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熱門】三國演義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品三國,論英雄,青梅煮酒笑談天下。拂羽扇,綸巾綢,赤壁東風一夜正濃。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如此猖狂之言卻不會有人質疑。

曹孟德在書中儘管佔盡大逆不道、奸詐多疑之類的罵名,但誰有他那麼足智多謀、心胸寬廣呢?誰又可以擔當的起“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名聲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又有誰敢這樣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敗寇,在逐鹿中原三國爭霸時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軍中神話。挾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變得名正言順。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聲不吭地邁步向前。

亂世人命為芻狗。當初曹孟德領兵四千,兵謀叛,不叛者僅五百,“吾夢中好殺人”一言實屬無奈。

謀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災難;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劉姓手中垮掉;招賢納士,只因想再次開創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紹一般倨傲無理,他唯才是舉,對待有才之人更是謙恭有禮,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臥龍先生隆中對,助劉備復興業。

孔明在三國內是個忠臣代表:領軍最高統帥,軍政權為一身。總有人說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後的禪精竭力?躬耕隴畝時,鄉里人對他自比管樂之舉不屑一顧,出山入幕後,將士對他亦是不信不滿,而他從來沒有一句抱怨,沒有一滴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孔明是個有理想與承擔的人,在那樣的'艱難環境中擔負著那樣使命的人是沒有資格,也沒有時間哭的。

接受託孤,是為帝之誠心所動;出兵北伐,是欲伸大義於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託孤時,劉備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盡節,再無多餘的言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智呢?孔明知道,劉備一言的重點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將蜀國的未來壓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嚴勸受九、進爵稱王時揶揄答道:“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為帝期間,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間為蜀國、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懷天下,心懷蒼生,心懷百姓,竭忠盡節,只是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豐。他自危急存亡之秋開始執掌朝政,憑一己之力日夜朝政,救蜀國於水火之中,又為了蜀國事必躬親,最終積勞成疾,故於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而今,世人多隻見曹操“奸詐”,道諸葛不過“過譽”,一言以蔽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現世浮躁,何不手泡香茗,青梅煮酒,淺讀深品手中《三國》書卷?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這本書最精彩之處是用計,書中各種計謀無處不在,有我們熟知的空城計、反間計等。依靠計謀,咆哮一聲可以驚退敵人;明明城中什麼士兵都沒有,卻能嚇跑敵人;一封信可以拔除自己的眼中釘;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戰役,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最著名的以少勝多,拼鬥計謀的兩場戰役。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兵強馬壯,而曹操兵力很弱,曹操又挾天子令諸侯,封孫權為將軍,袁紹因此而憤怒,便起兵七十餘萬去攻打曹操,而曹操兵力只有七萬,明顯打不過袁紹。幸好袁紹不聽大臣的話,田豐獻了一計,袁紹不聽,反而將他關進牢裡;許攸也提了建議,他也不聽,於是許攸便去投靠曹操。許攸對曹操說:“袁紹雖然兵多,如果沒了糧食,三天後必亂”於是讓曹操派兵扮成袁紹的士兵去接近袁紹的糧倉,去燒袁紹的糧食。曹操大喜,便照做了。結果袁軍糧食被燒光,軍心大亂,於是曹操勢如破竹,把袁軍殺個潰敗。袁紹很後悔沒有聽大家的話,不久便病死了。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逃到遼東,請求支援。郭嘉又用遺計定了遼東,使袁紹的兩個兒子被殺,於是,曹操便平定了袁勢力。

袁紹被滅,原先投靠袁紹的劉備便無處可去,只好投靠荊州劉表。曹操那時已經兵強馬壯,又欲收復中原,一統天下,便要去攻打劉備和孫權。劉備軍師諸葛亮說:“唯有和孫權聯手,才能抵抗曹操。” 於是便去東吳舌戰群儒。最終,孫權同意結盟,一起抵抗曹操。首先,諸葛亮草船借箭,弄了十萬支箭。周瑜又擔心從東吳逃走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會對自己造成隱患,便施反間計除了兩人。接著,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在曹操軍中,打探訊息。後來,龐統建議曹操用連環戰船,諸葛亮就用火來燒。大家又擔心沒有東南風,於是諸葛亮又登臺巧借東風。赤壁之戰便正式開始了。諸葛亮火攻把曹操的水軍燒得狼狽之極,哭爹喊娘,共折八十三萬大軍。最後曹操兵敗華容道,幸得關羽講義氣,在華容道處放了曹操。

