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作文2.8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精彩紛呈的民間風俗讓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在我的老家洋縣,那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小時候的我最期盼不是大年七年級,而是大年初五,因為那一天有“掃五窮”的風俗。

早上八點的時候,叫醒我的一定不是鬧鐘,也不是媽媽的催促,而是一陣敲鑼打鼓聲,十分響亮。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來到大路上,早已經熙熙攘攘。只見一群人拿著鑼鼓一邊走一邊敲,他們個個把臉畫的很花,跟唱大戲的一樣,穿的衣服也各式各樣,看得人眼花繚亂。

咦,那不是黑胡靈官嘛,這長相也太嚇人了,看著都讓人望而生畏,聽大人們說這是嚇唬小鬼的;旁邊就是紅臉靈官,手持武器鐗,紅臉長鬚,右手舉鞭,儀表堂堂;哦,還有哪吒,一手拿乾坤圈,另一手拿風火輪,威風凜凜;第四個是毛女手持刷子和簸箕,留著長髮,是專門清理妖怪的最後一個是孫悟空,他頭戴金冠,身穿金光閃閃的戰袍,手上拿著金箍棒,一副威武霸氣的樣子!太漂亮了,可惜還沒看夠就過去了。

接下來他們挨家挨戶的掃五窮,主人家都會熱情地歡迎他們,圖個來年的鴻運。終於,輪到了我們家,毛女用刷子在我身上掃來掃去,左一下,右一下,並告訴我這是掃掉五魔,其他“各路神仙”也分別給我們家進行了“驅邪避災”,最後媽媽給了毛女20元錢,以示慰勞和酬謝。

後來我通過查資料瞭解到“五窮”即五個窮鬼:智學鬼、學窮鬼、文窮鬼、命窮鬼、交窮鬼,後來民間將他們演繹為錢窮鬼、糧窮鬼、壽窮鬼、吉窮鬼、命窮鬼。以前人們對“五窮”的認知和理解要比今天人們的認識深刻得多,掃五窮的民俗作為民間對抗貧窮的一種行為和寄託,寄予了經濟不發達時老百姓對幸福美好的'祈願。

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掃五窮”活動是洋縣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風俗,它不僅營造了春節的熱鬧氣氛,還安撫了人們的心靈,愉悅了我們的精神,希望這個習俗能一直延續下去,生生不息!好想再回去看看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回到老家,心裡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春晚,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大家歡聚一堂,滿臉喜悅,開心的忙碌著。你猜猜我們要幹什麼呢,哈哈答對了,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裡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盤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年飯當然是很豐富的啦,大魚大肉。著時候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眼睛瞄著一盤一盤的菜,便津津有味的吃起來。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我在看春晚聯歡晚會之前,我最期待的是:“到了正月七年級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爸爸一個,媽媽一個,爺爺一個……大家都忙完了活,該做下來休息了。”想到這裡我便興奮起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聯歡晚會。我們邊看邊聊邊啃瓜子,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十二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著第一個禮炮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繽紛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哥哥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地直跳心想:“我這次苦熬到十二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也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了,你們也聽說了。

新的一年來臨了,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大人都起床開始忙活了。

洗漱後,顧不上吃早飯,外婆外公舅舅便開始準備下午的祭拜用品,其中豬頭、雞、"金元寶"是最馬虎不得,也是最費時間的。

看,外公外婆一起將臘月醃製好的碩大豬頭,放入鐵鍋中煮。媽媽說,這豬頭是外公專門從安徽買來的,是過年祭祖最重要的,柴灶裡要花半天時間才能煮熟。

在等的時候,晚輩們也陸續起床吃早飯。年紀稍大的糖糖姐姐和我,開始分工幫忙貼窗花、春聯等事情,一邊爭論著"這樣貼好看""不這樣好看""這樣""這樣"……一片歡笑。

年紀小的三個妹妹不能幫忙,便可以看——殺雞!這雞非常不尋常,是用來祭祖的,必須是大公雞才行!"殺雞開——始——了——"只見外公左手提著菜刀,右手擒著大公雞,氣勢洶洶地走到雞的.面前刀口對著雞的脖子一抹,只見一縷雞血滴到一個盤子裡,幾十秒後,將雞扔到開水桶裡。小朋友邊燙著雞,邊使出全身力氣拔毛。拔完後,外公把雞放燒豬頭的湯裡燒3至5分鐘左右,也可以不燒,再將雞血澆上去。

