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吳清源個人資料

金庸最佩服的人——棋聖吳清源

吳清源個人資料

“古今中外我最佩服兩個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吳清源。”——金庸

這是一句極高也極富煽動力的評價。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大俠,筆走龍蛇,笑傲江湖,以不世出之天才為世人重塑一瑰麗奇絕的武俠世界,也為自己贏得了赫赫威名。中國人愛講“文如其人”,真不知,賦予令狐沖、楊過、張無忌、韋小寶等以精彩生命的人,自己的生命該是何等精彩!胸中有著何等丘壑!眼中又能瞧得起何人呢?

佩服范蠡。想想也是。范蠡胸藏韜略,腹有珠璣,出奇謀妙計,佐勾踐復國,立功名於天下,成千古之佳話,而又功成不居,全身而退,略施小計,囤積居奇,即富可敵國,成商賈之始祖,終攜絕色西施泛舟煙波浩淼之五湖,不知所終。智慧、功名、富貴、風流、閒雅,總之,一個男人所能擁有的一切范蠡無不集於一身。此種人生,難怪閱盡人間風景的金庸也豔羨不已!

那麼,吳清源又是何許人也?

正是抱著這樣的好奇心,我讀了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本想飽覽波瀾壯闊的人生風色,沒想到觸目卻是一片中正平和,沖淡溫馨。

也許對圈外的人來說,吳清源的名字多少有些陌生,但對圍棋界的人來講,“吳清源”三個字無疑是泰山北斗,如日中天。

吳清源,1914年出生於福建福州的名門望族,後舉家遷入北京,很早即在圍棋上表現出過人的天分。早年以“圍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棋席,14歲東渡日本,開始其職業棋手生涯。1933年,年僅19歲的吳清源運用自創的“新佈局”,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翻開了圍棋史上嶄新的一頁。此後二十餘年,吳氏橫掃千軍,超邁前賢,雄居“天下第一”的無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喻為“懸崖上的白刃格鬥”的“升降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了其過人的意志和才華。1961年,不幸遭遇車禍,吳氏漸漸淡出一線比賽。步入晚年,淡盡鉛華的吳清源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攜後進、促進圍棋國際化和中國圍棋的發展上,最出人意料的是,他更以畢生之體悟,融匯古老的中華文化,提出21世紀的圍棋——六合之棋。

正是最後的一筆,吳清源完成了從“一代戰神”到“曠代宗師”的轉變,也正是這一點使金庸無比敬仰,不吝稱賞: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近數百年來盛於日本。但在兩千年的中日圍棋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位棋士足與吳清源先生比肩。這不但由於他的天才,更由於他將這門以爭勝負為惟一目標的藝術,提高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吳氏一生波瀾壯闊,精彩紛呈,其征戰歷程、人品志趣,對棋士和愛棋之人當是取之不竭的寶山,只不過,“遊山如讀書,深淺在所得”(陸放翁詩)而已。令我這個外行人感興趣的是吳清源這個耄耋老者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小小紋枰,白子黑子,淡淡的香茗,冉冉飄浮的幾縷爐香,兩個盤腿而坐的棋士在這方寸之地,隨著清脆悅耳的落子聲交流對棋道、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悟。似乎沒有比這更能代表傳統中國人對風雅、閒靜生活的理解了。儘管,時斷時續的落子意味著相互的爭奪,多少附帶著些衝動和戾氣,但帶給人更多的畢竟是內心的寧靜和人生的大智慧,因為任何的浮躁和短視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我常想,一個熱衷於手談的人,必定是一個內心容易安靜,心志比較專一的人,至少吳清源如此。

吳清源的成就當然有賴於他的過人天分,但他內心的寧靜和對圍棋的專一也非常人能及。吳氏一生在圍棋領域堪稱精彩迭出,波瀾起伏,圍棋以外的人生卻相當平靜、簡單,甚至有些蒼白。他的弟子,早已成為大師的林海峰當年初履日本,吳氏在教棋之前先告誡他:“追二兔不得一兔。”而多年以後,林海峰依然記得吳氏深夜打譜擺棋的情景,

“時近午夜,蒙朧中欲去洗手間,經過恩師房間猛然全醒,只見剃著光頭的他在藤方凳上正襟危坐,置身於微弱的燈光下,凝固在冰冷的空氣中,半閉雙眼,兩手自然垂放在兩膝上,恍如一位高僧在打坐,令人敬畏;又儼然是位學者在思索,神情專注;更像是位嚴師,在默默注視著弟子學棋。當時,恩師全然沒有覺察我的出現,而赫然印入眼簾的這一幕,卻深深地銘記在我的腦海和心頭。”

專注到了極點,簡單到了極點,也就深刻到了極點,這是吳氏多年的心得,也是吳氏作為大天才的一部分。只可惜,心跡的雜亂和浮躁,已成為當今整個社會的通病,在這個亂哄哄的世界,能夠靜下心來,簡單地,認認真真地,只鍾情於一件事情,反倒成了大多數現代人生活中的難題。

中國文化品人論事講求境界,而至高境界的抵達,不僅有賴於目標的專一,還在於目標專一後的專注修為。吳清源棋藝的不斷精進,臻於化境,正在於他深明棋無止境,藝無止境,學無止境的道理,惟日惟新,專注修為。

從照片上看,青年的吳俊朗清秀,老年的吳清癯平易,形容舉止,總令人聯想起金庸小說中閉關修煉的高人,吳氏的一生似乎就是專注修為的一生。其實,這本《中的精神》是吳清源的第二本回憶錄,早在1984年,也就是吳氏70歲時,就出版了回憶錄《以文會友》。18年間,兩度自述,比之於第一次敘述,在《中的精神》裡早年的齟齬、不快更加飄然遠去,代之以更多的感恩和懷舊,語調平和、溫馨,透露的心態通達而恬淡。吳說,“當然,要達到‘中’的境界,並非易事。這需要精神上的修養。”正是憑藉不斷的修為,吳將自己的棋藝從技藝推向了哲學。

專注修為意味著積澱、沉潛,意味著緩慢地滲透、持久地用力,意味著無日無時的反省和反省後的頓悟。吳清源的這一點在當今社會恐怕也成了相當希罕的東西了吧!

時間如果好比流水,那麼,人生就多多少少有點像滔滔東去的長江。源頭總是涓涓細流,淺小清澈,一路歡歌,奔湧前進,隨著支流的漸漸匯入,終成磅礴之勢,等到翻山越嶺,奔入三峽,汪洋恣肆,不可遏抑,捲起千堆雪。待到左衝右突,宣洩夠了,見識夠了,也壯觀夠了,終於明白自己的宿命是要歸入大海。於是,河道寬了,流速慢了,心態平了,從容,大氣,波瀾不驚,卻蘊涵力量

要體驗人生航向的專一執著和閱盡滄桑後的舒緩平靜,不妨讀讀《中的精神》!

標籤:吳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