在赤壁之戰後,三國便正式開始,原來被打得東奔西跑的劉備,但赤壁之戰以後,他便有了固定的'地方。

從這兩場戰役可以看出,並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兵多不一定勝利,勝利的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打法才是最重要的。戰爭中實力很重要,計謀更重要。

三國演義讀後感3

觀千里山川,望萬里江河,數風流英雄,嘆不羈人生。今生今世,吾有幸與“三國”相伴,足矣!

在作者羅貫中的指引下,我來到了那夢幻的三國,它以機智的謀劃、雄偉的大義、率性的豪爽與適時的忍讓,向我詮釋了三國英雄們的不羈人生,給予了我無盡的成長財富。

《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謀劃。諸葛亮乃蜀國名相,曾舌戰群儒,火燒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他赤膽忠心,足智多謀,曾協劉備奪荊州,取西蜀,得漢中,後先主離世,又秉承主公遺志,平內亂,掃外患。令眾多敵將聞風喪膽。他讓我明白,人生如棋局,在下棋時應提前做好規劃,面面俱到,步步為營,但同時也要隨機應變,冷靜分析,更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這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大義,紅面長髯丹鳳眼,臥蠶眉,這,就是武聖關羽。他英勇無敵,重情重義,先為破黃巾參軍,與劉張二人桃園結義,後為尋兄長,過五關,走單騎,創出了千里走單騎的傳奇,再後來,他為報昔日之恩,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最後以兄長之令,據守荊州,不幸戰亡。他以血與傷——這傷痕累累的榮譽向人們證明,人生在世,道義為先,同時,也讓我倍加珍惜與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這是關羽重情重義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使我收穫了豪爽。在這本書中,張飛是一個智勇過人,率性灑脫的英雄人物。他忠誠善良,性情豪爽,輕鬆自在,隨性而為。他曾屢次主動請命殺敵,連立戰功,卻因兄長遭人殺害,而急欲復仇,亡命於小人之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現代人的縮影。他們做事直率坦蕩,灑脫豪爽,從不偷奸耍滑,拐彎抹角,給我無限啟示。這是張飛率性灑脫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令我學會了忍讓。說起諸葛亮,自然就會想到他的勁敵司馬懿,也不禁會想起他們交戰之事。其中有一次,司馬懿退守城中,諸葛亮派人去城牆前連罵數日,並送婦女服裝去羞辱他,他卻坦然笑之,依舊堅守不出。他用親身經歷教會了我做人要學會忍讓,不應置一時之氣,壞一世之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司馬懿深謀遠慮,忍讓大度的不羈人生。

謝謝你,《三國演義》,你教會了我如何在苦難與挫折中展現自己的不羈人生。你如同黑夜中的燈塔,在冥冥中為我指引方向,你如同博大的天空,用四季風雨使我茁壯成長。

我相信,在你的陪伴與幫助下,我的人生定將歲歲陽光,步步輝煌。

三國演義讀後感4

這本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樑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5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讀後感《問題寫名著讀後感》。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並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辦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病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便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全部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便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普通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裡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開頭一句話是這樣說到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書上有上百個人物、軍事謀略家。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講述對人的忠.孝.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書中描述瞭如呂布 袁術 袁紹 劉表等一些人的無能,周瑜的心胸狹窄,勇者張飛,義者關羽.......

