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傳統習俗作文

作文3.26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習俗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習俗作文

傳統習俗作文1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做“年”的怪物,頭長尖角,異常凶猛。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年”怕火光和炸響,於是,每到除夕,人們都要放爆竹。

相信大家也一樣,除夕那天也放煙花了吧!放過的同學肯定知道,煙花爆炸後會留下一團團的煙,煙慢慢往上飄,飄呀飄呀,漸漸消失了。你以為它們不存在了?不!知道除夕那天,哪來的那麼濃的霧霾嗎?絕大部分是由這些煙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

今年,由於很多原因,南京迎來了罕見的大霧霾,中央氣象臺釋出了好幾次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PM2.5指數一再發飆。面對這樣恐怖的事實,人們是怎樣做的呢?答案是,繼續“爆竹聲中一歲除”。人們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使過年期間的PM2.5指數再次發飆竟高達到600~1000微克/立方米超過300微克/立方米就是重度汙染了,中央氣象臺釋出了紅色預警。儘管如此,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遵守”著傳統習俗,難道,這樣殘忍的顯現實都不能使人們自覺點兒嗎?

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不能避免的,想想倫敦,它曾被人們說是“霧都”,連名字都和霧有關,那霧得有多大,可想而知。但是,現在你到倫敦去,沒有了騰雲駕霧的.感覺。因為倫敦的人們早就意識到了霧霾的恐怖性,積極地配合政府。英國政府通過改進汽車技術,鼓勵人們購買排氣量小,或者使用天然氣、電池的低汙染汽車,大力扶持城市中心車流量等多種手段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對空氣造成的汙染。既然英國人做的到,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卻做不到?

今年,我們全家不約而同的提出要少放些煙花。過年期間,我們全家只放了兩掛炮仗。不僅如此,給親戚朋友們拜年時還提醒他們少放一些。如果每個人都能少放一點,那藍天就能看的清楚一點。煙花也是要花錢買的,少放一些,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省些錢,豈不是一舉兩得?

如果平時放的多的人今年放少一點,平時放的少的人今年就放一點,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再次看見南京的藍天!

傳統習俗作文2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在外工作的人們不管平時工作有多忙,但是在新年到來的時候都要回到父母身邊過春節,在家中吃年夜飯。我家也不例外,在上海工作的爸爸媽媽決定開車帶我和妹妹回山東的爺爺奶奶家過春節。

得知這個訊息後,我的心雀躍了起來。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在國外工作,我有一段時間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

在我記憶中,奶奶一直很和藹可親。小時候的我經常依偎在奶奶懷裡撒嬌,喜歡喝奶奶煨的黃豆排骨湯。奶奶對我的生活是是事無鉅細地都過問,爺爺則總是給我灌輸一些愛國主義思想和科技理念。如果我走神了或打瞌睡,還會被爺爺輕聲斥責。

爺爺給我做的鞦韆,因為太高我很想坐但是又害怕,每次總是在尖叫聲中體會那份童年的快樂!,

我喜歡在田野裡捉螢火蟲,看著那一閃一閃的小蟲,總想去了解那個發光的地方,每次都留戀忘返,有次還把手電筒丟了,最後衝著綠油油的田野嚷著:“把我的手電筒還給我!”呵呵,現在想想真是幼稚!

那時無憂無慮的時光,在我腦海中一遍一遍地放映,嘴角不由自主得地揚起溫馨的弧度。

快到奶奶家了,車停在奶奶家前面不遠的收費站時,爸爸交費時開啟車窗,車外的冷風吹進車子,那麼冷,但我卻覺得很親切!

望著車窗外,心情變得輕快。城市的喧囂、燈紅酒綠的繁華統統不復存在,只有大片的.被傍晚天幕籠罩的麥田和星點的燈火人家,不時傳來幾聲犬吠。那麼寧靜、和諧。

車子終於停在奶奶家門口,我開啟車門就飛奔了進了家門,一把抱住奶奶:“奶奶,我回來了!”

