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愚公不愚作文3篇

作文1.63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不愚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愚公不愚作文3篇

愚公不愚作文1

《列子?湯問》的著名篇章《愚公移山》的典故,作為白話神話已經廣為人知,但這幾日學習到了它的文言文,與白話故事對比不大相同,並且隨著年齡增加,我們對故事人物的行解又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們都知道《愚公移山》一文作為神話故事,本就是注重於精神內涵的宣揚,而並不作以更多的理性思考。愚公移山的原因在於山的阻擋給他們一家人生活遭成的不便,才將親人都傳喚身邊,將這個想法表達了出來,親人們亦“雜然相許",唯獨妻子提出了質疑。

移山並非易事,不與現在科技時代,單憑愚公一家想要將大山移開,有點天方夜潭,有人之所以不喜歡此種方法,是因為明顯還有其他道路可尋,而不用只是一味執著於將山搬走這樣費力的事情。語文網課的評論讓我佩服這些同學的腦洞,但仔細思考一下,搬家,是不是一種比搬山更簡單易行的方法呢?

搬山之事繁重且可能沒有結果,而搬家的操作比搬山更加現實可靠

若放在現在,或許愚公能夠找到更加合理的出路,來走出大山。

還有一點,愚公搬山是為了造福後代,與智叟的對話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子孫的寄託。

“雖之我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讀到這裡時,其實我有點不同的想法,既然是為子孫後代著想,是否也不應當將子孫後輩限制於搬山這一項事情呢?如果搬山只是愚公一人的夙願,我希望子孫後後代可以選擇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愚公是如何篤定的他的後代定會情願搬山的,所以這點我並不認同。子孫們尋找到適合他們的事業,是搬山開路的根本目的。

但是雖然部分人不太欣賞愚公的.做法,我們依然需要注重於這篇寓言的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大山的例子有千千萬,唯獨愚公有堅定的信念,要搬走它,其心之誠,感泣鬼神。著實令人感動。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如同在歷史的先驅,那種看起來不可思儀的想法,成為了幾千年以來無數後人堅持不懈奮鬥的精神支柱。

從另一個角度,將山看作為生活裡的困難,愚公移山到底移走的不只是山,也是我們逃避困難的惰性和無所作為。

總之,在封建社會裡,精神信仰高於理性,但少了思辯的能力。我們在神話故事裡無法說清孰是孰非,但已經高於理性的這些可貴的精神信仰,時隔千年之久,依然對於我們有巨大的影響,只不過在回味歷史故事時,我們可以大膽地亮出我們的所思所想,客觀看待,才是學習它的直正目的。

《愚公移山》,收穫頗大。

愚公不愚作文2

精衛扇翅填海,問為何——只想水滴石穿;

孟母斷織教子,問為何——只盼望子成龍;

愚公舉具移山,問為何——只求方便於民,服務萬千。

愚公移山如果在現代社會的話可以說這是種“愚”。可是這“愚”為什麼可以流芳百世,被人們所歌頌呢?可能這是大智若愚吧。在我所看來愚公不愚,更可謂稱其為智。

原因的話,有三點為常人達不到的“智”。

其一,吃苦耐勞肯堅持。佩服愚公的毅力。磨杵成針非一時之事,移山開路也非幾年之時。在幾年裡,夏可謂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冬又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條件有多差,可就算是這樣他也毫不退縮,一如既往地幹活。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把我們放在這種深山老林的`話,開始免不了抱怨幾聲,一段時間的話會想方設法地離開,時間久了的話,恐怕會精神崩潰吧。所以嬌貴的我們才會佩服愚公幾人吧,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種“智”吧。

其二,目光長遠有見地。愚公為什麼可以這樣被說呢?在《愚公移山》中出現了這樣一個人,名為智叟。他可謂是鋒芒畢露,與愚公倆人爭鋒相對,雙方各執其詞,互不相讓。最後,理所當然地智叟無言以對,理屈詞窮。這個智叟目光比較短淺,認為愚公憑藉著風燭殘年是無法撼動王屋。太行二山。可愚公不這樣認為,他則提出一番話:子子孫孫無窮盡,王屋太行卻不增,子孫增兩山減,移山開路會實現。句句在理,智叟啞口無言。這又為一“智”。

其三,為民服務做貢獻。人的生命像一條線,我們如果無法延伸它的長度,還可以加大它的寬度。愚公很有智慧地幫百姓解決問題,增加了生命的寬度。想起文天祥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又念起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從古至今多少英雄都不斷追求自己的重量,渴求自己的重量。可以斷定這也是一種“智”。

三人成虎,三點為實。“智”亦“愚”人們各有各的想法,“對”與“錯”人們各有各的判斷,“實”或“虛”人們各有各的借鑑。於是,我便認為愚公為“智”。“對”。“實”,便確定愚公似愚,卻不愚。如果旁人非要說他是愚,也只能說他是大智若愚吧。

愚公不愚作文3

愚公移山家喻戶曉,愚公不怕困難的頑強精神也為人稱道,就連毛澤東這樣一代偉人也對愚公十分欽佩。而我卻認為愚公的精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但他的做法絕對不值得我們效仿,愚公的行為實在是愚蠢至極。

我說愚公愚蠢可不是信口胡說,隨意誹謗的。我是有證據的。且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愚公“率荷擔者三夫”去移山,(“三夫”不管是實指還是虛指,反正人數都不多)強勞力都去移山了,那麼誰來種地(要知道古代生產力低下,自己吃的穿的都要自己動手)不種田哪有飯吃衣穿?沒有吃穿這些最起碼的`生活保證,又怎能移山?因此不管愚公的目光有多遠大,連眼前最重要的基礎問題也沒解決,一切都是惘然,可見愚公確實太愚。

第二,愚公駁斥智叟的一番話無任何科學依據。他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也是想當然而已。他的子子孫孫當時都去移山了,今後的還沒生出來,到底是男是女,會不會因過分勞累或其他原因斷子絕孫也不能肯定。還有他認為的“而山不加增”更是不對,科學家們發現由於地殼運動,每年山都會增高几米,愚公只看到人沒估計到其他因素,也實在不能說聰明。

第三,愚公太過自私了。他自己想要移山也就罷了,卻還要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跟著自己一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幹這種簡單無聊的“叩石墾壤”之事,這是置子孫的志向理想於不顧,雖然當時“雜然相許”,但也不能保證他的子孫萬代都“相許”。如果人人都像愚公這樣一味蠻幹,現代化不知到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說不定我們現在還在掄著鋤頭種地呢!

第四,愚公不懂利用資源。他最多隻會利用全家人的智慧考慮往哪兒放土石,而不懂怎麼利用這些挖下的土石去創造財富,鋪路造房等;他最多隻懂得利用一家人的智慧,不懂得利用智叟等他人的智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另外這麼高的兩座大山是多好的資源啊,他大可以廣泛吸引人們去他那兒,這樣既可以順暢了交通,而且也能為自己創出發財致富的好路子,這種僵化的思維模式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綜合上述觀點,我認為愚公精神固然可敬,但他的思想,他的做法實在是太過愚蠢了。

誰說愚公不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