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沈從文簡介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沈從文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這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巨集偉,氣勢壯觀。

在手法上,三個部分一寫唱歌人,一寫唱歌的環境,一寫唱歌的場面。

“山野對歌”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則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更是盛況空前。寫場面,有全域性描繪,有細部刻畫,宛若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

文章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問題研究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麼?

“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雲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他內容。在下文其實就有照應──“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處一個“多”字下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專門提出這一短語意在引導學生注意總領與分說這一結構方式,有擴充套件文意的作用。

練習說明

一、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內容都不相同。想一想,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雲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同時力求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三種不同場合中的民歌的方式、內容的差異”參見“課文研討”。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體會到雲南歌會的淳樸自然、氣勢壯觀等特點即可。

二、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這是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答案不強求一律,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細緻分析、體味,切忌泛泛而談,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裡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緻,如在目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第二段側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

三、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並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實而錄──他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瞭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靈人傑,誠哉斯言。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主腦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須設法使學生領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創設的氛圍。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總之,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習、品味,而不是分析、評論。

四、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一兩首唱一唱,說一說。

本題屬於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藉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應該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有關文字),一方面需要學生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並進行交流討論乃至演唱。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組織這一活動。也可以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合併進行。

例:“見景生情、即物起興”類

藍花花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採,

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玉穀子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兒喲,數上藍花花好。

正月裡那個說媒,二月裡定,

三月裡交大錢,四月裡迎。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藍花花那個下轎來,東張西又照,

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

你要死來,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來,後晌我藍花花走。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揣上糕,

我冒上個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見我的情哥哥呀,說不完的話,

咱們倆死活喲,長在一搭。

例二:“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類

雲南民歌·猜調(張以達填詞編)

1.(獨)小乖乖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麼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什麼長長外外喲,街前賣嘛?哪樣長長你跟前嘍。

2.(齊)(小乖乖)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喲,喲,喲喲外街前賣嘛,絲線長長我跟前嘍。

教學建議

一、反覆誦讀課文,要求學生畫出自己最喜愛的語句,教師也應該著重選出幾處精彩的語言片段引導學生賞析品味。

二、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學生能夠準確說出文中三個唱歌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三、在認真研讀文章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小型的研討交流活動,但不宜過分追求專業化,活動的目的不在於研討音樂,而是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用音樂構建的平臺,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有關資料

一、沈從文小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1918年自家鄉國小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土司書。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隻身來到北京,升學未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人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1924年,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最早載於《晨報副刊》,接著又在《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誌。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引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遇記》顯示了他早期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學教書。同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78年調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二、汪曾祺筆下的沈從文

汪先生在他的《自報家門──汪曾祺自傳》中,寫到了沈從文,讀來既覺真實生動,又令人油然心生可親可敬之情。茲錄如下:

不能說我在報考志願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衝著沈從文去的,我當時有點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強烈的意志。但是“沈從文”是對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過的。沈先生一共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我都選了。沈先生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說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實在不大會講課。講話聲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講課沒有講義,不成系統,只是即興的漫談。他教創作,反反覆覆,經常講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學生都不大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說裡,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麼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遊離。常見有的小說寫景極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與人物無關。這樣有時會使人物疏遠。即作者的敘述語言也須和人物相協調,不能用知識分子的語言去寫農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對的。這也許不是寫小說惟一的原則(有的小說不著重寫人,也可以有的小說只是作者在那裡發議論),但是是重要的原則。至少在現實主義的小說裡,這是重要原則。

三、雲南民歌簡介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據說,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訴各自的理由,解決人也以歌唱進行裁決。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敬。

雲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民族歷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喪禮俗,幾乎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動的反映。

雲南民歌不僅是雲南民族音樂的核心和基礎,而且對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她不僅是民族歌舞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樂曲發展的胚胎,她不僅孕育了少數民族戲曲、曲藝音樂的形成,同時也為戲曲說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在各類民族曲樂和華燈、白劇、壯劇、傣劇、揚琴、大本曲等戲曲、說唱音樂中,大量的曲調至今還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變體。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詞本身就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民間詩歌。歌詞可以變換,一般是樂手見景生情,隨感而發,即興編成歌詞。

標籤: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