奶奶用力地回抱著我,左看右看,良久,笑了。她額上鄒紋,此刻全都舒展開了。

晚飯很豐盛,大多數是我愛吃的美味。有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湯凍,還有熱騰騰的餃子……菜擺了滿滿一桌子。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在一片勸吃中,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

次日,我們就為迎新年而忙碌。貼春聯、掃屋子、包餃子……忙得不亦樂乎。我還和妹妹、表哥、表弟一起放煙花,玩得暢快淋漓,盡情地享受著春節團圓帶來的快樂!爺爺奶奶臉色慈祥,笑意盈盈地看著我們。

以後有時間,一定要多回家陪陪爺爺奶奶。看到他們慈祥的微笑,我心裡默唸著,期待明年的春節來臨。

傳統習俗作文3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傳統習俗作文4

即夏曆除夜的辭歲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禮神儀式。清代詩人黃子云《山中守歲歌》對此寫得頗為詳盡:“……粘戶重書鬱壘符,插簷高折冬青樹。茅堂灑掃豁心顏,博山一縷沉香菸。……大兒隨行主家祭,稚女移燈封井泉。中天空光若電掃,知是鄰家共迎灶。……黃昏促席飲屠蘇,上座居然屬老夫……”就是說,年飯之前,要掃地、插青、焚香,禮敬門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的辭歲家宴,就更是禮儀繁複,令人咋舌。臘月二十九日,“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大年三十,“賈母有封誥者,皆按品級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轎,帶領眾人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便到寧國府暖閣下轎”,進賈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後回到榮國府。賈母“歸了正座,賈敬、賈赦等領了諸子弟進來,賈母笑道:‘一年家難為你們,不行禮罷。’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過了禮。左右設下交椅,然後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兩府男女、小廝、丫環,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然後散了押歲錢,並荷包金銀錁等物。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座,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賈母起身進內,眾人方各散出。”這段描寫,不僅交待了年飯之前的禮儀,而且交待了年飯的內容:全家團坐,飲屠蘇酒、喝合歡湯、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種賀歲祈福的'氣氛,真是濃得不能再濃了。

而明代詩人何景明《歲晏行》反映的卻又是另一番光景:“舊歲已晏新歲逼,山城雪飛北風烈。徭夫河邊行且哭,沙寒水冰凍傷骨。長官叫號吏馳突,府帖連催築河卒。一年徵求不少蠲,貧家賣男富賣田。白金縱有非地產,一兩已值千銅錢。往時人家有儲粟,今歲人家飯不足。飢鶴翻飛不畏人,老鴉鳴噪日近屋。…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東鄰聞哭聲。”苦役重稅,苛政吃人,弄得除夕之夜,一片哭聲,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禮神、敬祖、擺合歡宴呢?

傳統習俗作文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每當讀到此句,我就不由得想起我國最早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這不,馬上又到端午節了,在這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裡,我們會吃粽子、掛艾草、賽龍舟、制香包……

往年,散發著淡淡的藥草香氣的香包都是買來的,今年我打算自己動手製作,跟媽媽商量好後,我們買來了材料包,我這才真正瞭解到製作香包需要好看的畫布、棉花、香料粉以及針線包。我認真研究了圖紙,一步步看下來,發現製作香包也不是太難,便在心中暗自得意起來。

製作香包的'第一部,穿針,這個可難不倒我,不就是將線頭對準針孔穿去,可是這時的線頭卻格外頑皮,像個淘氣包,不停晃動,就是不進針孔,氣得我差點沒把它扔了!還是媽媽的老辦法幫我穿過了針孔,打好結。

接著開始對摺布條放掛繩,我看圖紙上對這一步標了星號,所以記得特別清楚,布要發著對摺,再將掛繩藏在中間。果然,製作香包挺簡單的,我應該多做幾個,送給我的小夥伴們。總算縫了兩條邊了,接下來我得給香包翻個身,可是就在這時,我卻發現自己縫的邊有好幾個洞,這可怎麼是好?媽媽看到我的囧樣,指著圖紙說,這裡有很重要的一個注意點:“縫邊時,要給布邊留5毫米左右的空。”我恍然大悟,我都是對著布邊邊縫的,而且我縫的線也分得很開,翻過來一看,很不美觀。我有些氣餒了,再看看媽媽手中的香包,都快縫好了。唉,還是算了吧!

