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

作文2.55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1

眾多景物中,它是最不起眼的。

在學校的任何地方,不管是犄角旮旯的縫隙還是自由寬闊的操場,你可以隨處見到它的身影。

隨手撿起地上的石頭,就可以看到它的表面,那凹下不平的外表下時而夾雜著深褐色的泥土。一塊塊的泥土組成了它獨特的外表,就像一個臉上長滿斑紋的老人,顯得飽經風霜。

石頭的側身很扎手,它長滿很多突起的地方,握在手裡總有別扭的感覺,就像一個小刺蝟。湊近鼻子聞一聞,與那些鮮香奪目的花朵真是天差地別,它充滿著濃濃的土壤味,其中還藏著一絲絲若隱若現的青草味。

如果課間時學生路過,它就一點都不起眼。人們都愛湊近去聞十月飄香的金黃色的桂花,沒有人會在意那些小小的零碎的石頭。有些走路快的學生,會一不小心把腳下的石頭踢得很遠。當學生們都在教室讀書時,琅琅的書聲會遍校園,那些石頭靜靜地傾聽那琅琅書聲。時間漸漸長了,石頭也變成了個個有名的“文化家。”

石頭的底下還蘊藏著一個微小豐富的世界。抬起一塊石頭,底下連著一大片溼潤的泥土,偶爾有幾條小蚯蚓在爬動尋找食物。泥土周圍生長著一圈最為矮小的植物——青苔。翠綠嫩的青苔生長在暗灰色的'石頭上讓人眼前一亮,不由地想到“苔痕上階綠”。

在我們眼裡是微小的,在昆蟲的眼裡猶如一個“百用舞臺”。偶爾有幾隻螞蟻會爬上石頭尋找甜密可口的食物,像石頭的高度再好不過。石頭下可是蚯蚓的好去處,冬季溼潤且溫暖,它們可以在那好好享受生活。愛唱歌的蟋蟀時不時站到石頭上為聽眾們一

展歌喉。這是小動物們生存依賴的“百用舞臺”。

那些微小的石頭,就像虹實中的辦學理念:讓一個命都發光,它創造了一個讓每位學生能夠展現自己的舞臺。

它很微小,但是很重要。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2

沿路望去,兩排花草整整齊齊地排放著,爭相綻放,願自己的美麗能吸引同學來欣賞。穿起五彩衣裳鬥豔,散去淡香伴風而行。處處皆如此,見多了反倒有些普通起來,光彩亦不如初見時那般耀眼。

而此刻,正有條默默無聞的枝藤在努力發展“勢力”,而它便是爬山虎。

穿過人群遠望食堂,似有一張大網附壁。食堂外壁顏色十分不均勻,一邊呈現墨綠色,一邊又是乳白色。恍惚間,那張墨綠色大網似乎又大了一些。

慢慢靠近食堂,綠網位於食堂側門,所見之處有限,只好飯後再去好好觀察。坐在內堂,朝窗外看去,映入眼簾的是那張大網,它彷彿為窗戶的追隨者窗簾一般,遮擋了不少光線。如果是陰天,食堂內不得不開燈。開了燈便可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樣。根根分明的細枝條沿於壁上,一條就能分支為三四根,這樣一來,就看起來有很多根枝條。

出了食堂,就來到了它的面前。這個名叫“爬山虎”的植物與動物相似度很高。它有一小黑點做為腳丫子,枝條可做身體和軀幹,還有綠葉為它遮擋陽光。牆面佈滿裂痕,爬山虎包裹了半個食堂,極富年代感。下面沒有爬山虎,卻有它曾經爬過的痕跡,處處都是小墨點,看似是被人為扯斷的。它沒有枯萎的意思,反倒更加放肆地生長著,環境的惡劣抵不住它生長的慾望。藤條沿上房頂,深綠的外衣教它隱藏於陰暗處,它在抓緊時機,讓自己的'軍隊更加壯大。

