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錦集15篇)

作文1.9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錦集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每次過年時,我都格外快樂。

因為,只要過年,大人們就一定會去買東西,我也就可以順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不在平時買,而非要在過年時買呢?這裡頭呀,可大有講究。

平日裡,大人們都省吃儉用,雖說還不到一塊一元硬幣都捨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會隨便給我們小孩子買玩的。可是呀,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大人們出手都特別闊,我們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總之,小件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在超市裡買上了年貨,離祭祖也就不遠了。記得上一次燒祭祖菜的時候,足有十幾個盤子,最中間用的碗放了一條紅燒魚。今年,也是這樣。

和日常的吃飯不同,這祭祖的時候,可莊嚴的多。大人們在桌子正對門口的方向上擺了燭臺,和一小杯土用來插香。每個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許幾個心願,像什麼出入平安之類的,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把用燭火點燃的香插進土裡,再等上一會兒,說什麼請神呀,先人的靈魂呀吃飯。其實,在這段時間裡,桌上的菜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有筷子自動在虛空中漫步的靈異事件。外婆說,這是因為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相當於投影出了飯菜,所以對現實不會有任何影響。在這段時間裡,所有人不得看手機、電視,不可隨便講話,不然可是對它們的大不敬。吃完飯,就到了放鞭炮的時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會拿一大包用黃紙做的“錢”,有的畫著鮮紅的蓮花,有的.折成元 寶。把他們放進一個紅色的爐子裡燒掉,媽媽說這些錢可以讓陰間的人花。先人們的靈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們給他們送錢。邊感嘆著,我去看那烈火,像無底洞一樣蠶食著紙,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過無形的牆,到過陰間。看著那金黃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彷彿這世間只有這朵放著金光的花可以讓事物來回穿梭於陰陽兩界,而這花又有一種奇特的包容性,讓人忍不住要撲上去。這恐怕才是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黃紙錢,我閒來無事,開始看動畫片,過了一會兒竟想起了一件比看電視還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幾天的時候,爸爸都會去買一千多塊錢的鞭炮。有些時候會少一點,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飯到現在也沒過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黃昏的餘輝,那的一抹暗紅在山尖沉寂,形成無盡的暗。隨著第一道光和第一聲炮響,黑夜的空間開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衝雲霄,隨之破碎,最後消失。有時還帶點著夜的鮮血。好似炮為刀俎,夜為魚肉。那砧板上的肉,的優勢就是打不碎,再怎麼切就是會很快癒合,好似對著空氣一樣。

十點早過了,放炮的人卻越來越多。漸漸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帶上了新帽子。但是,這些都沒有那用幾村的燈火做成的鞋好看,紅紅的,亮亮的。

家鄉的春節真讓人快樂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又是一陣淡淡的艾葉氣息縈繞在我的身邊,一個個綠綠胖胖的小糰子展現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絲絲香味沁人心脾。

沒錯,這就是青團。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食品。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每當清明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記憶裡,外婆是無所不能的。每當清明清晨,外婆就會去菜市場買來新鮮的艾葉,用來給糯米“上色”。

艾葉在我的印象裡用途可廣了,它是我童年時夏天裡的解暑神器。記得每當酷暑來臨,外婆就會騎著她那早已生鏽的自行車去買艾葉。回家後把艾葉洗乾淨,燒一鍋水,水開後把艾葉放進去。煮好後的艾葉水摻和著洗澡水一同倒進我專屬的洗澡盆裡。你可別小瞧那艾葉,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頭扎進盆裡,那滋味涼絲絲,又飄著艾葉獨特的清香,令我拋去了一切的暑熱。

我的媽媽一直被我稱之為“甜點達人”,這次她將和外婆強強聯手,製作出我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團——沒有之一。只見媽媽先把艾葉榨成汁,當然外婆也沒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裡一攪和,就成了一個大白胖子。媽媽把艾葉汁倒進並沒有完全和好的糯米糰裡,並加上一點最重要的調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為了讓青團的顏色更鮮綠。

接下來的一步——調餡。媽媽先把黃油放入鍋內,再把肉鬆和鹹蛋黃一同放入鍋內翻炒,炒好後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方形,餡料就調好了。

我認為的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媽媽負責來把糯米糰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外婆負責把餡包進去,我呢,只能在旁邊看著,幾次想幫著一起包,都被外婆給拒絕了,因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見心靈手巧的外婆把小劑子託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樣,那大拇指猶如電鑽,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薄厚適中的“小碗”。

上鍋蒸完,我們家的門似乎快成了扇“假門”,街坊鄰里都知道我們家做青團了。隔壁王阿姨說:“喲,顧姐,又在做青團呀,人老了手藝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幾個青團分給鄰居們。

