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集部 > 集部精選

西廂記讀後感(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西廂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廂記讀後感(3篇)

西廂記讀後感1

從唐代元稹的《會真記》直到之後的王實甫《西廂記》,最大的改變應當是故事結局的變化,那就是故事裡面的男主角從一開始的“薄情年少如飛絮”,被世人唾棄變為之後的張生在考取狀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裡面的詩詞異常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時候都能想起《紅樓夢》裡面的.鏡頭,賈寶玉和林黛玉一齊看這本書。以前看的那個是金聖嘆點評的本子,看過去發現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金聖嘆評《西廂記》為第六大才子書,我覺得這個評價也沒什麼不好。古人為了追求真摯的感情尚且不顧那些世俗的看法,僅有彼此相互深愛對方就好,所以我們更應當為了真愛去努力。

關於這本書裡面的詩詞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了,期望以後有時間的時候再看看吧。

西廂記讀後感2

《董解元西廂記》寫了“百媚鶯鶯”和“風流張生”一見鍾情,苦戀而不可得,一波三折之後終於得到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大團圓結局的故事。

《董解元西廂記》的故事非常模式化,才子佳人為一見鍾情,不顧一切山盟海誓,然而遭遇種種挫折,經受百般相思折磨終成眷屬。這種故事模式在唐傳奇中出現過,如《李娃傳》、《霍小玉傳》。在其他的戲曲裡也出現過,如《牡丹亭》,《桃花人面》。這種模式化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才子佳人一出場,觀眾就能猜到故事的發展和結局。但從古至今,這樣的故事還是在一遍遍地被讀,這樣的`戲曲還是在一遍遍地上演,臺下觀眾依然是聽得津津有味,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幻境裡神遊。原因就在於這種故事雖然模式化,但其中的唱詞和情感卻具有打動人的力量。在《董解元西廂記》中,我認為最能打動人心的是張生和鶯鶯深入骨髓的相思。

西廂記讀後感3

看過《西廂記》,很想去永濟市旅遊,去看一看,回憶普救古寺裡那一段屬於《西廂記》的記憶與往事。追尋古人的足跡。一座梨花深院,一幕驚豔、借廂、鬧齋、請寓、賴婚、聽琴、逾垣、拷紅的戲劇場面。一處被張生跳過牆的地方,一棵被張生踩踏過的杏樹,對映著的是前世情緣中的一份無奈。

時代變遷,古往今來人都一樣,誰也征服不了世界,在困難面前,愛情也是那麼脆弱。我恨故事主人公的不執著、恨他對愛情不夠真誠,恨他在功名利祿前的浮華與虛榮。十多年的青梅竹馬就此告別。既然雙方都有付出,為何不終生廝守?難道被她爸爸媽媽看不起了從而便杳無音信嗎?可為何結婚之後再苦苦尋找,可始終也沒能找到······

小女子認為,與男人同患難終不可靠,青梅竹馬的.愛情也逃不過現實的生活。何況人心難測,與故事主人公一樣,結了婚再找原點的那個人,只可惜那人已不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