它想為牆面換套新衣裳,在高樓的輔助下,俯瞰周圍景物,更向人們展現出自身的壯麗。相比底下爭相鬥豔的花,更奪人眼球。

等皓月的清輝灑在泥地上時,等教室再無觸筆聲和翻頁聲時,等所有人都已經休息時,爬山虎和它的兄弟們還在往高處“攀爬”。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3

東外的八七班,可以說是名聲遠揚,因為程老師散發著那獨特的光。

是誰點亮了黑暗的黎明

窗外,一片漆黑,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沒有路燈,沒有疾馳的車。我站在這黑夜裡,尋找著什麼,向前走一點,再走一些,那裡,什麼東西正在閃著微弱的光?我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對,就是那裡,到底是什麼第一個點亮了黑暗的黎明呢?原來,是一間燈火通明的教室。走近一些,側耳聆聽,是什麼噪聲這麼大?哦,它不是噪音,而是七班有力的早讀聲。同學們一個個朝氣蓬勃,專注的背書。此時,是早上六點半,七班的早讀是一道風景,點亮了黎明。

是誰開啟了嶄新的征程

國中就像一個馬拉松,從起點,到終點,這段路很長,沒有堅持,你甚至達不到終點。而怎樣跑馬拉松呢?對,分段完成,把大目標分成3個小目標,把國中套進去,也就是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這三個目標。而七班,已經走過了其中的一個,他們不僅順利地度過七年級,並且他們還收穫了一批新的知識。現在,他們正以努力學習的姿態開啟一段嶄新的征程。

是誰找到了學習的快樂

有許多人說,學習是痛苦的,但也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是可以去享受的一件事。那麼你享受過學習嗎?我知道有一幫學生,他們是享受學習,但是可不是一開始就喜歡學習,誰都知道,沒有人會喜歡學習,只不過七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嚐到了知識的甜果,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快樂。七班找到了學習的快樂。

不是說學校裡的所有東西都能成為“景色”的,但是,東外的八七班卻自成一景。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4

校園裡的景色是真不少,但教室窗外的那棵樹才是最令我賞心悅目的。

那棵樹不高,大概有三層樓左右高,恰巧我坐在窗邊,放眼望去,便能看見那棵樹的樹冠。那棵樹的`葉子很大,感覺看上去挺結實,七年級在兩棟教學樓之間的空地。

開學前幾天,大概是太久沒有回到校園了吧,倒是多了幾分新奇感。當時已是秋天了,但在廣州,初秋和炎炎夏日別無二樣。蟬鳴從遠處傳來,烈日灑向大地,令人好生心煩。那樹寬大厚實的葉子如同一隻只碗,把陽光接入碗中,為人們遮擋陽光。畢竟九月已經步入秋天,偶爾間還會有幾陣炎熱的風,樹枝和上面的樹葉也隨之飄動,加上陽光的點綴,樹葉邊上彷彿鑲上了一條金邊。

幾個星期過後,雨天的日子就變多了。老天的臉總是陰晴不定的,有時早上還是晴空萬里,下午卻風雨交加。下雨時,窗戶上沾滿了雨滴,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一些樹枝在雨中搖曳。可是那是朗朗的讀書聲,窗外就只剩一棵樹挺立在風雨中。雖是“窗外雨潺潺”,但已非“春意闌珊”,多多少少的渲染出一種悲秋的情懷。雨後樹葉上滴落著水珠,日光變得柔和,大抵是快到中秋了,葉子在雨水中換上了枯黃的衣裳,有些葉子已經飄零,在大地上,真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那棵樹就像是我的知己,它可以體會我的情緒;像我的老師,教會我生命的道理。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5

在我們的校園裡,有這樣一種景色,那就是道路兩旁長滿了銀杏樹。

站在視窗向外望去,高大的銀杏樹像一個矗立的士兵。茂密翠綠的枝幹如同士兵強大的身體,十分的強壯健碩。豎直的樹幹挺立著,即使強風吹過也毫不動搖。任他風吹雨打,依然屹立於風雨之中。