豬頭還沒起鍋。舅舅將錫箔紙放八仙桌上,折成一個個"金元寶",其實看上去像船,再將每3個"金元寶"塞入一個更大的、黃色燒紙(是上墳用的一種專用紙)折成的超大"金元寶"中。按需要祭拜的祖宗個數,舅舅做相應個數的超大"金元寶"。

雞殺好了,"金元寶"摺好了,豬頭也起鍋了。外婆將焟燭、香、豬頭、雞和超大"金元寶"放入籃子中,所有的祭拜的東西都準備好了。

大家吃個午飯,便可以去祭拜了,但是嬰兒和兒童只能待在家中。聽舅舅說,祭拜時,要先把祖先的墳前、周圍打掃乾淨,把豬頭、雞擺好,焟燭點燃,再點香,每人需持三支香,將東南西北每個方向都拜一遍,然後將香給插上。最後將"金元寶"燒了,就大功告成,可以回家嘍。

這,就是我的家鄉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的一個小城市——渦陽,在我的家鄉里有許多不同的傳統節日,其中最重大的莫過於春節了。

每個人家鄉的春節習俗都各有不同的特點,而我的家鄉的春節也是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

過節了,姥姥家就非常熱鬧,一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門外傳來鄰居家一陣陣的鞭炮聲,那鞭炮在天空中炸出各樣的形狀,空中一會兒開滿了五顏六色的“海棠”,不一會兒又出現幾朵光彩奪目的“玫瑰”……讓人目不暇接。吃完飯的小孩子們總跑到門外仰望高空,討論著哪個煙花更好看!有些調皮的孩子聚到一起,拿出一支支的小鞭炮,用一個蓋子蓋住,點火後迅速退到一邊,一兩秒後便聽見幾聲炮聲連同蓋子一同炸飛,真刺激。

當然光有鞭炮一定不夠,孩子們最想要的可是大人手中拿的那一張張裝著錢的紅包,小孩們湊到長輩跟前,喊一大聲:“姥姥、姥爺。”他們便拿出不同樣式的紅包,望著手中那紅彤彤的紙,能激動好一陣子,而且小孩總在收到紅包後開心地詢問對方今年收到多少紅包,好像在互相傳遞著喜悅。

吃過晚飯後,我們聚在陽臺上仰頭望天空,可以看見星星與炮花一同綻開,零零散散的鞭炮紙從天空撒落,好似是月亮和星星的祝福。第二天一大早,門前便貼了春聯與年畫,春聯上大多寄託著大人和小孩的.期望,也有許多長輩貼上希望家庭團圓快樂健康的春聯,而姥姥就希望家庭幸福美滿,所以貼的是: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四季沐歌,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五福臨門,橫批:閤家歡樂。

臘八、除夕、七年級,春節也快接近尾聲,可人們的心卻依然停留在除夕,那香甜可口的餃子,有素有肉,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帶著對新一年的期望吞入肚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陣陣爆竹聲中送去舊年,迎來新年,這讓我對自己家鄉的習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冬至,也叫冬節。在我們福清家家戶戶在冬至前一天晚上都要搓圓,福清人叫“搓米時”。搓圓代表團圓,在民間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

冬至前夕,家裡就備好了福桔、筷子、蠟燭、圓簸箕和糯米粉。晚上,吃完團圓飯,家裡人圍坐在一起,準備搓圓了。

媽媽在桌上擺好圓簸箕,圓簸箕前方好一對紅蠟燭,寓意欣欣向榮,點上蠟燭,為了祈求平安。在簸箕裡擺上十個福桔,“福”代表吉利。福桔堆裡插上兩朵搓圓花,擺上十雙筷子。大概中國人都喜歡成雙成對、十全十美,這些喜慶的紅色把家裡烘托的祥和而又溫暖。