我愛我家鄉的青團,我愛我家鄉的風俗,但我更愛我的家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哇,盼望已久的春節,終於又到了,人們是多麼高興啊!新的一年來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褲子,還換了新鞋,洗好臉,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慶的煙花炮竹。之後,就是吃年早餐了。

過年的早餐與平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興的,再有大人們是不讓我們亂說話的,否則不吉利。記得前三年,媽媽還用紙擦過我的嘴,那樣,說錯話也就百無禁忌了。現在我長大了,昨天,媽媽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地乖,每吃一樣都說了一句好話。吃一顆紅棗,說句“上學天天起得早。”吃上圓圓的雞蛋,說句“今天我們一家大團圓。”端著肉絲長面,說了“吃了長壽麵,長命百歲。”哥哥也是和我一樣乖巧。其實不只是我家,我們這兒家家都一樣。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錯,長輩都原諒了,決不會罵,更不會捱打。

今年的春節,有外公、外婆和我們一起過的。吃好了早飯,外公和外婆都給我和哥哥每人一個紅包,說:“你們大一歲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們在新的一年裡有新的氣象。”我和哥哥早就準備了一對喜娃,回敬給兩位老人,以示雙雙對對,和和氣氣,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擺著在蘇州工作的舅舅為外公捎來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彷彿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對我們的祝福。

喜慶的快樂充滿了整個大年七年級。人們都穿著嶄新潔淨的衣物走家串戶,三五成群地訴說一年裡勞動的.收穫;有的玩牌,打麻將取樂;有的聽音樂,唱歌;我和村子裡的小朋友們點放鞭炮、爆竹為節日增添快樂的氣氛;各家各戶的彩色電視機都全天播放著精彩的節目,有全國各大劇種的戲曲,有各省市的聯歡晚會等等,我最愛看中央一臺重播的《春節晚會》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這一天裡發現有些人家裡,來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來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媽媽和外婆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年年有餘的紅燒鯽魚、帶魚、鱖魚;有紅燒肉片、清燉豬肉;有烤雞、醃鴨肉;還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種豆腐品,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飽了我的肚子。

歡樂喜慶的夜宴結束了,大年七年級的夜空也正別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滿天,然而四周圍的夜空確是“閃電”不斷。我看不見其它村莊人們快樂的情景,可他們的祝福的火花和我們這兒慶祝的焰火卻一起騰向藍藍的天空,普天同慶這歡樂無限的春節。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老家在山西北部的農村——繁峙。每年寒假我都會跟著爸爸媽媽從上海坐火車千里迢迢回到這裡過年,因為這邊有爺爺奶奶、有堂哥表姐、這裡還有濃濃的年味。這邊的過年特別熱鬧,奶奶從臘月就開始忙碌了,打掃院子、殺豬宰羊、蒸花饃、磨豆腐……這些我回去的晚不能看到,但是單就是我回去那幾天也有幾件風俗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北方過年自然離不開餃子。奶奶家的餃子是胡蘿蔔羊肉餡的。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從廚房裡端出滿滿一盆胡蘿蔔羊肉餃子餡放在土炕上。包之前奶奶還會咕咚咕咚地倒上好多胡麻油。邊倒還邊說:羊肉餃子只有加了胡麻油才好吃呀!奶奶、媽媽、姑姑、堂姐和伯母,全家女人齊動手,她們邊聊邊幹,輕輕鬆鬆地捏了無數個餃子。餃子像一個個的銀元寶,都精神地站在案板上,列隊等待檢閱!與此同時,我與堂哥表姐沒有閒著,我們從柴房裡搬來一堆堆柴火,把那連著炕的土灶燒起來,土灶上的大鐵鍋裡的水被我們燒的翻騰起來了,一案板的餃子全部能夠下到大鐵鍋裡面,鍋開之後,餃子也熟了。滿屋子的水汽和香氣,甚是熱鬧。

羊肉餃子味道妙不可言!剛咬一小口,黃澄澄的羊油就流了出來,滴在烏黑通亮的陳醋裡,好看極了。坐在炕上的我們幾個孩子根本就顧不上淑女的形象了,一口就能吃掉一個。在一片大快朵頤後,盤子空了,只剩白色的餃子湯和幾滴羊油了。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交上好運。

正月七年級,奶奶還會給我們做一樣平時不怎麼吃到的東西——炸油糕。油糕是山西特有的一種食物,它是用山西的黍米做成的。油糕裡頭可以包菜和豆沙,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燴菜(在我家也叫熬菜),那叫一個香啊!尤其是剛出鍋的油糕,更加吸引我們內心的饞蟲。我們常常由於吃得太猛而被燙到舌頭,但還是抵擋不住油糕的香。油糕象徵節節高,每次吃油糕奶奶都會讓我們多吃一點,說要我們成績也要年高哦。

