,他是心細如髮。他以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麼。他的心思忽細忽粗,正如其為人忽柔忽硬。他並不是瘋子,但是這種矛盾的現象,使他“闊”不起來。對於自己物質的享受,他什麼都能將就;對於擇業擇友,一點也不將就。他用消極的安貧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積極發展。無求於人,他可以冷眼靜觀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風涼話是含著這雙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別的朋友們那樣有種種無法解決的,眼看著越纏越緊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來比較他們,似乎他還該算個幸運的`。可是我拿他作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為他沒有顯然的困難,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設法擺脫。他的默默悲哀是時代與個人都微笑不語,看到底誰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須和一切妥協:舊東西中的好的壞的,新東西中的好的壞的,一齊等著他給喊好;自要他肯給它們喊好,他就頗有希望成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這麼辦。同時他也知道毀壞了自己並不是怎樣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協而變成永不洗臉的名士。怎辦呢?他只交下幾個好朋友,大家到一塊兒,有的說便說,沒的說彼此就愣著也好。他也教書,也編書,月間進上幾十塊錢就可以過去。他不講穿,不講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靜沉默,心裡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見的風浪。真喝醉了的時候也會放聲的哭,也許是哭自己,也許是哭別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騰自己的好處。不過,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勁兒似的。努力自勵的人,假若沒有腦子,往往比懶一些的更容易自誤誤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當個猴子耍給人家看。好、壞,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著這個。

他喜愛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幾位說得來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們是舊時代的棄兒,新時代的伴郎。”請分析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點題;引領全文。(每點2分)

【解析】這句話,是對文題的回答,所以是點題;同時引出後面的“何容兄”,從而引出下文寫何容兄的性格特點。

【評價】本題屬於“作用題”,答案應涉及兩大方面——“內容上”和“結構上”,但所給答案只是結構方面的,不涉及內容方面(當然,有人將“點題”視為內容)。而且“引領全文”似是錯誤答案,因為若是引領全文,則全文得寫“他們是舊時代的棄兒,新時代的伴郎”,然而下文卻不是這麼寫的。所以答案應該改為:

內容上:是對何容等一類人是何許人進行回答,並引出“何容兄”。

結構上:點題;引出下文寫何容兄的性格特點。(1點1分)

12.文章多處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現象”,請分別從交往、生活、心理三個方面加以概括。(4分)

【答案】交往:柔順像個羊,同時硬如鐵。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來就認真。心理:心思忽細忽粗。外表平靜沉默,內心矛盾痛苦。(1點1分)

【解析】本題屬於概括題,其要點依據題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佈於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評價語(議論性語句),只是要答出“矛盾”的雙方來,所以審題相當重要。

【評點】此題其實是人物形象題,文章雖在語言表達上有些當時的口語化色彩,與我們相距有點遠,但亦是容易讀懂的,因而不存在答題難度。

13.聯絡文中兩處畫線的句子,請分析“好、壞,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著這個”這句話,並說明它表現了何容什麼性格特點?(6分)

【答案】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何容都坦然地展示個性。性格特點:堅持自我,不妥協、不改變。

【解析】“好、壞,何容是何容:……”與文中兩處劃線句,都是講何容的性格特點的:第一處劃線是言其“不妥協”,第二處劃線是言其“不改變”,“何容是何容”暗含“堅持自我”。而“他的微笑”則是講其能坦然面對一切;對於“好、壞”,“何容是何容”,則還含有“置之不理”之意。能抓住這些或明或暗的資訊,此題得分應該相當不錯。

【評點】此題有兩問:第一問實際是含義題;第二問仍是人物形象題。回答這兩問,題幹提示聯絡文中兩處畫線句,其意在給考生以作答的方向或者說是暗示,因而其難度並不是很大,關鍵是在審題上是否能審題準確。

14.“他喜愛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幾位說得來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後一句的內涵。(6分)

【答案】①說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託。②表露出作者對何容的理解、認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這樣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對時世的失望。

【解析】探究句子的內涵,首先要考慮句子的含義,而後要考慮作者的情感態度、寫作意圖。

【評點】此題出得是相當巧妙的,因為在必修教材中有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這難道不是一種有意而為之?不過答案①和④應放在一起來答,這樣似乎更好些。

【總評】這篇散文選得有點出人意料,甚像實用類文字閱讀;題目設定很講人文關懷,處處給予提示,不設定審題障礙,這是繼20xx年大學聯考以來的所體現出的命題者越來越廣闊的胸襟,值得稱讚!但第11題,在答案的設定上是有些問題的,懇請命題人能關注或者深入一線教學,讓命題跟實際教與學貼合得更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