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篇篇個性皆有立意各有不同

篇篇個性皆有立意各有不同

杭州蕭山黨山中學 馬鋒雲
摘要:更新作文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張揚學生的個性是當今作文教學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作文教學要建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創新環境,應還學生以靈性的天空;讓學生的作文有個性,還要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讓學生動手積累知識,呵護並鼓勵學生新奇的技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個性呵護個性化
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令老師們頭痛的是學生的作文總是大同小異,總是那麼空洞洞的、乾巴巴的幾句空話、假話、大話,總是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而每次的作文課,學生們也總是叫苦連天,痛恨不已。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如應試教育、社會、家長、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針對學生的這種集體真話失語症,教師當務之急是要鼓勵他們放膽為文,首先讓他們學會講真話,繼而展露其豐富的個性,寫出具有寫作主體鮮明個性特徵的習作即具有個性化的作文,讓作文園地真正呈現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繁榮景象。而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解放思想,必須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以新的評價觀念去指導學生。
一、作文教學須還學生以靈性的天空
在傳統作文教學中,“文以載道”是為文之法則,因而許多教師認為,作文必須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醜。在他們的評價標準中,家庭瑣事難登大雅之堂,風花雪月有傷風俗教化,個人情懷難免消極沉淪。當然,真善美需要高揚,崇高、偉大也必須提倡,但如果僅僅抱著這些“傳統”而排斥一切,棒殺一切,作文教學會是怎樣一種景況呢?“崇高、偉大”會成為作文立意的桎梏,陳舊的材料,堆砌的詞藻,滿紙的空話、大話、套話,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會佔據學生作文的全部空間……久之,人文主義哪裡還會有蹤影?又怎麼可能見到學生個性的鋒芒?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打破傳統觀念,突破定勢思維,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觀察、分析,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看法,觀點,即使是不很正確,我們也不要輕易地去否定,而要誘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思考,不僅要看到表面的現象,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可以引導他們觀察、分析、思考我們天天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現實:企業改制、下崗分流、環境保護、西部開發、素質教育、農民負擔、腐敗現象、升學就業、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氾濫、社會風氣惡化、貧富懸殊加劇、精神家園喪失、黨風整頓、民風變化及貧困、失業、失學、民生、民心乃至國際政治風雲變幻等等精彩紛呈的事件,讓它們進入學生的視野,進入語文課堂,反應在學生的筆下。
但在當代中學生身上,也不乏創新意識及個性展露。著名作家陳燕丹在為《萌芽》雜誌發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所作的評論中說:“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錢的主題上開始作文的孩子們,一旦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寫作,他們還是會迅速洗淨鉛華,表現出一個原生的自己,那些長長的句子,纖細的傷感,那些富有含義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細節,那些欲說還休的情致,甚至那些與作文訓練格格不入的詞庫,他們在作文的覆蓋下還有一個祕密的寫作世界。”可見,關鍵是教師要解放思想,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打破條條框框,肯定、激勵那些在立意、構思、語言,或無論在某一點上有點新意的文章;要敢於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用驚奇、讚歎”去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讓學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發真情,衝破一切虛偽的自我包裝和他人設下的牢籠,放飛自己的心靈,展示多彩的內心世界[1]。
二、作文教學要建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創新環境
多少年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束縛,人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維的範圍和內容具有嚴重的封閉性,這也不可避免地通過教師和教學影響到學生的寫作思路。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兩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在觀察和思考中能夠“同中求異”,能夠通過已知求得未知,能夠從舊知求得新知,從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想,增強創新意識。
在作文教學中,師生應共同創設一個允許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氣氛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個體心理狀態。為此師生之間要有民主平等的關係,老師要善於鼓勵學生尤其是他們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許學生的“離經叛道”,要允許學生的文章“豁點邊”,要尊重學生,從師道尊嚴的聖壇上走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大朋友”,學會與學生“商量”和“探討”[2]。批改作文時,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魯迅語),特別是發現“異類”文章時不要粗暴地亂揮“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應看到“異類”後面往往隱藏著鮮活的個性;學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諷刺了社會、學校乃至老師的醜陋面孔的時候,你要有海一樣的容量,允許學生揭自己的瘡疤並快樂,而不應大發其火藉機瀉憤;打作文分時允許學生跟自己“討價還價”,但一定要講得出道理來。
