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第三節主持人語言的要求

第三節主持人語言的要求

語言在如今已經形成了一門成熟的科學,擁有自己的基本理論,在表達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這是每個語言工作者都不能忽視的。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一樣都是語言工作者。主持人通過語言傳遞資訊、傳播知識,與受眾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為了使傳播交流達到準確、方便、高效,主持人的語言要做到規範與純正。節目主持人理應成為使用語言的典範。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主持人與主持人節目的出現,對廣播電視語言的研究也被提出,為廣播電視語言工作在新時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一些主持人的普通話水平下降,語音不標準;語言不文明,方言土語氾濫;文理不通,邏輯混亂;用字不規範,繁體字回潮等。總之,語言汙染已經到了需要全社會來認真對待的時候了。總的來說,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方面一定要達到以下要求:
一、用語規範,發音準確,聲音悅耳
原廣電部部長孫家正要求節目主持人"應該模範地貫徹國家關於語言、文字的方針政策,成為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宣傳者和實踐者,積極為廣大聽眾和觀眾起示範作用。
主持人節目主持人如同疾風驟雨一般向我們撲面而來,使我們應接不暇。當初廣播電視急需大批節目主持人,只得從社會上廣泛招聘,許多指出人未經任何專業培訓而倉促上陣,不少主持人語音不標準,缺乏基本的新聞素質。這在但是的社會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如今主持人作為一種與大眾密切相關的職業,已漸顯弊端,亟待整頓。節目主持人應同播音員一樣,自覺地樹立起語言規範的意識。苦練語言基本功,做到語言規範、字音準確、吐字清晰,理應成為社會使用語言的典範。這是社會和受眾對主持人語言的基本要求。
節目主持人不僅要語言規範,普通話標準,而且要聲音圓潤,悅耳動聽,富有美感,能給受眾以心理上的愉悅感。
二、語言具體
節目主持人所用的語言,只有讓受眾能理解,能聽得懂,才能達到主的初衷。節目中所要闡述的事情、道理只有用具體的語言去表現才能產生形象。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節目中曾播出過《致臺灣一位女中學生》的內容,其中有這樣一段:
"現在,我不知道聽眾朋友當中有沒有那位給我來信的臺灣女學生?四月底,我收到了一封沒有署名的聽眾來信,只是在讀完這封信之後,我才知道,寫信人是一位女學生,在臺灣一所很有名氣的中學讀書,今年只有十幾歲。
這位女學生在來信中談到了阿個她的同學們面臨的升學壓力,可悲的是有的學生為了升學而自殺。說為了應付考試,她每天得用功到夜裡兩三點鐘。許多同學眼睛近視了,畢業班只有幾個人不近視,可當局卻毫不關心她們,用這位女中學生的話說,他們專講那些無濟於事的鬼話,這使她很反感。這位女學生接著談到了她對於國事、人生的一些看法。她最後希望我能介紹一下祖國大陸的升學制度。這位女中學生給我的來信,信封背面還寫著'非本人不能拆閱'七個字。看完信後,我想了一下好象在給我來信的臺灣聽眾朋友中,最年輕的就是這位只有十幾歲的女學生了。年齡雖然不大,卻顯得很有見解,我呢,確實很喜歡結識這樣的朋友。現在,請允許我首先表示一個小小心願--如果這位女學生正在收聽廣播而且同意的話,請你聽我說,我願意與你交個朋友,我把你看成了自己的小妹妹,你呢,我覺得你就稱呼我為徐姐,好嗎?今天,我非常高興能為你這位小妹妹主持這次節目,希望能得到你的喜歡。"
《致臺灣一位女中學生》使這次節目的物件更具體了,節目主持人用真實具體的"我"出面和臺灣女學生親切交談,語言通俗,其中的"你呢""我呢""好嗎"等交談用語聽起來特別親切、輕鬆、自然。這種形象的語言在受眾面前呼之欲出,真實、具體、形象、生動,使受眾感到節目主持人那種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涵養和性格,這正是特定節目和節目受眾所需要的。
三、說話要周密嚴謹
對一個節目主持人來說,語言的周密嚴禁也是相當重要的。節目主持人必須合乎客觀實際,要從受眾的認識、思維和視聽的客觀規律出發,即要求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準確無誤,大到思想內容、表達形式,小到語法、邏輯、修辭、字音。
1、語言表達到位
一名節目主持人,必須要對事物有著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使自己的思想準確地傳達給受眾。可見有了準確的認識,還必須通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或者說人們是通過你的語言來了解你的思想的表達,導致聽著對你思想的誤解,因此節目主持人在表達一種意思、一個概念時,必須要使用準確無誤的語言。
2、發音準確無誤