山西的`大年除了吃東西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搭旺火。正月七年級一大早伯父用大炭塊壘成寶塔形,中間是空的,再用柴火填上,把柴火點燃,旺火就燒起來了。我們小孩蹲在旺火附近,又覺得新奇,又怕燙著,只得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在河北、內蒙古等地都有燒旺火的風俗,代表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越來越旺。然而,由於燒旺火會導致空氣汙染,現在燒旺火的風俗也慢慢少之又少。但遠在晉北農村的奶奶家仍然每年春節都燒旺火,我也期望我們家能夠像這旺火一樣越來越旺!

也許,一直在上海讀書的我會被這時尚都市的潮流捲入西方節日無底漩渦中。但是,家鄉風俗的火炬一定不會熄滅,會一直燃燒100年、1000年,甚至更久……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坐落在安徽省的一個小縣城中——渦陽,它也被稱為“老子故里,道德之鄉”。在我們這,每逢過節都特別熱鬧,特別是春節,是我們這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了!

在春節前一天晚上,我們家所有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其樂融融,代表著闔家歡樂。在這天晚上,我家中每個房間至少放了一支蠟燭,說要守歲,而小孩守歲是替長輩祈福長命百歲,一晚上都不能睡。

半夜,爸爸突然把我叫醒,讓我收拾收拾去上墳,我一看才知是凌晨三點了。我坐在車上昏昏欲睡,完全不知道要做什麼。到地方後,爸爸叔叔把鞭炮都纏在墳上,貼上燒的紙,開始噼裡啪啦地祭祖,還讓我們這些孩子去和大人一起磕頭,以表對長輩們的尊重。

折磨了整整一夜後,到家我也不困了。終於到了孩子們最期待的環節,準備磕頭要紅包。在我們這,只要過了冷晨十二點便可以磕頭,但過了中午十二點就不能磕頭了。到了春節早晨吃飯,家家都吃素扁食,因為老天爺不吃葷,還表示不能再像以前昏昏沉沉了,要在新的一年清清醒醒,打起十足的精神學習和工作。

吃完飯後,就要貼春聯了,裡裡外外都是喜慶的大紅色,大門前還掛了兩盞會發光的燈籠,院子內貼上了各種各樣的年畫。過了一會兒,我們這些小孩便出去買鞭炮,買了一大堆回家後,我們就到處炸東西,還被大人們訓斥了一頓,說不要隨便亂炸。可我們哪聽得進去,拿著炮,一路火花帶閃電,到了奶奶家要壓歲錢。

我們還沒玩夠,就到了中午吃飯了。在這一天中午,我們都在一起吃飯,也方便於增進家人的感情,大家全圍在一張桌子上,沒有一個人缺席,有說有笑的,好不熱鬧。飯菜也十分豐盛,雞、鴨、魚、肉樣樣俱全。

到了下午,爸爸和叔叔們帶著我們一大家子的人去了老子廟玩耍,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見地上掉了把剪刀,想拿起來玩玩,但奶奶卻不讓我碰,說春節這天忌動剪刀,剪刀應該在除夕就紮起來。

晚上在吃飯前一會兒,我想起早上爸爸去別人家拜年,而弟弟毫不知情,認為爸爸不要他的場景,又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但堂哥扔過來的一顆炮把我嚇了一跳,我拿著炮就追著他炸,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這真是春節特有的熱鬧。

到了吃團圓飯的時候了,我不禁默默感嘆:啊!春節真是一個美好的'節日,能讓人們感受到一家團聚的快樂,讓過年更有意義,讓從古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傳承下去。春節的風俗一定會讓更多的人感到快樂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爸爸媽媽是湖北天門人,而我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擔心我水土不服,並不經常回老家,上學後又由於學業繁重,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不管爸媽工作多麼繁忙,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卻是雷打不動地回外公外婆家過年。

在外婆家過年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團圓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貿市場選購食材,有魚、豬肉、牛肉、各類蔬菜、水果……採購回來後外婆和舅媽就到廚房開始準備團圓飯了,外公負責打掃房間,我負責寫對聯,舅舅和爸爸媽媽負責掛燈籠、張貼對聯。等一切準備就緒,廚房裡已經飄來濃濃的飯菜香,這時候表姐和表弟會被安排去叫大姥爺(外公的哥哥)一家來團圓。

