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赫爾曼·黑塞簡介

赫爾曼·黑塞簡介

赫爾曼·黑塞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院,不久逃離。原因是經學院教育不但扼殺智慧還戕害人性。逃離神學院後黑塞漫遊各地,做過鐘錶匠、書店學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這一段獨立謀生時期讀遍了祖父和父親的豐富藏書和他當學徒的書店裡的新舊文學和哲學書籍。黑塞自稱那幾年的學習“較之正規學堂學習收穫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認為黑塞一生總是越來越深地沉浸於遠離生活的夢幻王國之中,這和黑塞這一時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漸幫助黑塞構成了他的美學世界觀,這種美學觀點就是黑塞日後許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後來人們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黑塞十三歲便已決心當詩人,二十一歲的黑塞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接著又發表了散文集《午夜後一小時》,卻都未獲得公眾承認。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問世,一下子轟動德國。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書香門第的瑪利亞·貝諾利結婚,婚後移居在瑞士農村的巴登湖畔,專事寫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創作的鼎盛時期,其中長篇小說《在輪下》(1906年)、《蓋特露德》(1910年)、《羅斯哈爾特》(1914年)、《克諾爾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標籤:黑塞 赫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