此外,教師還要緊跟時代,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開闊自己的視野。特別是在當今傳媒發展迅速,資訊資源越來越多,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們早已不是過去封閉在四堵高牆裡孤陋寡聞的學生了。他們知識廣泛,而且無所不納,甚至有些知識超出了老師瞭解的範圍,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解放思想,緊跟時代,不斷地學習、深造、探究,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夠得心應手地去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去張揚個性、發展個性。
三、作文教學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
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教育名言已經得到了我們語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認同。其實,葉老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於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面對這些至理名言,我時常感到我們的學生的悲哀!迫於升學的壓力,他們長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學校、再由學校到家庭的單調的直線式的生活裡。大自然的風霜雨雪、花鳥蟲魚,他們可以熟視無睹;周圍的車來人往、世事變遷,他們可以麻木不仁;國際間的風雲際會、縱橫捭闔,他們可以漠不關心。美麗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都因升學的壓力而無情的隔在他們的身外。難怪學生寫起作文來,常常感到無從下筆。他們不是飽嘗搜腸刮肚之苦,就是顯露捉襟見肘之窘。箇中道理很簡單:生活是作文之源。無源頭活水,哪來鮮活的作文?這種現象正好驗證了葉老的話:'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
其實,切斷了學生與生活的聯絡,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對學生作文的現實關照,因而導致脫離實際、無病呻吟的作文四處氾濫。在他們的筆下,天空或是晴空萬里、瓦藍瓦藍,或是烏雲翻滾、大雨瓢潑;他們的表弟表妹,都長著一雙又大又黑、會說話的眼睛;他們的好老師都是未老先衰兩鬢斑白;夜晚十二點,老師的窗前還映出批改作業的身影。他們一看到五星紅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鮮血;一看到黃河就想起了父親,一看到長江就想起了母親;一寫到《戰勝脆弱》,就精心設計父母離異或是父母遇難、自己殘疾......這樣的作文經得起社會和自然的檢驗嗎?讓學生年復一年地炮製這樣的偽作,能不愧對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麼,學生的創作個性從何談起呢。當務之急,是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否則,無疑是扼殺了學生的創作個性。
四、作文教學讓學生動手積累知識
在教學中,讓學生堅持摘抄好詞妙句、優美的詩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課之前,可佈置一次專題摘抄,如筆者在七年級第五單元的“我愛我家”作文課前,要求學生摘抄有關“愛”的名言,閱讀有關愛的名篇,這樣在書香的浸潤下,學生自然是“腹有詩書氣自華”[3]。
摘抄佳詞麗句,是寫作成功的知識鋪墊,但學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現寫作的題材範圍狹窄,思想感情蒼白等問題。因此,在寫作的準備階段,生活積累更為重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在平時的作文課教學中,教會學生學會觀察、善於觀察。如七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繪自然景緻的寫作練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雖然是同樣的景物,但因學生的感受不同,景緻也變得豐富多彩,通過觀察感受,直接從生活中認識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寫我心,對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寫就自由了,有創意了。
五、作文教學要呵護學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顯個性,講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爾曾在《邏輯學》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無限的力量。”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寫作實踐中,同樣的題材或內容,如果能精心設計開頭結尾,層次之間巧妙過渡,講究鋪墊和照應,熔倒敘、插敘於一爐;行文一波三折,巧妙運用抑揚法、懸念法、虛實法等,效果會迥然不同。
技法運用巧妙嫻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現。因為作文的目的並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狀態的燃燒與釋放的過程中,在作者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中,為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自然選擇和需要。因為,當作者將已內化為情感認識的與其血脈相連的客觀物件外化為語言文字時,所使用的技法也會打上其觀察客觀物件時的主觀差異性的烙印[4]。這也正是“文有法而無定法”的根本原因。
既然技法的個性化是作文與生俱來的特性,作文教學就要遵循這一法則,破除違背寫作規律,阻礙個性展示的結構套路及寫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學生的創見,鼓勵標新立異,評價標準上對新穎的結構或獨特技法的文章應敢於肯定,及時勉勵,特別是對於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寬容,不可隨意否定。
此外,要鼓勵學生運用擬題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題好一半文,題目亮麗出彩,也反映學生思維和語言的基本功。對於那些巧用修辭格,化用俗語,套用歌詞、詩句的題目,教師當加以呵護、肯定。
總之,反思傳統的作文教學,在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學生健全人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上存在明顯的弊病。每位語文教師都有責任更新觀念,在寫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評價標準上去偽存真,還學生張揚個性、抒發心聲的本能願望,在富有時代特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
標籤:篇篇 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