節目主持人語言屬於有聲語言,語音是有聲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也就是說受眾是從節目主持人的語音中接受資訊的。資訊的傳遞是否有誤,這與節目主持人能否讀準每一個詞的音節關係相當密切。節目主持人的語音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的示範,讀錯字將會給受眾以錯誤的導向,造成不好的影響。
3、語言邏輯清晰
發音準確,用語到位我,語序通順--一名節目主持人做到這幾點就夠了嗎?不,還沒有,還必須把一段段話語表達得象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給受眾以明顯的主要和次要的感覺--主次感;給受眾一明顯的先後次序的感覺--並列感;給受總以明顯的推進和發展的感覺--遞進感;給受眾以明顯的分述、綜合感--總分感;給受眾以明顯的其始、結果的感覺--因果感;給受總以明顯的逆勢而行的感覺--轉折感。總之,要使受眾感覺到主持人那清晰的語言邏輯。
四、使尋常語言藝術化
節目主持人與受眾在溝通時要儘量使用口語化的語言,否則讓受眾聽不懂或不易聽懂,就達不到溝通的本意。書面語言中的一些詞語、句式,藉助視覺反映是能夠容易理解的,但對於廣播段秒年十時毫的受眾來說往往就不容易理解。雖然節目主持人也要以書面形式將節目內容呈現出來,但這僅僅是形式,就其實質來說它不是書面語言,而是適應廣播電視媒介特點的上口悅耳的口語化語言了。所以節目主持人在準備節目時把被容形成"文字"或"提綱"時,就必須將書面語言進行"轉換",用口語化的語言使受眾語於理解和接受。
口頭語和書面語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在句法上,這種不同體現的相當明顯。一般說來,書面語句子可以比較長,往往把相互有關的意思按它們的內在聯絡組織成複雜的語句,其附加成分多,複句多。口語句式的主要特點是簡短,結構簡單,多為單句,附加成分少,基本成分相隔較近,聯絡緊密。有些書面語言能夠看懂,但如果將其用於有聲語言表達就不容易清楚。如:"我想,你的學習成績一定能夠提高,假如你持之以恆的話。"
一般說來,日常說話時,我們在複句的分句中不怎麼用關聯詞。根據口語化的要求,節目主持人可以把書面語言加以改動,如"如果明天的天氣好,我們就去春遊。"可以改為"明天天氣好,我們就去春遊。"
如今對語言駕馭能力較差的主持人不在少數,常有"書到用時風恨少,話到說時方缺憾"的感覺。一些小有名氣的節目主持人也曾感嘆過,由於平時很少注意語法修辭方面的知識積累,詞彙量掌握的太少,主持節目時常常想到這個意思就是"蹦"不出合適的詞。
五、使語言通順流暢
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如果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酣暢通順的語言的話,將會給受眾以舒暢的感覺。語言是線性的,無論是書面語言還是有聲語言,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或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按序表達語意的,語流就是指這一行進過程。有聲語言表達與書面語言表達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內部語言的表達是面對聽眾的,因此這種轉換有一定的時限性,它需要表達者的思維與表達能夠同步,即希望表達者能夠一個音節接著一個音節傳遞到聽眾的耳朵裡,就象行雲流水一般酣暢無阻。
宋世雄是我們熟悉並且非常喜歡的一位節目主持人。體育運動節目的主持,可以說是對節目主持人語流要求難度最高的一檔節目。可宋世雄在每一次體育比賽的現場解說時都能做到滔滔不絕,一氣呵成,彷彿是一瀉千里的滔滔江河,聽起來真讓人感到心爽意暢。
而有些節目主持人由於思維與表達合不上拍,往往使語流很不連貫,不是出現無意義的重複,就是雜誌太多。這種單調的語言刺激,無疑會引起受眾大腦神經的抑制,產生疲勞感,形成一種抗拒心理。
六、語言的幽默感
總的說來,中國人的幽默神經還不是很發達。首先,是由以封閉性和宗教性為特徵的古代中國社會的性質決定的。長期的封建社會,造成了國民的封閉性心理,不喜歡開放性的社會交往。其次,也與傳統的中國文化環境的牽制有關。幽默的本質是不協調的,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備受推崇的卻是否定衝突與對立的中庸之道與和諧環境。這種崇高的和諧的文化精神,一直了個性與心理的發展。因此,中國人的幽默潛能被非幽默化了。比較而言,西方人的幽默感較之中國人更為突出。
但是,中國人也不乏幽默,這也是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人不善於的是西方樣式的幽默,卻有著中國樣式的幽默--軟幽默,因為這種中國樣式的軟幽默始終是軟而多諷、軟中帶硬的。明代大畫家徐渭、大文人解縉都以機敏開朗著稱。他們那些有幽默感的名句常流傳於民眾口頭上,儘管他們倆一個晚年得了精神病、一個被皇帝砍了頭,但因為他們與封建統治者抗爭過,人民反而"笑"來塑造他們的性格,這就是中國人的特殊幽默。老百姓不以眼淚同情他們,而是以嬉笑寬慰他們。
幽默能體現一個民族的修養,而且也是一種美好的品格,它時時調節著人際關係,這也是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的素養。幽默談吐具有多種表達功能,節目主持人無論在重大場合,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應付嚴肅問題,還是面對窘迫局面,採用恰當得體的幽默談吐,應對周旋,都能顯示出自己的個性風格力量,維護自己的形象,使得受眾很快對主持人產生好感,從而使雙方交流起來更加無拘無束。
