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梁啟超簡介範例

梁啟超

中文名稱: 梁啟超

又  名: 別號飲冰室主人 號任公 字卓如

性  別: 男

生 卒 年: 1873—1929

國  別: 中國

籍  貫: 廣東省新會

生平簡介

梁啟超簡介範例

(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即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1905至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梁啟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佈“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援。1907年10月,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由於清政府並不真心實行憲政,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又支援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進行猛烈抨擊,旋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鬥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援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啟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瞭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7年陰曆五月王國維自沈頤和園昆明湖,樑由天津趕至北京料理喪事。 1928年著《辛稼軒年譜》,未竟。

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哀訊傳出以後,當時的政壇和學界都深感痛惜。各界人士在北京廣惠寺和上海靜安寺分別舉行追悼會。馮玉祥稱他“才大如海”;蔡鍔頌他“獨挽神州危,正氣永不死”;王文儒譽他為“革命之元勳”,堪稱“群流模範,萬古江河”;唐蟒說他“開中國風氣之先,論功不在孫(中山)黃(興)後。”

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遊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巨集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梁啟超還曾一度傾心於金石碑帖的收藏,他的收藏活動恐怕鮮為人知。

梁啟超對碑帖收藏的興趣緣於有清以來金石學勃興的歷史氛圍和乾嘉以降書壇上碑學陣營的如虹氣勢。他的恩師康有為作為晚清重量級的碑學大師對他的碑帖收藏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他留下的約近1300種碑帖拓本中漢魏拓本約佔40%以上的比例和他自身書法的濃郁的方嚴峻拔的北魏書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影響。從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名北京圖書館)善本部的梁任公金石拓本專藏看,其收藏曆代金石拓本千餘件,其中商5、周14、秦4、西漢13、東漢125、三國13、西晉5、東晉9、十六國3、南朝17、北朝434、隋93、唐393、五代5、十國2、北宋26、南宋18、遼1、金5、西夏1、元3、明5、清73、民國4、無紀年6。他的收藏中屬上乘者應為幾部明拓和清乾隆時拓本,如清末傑出學者王懿榮舊藏明拓《唐李二碑》、《唐顏氏家廟碑》;清初著名金石學家黃易(小松)舊藏乾隆拓《漢張遷碑》、《孫夫人碑》、清晚期金石收藏家何昆玉舊藏乾隆拓《北魏刁遵墓誌》等。而更多的是清嘉慶、道光間拓本及清中期至民國期間新出碑誌的初拓本,如《北魏元景造像殘石》、《北魏寇臻墓誌》、《北魏孫遼浮屠銘》等。

梁啟超又是很重視並且善於進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有九個子女(五子四女),在他的教育下,個個道德高尚,才華出眾,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後來都成為對祖國有傑出貢獻的傑出人才。

梁啟超一生雖歷經滄桑坎坷,但愛國之心始終不變,以著作報國達40年。他對子女的影響和教育貫穿著一箇中心,就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家裡,他經常向子女們講祖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者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離家後,他仍以書信形式繼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自幼培育了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立下了報國之志。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先後有七個曾到外國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學貫中西,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完全有條件進入西方上流社會,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是,他們中卻無一人留居國外,都是學成後即刻回國,與祖國共憂患,與民族同呼吸。抗戰期間,梁啟超的長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樑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過著清貧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纏身,卻仍然頑強地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當時美國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都想聘請他們到美國工作,這對他們夫婦治病也大有好處。但是,他們卻一一拒絕了。樑思成說:“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新中國成立後,梁啟超的家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雖歷盡磨難而無怨,以一腔熱血報效祖國。他們全家人在梁啟超夫人王桂荃和長女、時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樑思順的主持下,將梁啟超遺留下來的全部手稿都捐贈給北京圖書館,並把北戴河一座別墅獻給了國家。1978年,梁啟超的次女、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樑思莊又代表全家將梁啟超坐落在北京臥佛寺的陵園和幾百株樹木獻給了國家。1981年,樑思莊組織在京的弟、妹集體自費回廣東新會探望鄉親父老。他們帶去了梁啟超的親筆字卷和戰國編鐘,贈送給廣州和新會博物館。

至此,梁啟超和他的子女們將他們所能獻出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了祖國。

梁啟超簡介範例 第2張
梁啟超簡介範例 第3張
梁啟超簡介範例 第4張

標籤:範例 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