開飯前,外公總會放一架超大的鞭炮,聽說鞭炮響的時間越久,代表你來年的日子過得越紅火。

這麼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準備兩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裡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來可以照顧小朋友,二來方便隨時添菜、添飯。團圓飯一般準備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門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魚、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條紅燒魚每年都不會缺席,但是每次紅燒魚上桌後媽媽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湯,寓意甜甜蜜蜜。

席間,外婆會準備一些酥餅,酥餅內芯包有紅糖,表面會撒上一層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層一層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點類似千層酥。做酥餅是一門技術活,要有一位麵點師傅提前準備好酥餅皮、酥、糖材料,一切準備就緒後,師傅負責擀皮,其餘人員分別負責擀酥、包糖、壓平、烘烤,一般五六個人流水線作業,大半天時間就能準備一大筐酥餅。由於外公熟通酥餅的做法,從臘月中旬起,會被親戚朋友輪流約到家裡幫忙做酥餅,很少呆在家。

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餈粑。老家臘月裡,家家戶戶都會打餈粑,純手工的,煎熟後,沾一點紅糖,輕輕咬一口,軟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裡打轉,嚥下去,回味會送到你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久久不會散去。

吃完團圓飯,我們會祭祖,按照舊日的說法,成年男性和兒童要去祖先的墳前點一盞長明燈,告慰祖先,我們一切安好。

爸爸媽媽小時候對過年有一種偏執的期盼,與其說是對年的期盼,不如說是對新衣和各種糖果的期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回老家過年已不再關心能吃什麼,更多的是對團圓的期盼,是對親情的守護。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大年七年級,春節之際。宅在家裡的我,隔窗遙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氣息。可是,小區裡,除了門口的對聯、紅燈,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寂靜,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開門炮仗”。

開門炮仗,是中國春節的傳統風俗。記得那時,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七年級早晨,誰也不會賴床。天剛矇矇亮,我們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過香噴噴的餃子,就開始準備放開門炮仗。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麼要放開門炮仗呀?”爸爸笑著說:“開門炮仗,就是開門大吉,驅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來如此。怪不得,家家戶戶在大年七年級早上,都放開門炮仗呢!還說要比一比:看誰家的炮仗品種多,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

我們家準備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幾十響,最多的幾萬響,一捆一捆的,用紅紙包著,還有很多成盒的禮花。一個人拿不動,我們就兩個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衚衕口,可是,我們誰都不敢放,大人們也不讓我們放。爸爸出來了,把一捆炮仗開啟,我們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幾米。“要放開門炮仗了!”在爸爸的喊聲中,姐姐趕緊拉著我,跑得遠遠的,姐姐還用雙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裡啪啦噼裡啪啦”,一連串的響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詩句,就是這樣來的吧?接著,我們小孩上陣了,放小鞭的,放禮花的,放竄天猴的,放二踢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頃刻之間,滿地都是紅色的外殼紙,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爸爸說這叫“滿堂紅”,預示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紅紅火火。

後來,我上網查閱才知道:開門炮仗,上古時代,就有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用以驅逐瘟神的傳說。煙花鞭炮,起始於隋朝,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現在,中國的煙花鞭炮,花樣各異,品種繁多,質量過硬,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遠銷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呢!成捆的、幾萬響的開門炮仗,氣勢雄偉,響聲震天,更是搶手貨。如今的'開門炮仗,已不僅是在大年七年級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仗”,意為喜慶,以圖吉利。

隨著環保的呼聲,煙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已經禁放。但是,這並不會阻擋我們對新年充滿美好的祈願,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熱鬧的開門炮仗聲,永遠一聲聲地響在街頭,響在衚衕,響在我心,響在你心,響在我們童年時美好的回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廣州是一座歷史名城,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嶺南廣府文化,這裡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

廣州又稱花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鮮花綻放。廣州人愛花,花卉交易由來已久,享有盛名的莫過於一年一度的迎春年宵花市了。廣州的年宵花市每個區設一個,是臨時的花卉展銷場地。花市鮮花爭奇鬥豔,品種繁多。廣州人習慣除夕飯後行花街,華燈初上,逛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花市上嘈雜擁擠,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臉上充滿祥和和喜悅。買了花的人把花木舉在頭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彷彿又變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

俗話說“食在廣州”。飲食文化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有特點的是廣州早茶與老火靚湯。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是指在酒樓喝茶和吃各種特色點心、小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人們通過飲茶這一獨特餐飲方式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飲茶可快可慢、豐儉由人,顯示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與實惠性。老火靚湯,一個是食料足,一個是煲湯的用時長。而且一年四季湯的用料都有調整,配料裡少不了各種與天時相應的中藥材。春天的木棉花也可拿來煲湯,有祛溼的作用喲。