七、恰如其分的比喻和誇張
我們都知道,如果在說哈時適當地使用一些語言的表達手段就能使所說的話顯得增色不少。同樣,節目主持人要想把節目內容說得通俗易懂、準確鮮明、生動有力,就不能不借助各種修辭手段。比喻就是節目主持人常用的主要修辭手段之一。
節目主持人多用比喻說話,就能給受眾很深刻的印象,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廣播電視節目中對一些新的事物的播出越來越多,先進的技術工藝、新的生產裝置、新的理念等,都需要節目主持人用明白易懂、活潑生動和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彈弓就是彈弓"之類的表達當然不會使受眾明白。
打比方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愛用的一種說話方式。人們在實際生活和勞動中,對許多事物的形象、性質、特點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所以能熟練地用眾所周知的事物做比喻。節目主持人有時要說明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一時又找不到恰當的事實來說明,就可採用"打比方"的辦法,使受眾從已知事物中去推斷和理解未知的事物。
誇張也是主持人在做節目時常常使用的語言表達技巧。誇張是節目主持人為了啟發受眾的想象力和加強語言表現力度,把事物誇大的修辭手段,它也能起到形象化描述的作用。如俄國作家契柯夫描寫胖女人用了"健康得冒出熱氣來","她臉上的面板不夠用,張嘴時必須把眼睛閉上"。但是這種表現方法使用時應注意節目的真實性,象"打的糧食堆成山"、"汗水流成河"之類多見於文學作品中,如果用在講述真實事情的時候,會有虛假報道之嫌;而另一類詞語如"幹勁沖天"、"翻天覆地"、"熱血沸騰"、"汗流浹背"等雖也是誇張的說法,但不會對滅局的真實性造成影響,主持人可大膽使用。
八、用語的正確、簡練與生動
節目主持人使用的詞語一般可分為以下幾類:口語、通用、文言(當然要恰當使用);有使用歷史長些的,有比較心潮的;有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的;有用法相同而意義不同的;有意義個用法相近但修辭色彩不盡相同的,等等。只要主持的節目內容正確,加上節目主持人又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詞語,表情達意的效果就會更好。選擇使用詞語的標準有三條:一是正確,二是簡練,三是生動。每個詞語本身固然無所謂正確、簡練、生動,但當主持人要表達某個意思時,對詞、句、段就會產生這三條要求。
1、正確
用適當的詞語來虛實事實道理,稱為正確,即通過恰當妥善的語言形式爭取地表達節目內容。我國的古人是很講究選詞正確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中的"見"字,有的書上寫成"望"字。"見"與"望"究竟是哪一個較正確呢?應該說,原來的"見"字正確。陶淵明在採菊之次,悠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下意合,用"見"字是恰如其分的,它不僅說出"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的情景,而且還把陶淵明那種閒逸自得、悠悠忘懷的神情勾畫出來。如果改為"望"字,全句使人感到陶淵明既採菊,又望山,那種讓人浮想聯翩的韻味蕩然無存。
2、簡練
簡練,即簡約凝練,用最少的語言儘可能表現豐富的意思。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說,這是他們從協作實踐中得來的格言。古人為了求得文字的家連,是十分強調要刪削"蕪詞累句"的,而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莎士比亞說過:"簡潔的語言是智慧的美,冗長的語言是藻飾。"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對用詞都非常講求簡練。賈島的"僧推月下門"的"推"字和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使人心折不已,成為千古絕唱。正如蒙古民間諺語所說:"一個深思熟慮的單詞,勝過千百句廢話。"
現在有些節目主持人,一說話就總想顯示自己的口才,口若懸河、洋洋灑灑、堆砌辭藻,根本談不上簡練。用詞造句往往遷就於形式,其中有些甚至是"疊床架屋"。殊不知,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越是嫁接精練,思想的表達才能越明確,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3、生動
節目主持人用詞造句不僅要求正確、簡練,還要求生動。
生動是指用詞自然親切、適口悅耳、具體形象,因而有活力,能感動人。
(1)給人以親切感
受眾有收聽、收看的自由。受眾願意聽(看)就聽(看),不願意聽(看)就不聽(看),正因為如此,節目主持人受到廣播電視受眾制約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實。也由此向節目主持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抓住受眾的心呢?
