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名人簡介 > 清朝名人

李世賢簡介

李世賢

李世賢簡介

李世賢(1834—1865.8.23),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名將。

1834年(道光十四年)李世賢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跟隨父母種地燒炭,在苦水中度過了童年。

1851年(咸豐元年)1月11日,洪秀全等領導拜上帝會會眾舉行金田起義,在桂平、武宣、象州等地,抗擊前來鎮壓的清軍。8月,太平軍突出清軍包困,在向永安(今蒙山)進軍途中,路過藤縣寧鳳鄉,李世賢與堂兄李秀成等加入太平軍。他跟隨大將羅大綱出廣西,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直搗南京。一路上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太平軍定都天京(南京)後,他留京擔任民政管理工作。

1856年9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次年5月,石達開又率數萬精兵出京遠走,使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1858年,洪秀全恢復了早期的五軍主將制度,李世賢被封為左軍主將,駐紮安徽蕪湖,主持皖南軍務。

這時,清廷任命和春為欽差大臣,張國樑幫辦軍務,在天京城外復建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德興阿,在天京對岸的浦口,江浦,建立起江北大營,天京又陷入清軍的包圍之中。

1858年春,李秀成奏請天王洪秀全旨準離京,排程各路太平軍,圖解天京之圍。李秀成出天京南門,赴蕪湖與李世賢商酌軍事,決定一人敵南岸,一人敵北岸。6月,李秀成部在安徽全椒大劉莊被清軍打敗,解救天京未能如願。

為了統一指揮各路太平軍協同作戰,1858年8月上旬,李秀成,李世賢、陳玉成等將領會於安徽樅陽,商定進軍策略。會上決定先由陳玉成、李世賢進取廬州,李秀成回師全椒,待陳玉成、李世賢前來會師後,再攻江北大營。

會後,李世賢與陳玉成率部經桐城、舒城北上,於8月23日一舉攻克廬州,陳玉成率部按原計劃前往滁州,會合李秀成部,於9月27日攻破了江北大營。李世賢沒有參加二破江北大營的戰鬥,自廬州返回江南,擔任牽制清軍的任務。11月30日,李世賢軍連破安徽寧國府(今宣城)附近清營,斬遊擊曹興隆、鄭士縐,進逼灣沘、水陽。12月14日,攻提督鄧紹良大營,斬自江南來援的總兵戴文英。15日,破大營,斬鄧紹良。然後分兵三路,向江蘇高淳、秣陵關和江寧鎮東進。李世賢軍在江南的積極活動,有效地配合了陳玉成、李秀成部二破江北大營和三河鎮大捷的進行。

在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和西援三河的時候,滁州守將李昭壽、江浦守將薛之元先後叛變投清,天京北路的交通又受威脅。1859年3月之後,李世賢前往江北,會同李秀成部,在江浦、浦口一帶與清軍作戰,直到秋後才返回江南,

1859年底,江南大營對天京的包圍也越來越嚴密,與外界的聯絡日趨困難。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李秀成與幹王洪仁玕商議,“約英王虛援安省,而忠、侍王即偽裝纓帽號衣,一路潛入杭、湖二處”(《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國文書彙編》553頁。),以吸引和調動江南大營清軍,然後由小路回師天京,圍攻江南大營。1860年1月,李秀成前往蕪湖,召開由李世賢等將領參加的軍事會議,宣佈攻杭救京的戰略。會後,各路將領回歸原防,依計劃行動。

李世賢按照預定部署向皖南進軍。2月16日,會同右軍主將劉官芳等佔領涇縣,20日佔旌德、石埭。然後分軍由劉官芳繼續進向績溪、徽州(今歙縣),造成太平軍繼續南下的假象,迷惑清軍。李世賢則揮師東向,佔領寧國縣,進入浙江境內,與李秀成部會合。2月29日,與李秀成部一起佔浙江安吉後,於3月4日,再攻清軍於虹星橋,進佔長興。李秀成領兵向杭州急進,李世賢則引兵攻湖州,以迷惑和牽制清軍。李世賢抵湖州城外後,用炮轟城,並架起雲梯,準備破城。欽差大臣和春聞訊,派出水陸師增援,也分散了江南大營的部分兵力。

3月19日,李秀成所部攻下杭州,四天之後,江南大營援兵抵杭州城外。李秀成認為凋動敵軍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連夜撤出杭州,疾馳北返,於4月8日在安徽建平(今郎溪)召開軍事會議。李世賢和輔王楊輔清、定南主將黃文金、平西主將吳定彩等共同商定進攻江南大營的詳細計劃。會後,太平軍分東西兩路進援天京:楊輔清領西路軍取道高淳、東壩,指向秣陵關。李世賢領東路軍,取道溧陽,指向句容。