廣州人過年的時候,每家會按習俗精心準備吉祥菜式,每一道菜式都包含著他們對來年的美好期許和對家人的濃濃愛意。比如“髮菜豬手”寓意“發財就手”、“白灼蝦”意味著新的一年每天都會開開心,“蒜香排骨”寓意骨肉相連,包含了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美好希冀;蛋餃是用雞蛋做成的餃子,形狀像個元寶,過年吃有發財的寓意,還做了各種糕,馬蹄糕、蘿蔔糕、年糕,希望步步高昇……

大年七年級,另一件大事就是開始“派利是”,派利是者必須是已成婚的,一派就派兩個,代表夫妻兩人的祝福:好事成雙。給利是額度一般在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親戚朋友彼此往來,只討個新年紅火的好意頭,派利是時時常說一句話:紅紙一張,利利是是。意思是送個吉祥祝福,並無多大花費,你放心接著。

廣州還有舞獅子、“扒龍舟”的習俗,划龍舟的時候鑼鼓喧天,龍舟競渡爭先恐後;兩岸觀看的人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壯觀。人們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把菖蒲和艾草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以代表斬千邪,招百福。

我家鄉的風俗數不勝數,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歡迎大家到廣州來觀光旅遊,感受我們這一方的風土人情,保證你不虛此行。

家鄉的風俗作文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煙花爆竹,是春節的標誌。春節總是在這喜氣洋洋的場面中走來。可惜,近幾年來,環境問題日趨加重,鞭炮就和人們漸行漸遠了。不過在鄉下的老家,地廣人稀,院子裡大的像足球場,在城市裡模糊的鞭炮聲,在這裡卻是此起彼伏。

每到春節,舅舅都會準備上幾十個紅燈籠,沿著屋簷一排排的掛上去,金色的流蘇經風一吹,整齊有序地擺動著,配上圓滾滾胖嘟嘟的紅小燈籠,形狀極為可愛。但,燈籠只是個開場白,令我和姐姐更激動的才剛剛開始,院子這麼大,不整點長鞭炮來放放豈不是浪費?舅舅更是這麼想的,買的鞭炮就像巨大的車輪,嗯,燈籠到位了,鞭炮也到位了,我在心裡暗自高興,這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坐在院中等待除夕夜的到來未免太過無聊,舅舅和我們聊起放鞭炮的來由!相傳,很早很早的時候,那一隻叫年的猛獸因為肚子餓下山來找人吃,沒辦法,人們只能東躲西藏,年夠不到,氣急敗壞,在村子裡大發脾氣,正巧一棟竹樓一不小心燃燒了竹子燒的噼哩啪啦響,年聽到這種震耳欲聾的聲音,看見紅色的火光,嚇了一大跳,連滾帶爬地逃回了山上。聰明的人們掌握了驅趕年的方法,並流傳至今。

說著說著,天空已經黯淡了下來,此時不放,更待何時?舅舅一聲令下,從倉庫裡扛出了大鞭炮,電源插上,屋簷上的小燈籠都亮起溫暖的火光,瞬間,偌大的院子裡好像心手相連。只見舅舅拿著打火機,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鞭炮就像一隻紅色的長蟒,瞪著大眼,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舅舅臉上已經密密麻麻攢了一層汗水,手抖得像開啟了振動模式,只聽打火機“咔啪”一聲,舅舅一個轉身,我們立馬捂上耳朵,結果,萬眾矚目的鞭炮,居然毫髮未損,場面極度尷尬。好不容易,火苗近了導火索,吡——,紅色大蟒吐著他的舌頭,慢慢地向後燃燒,舅舅如釋重負,趕緊跑到門口躲避去了,忽然,場上傳來一陣驚天動地的響聲,猶如半天裡起個霹靂,震的那房屋也動,天上的`星星被火光嚇得紛紛逃命,妹妹的小手緊緊掐住我的腰,猶如那老虎鉗子一般不肯撒手。紅色的火花,唱著噼哩啪啦的歌,在院子中間跳舞,漆黑的夜晚已經照的如同白晝一般閃亮,火花兒在院子中央表演了五六分鐘才方罷休。