“搓湯圓嘍!”媽媽笑著喊道。

大家開始忙活開來。先在糯米粉里加上水,放在盆裡揉搓,鬆鬆乾乾的糯米粉變成粘粘溼溼的一團。我很好奇,用手就揪一小塊,捏一捏,咦!現在米粉團就如同橡皮泥一樣,軟軟的。

我掰了一塊放在手心裡團圓成一個球,再把它壓扁。傳統的`湯圓裡沒有餡,為了讓湯圓更美味,這次我精心準備的“料”是另具一格的:QQ糖、葡萄乾、草莓幹……把“料”放進壓扁的團裡,再搓圓,一個湯圓就搓好了。我心裡充滿了期待:我搓的圓煮完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會不會和外面賣的果味湯圓一樣?如果真成了,那就是我的獨家祕方。帶著滿腦子新奇,我期待第二天的冬至快點到來。

冬至一大早,我一起床就衝進廚房,看見媽媽在煮湯圓。媽媽在鍋中裝滿水,等水燒開將湯圓放進鍋裡,一個個小湯圓服服帖帖地挨個兒貼在鍋底,不知它們為何這樣親熱。

“噗……”鍋內嘆了口氣,熱氣從鍋蓋邊沿冒出來。掀開鍋蓋,呀!一顆顆湯圓變得胖乎乎,圓溜溜,晶瑩剔透,如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臉,有時還會有幾個調皮地咧著嘴巴,衝我笑,笑得餡都流淌出來,讓人看了直流口水。

湯圓也有各種吃法,煮好的湯圓裝上湯或裹上黃豆粉,都是頂美味的。鬆軟甜糯的湯圓,幾分鐘時間就被一掃而光,好似秋風掃落葉一般。而甜美的味道,卻讓人回味無窮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新興,一個人傑地靈的聖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長、成佛之地,在古代,新興被稱為新州,且為歷代朝廷或流放貶滴官員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融會貫通較早較多的地區之一,這就是我的家鄉。

新興有著優厚的歷史,是一個具有20xx多歷史的嶺南古都,長久以來,新興的先民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去創造了無數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在“六祖鎮雅岡村走大王”,這一項風俗活動是遊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當天,村民們會舉著繪有“國泰民安”等字樣的旗子為“走大王”的隊伍搖擺、吶喊,表達對新年的願望。人們總會舉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著一個穿神服的人,那個人與現代人不同,會微微帶點紳士,抬頭挺胸地被人們抬著,可它卻不是真人,每次看見它,我心裡都打著一個問號——裡頭有活人嗎?

在中秋或春節這樣喜慶的日子,舞獅大哥就派上用場來了,無論什麼時間,都有舞獅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們有空時也會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鋪主人專門請的,我想他要麼是想推銷,要麼是想祝自己的店鋪揮金如土,越來越賺錢,也有可能祝我們大家家庭幸福,國泰民安等。

我最喜歡的就是逛花會,每到新年的前幾天,花會就開始舉辦,只要爸媽去狂花會,我必定會一起去,其實我只是圖能買一些花回家,幾乎每次我都會買幾盆多肉,可總是沒養幾個月,可憐的多肉就被養死了。去了花會,我們總要逛個二、三小時,爸爸也會買許多花,買後我們就大盒小盆的載到車上滿載而歸,每次來到或回去時,有些人把花放到電動車上,這放那放,連逛了許久的自己腳都要靠邊放……

以上,“遊神”、“走大王”、“舞獅”、“逛花會”這些活動只是我家鄉風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興趣,歡迎到我家鄉來旅遊、參觀、瞭解我家鄉的民俗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杭州,牙牙學語的小孩子,背上書包的大孩子,額上爬滿皺紋的老孩子,誰不是一看見高飛在天空的風箏就激動得不能自已。到了春節,隨著賣風箏的生意逐漸興隆,連小販也跟著樂。