4月13日,李世賢率部進佔江蘇溧陽,擊斃知縣尚納布等,接著分兵一支佯攻常州,迫使兩江總督何桂清調兵堵御,然後自率主力,圍攻金壇,因守將頑抗,即撤圍西向,於4月23日佔領句容,從而截斷了江南大營的後路。

這時,英王陳玉成也自江北前來,抵達江寧鎮。太平軍各路先後到達預定地點,完成了總攻江南大營的戰鬥部署:李世賢部進至天京北郊紅山、燕子磯一帶,李秀成部至堯化門,劉官芳部至高橋門,楊輔清部至雨花臺,陳玉成部至善橋。天京城內也派兵自東南各門出擊,對江南大營進行內外夾擊。5月2日總攻開始。這幾天,雷雨交加,夾帶冰雹,各路太平軍冒雨進攻。人喊馬嘶,炮聲轟鳴。陳玉成部首先攻破西翼防線,白城內出擊的太平軍拋擲火罐落入清軍營內,引起火藥爆炸,清軍聞聲紛紛東撤。5月5日夜,孝陵衛附近敵營多處起火,兵勇焚營潰走。5月6日晨,太平軍攻破城東小水關清營,欽差大臣和春等逃往鎮江。清軍苦心經營多年的江南大營,再次被徹底摧毀,天京之圍全解,太平軍軍威大振。

5月11日,洪仁玎、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等登朝慶賀,並在殿前商議進兵策略。陳玉成主張救安慶,洪仁玕,李秀成主張東取蘇(州)、常(州),李世賢提出南取閩浙。最後洪秀全採納了洪仁玕、李秀成的建議,並命李世賢,楊輔清等聯合東進。

5月15日,由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所部組成東征軍,從天京出發,經句容東進。19日,大敗清軍于丹陽城外,斃湖北提督王浚,幫辦軍務張國樑溺水死。26日,克常州;30日,佔無錫;6月2日佔蘇州。之後,李世賢按計劃繼續南進,連佔吳江、平望,15日佔浙江嘉興。並連佔平湖、海鹽、乍浦,準備配合李秀成進攻上海。

在太平軍東征蘇、常之際,曾國藩、胡林翼則指揮湘軍步步東侵,完成了對安慶的圍困。曾國藩坐鎮祁門,胡林翼坐鎮太湖,分別指揮皖南、皖北的戰爭。

1860年9月,天京方面最後確定了為對付湘軍東侵的西征計劃,其具體部署是:陳玉成率軍從長江以北,由安徽入湖北攻武昌;李秀成率軍經皖南,江西,從湖南進攻武昌。兩軍約定於第二年4月會師。為了配合兩支大軍西征,牽制清軍主力,李世賢、楊輔清則先攻皖南,然後橫渡鄱陽湖西進。

1860年9月,李世賢自浙東西趨。26日,協同楊輔清等攻佔安徽寧國府,斬提督周天受。10月6日佔績溪。9日,敗道員李元度,佔徽州府。之後,李世賢一度折回浙江,經淳安攻佔嚴州(今建德)、壽昌、桐廬、富陽、臨安等地以為基地,並掩護皖南的軍事行動。然因兵力不足,所克各城,又先後被清軍奪佔。12月7日,李世賢攻湖州不下,復入安徽徽州,會同楊輔清等圍攻曾國藩祁門大營。

12月28日,李世賢自休寧逼攻曾國藩祁門大營,為湘軍張運蘭部所敗。此時,祁門已被太平軍四面圍困。就當時兵力來說,太平軍佔有絕對優勢,由於沒有統一指揮,各路太平軍各自為戰,雖都不同程度地給敵以打擊,但終未能攻破祁門大營。

1861年3月,李世賢率部進佔婺源,準備繞道江西,切斷皖南湘軍糧道,伺機回攻祁門大營。21日,他入江西攻樂平,敗左宗棠部於甲路。4月9日,攻佔景德鎮,斃總兵陳大富。此時,李世賢本擬回攻祁門,途中聞留駐江西的部隊遭到左宗棠部反擊,便又折回進攻樂平。不料,與左宗棠部交戰受挫,損失萬餘,被迫敗退浙江常山。李世賢擔負進軍贛東和攻擊曾國藩祁門大營的任務均未完成。

李世賢入撕江後,即分兵三路東進,先後佔江山、龍遊、湯溪,金華等地,並在金華建立王府,以為立足之地。到9月底,浙江西部衢州、金華,嚴州和處州的大部地區已在太平軍的控制之下。

李世賢部佔領浙西后,便向浙東發展,部將黃呈忠,範汝增等連佔嵊縣、新昌、奉化等府縣,逼近寧波。12月9日,在保護外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下,分南北兩路進攻寧波,城內清軍紛紛潰退,太平軍未遭任何抵抗即佔領了寧波府城。

