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勃蘭兌斯簡介

人生課文研討

勃蘭兌斯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課文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為喻,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了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珍愛的情感,以及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種情景純屬虛擬,是為說理而設定的,也就是說課文寓深刻的道理於一系列形象之中,夾敘夾議,而不是空發議論,寫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給人以啟迪鼓舞。

全文按所描寫的場面自然地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說明人類生命表現形式儘管千萬別,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1段主要說人類攀登高塔的總的規律,提示人類生命表現形式的千變萬化和人類命運的相似性、一致性,此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它至多不過有一百來級”,這是總體而言;“但是任何人都很難從那樣的高度摔下來”,下面講述從各種高度“摔下來”的情景,這是講述各人命運的個體表現。另外,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這也是人類生命存在和表現的一種規律。第2段談人類攀登時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時觀景的感受。課文通過對比來描寫這種感受。最初的攀登是指年輕時的生活歷程,心理感受是新鮮,帶著留戀,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再往後攀登就艱難起來,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這種感受也許對的,是作者的親身感受或真切觀察所得,但未必全是正確的,因為作者似乎對老年人的缺點、弱點看得清楚,而對老年人的心理意識和眼光、洞察力忽略了,也許老年人更留戀生命呢!第3段談人類攀登時的又一種心理感受,即一種希望,盼望長生久視,表現人類對自身生命的珍惜之情。第4段總結上文,強調人的一生旅程渺遠,但在精神世界上卻具有慣常性、一致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現他們不屈不撓、頑強奮鬥的精神。

第5段描寫這些人在地下坑道勞作的情景。他們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當然這種礦物是虛擬的,應該指人類的精神財富、思想資源。第6段描寫這些人在勞作時的精神意識、思想活動。作者抓住他們的工作和精神世界的特點來描述,他們的工作具有“安靜”的特點,所以他們的內心世界複雜而簡單,他們善於遺忘,有憂傷又有歡樂,甚至還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為了勞作、為了事業而忘卻生命。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他們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這一部分只有一段,描寫這些人開疆闢土、征服人群的情景和他們的內心感受。作者用簡練的筆法,對他們的性格和情態所做的描寫,是全文中最精彩的。這裡運用了一個典故,撒旦叛逆,向救世主顯示他的獨立王國。他們的所作所為也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難以理解的。撒旦在西方文化詞典中是一個魔鬼、壞蛋的代名詞,作者用它來形容那些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的人,也許含有否定的意思;但也未必,作者寫作本文並不是想在寫幾類“好人”之外另寫一類“壞人”,而是客觀地實在地描寫這類很有特點的人群。所以說,按照作者慣常的價值判斷,對這類人是否定的,但在本文中,似乎只是客觀地描寫他們的辛勞和勇敢,而不願做感情好惡的判斷。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種工場中勞動的人們,表現他們的刻苦勤奮、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作者描寫他們勞作的情景,著重寫他們工作的瑣碎、微小,他們的專心、細緻、勤奮,以及取得成就的道路的漫長。而且他們工作性質和他們的性格都是二元對立的,一方面他們的工作瑣碎、微小,另一方面他們必將經過漫長的道路成為大師;一方面他們的工場不大,另一方面他們卻生活在一個廣大的“空間”;一方面“在不知不覺中他們變老了”,另一方面他們以辛勤的勞動和豐碩的成果延緩了沙漏計的轉動,讓時間放慢了腳步。與描寫前幾類人相比,對這一類的描寫顯然更為充分、細緻。

綜上所述,作者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幾種人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中奮鬥、勞作的情景,根據這一思路,我們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為“奮鬥”和“勞作”。按說還可以描寫更多的人的生活勞動的場面和情景,但作者只是舉例性地作了簡單的概述,突出這幾種人的一些特點和優秀品質。這屬於以小見大的寫法,也就是通過個別展現一般。

二、問題研究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區別事物,它們看起來似乎都是相同的。”為什麼說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著年齡的增長,越老經歷的事越多,所以見到各種事物都“似曾相識”。

2.“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這話是什麼意思?

人們隨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許多方面會有很多改變,但是性格、志趣、品質總是很難或很少改變的。這裡的“精神”應指性格之類的東西。

3.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的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作者對這類人的性格特點寫得非常充分而明確,可以作為概括要點的訓練材料。試從兩大方面來概括:

一是貪慾:佔有慾極強,渴望征服,喜歡掌握權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堅強:精力充沛,頭腦活躍,愛冒險,熱愛生活,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這些都是課文的原話節錄,或是從原話提煉出來的。

4.“那像是一隻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一隻可愛的手”指什麼?沙漏計為什麼會延緩轉動?

根據上文“當一切親切的思想給他以饋贈”,可以判斷“一隻可愛的手”是指“一切親切的思想”;當然,也可以從另外方面理解,“一隻可愛的手”是指“一切親切的思想給他以饋贈”這種情況。至於沙漏計延緩轉動,也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說他“沒有時間去察看放在角落裡的計時沙漏計”,全神貫注以致忘記了時間,所以時間彷彿被拉長了;一是說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別人需要很長時間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做完了,收穫甚豐,過得充實,所以時間彷彿被拉長了。

5.作者描述這些人群,肯定或讚揚了什麼精神?

作者似乎想借此來肯定或讚揚對時光的珍惜,對生命的熱愛,讚揚勤於勞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強的精神……

練習說明

一、通讀課文,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認為這個比喻是否恰切?為什麼?