不知不覺中,春節已悄無聲息地靠近,人們三三兩兩正準備散場,不知誰吼了一句: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啦!大家又蜂擁而上,圍觀著電視機前的表演……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金黃的外皮,包裹著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著嘴,憨憨地笑著,吆喝著:“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為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著鬧著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著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著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裡……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著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麵糰擀成薄薄的'麵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著圍在灶臺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氳的蒸氣裡,圍在瀰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著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著她的衣角,望著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為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愛地笑著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說,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裡人都說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封凍的河面,肅殺的寒冷,炊煙裊裊的村舍。一張大案板,一瓢糯米粉,一盆芝麻餡料,一屋子滿滿的幸福。奶奶樸實的雙手很擅長創造驚喜,她好似掛帥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彈指之間,變換不斷,那雙手一粘、一翻、一捏,一個個可愛的湯圓便似列陣般,整整齊齊地排成方形。湯圓下鍋啦!雪白的小精靈隨著水溫的升高在鍋中蒸騰,昇華,完成了徹底的脫胎換骨。一股香味,隨著朦朧的霧氣氤氳開來,浸潤心田。湯圓滑到了我的碗裡還依舊蠢蠢欲動,在碗裡不停滑動,很是可愛。輕輕咀嚼,芝麻餡緩緩溢位,渾厚的香甜溢滿了每一顆味蕾,好吃到連煮元宵的湯都不能放過。

湯圓的餘味久久沒有消散,夕陽向人間投下最後的驚鴻一瞥,夜幕很快籠罩了下來,此時,已經可以聽見稀疏的煙花聲。天空中,朵朵銀花綻放,五光十色,賞心悅目。煙花雖美,但依然是轉瞬即逝,在漫漫長夜中,它留下了至美的一霎那,看著煙火漸漸與黑夜融為一體,綻放的生命,是希冀或是孤獨?我的眼前景物開始變得模糊,我的思緒流轉到了兒時的元宵節我在老家拿著煙花棒,在灶臺點燃後蹦蹦跳跳地衝出家門,彷彿我就是那腳踏風火輪的小哪吒,將煙花高高舉起,我看著飛濺的火精靈,臉上是藏不住的笑容,經不住寒風,我打了一個噴嚏,門內傳出長輩的呼喚,我卻沉浸於這燦爛世界,兒時的快樂是如此的簡單,心情是如此的單純,一塊偶然間得到的'糖果,一碗香甜而溫熱的湯圓,一朵絢麗的煙花,都能使我的心情愉悅好久。

夜深了,可元宵節的重頭戲,才剛剛上演。暖暖的月光灑在人間,廣場華燈初上,一片絢爛的燈火。人群熙熙攘攘,一排搖曳的花燈連成一條長長的金龍,縱橫過喧囂的街頭,與霓虹燈火輝映相接,又在燈謎處結尾,為廣場平添了幾分祥和。燈火闌珊處,歡欣雀躍的稚童爭搶燈謎,拿到謎語後眉頭又皺成一線,苦苦思索後又高高躍起,眉開眼笑地跑向燈謎處。看向廣場的中心,很多人放飛了孔明燈,一盞,兩盞,點點微光,匯成星河,元宵節的一盞盞明燈,將夜空盡染,帶走的是不幸與悲涼,迎接的是美好與希望。

一聲,兩聲,幾朵銀花在空中綻放,成團成簇的煙火倏然綻放,漆黑夜空,瞬間被錦繡上了無邊的芳華。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明天的到來,良辰美景終會消逝如風,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煙花,用短暫的美麗完成了其一生的使命照亮人間。耳邊似乎傳來了呢喃聲。

抱怨人世間的黑暗,我們就要更加努力的發光,以自身,溫暖無邊的黑暗。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哇!”隨著一聲清亮的哭聲,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著這麼個大胖孫子,笑得都合不攏嘴,舅舅手忙腳亂的照顧著小表弟和舅媽。

報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麼大事,笑眯眯地對舅舅、外公說:“哎呀,我把這事兒給忘記了,你們趕快上街去買三十份雞蛋和三十份喜餅。”舅舅馬不停蹄的趕向批發市場。一會兒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餅和雞蛋。

我好奇地湊過去看了看,發現每份雞蛋都是十個,喜餅也都是每份十個,我疑惑地問外婆:“為什麼每份都是十個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著十全十美。”我還在疑惑不解時,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帶上喜餅和雞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報喜,再到其他親戚家報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醫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媽就抱著小表弟回家去了,剛走到樓下,外公就在樓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把街坊鄰居都給吸引來了,大家都樂呵呵的,都向外婆討喜糖。外婆連忙把事先準備好的喜糖拿出來,分給大家,大家一邊吃喜糖,一邊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都盪漾著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見外婆早早地起床在廚房燒開水,水燒好後,只見外婆又端來把椅子搭腳,拉扯端午節插在門上的艾葉,外婆把幹艾葉洗乾淨,然後把艾葉放進洗澡盆裡,倒入剛燒開的熱水,不一會兒清澈無比的水一下變成了淡黃色,外婆又找來幾枚銅錢放進澡盆內,不停地攪拌,等溫度適中就把小表弟放進去。小表弟洗完後,外婆把事先準備好的雞蛋,剝了殼,在小表弟身上滾來滾去,嘴裡還唸唸有詞地說:“滾滾手,樣樣有,滾滾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後,甜甜地睡著了。