漫步到銀杏樹下,銀杏樹的分叉如同三頭六臂,展開來感受著清新溼潤的空氣。銀杏樹也十分的高大,和許多的樹相比,絲毫不遜色。仔細看它的樹葉;有大有小,綠葉邊緣泛著金色。細細一聞,一股清新芬芳,撲鼻而來,夢幻一般籠罩著我,樹葉上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像七彩的珍珠,閃閃發光。

秋日的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銀杏樹上,耀眼奪目,如同佛光普照,低垂的樹葉也感受到了溫暖,挺胸抬頭,爭先恐後,沐浴著陽光。沐浴過後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黃昏,銀杏樹望著太陽落山的地方,似乎在感嘆,一天的光影已經流逝,時間過得真快啊!落日的餘暉,照到銀杏樹上,增添了幾分悽慘和悲涼。

冬天,銀杏樹一動不動地站在風雪中,大雪紛飛,白了樹梢,白了枝條。風吹動著雪花,將銀杏樹籠罩了起來,朦朦朧朧的銀杏樹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絲神祕感。

“大雪壓銀杏,銀杏且挺直。”進入龍港國中的一年來,我慢慢感受到了學業的繁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但是,一次次的風吹雨打,沒有打倒銀杏樹。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困難和磨練中成長起來!難道我們不應該這樣嗎?人生中一次次的磨練,都是對我們成長最大的幫助。

冬去春來,銀杏樹面貌一新,改掉去年那些不好的習慣,重新開始。樹葉蒼翠欲滴,充滿活力。而我們應該每天都朝氣蓬勃,積極向上。

校園裡的銀杏樹,就如同小精靈一般,為學校增添了活力與樂趣。

校園一景作文八年級6

要說校園哪一個地方,那必定是前後幢教學樓中間的大樹。

站在欄杆向下望去,高大的樹木像一個矗立的士兵。茂密翠綠的枝幹如同士兵強大的身體,十分強壯健碩。豎直的樹幹挺立著,即使強風吹過也毫不動搖,任他風吹雨打,依然屹立於風雨之中。

漫步在大樹底下,分叉的枝條,如同三頭六臂,展開來感受著清新溼潤的空氣。與其它植株比較,它顯得無比高大,絲毫不遜色。仔細看它的樹葉,有大有小,綠葉邊緣泛著金色的陽光。細細一聞,一服清新芬芳,撲鼻而來,夢幻一般籠罩著我,樹葉上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像七彩的珍珠,閃閃發光。

秋日的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樹上,耀眼奪目,如同佛光普照。低垂的樹葉也感受到了溫暖,抬頭挺胸,爭先恐後,沐浴著陽光。沐浴過後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黃昏,大樹望著太陽落山的方向,似乎在感嘆,一天的光陰如白駒過隙,過得可真快啊!落日的餘暉照在樹上,又增添了幾分悽慘和悲涼。

冬天,大樹一動不動地站在寒風中,白了樹梢,白了枝條,彷彿一位聖誕老人。寒冷的空氣將大樹籠罩了起來,朦朦朧朧的枝叉讓我感受到了絲絲的神祕感與涼意。

幾片樹葉飛到了我手裡,揉著摸著確有幾分柔軟。枝幹造型飄逸,一隻只“手”也會浮動卻不會撫摸。一到春冬之時便會變化。它那洗手粗的細的美,到那時它會很像舞動的特技選手,這一雙雙手好似老師那溫暖的手,撫摸教育著一代又一代。

進入虹實一年後,我感受到學業的繁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但,在風吹雨打中都沒打倒大樹,正是在這一次次困難與磨練中成長起來。人生中的磨練,都是對我們成長的幫助。

冬去春來,樹木面貌一新,改掉不好的習慣,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