如今受眾對節目越來越挑剔,如果節目主持人在受眾中具有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並且語言熱情、中肯,使受眾感到自然親切,這樣的節目,就不由得受眾不願意接受了。
作為受眾,自然喜歡主持人說話親切熱情。誰也不願意和冷冰冰的節目主持人接近,誰也不願意聽節目主持人硬邦邦的話語。語言是思想感情的反映,親切是熱情的流露。古人說"情慾信,詞欲巧",只有對受眾充滿熱情,有真切的情感,才會有親切自然使受眾愛聽的語言。
(2)讓人"聽上去很美"
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他們與受眾的溝通程度最後是由受眾的聽覺來決定的。如節目主持人詞語不響亮,聲調不動人,受眾就不喜歡聽。因此,節目主持人不僅要考慮敘事立論、傳情達意、準確生動,還要考慮每個詞語清晰響亮、明朗生動。節目主持人語言轉瞬即逝,受眾一般又都是漫不經心地收受節目,如果節目主持人語言不清晰、響亮、悅耳,就會給受眾造成耳邊風一刮而過的狀況,受眾什麼也聽不清,聽不明白。
耳朵不同於眼睛。耳朵聽不清就容易使人煩躁,手重興趣就會大為削減,於是對問題的理解就會出現阻礙。若想使受眾對節目內容清晰、明瞭、愛聽,那麼節目主持人語言必須清晰、響亮、悅耳。
(3)使人明白自己說什麼
只有具體形象的語言才恩能夠使手重感到有聲有色、親切活潑,有生氣,並在腦海中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節目主持人用種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自己的語言具體形象,用意當然在於感染受眾,絕不是為了炫耀才華。不要把具體形象庸俗化,以為把"五彩繽紛"、"桃紅柳綠"、"金碧輝煌"、"花開似錦"一類"漂亮"詞彙大量塞入話中,就可以使受眾產生色彩絢爛之感。其實這隻會使受眾眼花繚亂,撲朔迷離,不知所云。
讓受眾明白自己想要告訴他們的東西是節目主持人要做好的最基本的工作。節目主持人忽視語言的藝術運用與修養的提高,說不好話,表達不好思想感情,反映不了客觀實際,是由於脫離了豐富的生活實感所致。忽視感性材料的典型、生動和熱情,說話就失去了靈魂,儘管絞盡腦汁著意修飾,也不會有生氣。
正確、簡練、生動是密切相連的。正確是前提,只有首先要求正確,然後才能夠談得上簡練和生動。正確地運用這個原則,對節目主持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可以看到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只有經過主持人自身的不斷努力,才能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達到同意,也就是說,節目主持人必須牢記:
①少用關聯詞,適當地運用語氣詞。
②不要徒勞無益地全面被抽象和所謂華麗的辭藻所替代。
③不使用日常生活用語中很少出現的組織結構複雜的長句及倒裝句形式。
④不用或少用詩意很濃的句子。
⑤不用半文半白、文白夾雜的句子,這種語言在節目中會變得疙疙瘩瘩,既不流暢,也不好懂。
⑥適當採用自問自答形式,用提問方式引起受眾的注意或用來引出下文,這樣使語言有起有伏,語氣自然活潑生動。
⑦不用長定語歐化句式或洋腔洋調,一面令人聽來感到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