媽媽似乎看出了我打退堂鼓的心思,故意用話激我,但是這對我太管用了,不服輸的勁頭又上來了,拿起剛才的材料繼續縫了起來,吃一塹,長一智,這回可順利多了,我耐下性子一步一步按照圖紙進行製作,半點也不敢放鬆,放棉花、塞香料、繼續往裡填棉花,我專心致志地做著,終於到最後一步了,看著被自己塞得鼓鼓囊囊的香包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一針一針縫著最後一條邊,看著“小粽子”在手中誕生,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媽媽說道:“你瞧,專心做事多重要。”我認同地點點頭,補充道:“還要懂得堅持,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我以這樣的方式緬懷先人,也願所有人安康。

傳統習俗作文6

又到清明節,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於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我們最喜歡春遊。春遊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鬥雞,有的踢足球,有的盪鞦韆。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清明前後種的樹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農諺又云“穀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總之,清明是大地復甦、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傳統習俗作文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著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裡彷彿鑲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們中國真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一個端午節都有如此深厚的意義。

傳統習俗作文8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這一天我都會和爸爸媽媽去外公外婆家過節,因為外公說一家人聚在一起才會有過節的意義。

中秋節這天,我興致勃勃地帶上做月餅的材料來到外婆家。外婆樂呵呵地燒好水,我把黑枸杞泡到開水裡,水一下子變成好看的藍色,媽媽把麵粉和藍色的開水攪拌後揉成麵糰放在一旁。我跑到院子裡摘了一大把香氣濃郁的桂花,隨手又摘了幾朵嬌豔的玫瑰花。我先用一碗開水把桂花泡出香味,用泡桂花的開水揉了個麵糰,然後跟藍色麵糰混在一起,做成冰皮,接著把冰皮捏成一個個小團包,將玫瑰花瓣揉圓後按一按,最後放入模具中按壓出月餅的花紋,一個好看的月餅就成型了。

我把做好的月餅捧到外公外婆手裡,他們一嚐到月餅就開心的說:“孫女真能幹,沒想到月餅還能自己親手做著吃,況且好吃又好看,還是桂花月餅和玫瑰月餅呢!”晚上,看著天上的圓月,品嚐著美味的月餅,我望著外公外婆幸福的笑臉,心想:團團圓圓的中秋節真好!

中秋節的早上,我們一家人去了奶奶家,我們帶了很多月餅。奶奶中午做了很多饅頭,我們吃得很飽。晚上我們出去看月亮。我們走到廣場中央。我們仰望著月亮。月亮看不清楚。這讓我們很失望。突然!奶奶讓我們去一個地方。我問,“奶奶,你要帶我們去哪裡?”奶奶高興地說:“有一個地方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月亮!”聽到這句話,我們右邊的.那個人很高興。過了一會兒,奶奶大聲說:“我們到了!”我疑惑地問,“奶奶,這是你說的嗎?”奶奶高興地說:“這是你能最清楚地看到月亮的地方!”我們仰望著月亮,啊!多清楚啊!母親喊道。我媽媽高興地說:“月亮上有一個老婦人,一個小嬰兒和一棵大綠樹。奶奶正抱著孩子在樹下哄它睡覺!”媽媽說,我抬頭看著月亮。圓圓的月亮像一個老婦人,小星星像孩子。這位老婦人給孩子們講了一些好故事。他們非常開心。

我們將看一會兒月亮,然後離開。在回家的路上,我開心地說:“我真的很想有一對翅膀,這樣我就能清楚地看到月亮表面的東西。”當我們到家時,我想我下次會在這裡看月亮!