2.挖掘坑道、征服廣闊領域、在工場勞作的三種人各是什麼樣的人?從實際生活中為這三種人補充幾個例子。

本題意在考查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為達此目的,從幾個具體“點”的分析進行設計。另外,還考查學生表達創見的能力,第一小題和第二小題第二問都不要求答案一致,而且鼓勵獨到的見解。

參考答案:

1.這個比喻較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廣為認可;把人生進一步具體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個成功的設喻。大的方面沒有什麼問題,細節略有瑕疵,似可商榷,如“課文研討”中“整體把握”所提到的。至於為什麼恰切,道理不難說明,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2.挖掘坑道的人:從事研究工作,進行較為抽象的腦力勞動,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樣的科學家。征服廣闊領域的人:軍事家、政治家,像愷撒大帝、秦始皇等。在工場勞作的人:技術工人、工藝師、設計師、發明家,像愛迪生、張衡、畢昇等。

二、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勃蘭兌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還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麼?想出幾個形象的比喻,寫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請老師和同學評議。

此題意在延伸拓展、學以致用,並訓練文字表達能力,與老師和同學合作交流的能力。答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可以順著課文的思路延伸下去,即想幾個與課文的比喻相似或相近的比喻;也可以別出心裁,想出更新穎更奇巧的比喻。有幾點要注意,一是“有深意”;二是避免與課文所描寫的重複,最好要有原創性、獨特性;三是語言儘量優美。

教學建議

一、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課文寫了四個場面、三大人群,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章法井然。在學生獨立分析能力較強的班,可以讓學生獨立地分析這幾類人的特點;在學生分析能力不太好的班,可以由老師先示範分析一類人的特點,再由學生試著模仿分析其他種類的人;對於文中一些細節問題也可以進行分析概括的訓練,如“高塔”有什麼特點。此外,還應該對作者的創作命意進行探究,作者寫這些人群,想表達什麼意念,要肯定或讚揚什麼精神,都是值得認真探究的問題,這些探究也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隻要注意整體感知、深入分析,也不難達到目的。

二、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標題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學生學習本文是以閱讀和研討的形式體驗揣摩人生意義。學習本文,除了進行必要的語文基本訓練而外,還要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這也是教材編寫者選用本文的初衷。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不是遊離於語文基本技能之外的,而是以之為基礎,作自然的延伸。課文前的提示語“閱讀本文,對照自己,想想你將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已經作了要求。

三、試著續寫第四、五種人

由於篇幅所限,作者只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積極進取的人的活動景象。其實還可以用更多的畫面場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來概括較為豐富的人生。因而可以鼓勵學生續寫第四、五種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場面,這既有助於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由於生活閱歷所限,學生寫起來可能不深刻、不生動,但只要寫了,並寫出了真情實感,就應該鼓勵。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勃蘭兌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1842—1927),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於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後,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丹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這部鉅著共6卷,即《流亡文學》《德國的浪漫派》《法國的反動》《英國的自然主義》《法國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評論了拿破崙稱帝前後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如史雷格爾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馬丁、雨果、拜倫、喬治·桑、巴爾扎克、斯丹達爾(司湯達)、梅里美、海涅、維爾特等。鉅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選自《外國文學知識辭典》,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二、人生的階梯(梅桑榆)

丹麥著名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在一篇散文中,對人生做了這樣的比喻:“這裡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去攀登的,它至多不過一百級。這是每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他達到註定的某一級,預先他並不知道是哪一級,階梯就從他的腳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蓋板,只是他並不知道那是第20級或是第63級,或是哪一級;他所確實知道的是,階梯的某一級一定會從他的腳下消失。”

如果把人一生成長、奮鬥的程序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這座塔頂的一級級臺階,就是人生的階梯。一個人從母體中誕生之日起,從吸吮到咀嚼,從爬行到站立,從哇哇啼哭到牙牙學語,便開始了攀登,識字讀書、學習某種技能、從事某種職業、在某一領域尋求發展,也是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在攀登頭幾級階梯時,他多半藉助於本能,不需要多少智慧,並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來比較輕鬆,而且大部分時光是快樂的。以後的攀登,就要靠智慧與體力了,並且越往上,攀登的難度越大。當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便會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幫助,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級階梯,都是對他的體力、智慧、意志的考驗。每登上一級階梯,攀登者的眼界就會更廣闊。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階梯時,步調和速度並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幾級階梯之後,便變得步履維艱。他們或是受貧窮所迫,或是被厄運所困,或是由於智慧與體力的侷限,不得不在到達某一級階梯之後停止攀登。那一級階梯對他們來說,猶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後的生命程序中,他們不得不長久地停留在已經達到的那個位置上,為生存而付出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及技能只能勉強應付世事,維持生存。他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過的,但他們大多樂天知命,在他們到達的位置上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某一級階梯之後,儘管仍有餘力攀登,卻過早地止步不前。這些人一部分由於胸無大志,眼前的風景使他們迷醉,他們便不願再冒摔跤的風險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則由於因緣時會或陰差陽錯,在社會的階梯上步步登高,或青雲直上,他們志得意滿地陶醉在繁華景象之中,大多以為風光無限,數十年停留在那裡,直到腳下那虛幻的社會階梯忽然消失,才發現自己所達到的高度竟是那樣虛幻。

有些人則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們以過人的智慧與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個前進中的障礙。他們的生命之火併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減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燒,在一往無前的攀登過程中,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層,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頂,也如薩特所言,達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標籤:勃蘭 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