話說放風箏還跟過春節有一定的聯絡。春節寓意著一個新的開始,所以要辭舊迎新,大家通過風箏來“放晦氣”。自古以來人們就希望以放風箏的形式避邪,而今大家更是借放風箏來表達對新年的祈盼。

據傳,第一隻風箏是我國巧匠魯班受到鷂鷹盤旋的啟發,“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漢代時,我國發明瞭造紙術,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自此出現了“紙鳶”一詞。後來有人使紙鳶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其身如箏,從此才開始叫“風箏”,而杭州人又把它稱為“鷂兒”。

春節期間,只要天氣好,南湖公園裡就不愁沒人放風箏。這不,今年春節不僅天氣好,還帶著幾分暖意,大家都成群結隊的不約而同來放風箏,於是乎我跟媽媽也去軋鬧忙(湊熱鬧)了。

南湖塘上人真多,人們都仰著頭緊盯著自己的.風箏。小孩子們看著天上芝麻大的風箏不住地拍手叫好;大人們拉著風箏線孩子似的一圈圈跑著;老人們坐在樹蔭下看著晚輩們盡情的玩耍,一根風箏線,彷彿把他們牽引回了孩提時代。

我也沒閒著,等風力適足時,拿著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跑,一邊跑一邊不時地回頭望,直到風勁兒夠大,才慢慢停下來放線。

線剛放了一半,正舉著手機瘋狂抓拍的媽媽突然大聲叫道:“啊!風箏怎麼停了呀!風箏快掉下來了!”我快速收線,並給予了風箏“人工風”,這才讓它停止了翻江倒海似的大幅度動作。

我剛鬆一口氣,風又好巧不巧的突然轉強,風箏唱反調似的開始搖擺,我又手忙腳亂地開始放線,風箏才似利劍一般直上雲霄。這時我才發現天上到處都是風箏,好似滿天彩色的星斗。

其實放風箏不僅僅只是一項娛樂活動,更繼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活”文化遺產。“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北京,北京的風俗,說起來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來講講老北京的傳統年菜。

過節就要吃年菜,過去老北京講究“四四見底”,其實就是年夜飯的四涼,四熱,四肉,四湯,這四四見底是討個四平八穩,吉祥寓意。咱們要說的'就是四涼中的“芥末墩兒”。

說起“芥末墩兒”,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還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讓你感覺到刺鼻辣舌的感覺,頓時兒化音脫口而出。

“芥末墩兒”是年菜裡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就只有一個規矩:七年級到初五不炒菜做飯,所以過年之前就要把菜都準備好,需要吃的時候放鍋裡熥熥就行。吃葷的會不會太膩了?肯定需要清口,那當然就是冷盤之首“芥末墩兒”了,冷盤就是清口的,怎麼做呢?其實也不難。

首先,白菜卷必須是白菜心,大白菜葉子都不要,再說裡面的菜心要切出一個個菜墩子,必須是整個的,所以要十分小心,還得插個牙籤,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鍋裡焯一下,並且焯的時間不能長,焯沒生味了就成,加點鹽和白糖,擠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裡面兒也有,而且必須是黃芥末,放到缸裡密封好,兩三天後就可以拿出來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會給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兒,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湧了出來。夾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撲鼻而來。雖然我吃的次數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難忘,又酸又辣又脆,吃進嘴裡那股芥末勁從鼻子竄到眼睛,眼淚嘩嘩的流個不停,可是老祖卻笑得合不攏嘴。雖然這不是什麼大宴,但是這卻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穩,吉祥如意的一種願望吧!想想這些年有些菜失傳,但芥末墩兒就沒有,可見它該多有特色!難怪老舍家的一道遠近聞名的菜就是這個“芥末墩兒”。

北京人過年都有吃年夜飯的風俗,雖然飲食不算大風俗,但這些飲食帶來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託並承載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時的那種幸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樑,直到喬遷,都遵循著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著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衝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並要前低後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後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樑。上樑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並按老幼次序拜樑,讓工匠們把樑升起,擺正後,在樑的兩端壓上麻餈。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傢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樑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說吉祥話,拋酒麻餈,糖果……