傳統習俗作文9

在我的家鄉,過年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

傳說在這天,灶王爺要上天稟報一年的成果。人們要開始“除塵”——進行大掃除,以表示除舊迎新。人們還要開始置辦年貨等。家家戶戶都熱鬧起來,在外的遊子也開始陸續返鄉。

這時候,生意最紅火的,大約就是賣炒貨、乾果的店鋪了。在我的家鄉,嗑瓜子成為了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是誰不在桌子的盤子上加點瓜子,恐怕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招待客人!這時候,大多數人家還會買備好油,澱粉,回家將年豬送去屠宰場殺掉,然後取一些肥瘦相間的肉,加入雞蛋,裹上澱粉,再入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脆,一盤新鮮的,熱氣騰騰的炸酥肉就出鍋了。一般旁邊會圍著眼饞的小孩子,大人會特意拿一些可以直接吃的酥肉給孩子們解饞。酥肉與瓜子相似,都深深地浸入了這一方土地的血脈之中。

大年三十,對我的家鄉的'人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再忙的人也通常會在這天前趕回家鄉。這天,人們要祭奠逝去的親人,會帶著紙錢、酒和香燭,還有鞭炮去上墳。先點好香燭,再燒紙錢給逝去的親人,若是男性或者喜歡喝酒者,通常還會敬上一杯酒並灑下。晚輩們再跪著,拿著香,虔誠的磕頭,以表示對死者的敬意。長輩們向逝去的親人講述一年來的豐收與歡樂,但通常不會吐露一點不如意。最後人們在一陣鞭炮聲中,帶著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悼與敬意離開。

這天晚上,大家擺出早已備好的豐盛的飯菜,舉杯同慶,共賀春來。桌子通常都是丸子還有很多圓形的糕點,這些都是人們對團圓的嚮往。

七年級到初七,我們走親訪友,來到親朋家,嗑瓜子,一起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初七以後,我的家鄉的人們通常還會“喂樹”。我聽我的母親說起過,每年初七初八,外婆總會領著母親,拿著糯米飯喂樹。外婆拿著一把小刀,給樹皮開幾道口子,再由母親一點點地用糯米飯填充劃開的口子。據說,這樣能使樹神感受到人們的敬意,從而結出更大的、更甜的,更不懼風吹雨打的果子。可惜的是,隨著果樹的減少,這項習俗快要失傳了。

純樸的人民,以習俗表達著對於自然鬼神的敬畏之心。

傳統習俗作文10

我家鄉有很多風俗,各種各樣,千奇百怪,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在這裡,我列舉兩個內容。

每次到了春節,家鄉都要舉行“趕集”“趕”跑、走的意思。“集”集市、市場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逛集市。在家鄉,沒到了新一年的第一天都要會舉行隆重的趕集活動,鄉里的百姓走出家門,不約而同的朝集市走去,而集市裡早已擺滿大早人起來鋪的店鋪,有糧食、衣服、玩具,小吃等等很多。

人們到了到了那裡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價格相對的也都會很便宜最高也不會超過50元。到了趕集的時候就算是在城市裡上班的人也不會忘記珍惜這一年一度的`趕集活動,趕忙回家鄉趕集,因此,集市上的人也就非常多,甚至是一個人的腳尖挨著一個人的腳跟,不會有多餘的空間。

賣東西的商販也忙著收錢照應顧客,同時也不忘記提防著小偷。

第二大風俗是清明節,掃墓和放孔明燈。到了清明節的早晨,大多數人都會衣著這樣的服飾,白色布衣褲,白色布衣,頭戴白色斗篷,右臂掛著黑布白色子“孝”字的臂標。成群結隊的往田地裡走,在一大片不種糧食的地裡,四處都有親人的墓碑,而那些人到了都會不約而同的哭泣,然後擦拭著墓碑,拔掉墓碑上的草,最後燒錢。整個場面非常嚴肅,沒有人說一句話。

但是到了晚上情景就大不相同了。吃過晚飯後,人們拿著事先做好的孔明燈,在燈罩裡的字條上寫著祝福語,放上天空,一個個孔明燈載著人們的祝福飛上天空,這時場景就非常壯觀了,百八十個孔明燈在上空,盤旋著,猶如一陣符咒又像是“孔明雨”。放完孔明燈後,人們又會向同鄉的親人互相說祝福語,因為在我們家鄉,是說的越多越好的,因此某些“文盲”也會鬧出些笑話。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既喜慶有很莊重嚴肅。但是沒有人會去計較這些,因為這就是家鄉的傳統風俗。