洗九朝

洗九朝這一天,是最熱鬧的。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提著肉、蛋、面等上門來道喜。特別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帶來了許多新衣服和新鞋子,還有嬰兒睡的`嬰兒床、學步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等,真是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外婆還請來了兩個年長的婆婆為小表弟洗澡。邊洗邊吟唱,諸如:“洗洗頭,做王候;洗洗身,變富翁;洗洗手,榮華富貴全都有;洗洗腰,一輩更比一輩高;洗洗腳,身體健康不呷藥……”外婆還給嬰兒的嘴脣上塗丁點黃蓮,意味著小孩將來的日子先苦後甜,小表弟洗完澡後,外婆為他換上了嶄新的衣裳,帶上銀鐲子和銀鎖,抱著小表弟去見親朋好友。親朋好友在客廳裡吃著麵條,看見小表弟來了,趕緊起身把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塞給了小表弟,這紅包又名“百歲包”,保佑小孩子長命百歲。在一陣嘻鬧聲中,慶祝小表弟出生的儀式結束了,客人們臨走時還不忘留下祝福……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如果你來到我的家鄉,你一定也會被這些風俗迷住。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一到春節,家裡就會變得熱鬧起來。村裡與我們家有交集的人們輪番登門拜年,前院裡的人來人往,使得平日裡竄東竄西、昂著個短脖子、到處煩人的雞都變得溫順起來,一個個都縮在籠子裡不敢吱聲,小而圓的眼睛鼓著,愣愣的看著過往的人。那隻年邁的黑狗也蔫了,耷拉著耳朵趴下身去。

一群臉上髒兮兮的小孩叫著跑著、蹭著我的肩膀朝村頭跑去了。後面還有個扎著倆小辮的小姑娘,抱著嶄新的娃娃,穿著明亮亮的紅色棉襖,吸溜著鼻涕喃喃道:“餈粑…餈粑……”也朝著村口去了。

我實在耐不住湊熱鬧的那份心,於是同家裡人說了一聲,拉上表哥匆匆朝村頭趕去。

村口的大樹下已經聚集了好些人,大家七嘴八舌,講著飛快的、我不怎麼聽得懂的方言。一個先前來過我家的嬸嬸笑著湊過來與我搭話,噼裡啪啦的從口中說出一大串讓我不知所云的話語,只能勉強聽懂其中幾個詞的我窘迫地揪著表哥的衣角,尷尬地笑著點頭聽著。表哥低頭一看我這樣,笑著用流利的方言接過了嬸嬸的話,我如釋重負。

人群的聲音變得愈發嘈雜,有兩個壯漢端來了一大鍋蒸好的白飯,在寒冷的天氣裡,騰騰冒著白色的熱氣。他們將白飯倒入一個厚實的木桶當中。拿起兩根比我胳膊還要粗些的一人高的木棒,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擠壓著那冒著熱氣、飄著米香的白飯。

我看見晶瑩的飯粒之間的縫隙越來越小,越來越少,漸漸成了一個大米團。捶飯的二人皆是滿臉通紅,“呼哧呼哧”的喘著粗氣,身邊的'姑姑嬸嬸在催打米飯的過程中不斷地幫著兩位壯漢擦汗,這時看起來也有些疲了。

又有人從家中拿出了擦洗的鋥亮的大鐵板。大家向旁邊小賣部看店的老爺子借了幾十張塑料小椅子,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紛紛從大米團中揪出大小勻稱的小米糰子,揉成圓形,放在鐵板上。這個大米團剛做完一半,那邊又有人開始錘米了。就這樣捶了好幾鍋米飯,村中的婦女揉出了好多白嫩的米糰子,和房門一樣大的鐵板都擺滿了七八張,這才終於停下。

下午讓凜冽的寒風一吹,原本軟軟糯糯的米糰子都變硬了。鄉鄰們又拿出不知刻了什麼字樣的紅章,挨個印在發硬了的米糰子上,米糰子就正式變成了米餈粑。村中幾個年長的人和爺爺說著“新年好“將餈粑分給各家各戶。拿到餈粑的鄉鄰們說著依舊讓我聽不懂的高興話,喜氣洋洋地回家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老家在衢州江山的一個小村莊,每逢春節,在臘月前後家家戶戶都會殺頭年豬來宴請親朋好友吃一頓年夜飯,熱鬧一番!這可是村裡流傳已久的風俗習慣。

那天,天才剛朦朦亮,就聽見外面“嗷嗷嗷嗷”的豬叫聲,十分洪亮!爸爸說:“爺爺跟師傅們在殺年豬了……“。不等爸爸說完,我“噌”一下就起來了,迫不及待的跑到樓下去觀看難得一見的的殺年豬。只見爺爺用一根長長的鉤子鉤住豬的嘴巴,幾個伯伯手腳麻利的幫忙捉住豬腿或拎著豬耳朵往寬大的木板上抬。這時豬拼命地掙扎,叫聲震耳欲聾。爺爺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叫的好,豬的叫聲越大越響亮,來年就越大吉大利,大傢伙按緊啦,準備開殺了!”

