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塞繆爾·貝克特簡介

塞繆爾·貝克特

姓名:塞繆爾·貝克特(samuelbeckett)

塞繆爾·貝克特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6-1989

國籍:法國

所獲獎項:1969年諾貝爾文學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國作家。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測量員,母親是虔誠的教徒。1927年畢業於都柏林的 三一學院,獲法文和義大利文碩士學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結識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尹斯。精通數國語言的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喬伊斯的助 手,負責整理《芬內根的覺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教法語,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獲哲學碩士學位。1932年漫遊歐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國佔領法國期間,他曾因參加抵抗運動,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隱居鄉下當農業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短朗回愛爾蘭為紅十字會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為職業作家。

貝克特在創作上深受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的影響,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詩作《婊於鏡》(1930);評論集《普魯斯特》(1931);短篇小說集《貝拉誇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愛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戀》、《被逐者》、《結局》、《鎮靜劑》(1946);長篇小說《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況》(1961)、《惡語來自偏見》(1982)等。這些小說以驚人的詼諧和幽默表現了人生的荒誕、無意義和難以捉摸,其中的《馬洛伊》三部曲最受評論界重視,被稱為2o世紀的傑作。

貝克特戲劇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主要劇本有《等待戈多》、《劇終》(1957)、《啞劇i》(1957)、《最後一局》(1957)、 《最後一盤磁帶》(1958)、《屍骸》(1959)、《啞劇ii》(1959)、 《呵,美好的日於》(1961)、《歌飼和樂譜》(1962)、《卡斯康多》(1963)、《喜劇》(1964)、電視劇《迪斯·喬》(1968)等, 這些劇作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是反傳統的,因此被稱為 “反戲劇”。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時引起轟動,連演了三百多場,成為戰後法國舞臺上最叫座的一齣戲。 貝克特為此名噪一時,成為法國文壇上的風雲人物。由於“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1969年貝克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詩作:《婊於鏡》

評論集:《普魯斯特》

短篇小說集:《貝拉誇的一生》、《第一次愛情》

中篇四部曲:《初戀》、《被逐者》、《結局》、《鎮靜劑》

長篇小說:《莫菲》、《瓦特》、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如此情況》、《惡語來自偏見》

劇本:《等待戈多》、《劇終》、《啞劇i》、《最後一局》、 《最後一盤磁帶》、《屍骸》、《啞劇ii》、 《呵,美好的日於》、《歌飼和樂譜》、《卡斯康多》、《喜劇》

電視劇:《迪斯·喬》

標籤:塞繆爾 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