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6篇

作文1.24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和而不同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和而不同作文6篇

和而不同作文 篇1

和諧,這個詞是那麼簡單,但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著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現世安穩”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說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後人們的景仰。

再者,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鴉片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援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蘊,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2

對待孩子,父母們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而凝結成的甘露來澆灌的。因此,中國父母與外國父母的不同育兒理念,本質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與人生觀的體現。中西文化雖有差異,卻殊途同歸,在不同角度促進人的成長。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文化向來注重人際,注重情感,所以,中國父母扶起孩子時,希望他體會到父母之愛。

中國文化是人與人在交往時創造的。儒學入世應世,嚮往兼濟天下,與眾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圓滑處世,為得人與我間和平友好;君子則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國文學巔峰造極之作《紅樓夢》則是在人情錯雜卻又規矩運轉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鉅作。其中寶釵得以贏得眾人的喜愛而甚於黛玉,根源就在中國人心理對和眾友好相處,對世界給與愛,對他人的重要性的關注上的認同與追求。 因此,中國文化潛移默化下的育兒理念,向孩子灌輸了豐富的對他人的情感,使他們對他人力量有尊重與重視。

一騎絕塵長嘯去,單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獨立自主則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遠視,對哭聲充耳不聞,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諸己,培養獨立精神。

西方對獨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學與電影作品上多有體現。《堂吉訶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獨的末世騎士形象,他的所作所為看似荒誕無比,卻體現了一種獨立精神及對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當下許多英雄電影,最後的結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兒理念,培養了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自信,對獨立解決困難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對立,實則統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兩種人生觀價值觀也能互相認可。西方獨立精神並非“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團隊精神也一直重點強調;中國處世精神不是對他人依賴,而是和而不同,溫和不犯的獨立。

涇渭似分流,同源在東海。中西文化合理適當交融,殊途同歸,美好人生,溫暖人間。

和而不同作文 篇3

為人處事既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標準,同時又能和別人的和諧相處,避免產生矛盾。一個真正成熟有修養的人應該懂得收斂自己身上的稜角和鋒芒,也應該懂得擺正自己的良知和責任,形成自己符合社會道德的原則。

凡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是不要過於固執,"求同存異"是最好的調節方法。不要認為事情都是"非此即彼","非黑則白",要知道很多事情都在兩個極端之間遊離的。

不"以人廢言",不"對人不對事",最好"就事論事".

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處理事情來就容易很多了。

即使對別人有意見,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情,不要直接告訴別人"我很討厭你。

即使一件事情的99%都是你做的,也要把99%感激的話送給那些做了1%工作的`人。

雖說"逢人只說七分話,還有三分讓人猜",但是你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數。

如果遇到剛剛起步的新人不熟練,那麼就想想自己剛開始時的手足無措吧!

縱然別人犯了錯,也不要把別人"一棒子打死".

並不只關心對方的家人、朋友,也要對他身邊重要的人表示問候。

讚美的話不僅當著別人的面說,也要在背後說,但是千萬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站在你面前的是你的對手,也要用基本的禮貌去尊重他。

雖然這些話看起來互相矛盾,但是卻統一的,而只有把這些統一起來的人才能統一他身邊的人。外圓內方,外不圓則損內方,內不方則外不圓。唯其如此,一個人才能和更多的人友好相處,同時又不失獨立的個性。

和而不同,既顯示了自己的觀點,又不觸犯別人的想法,又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還得到了別人的信任和感激,總的說來,這得益於"外圓內方"的交際技巧!

和而不同作文 篇4

硃紅的游魚和著碧透的荷葉,將一池潭水映襯得越發清澈碧透是跳動的水汽和著眩目的日光,映襯出七彩的霓虹;是變幻的浮雲和著彤彤的旭日,生成了輕嫋斑斕的朝霞。自然用他的生花妙筆,擇就了一幅幅清麗雋永的圖畫透灑出一股“和”的氣息。

然,游魚有其硃紅,荷葉有其碧透,和中也各顯獨特,此之謂“不同”,水汽和日光也是一樣。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不僅要與別人和諧相處,自己也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特風格,如關羽的忠義,阿q的.“樂觀”,魯濱遜的堅強……

他說;“凌晨四點鐘,發現海棠花未眠。”這樣一位書寫著簡單,雋秀的作家初時並不為人所歡迎。多少人說他的文章空洞無文,甚至他的導師要他“不要再寫這種三歲小孩子的玩意”,對此,他都一笑泯之。終於,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轟動了世界。他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那一句淺淺的清香,感動了多少心靈。儲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讓我們的生命有如“花”“未眠”。

再說“翠翠、天寶和儺送”,那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天寶的守護,翠翠的等待,無不透露出這個男人縝密細膩的心思。沈從文,在那個人人埋怨的時代,他以一顆敏感的心,去擁抱那古老的邊城,他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不讓它受到塵世的玷汙,讓心以原始的狀態存在。

似乎印證了他說的“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只為了一場和你的不期而遇。”那個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真的在那個骯髒的時代與沈從文邂逅了。

君子善守不同,恰合乎魯迅先生的“真理在胸筆在手,無和無畏曰自由。”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自由,此之謂“美美與共”,然其一個執著,一個細膩,還有一個則放蕩不羈,卻共同為我們呈上了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此之謂“各美其美”,這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只看見一條魚在荷葉間游來游去,魚兒硃紅,荷葉碧透……

和而不同作文 篇5

阪口安吾在《墮落論》中提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以美好的方式終結,是一種卑微的人之常情。

我們常常將對人類的所有美好幻想加諸於某一個人的身上。就像我們希望李白可以縱情詩酒,又能馳騁官場;我們希望李煜胸懷治國韜略,同時宋詞無能出其右;我們希望納蘭賭書消得潑茶香,一生只如初見……然而十全十美只是妄想:李白長嘆“舉杯邀明月”,知音甚少,無人可解語;李煜淪為亡國君,階下囚,只恨“一江春水向東流”;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無人知,終是人間惆悵客……

所謂大同,就好比用撲蝴蝶的網套兜風,只是荒唐可笑的幻影。一味追求“個個全才”,最終難免成了“求全之毀”。

生活的百般滋味是一種救贖,也是一種犒賞,諸味調和,才使生命的邊界得以豐富和擴張。在無數時光片段裡,我們尋覓某個讓生活變得充實豐富的片刻,留下屬於自己努力的痕跡,讓那些乏善可陳的時刻也變得獨一無二。這樣的時刻也許只有一點點,但也彌足珍貴。

日本僧人吉田兼好認為,事事能幹卻不解風情的人,好比沒有杯底的玉杯,中看不中用。又說,如果談話的物件意見與自己的一味相同,則與獨坐並無差異。生活的樂趣在於不同,不是一言堂,而是各執所長。

我們的周圍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可愛的人,也有可愛又可恨的人。有人會覺得他們是小的,就有人願意把他們看大了;有人認為他們是平凡的`,也有人願意叫他們英雄。活成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使是走到窮途末路的人,也有人願意去相信他們的生龍活虎。

現代人常調侃,生活就像一條牛仔褲,爛了就當破洞褲穿。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別人的差異,用短暫的生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切,就不必在社會中舉步維艱。

給日復一日的黑咖啡多加半包糖,為萬年不變的陳俗增添一些新鮮感,在安穩乏味的生活中始終懷抱生機、熱情、好奇心,在調和與共存中享受這“和而不同”之美。

萬物相生,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和而不同作文 篇6

和諧,這個詞既是那麼簡單,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著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平安無事”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說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後人們的景仰。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援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蘊,在和諧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