爺爺拿起一把尖刀捅進豬下巴,直到刀子都沒了。然後只見血噴了出來,流進木盆裡。我說:“這血可以做豬血豆腐嗎?”爺爺說:“等下就凝固成豆腐了,這可是我們農村裡一道很美味的食材呢”。不一會兒活潑亂跳的年豬就躺在木板上一動不動等著被除毛了。這時爺爺拿來了香燭紙錢,叩頭敬土地神,把紙錢焚燒後再放上三個響炮,完成祭天地的儀式以保佑來年平安興旺。

接下來就是除毛了。爺爺說除毛第一步就是先吹氣。只見爺爺先從豬腿開了個口子往裡面吹氣了,一會兒豬變成圓滾滾的了。奶奶提過來燒開了的水,往豬上面一遍遍地淋,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豬不怕開水燙”吧!。過了一會兒,伯伯就用一塊鐵片用力地颳了起來。沒多久肥豬就變成白白胖胖的了。

爺爺先把豬頭割下來,然後和伯伯一起用鉤子把豬身子掛在架子上。這時我問爺爺:“接下來還要做什麼呢?”爺爺說:“當然是把肚子破開,收拾裡面好吃的東西。”過年前的天氣很冷,可是爺爺和伯伯他們忙得熱火朝天,一點兒也不覺得冷。在爺爺和伯伯的`配合下很快就看到豬腿、豬心肝、腸子等都一一分類捆好掛在架子上了。最後把肉分成兩半,擺到木板上。這時爺爺喊伯伯拿稱來,伯伯找來了長長的木杆秤,一二三合力抬起來,爺爺負責不斷的往後挪秤砣,笑呵呵的說:“這豬長的真不錯,幾乎一天一斤半的長呢!”這樣殺年豬的隆重儀式就基本完成了。

廚房裡傳來陣陣“篤篤”的切菜聲,飄出陣陣的香氣,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飯菜都上桌了,大傢伙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吃個滿飽,喝個痛快,席間,聽著大人們回憶往事,說著眼下的好日子,笑聲陣陣。

這份熱鬧應該是農村人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從上輩傳來,也會一直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祭灶,這一風俗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我小時候見過長輩們祭灶,那一幕幕宛如眼前。

祭灶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祭灶前,長輩們把灶臺,乃至整個廚房都擦得乾乾淨淨,無塵無汙,再拿出不久前街上買來的灶王爺紙像擺在灶臺旁邊。其實,上街時買紙像不叫買灶神,而叫請灶神,以此表達對這位保護神的尊敬。接著,爺爺拿出自己珍藏許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擺上三個茶碗,徐徐倒入熱水。茶葉徐徐舒展開來,清香撲鼻而來,嫋嫋輕煙升上屋頂。給灶王爺的供品有各種各樣,除了這茶之外,還有橘子蘋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為的是一個新年新氣象,未來能吃好喝好,生活無憂,這正樸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民的心態。供品都擺好了,只見三副碗筷,三盞酒杯,那酒水茶水隨微風蕩起漣漪,好似灶王爺在細細品嚐,若有所思……爺爺又拿出三炷香來,分別插在擺好的香爐上,點上香,煙氣與茶水的熱氣交織一起,浮現出美好的願景。望著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見了總會制止我,責備地說:“不許動,這可是給灶王爺打算的。”最後跪拜祈願,那時的我不懂世事,只想著能有幾個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燒掉紙王爺,滅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爺。

可別看這個習俗比較簡單,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傳人們尊稱灶神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間各家煙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尤其受到人們的崇敬。其實人們是要通過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總結,以表達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以吉祥的飲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這也是人們最簡單樸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來有一個傳說,說的是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了妻後花天酒地,敗光了家底後淪陷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來到前妻郭丁香的家裡,自知羞愧難當,想要了此殘生,就一頭鑽到灶臺底下的火炕裡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他還能回心轉意,還沒有壞到底,既然死在灶臺,就封他一個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傳統習俗之所以一直傳承至今,不只是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期待來年吃好喝好,生活無憂,更要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巨集大的目標,有積極的上進心,有憧憬美好生活的動力。惟獨這樣,我們才幹真正進步,才幹走向更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