最後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謝年——是我們老家過年時的一種習俗。

小的時候,我去奶奶家,一進奶奶家的大門,就看到院子裡擺著一張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媽媽立馬阻止我,輕輕對我說:“這個不能吃,這些吃的是謝年用的。”從那時候起,我腦子裡就有了謝年這件事。

“謝年”的時間一般是農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裡放一張八仙桌,桌前圍著大紅桌幃,桌端放香爐蠟臺,桌上陳放祭品。謝年所用的東西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六樣的',因為六很吉祥,代表著六六大順。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飯,六樣菜,六種甜點。祭品有豬頭、全鵝、魚兩條(魚頭還得朝裡放)、蛋和蟹,均用紅漆祭盤盛裝。再用瓷盆分別裝上豆腐、糖、粉幹、鹽醬及糕點水果等。祭桌前方還有兩疊年糕,用米粉捏成的兩隻“元寶”放在年糕上,元寶下面壓著用紅紙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準備好後,一家大小按照年齡長幼、輩分前後,逐排站好。家中長輩用燭臺火把香點燃,然後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臺,雙手緊握燃著的香。長輩一邊振振有詞地說著好話,一邊隔空三拜;接著酒斟三巡,然後供飯,再擱筷子於飯碗上;再焚燒錠帛,鳴放鞭炮,灑酒於地,將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畢。一整套過程下來,謝年儀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問媽媽:“為什麼要謝年?”媽媽說:“謝年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主要是感謝神靈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年年平安、歲歲有餘。”“原來是這樣。”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馬上就要過年啦,不知道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想親眼見證一下謝年的經歷呢?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別習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後,我祝願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進步!個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在我的家鄉桐鄉有一個習俗——“搶糖糕”。每當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個黃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樑菩薩,同時要準備很多東西,比如:糖糕、圓子、薯片、蝦條,以及紅包、一元硬幣之類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東西拋下去,讓四周的鄰居來搶,俗稱“搶糖糕”,據說是為讓新房子聚人氣。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著幾個笨重的'袋子氣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為“搶糖糕”做準備。這次我們村拆遷造新房,幾十戶人家一起“搶糖糕”,那可真是史無前例,那場面想想就叫人興奮!

十月一日是個好日子,也是上樑大吉“搶糖糕”的日子。我們一家在早上四點鐘就起床開始了拜上樑菩薩的儀式。家家裡面紅通通,燈火明亮;外面人聲鼎沸,四處得到訊息的人陸續趕來,興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動得睡不著覺,三點多就醒了,在新房子裡竄進竄出,看什麼都覺得新鮮。拜好菩薩以後,重頭戲“搶糖糕”開始了。爸爸領著幾個男親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講究,只能男人扔)“噼裡啪啦”放了幾個鞭炮,便開始撒東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頂在頭上,準備接受“洗禮”。

滿天的零食猶如雨點般向地面襲來。它們帶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呼呼地飛向人群,麵包、糖果、糖糕……還有雞腿!樓下的人一邊歡呼,一邊低著頭,左右開工地在地上亂抓,有幾個乾脆頂著一個大筐在頭上,看見東西往哪兒扔,就把筐子往哪兒移。

相比洶湧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軟了。於是,我飛快地衝進家裡,推出一個大紙箱,找準一塊“風水寶地”,就仰著頭朝爸爸他們大喊:“這裡,這裡!”果然,好東西像長了眼似的向我飛來,我不停地把落在身邊的東西往紙箱裡扔,滿地都是五顏六色的東西,滿眼都是伸來伸去的手和腳。

半個小時左右,“搶糖糕”結束了。人們拖著搶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滿意足地回家了。路邊上,有幾個老年婦女還在互相拉開了袋子,比一比誰搶到的東西好,誰搶到的多;在有些亂糟糟的場地上,還有幾個人在細細搜尋,不時從隱蔽處找到了一隻巧克力元寶,一塊貼著紅心的一元硬幣……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臺下看戲的老人家,入迷,有戲的地方,就有它們。公期、喬遷、嫁娶,喜慶的事兒,總會有它們的存在。家鄉的傳統風俗,少不了瓊劇。

海南自古以來,民間崇尚“神道”,拜公敬神,鄉鎮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戲酬神之風隆盛。凡廟會必演戲!