傳統習俗作文11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傳統習俗作文12

詩中的“三秋”指秋季的3個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3個月共90天。“林鐘”是六月的音律。“桂輪”指月亮。“螢火”“菰蒲”“瓜果”都是熱天生長或享用的東西。最後兩句大約有點“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三伏”裡的“中伏”,一般發生在7月23—31日,今年恰巧大暑與中伏是同一天,都是7月23日。中國傳統科學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按五行的相生相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唯有從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認為,從夏到秋是一段艱難的歷程,秋被夏壓制著,雖然從夏至開始已經“一陰生”,但炎熱卻繼續增長,秋不敢露頭,要潛伏一段時間,這段最熱的時間就稱為“伏”。因靠近中伏,大暑這一天民間還有飲伏茶、晒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大暑是我國一年中氣溫的.時期,但南北雨量差別很大,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雨量很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的說法;在我國北方,這卻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節,諺語則稱“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因此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

“清熱”喝粥。暑天酷熱,及時補水的同時也要注意清熱祛火。西瓜具有清暑、解熱、補水的功效,因此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西瓜作為清暑佳品。但夏季腸胃較脆弱,吃西瓜時要注意避免傷及腸胃。一是不要一次吃太多,二是儘量不要貪一時之涼吃冰西瓜。吃西瓜時可以將西瓜水分嚼出後吐掉果肉,既可清熱祛暑,也可減少腸胃損傷。除水果外,清熱祛火還可嘗試一些“度暑粥”,如苦瓜菊花粥、薏米小豆粥等。

傳統習俗作文13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辭舊迎新。今年,我和父母回老家過年,看到了許多有趣的習俗。

農曆除夕的早上,我們從賓館來到了老家。一進門,我就看見大伯站在桌子旁邊寫對聯。只見桌子上擺著許多東西:墨水、一卷卷紅紙,地上也擺著許多剛寫好的對聯。全部對聯寫好後,大伯要開始貼對聯了。他沒有撕舊對聯,而是直接在原來的舊對聯上刷一層漿糊,然後找一副合適的對聯貼上去。總共花了半個多小時,將堂屋、臥室、廚房的門和門上的橫樑都貼好了新的對聯後,才算大功告成。與此同時,奶奶在廚房裡準備午餐和祭祀時需要用到的雞、鴨、蔬菜。

大約下午兩點鐘左右,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家裡玩,大人們上山去上墳、燒紙錢、磕頭,表達對祖宗的.思念。大人們下山後,就準備著到傍晚時在家裡祭祖。祭祖的方式非常特別。首先,爺爺點燃兩根蠟燭,擺在桌前的案子上。奶奶端上來三道葷菜、三道素菜放在桌子上,並在桌子上擺放了十個小酒杯和十副筷子,再在這張正方形的桌子四周擺上四條板凳。這時,爺爺點燃了一長串鞭炮,說是請祖宗回家過年。這時,儀式正式開始。爺爺向酒杯裡倒入三分之一的酒,然後跪在桌子前面磕頭,接著是奶奶、大伯、爸爸、媽媽依次磕頭。過了一會兒,爺爺再斟酒,酒過三巡之後,爺爺又把酒倒回酒壺裡,再往酒杯裡盛一點米飯。又過了一會兒,人們又按照從長到幼的順序在桌子後面向祖先磕頭。之後,爺爺又放了一串鞭炮送別祖宗。鞭炮放完後,奶奶才把飯菜撤掉,祭祖儀式就結束了。

到了晚上,我們吃過晚飯,坐在電視機旁等待著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時,外面鞭炮聲不斷,給節日增添了濃濃的氣氛,既喜慶又熱鬧。我實在太累了,沒有看多久,就睡著了。

就這樣,在鞭炮聲中,在人們的歡笑聲中,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傳統習俗作文14

宗教佛教: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曆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