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李大釗簡介

李大釗

中文名稱: 李大釗

又  名: 字守常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生 卒 年: 1889-1927

生平簡介

李大釗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1915年組織神州學會,進行反袁活動。次年為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編印《國恥紀念錄》,撰寫《國民之薪膽》,以留日學生總會名義散發《警告全國父老書》,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國,任北京《晨鐘報》編輯、《甲寅》日刊編輯,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新青年》編輯,與陳獨秀創辦《每週評論》,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辦《國民》和《新潮》雜誌,發表《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支援和領導五四運動。7月參加建立少年中國學會,任《少年中國》月刊編輯主任。9、11月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中國最早比較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3個組成部分的文章。與提倡實用主義的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4月與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商談建立中國共產黨問題。10月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11月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8月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主任,領導北方工人運動。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會議後,受黨的委託到上海與孫中山商談“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不久,在孫主盟下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後來宋慶齡回憶說:“孫中山特別欽佩和尊敬李大釗,我們總是歡迎他到我們家來”。“當李大釗、林伯渠等人來商談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問題時,孫中山立即看到把力量聯合起來的價值”。“他認為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1923年6月出席中國共產黨“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0月任國民黨臨時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參與籌備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4月任國民黨北京執行部組織部長。6月率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五大”。11月返回北京,發動群眾準備召開國民會議,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後會議”。1925年1月26日被孫委派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議決請孫立遺囑。五卅慘案發生後與趙世炎等在北京組織“滬案雪恥會”,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鬥爭。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3月領導北京群眾反對日、英、美等8國要求拆除大沽口國防裝置的“最後通牒”,18日因組織請願示威遊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緝。北伐戰爭期間協助馮玉祥制訂軍事行動方針。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被捕前,宋曾致函李大釗,“請他寄一本他認為較好的版本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英文版。李選寄了一本”。著作編為《李大釗文集》。

1916年回國,任《晨鐘報》主編。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大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俄國十月革命後,1918~1919年,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著名論文,與陳獨秀創辦《每週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

1919年8月寫《再論問題和主義》,批判了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中共北京區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幫助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5~1926年,積極參加和領導了“首都革命”、“三·一八”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下令通緝。遂於1926年3月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繼續堅持鬥爭。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慷慨就義。

標籤: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