那一天,村民們得知瓊戲班子來我們這表演瓊劇了。家家戶戶紛紛購買一大袋的.糖果,接著用一張大紅紙按照從大到小的輩分寫下自己家裡人的姓名,一塊集中放在一個紅色大盤子裡。為了預留好座位,村裡人還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戲臺面前,等待瓊劇表演。

吃過晚飯後,村裡的男女老少都陸續趕到公廟,大概7點就要拜八仙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傳,做海南戲前都給出資的神壇爐主拜八仙,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拜八仙后,唱戲的人會按照紅紙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從臺上往下撒糖果,觀眾們紛紛起身接糖果。據說,接到的人,會有好運。小孩接到健康快樂,大人接到升官發財,老人接到長命百歲。

二胡、嗩吶、花鼓……三十多種樂器同時奏起,瓊劇開始了。後臺裡穿著華麗戲服,化著濃妝的演員就位,一一亮相登場。整個演出全是海南話,演員們全情投入,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大刀闊斧,有的正氣凜然。神態和表情更是非常傳神且有看頭,村民們不覺沉浸其中,有時還會和身旁的人商討一下劇情,評論一下演員的唱功和演技,不過很快又沉默了,繼續沉浸在劇情裡。

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公仔戲,又稱木偶戲。顧名思義木偶戲就是由演員躲在幕後操縱木偶表演的戲劇。那些製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勝了,它們一個個穿著特製的戲服,在木偶師高超操縱技術和委婉深沉的瓊劇唱腔配合之下,時而瞠目結舌,時而嬉笑怒罵。這時臺下的觀眾無不全身心投入進去,因為他們的思緒早就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了。

瓊劇是海南人心裡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也是我對家鄉風俗最深刻的記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著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著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裡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乾淨,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著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滷,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滷多了,豆腐就老,鹽滷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著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碗鹽滷,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著豆漿的桶裡。他一隻手點鹽滷,一隻手拿勺子在桶裡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著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著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裡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著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裡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麼啊?”好奇的'表弟衝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裡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著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後仰著,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於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麼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著,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著了!點著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裡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讚歎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說“為什麼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裡,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裡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著紅衣服,並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裡。”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說:“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說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端午節,我的家鄉——浙江金華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著船,在江面上不停地來回穿梭,打撈屈原的真身。有幾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這些都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習俗。

要說到賽龍舟,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們早早地起床,都不約而同地彙集到了婺江邊。比賽還沒有開始,岸邊就早已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了!人們已經把長長的一條江岸圍了裡外三層!我和媽媽為了找一個好位置,還差點擠破了腦袋呢!比賽開始了!人們都懷著激動的心情朝東邊眺望著。“咚——咚——咚!”從婺江的遠處漸漸傳來了低沉的鼓聲,中間還夾雜著鏗鏘有力的口號聲。近了,更近了!我能隱隱約約地看見五六隻龍舟飛快地向這邊駛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龍舟的龍頭高高揚著,滿身閃著五彩的光芒,就像騰雲駕霧的祥龍。劃舟的壯漢們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手裡的動作整齊劃一。幾隻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趕,人借龍形,龍具人神,一條條矯健的巨龍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後的人群歡呼著,為自己的龍舟隊鼓掌加油。相機和手機拍照的聲音響個不停,大家都想留住這難忘的鏡頭。龍舟在經過我們面前的一剎那,我甚至看到劃舟的壯漢胳膊上繃緊的肌肉和擂鼓手額頭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很累了,龍舟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但他們還是堅持著,用口號來鼓舞自己,一鼓作氣,衝向終點!在婺江上,這可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比賽結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邊漸漸安靜了下來,我和媽媽在岸邊散步,岸邊的廣播裡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