李世賢佔據浙江大部地區後,清政府便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準備率軍自江西東援浙江。

1862年(同治元年)3月,李世賢自金華率部進至衢州,阻止左宗棠部東侵。為了斷左宗棠後路,他還親率所部抵江山縣,與清軍大戰於石門、花園港一帶,互有傷亡。4月23日,他棄江山、衢州,退守金華。

正當李世賢在浙西阻擊左宗棠軍東進時,曾國荃已率湘軍進抵天京城下,掘壕築壘,威脅天京。天王洪秀全遂命李秀成速從蘇、浙地區抽調兵力援救天京。李秀成接到天王詔旨後,調集李世賢、陳坤書等十三王的軍隊約10餘萬人回救天京。

10月13日,太平軍於天京外圍進攻曾國荃部湘軍的戰鬥正式開始。23日,李世賢自浙江率軍三、四萬人趕到天京城外,協助李秀成猛攻東路。太平軍用箱筐裝土,排砌濠邊,明防敵人大炮轟擊,暗鑿地道準備進攻敵營。曾國荃則挑選“銳卒”進行反擊,破壞太平軍的地道作業,並相機對太平軍實施反擊,造成很大傷亡。11月13日,李秀成、李世賢集中東路的部隊,潛伏在天京城外雨花臺,待地道轟蹋曾國荃軍營牆時,便乘勢猛撲,踴入缺口。湘軍立即從營中衝出堵御,太平軍終不得入。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賢等十三王因圍攻雨花臺湘軍45天不下,糧食又缺,只得下令撤圍。李世賢率部退秣陵關,後又退至東壩。

十三王解救天京失敗之後,洪秀全命李秀成“進北攻南”,而留李世賢保衛天京,故1863年李世賢一直活動於天京周圍,未能返回浙江戰場。1863年初,李世賢一再進攻皖南金柱關,均未奏效。隨後,李世賢部即在金柱關,寧國府一帶與敵周旋。

1863年夏,李鴻章率淮軍自上海西侵,蘇州危急。李世賢奉李秀成之命,領軍前往增援,與淮軍將領劉銘傳、郭松林、張樹聲等戰於無錫四郊。11月23日,李世賢會同無錫守將黃子隆和自常州來援的陳坤書等,與淮軍大戰失利,李世賢乃回守漂陽,陳坤書回守常州。12月4日,蘇州失守,12日,無錫陷落。淮軍轉攻常州。

與此同時,天京形勢日趨惡化,太平天國控制的地盤逐漸縮小,京城內的糧食來源日竭。李世賢分析形勢,主張撤出天京,儲存實力,另圖生路。李秀成撤出蘇州後,退至丹陽。李世賢派人力勸李秀成赴漂陽共商戰略,不讓他迴天京。但李秀成沒有采納。1864年春,李世賢取道皖南,進入江西。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天京周圍的太平軍也紛紛撤向江西。這些部隊在李世賢領導下,繼續高舉反清旗幟,與清軍進行英勇的戰鬥。

8月12日,李世賢從江西宜黃走南豐,圍寧都,佔雩都、信豐,復自梅嶺入廣東,攻南雄,沿粵贛邊界,佔廣東平遠、鎮平、大埔。10月14日,佔福建漳州府,在這裡佈告農商,各安所業,照常完糧、納稅,並致書英,美,法各國領事,申述太平天國的主張,準備幹一番事業。在軍事上,他遣軍出擊,攻城略地,12月1日,大敗清軍,斃署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以下近千人。至1865年初,龍巖、永定、南靖、雲霄、長泰皆為太平軍佔領,擁眾十餘萬人。

由於太平軍餘部會集閩南,閩浙總督左宗棠由杭州趕赴福建督師,所部湘軍分三路入閩。中路、東路湘軍在提督黃少春、高連升督率下,往攻漳州。清廷為了加強鎮壓福建太平軍的兵力,又從江蘇調派提督郭松林率裝備洋槍的8000淮軍,由海道增援福建,在廈門登陸助攻。

4月14日,李世賢率部自漳州主動出擊,遭到郭松林部的反擊,傷亡三、四千人。5月,李世賢於漳州外圍與清軍連戰失利。15日,郭松林、高連升等指揮湘淮軍,攻破漳州城,李世賢率部與敵巷戰不勝,最後棄城西撤。漳州周圍各縣也陸續為清軍所佔。

5月26日,李世賢部在永定又為清軍所敗,部眾紛紛逃散、投敵,他隻身逃出,晝伏夜行,於8月19日至鎮平,入康王汪海洋軍營。23日,為汪刺死,年僅32歲。

標籤:李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