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品三國作文3篇

作文1.5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三國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品三國作文3篇

品三國作文1

一千多年來,有多少豪情志士對三國風雲津津樂道。又有多少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後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於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後所散發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裡面戰鬥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櫃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三國演義》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後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後他在戰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後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脣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大將,這無一不體現了他疑雲重重的內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奪位,司馬家族最後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雲。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髮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於,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儘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鑑。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裡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後的拿破崙,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並不優越,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後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裡面有著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於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品三國作文2

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轉瞬即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都已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用藝術手法編寫的《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看完這部小說,我卻久久沉迷其中,現在才發現它讓我讀懂了這麼多。

話劉備,讓我有感動。

世人的評價中,劉備一直是仁義愛人的代表。說起他的三顧茅廬,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第一次抱憾而歸,劉備並不甘心;第二次是隆冬季節,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沒能見到諸葛亮他也沒有放棄;第三次終於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盼到了諸葛先生。諸葛亮也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同意出山相助。在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中,劉備也受到關羽和張飛的多次勸阻,但他的決心並沒有動搖,而是義無返顧,不等到諸葛亮就不甘心。倘若是我,前兩次失敗定會讓我知難而退,而劉備卻讓我明白:不到最後關頭就不要放棄,有時候不可能也會變為有可能,最關鍵的是心夠不夠真誠。誠意到了,付出足了,定會有所獲。劉備是一個知人善用,謙虛和善的人,他有難能可貴的品質,這讓我感動。

談關羽,讓我很敬佩。

說起關羽,“義重如山”用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了。戰亂之時,他為了保護劉備的甘、糜兩位夫人,只得暫時投降曹操。在曹操手下,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讓曹操欽佩不已。關羽接到劉備的信要走,曹操一心想留住他,可錢財搖不動他的真心,官爵改不了他的志向,他與劉備是結拜兄弟,那麼就要誓死為劉備效勞。這樣的忠心有誰不會欽佩?可在如今的社會,有些人為了自己能夠賺更多的錢、謀取更大的利益或是想處在清閒的崗位,不惜離開自己工作已久的地方,想方設法地“跳槽”。或許這本是沒錯的,但在我看來,這是對自己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做一份工作,應該滿懷熱枕的對待,而不是朝三暮四,人應忠於自己的職業,就像軍民忠於自己的首領一樣。關羽讓我領悟到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義氣,他因義重如山而在人們心中有偉大的形象,這讓我由衷的敬佩。

論曹操,讓我心沉重。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曹操是一個被塑造的反面人物,提起他,不難想起“奸詐陰險”這樣的詞語,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有頭腦、有本領的英雄。在官渡一戰中,曹操僅有三萬左右的兵力,而袁紹卻率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最終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紹。這正是他參考荀攸的意見,採用混戰計中“分人之勢”的結果。以及在後來,曹操使離間計讓韓遂和馬超故意不和,最終讓馬超兵敗走西涼,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名的.。曹操自己有謀略,而且善於發掘有能力的“千里馬”,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好或單從壞的一方面來考慮。而且要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就連諸葛亮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錯選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而劉備也因要給張飛報仇,不聽趙雲等人勸阻,執意要破東吳,卻被東吳軍把自己的七十五萬大軍一夜之間燒得所剩無幾。再料事如神的軍師也會出錯,再令人尊敬的統治者也會因小失大。所以,人還是應該更理性的判斷。論曹操,他有功有過,但不能因為他的過失而看不見他的功勞,而在後人的評論中,總有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讓我的心沉重。

讀完《三國演義》,再回味一番,作家羅貫中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也費了極大的心血。想想這些英雄們個個有膽有謀,令人好生敬仰。看到結局他們個個接連去世,我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但小說依舊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正是應了那句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果你還未讀過《三國演義》,那趕緊讀吧!它會成為你一生的摯友。

品三國作文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將我們的思緒引進了《三國演義》之中……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同樣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文學瑰寶。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創作了這部小說。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錯綜複雜的政治與軍事鬥爭,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時,表達了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願。這部小說刻畫了近200個人物,每個人都有他們各自獨特的風格。你看,那個悠閒扇動鵝毛扇的便是睿智謹慎的諸葛亮;騎在的盧馬上,手拿雙股劍的便是謙遜而又彬彬有禮的劉備;手拿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兔馬的則是重義、勇猛的關羽,還有昏庸的劉禪,心胸狹窄的周瑜,忠厚的魯肅,老奸巨滑的曹操……各式各樣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的命運……“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智者相逢仁者勝”,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則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狹路相逢勇者勝所謂“勇者”,即為面對困難所表現出的膽量和勇氣,不膽怯,不畏懼。我們就拿家喻戶曉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來說,關羽因收到劉備書信欲前往尋兄,但曹操閉門不見,故不辭而別,卻又因不曾持有公文而遭受攔劫,所以他一路前行,斬曹操手下六將。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和牙將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最終與劉備相見。可見,沒有勇氣,怎能成大器?

勇者相逢智者勝所謂“智者”,是指對外界的認知能力強,解決問題智慧多的人,即有智慧、頭腦聰明的人。雖說關雲長憑藉其過人的武藝“過五關斬六將”,但也最終“敗走麥城”。看來,在某種意義上武藝與智慧相比,還是略為遜色的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最為足智多謀的,他的“靈丹妙藥”在關鍵時刻總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別的不說,就說說眾所周知的《空城計》一事吧!由於諸葛亮錯用了馬謖,致使街亭這個戰略要地失守,無法進軍取勝,而且隨時可能被魏兵“消滅”,為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安排人馬,佈置撤退。待諸葛亮把身邊人馬分派出去執行緊急命令後,城中就近於空地了。突然,有訊息傳來: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向西城撲來,且馬上即到!此時,諸葛亮身邊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老幼病殘,根本無法作戰。這進退兩難的`情形令眾官員大驚失色。而諸葛亮卻傳令,把所有旗幟全部藏起來,士兵們全部隱蔽起來,不許亂動亂叫,如有違令不遵者,立斬!然後又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兩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在城樓上安然自得地彈起琴來。由於司馬懿瞭解諸葛亮的作風,深知他不會輕易冒險,這其中必有埋伏。於是,便撤兵離去。在歸途中,卻被張苞、關興兩隊嚇得落荒而逃。事後,司馬懿得知真相,也不禁由衷讚歎!十五萬大軍“不敵”幾千人,這就是智慧的力量啊!智者相逢仁者勝所謂“仁者”,是指以愛心和包容之心對待別人的人,即善良、厚道、肯包容的人。在《三國演義》裡,周瑜應該不是這種人。大家對《諸葛亮三氣周瑜》一事應該都不陌生。臨終前,周瑜留下了悲壯、無奈、淒涼又不失豪邁之氣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縱觀整個故事,周瑜則是由於心胸狹窄,懷有妒賢嫉能之心,不“仁”而導致悲劇的發生。周瑜的智慧也許並不亞於諸葛亮,但諸葛亮卻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正是由於他這種心理,才使得他英年早逝,令人無不為之深感惋惜。而諸葛亮本人卻心胸寬闊,並沒有因此而記恨周瑜,身為“智”“仁”共存之人的他,在《三國演義》中屢屢獲勝。由此可見,仁義與智慧相比,還是更勝一籌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讓我們隨楊慎的詩句放眼望去,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流淌著,奔騰不息。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時期已隨水而逝,同時,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也告訴我們無盡的道理,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性格決定成敗!讀《三國》,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