書中關羽是給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書中是這樣描述關羽:“丹鳳眼 臥蠶眉 面如棗 青龍偃月刀 赤兔馬”。 他的降漢不降曹 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 古城斬蔡陽 華容道義放曹操等等一些義舉都讓人稱讚有加。在我看來關羽雖然為了嫂子降了敵人,而後得知大哥在哪還是千里走單騎回到大哥身邊。在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 誅文丑更是展現了他的勇猛。 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更是突出了關羽一種難能可貴的義氣和友情。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毒中表現出了他的勇敢。在和黃忠一戰中展現了他的智慧。像他的這種所做所為更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書中還許許多多的故事,戰爭。其中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還有軍師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與東吳合作的赤壁之戰等等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名著!《三國演義》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們大家去閱讀。

讀《三國演義》有感範例500字8

暑假閒來無事,讀完了厚厚的《三國演義》,沒想到還對蜀、吳、魏三國大大地感慨了一把,特別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蜀國的劉備:他曾三顧茅屋拜見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的臥龍先生——諸葛孔明。最後感化了孔明並使他心甘情願地為劉備效“犬馬之勞”。劉備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是個重情義之人,書中說到:關羽之死使他悲痛萬分,領兵攻打吳國,遭到孔明和眾臣的反對,但他為了情義執意去攻打。我被劉備的執意而感動,我相信蜀國人民一定會為有如此重感情的品質之君而自豪的。

那誰又是魏國最有勇有謀之士呢?我認為是曹操。他做事獨斷專制殘酷無情,他綁持了天子,手持大權使各路諸候聽命於他,但他也廣屯田,修水利,倡節儉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也廣納賢良,招集有才之士,但他也心胸狹窄,生性好疑,使不少有功之臣、有謀之士死於他的手中,使他的臣子心中不服於他。這就是曹操雖然有勇有謀確比不上劉備的道理。

吳國雖然在軍力與勢力上都比不上魏國與蜀國,但孫權手下大將魯肅文武雙全勇猛、好戰為吳國立下許多戰功。

讀完了《三國演義》,也讓我認識了古時的許多英雄豪傑,也增長了不少兵法知識,收穫很大。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你是一段崢嶸的歲月:烏黑的狼煙,遍地的焦土,一面染血的殘旗熊熊燃燒,紛紛擾擾,血如殘陽,浪潮滾滾,亂世英雄競相湧,血鏽軲轆,是崢嶸歲月。

再回三國,再起崢嶸。是蒼天白日,董卓奸詐狡猾謀權篡位,持傀儡號令諸侯民不聊生;望盡東江,好一計火燒赤壁,凶狠的烈火吞噬強悍艦隊,挫敗了來勢洶洶的曹軍;手持彎月刀,長鬍須,怒目圓睜,紅臉關公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那份鏗鏘勇猛在豪氣震得你熱血沸騰。

當你讀完“三國志”後,你會敬佩書中各種人物,他們的傳奇故事在你的心裡不停地播放,給你最深的觸動,你的內心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天降一場甘霖將你逗得正歡。讀書是一種非凡的享受,像是傍晚時光中海上的晚風,在映得紅紅的海面上給你絲絲的涼爽。也許,你可能嗜書,也可能厭書,但“三國志”是一本讓你讀之一遍,心存百味,還想再讀一遍的經典。

三國是一段時期的鬥爭歷史,自然少不了戰爭,而在我們這個“資訊化戰爭”的時期更需吸收其精髓。劉備三顧茅廬,是皇室貴族劉備為求得賢才而放下身段的故事。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戰亂,更沒有戰爭,但其中的精髓仍貫穿古今永恆於世;又如赤壁之戰,給人的印象就像那場熊熊烈火,照得明亮,當你細細回想時,它彷彿低聲細語的告訴你:身處困境,應學習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鑄造一條光明大道。《三國志》中金戈鐵馬、鐵血焦袍、戰鼓震天、怒浪濤濤,有忠臣精忠報國一腔熱血橫濺殘垣,有奸賊賊膽包天大逆不道禍亂山河,有謀士橫空出世算盡天下,有佳人捨身報恩深入虎穴欲刺奸臣,“鐺鐺鐺”是古琴的.嘶鳴,宛如萬古英魂迎聲極盡豪邁奔放的舞姿,舞動蒼穹。這一切讓你生出一種恍惚,這一切彷彿讓你身臨其境。好似又聽到了董卓深夜幽房密謀謀反之事,驚得你花容失色。好似又看到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智慧與膽識,忍不住為之拍手叫好。妙語連珠,精彩絕倫的故事一段接一段,豪情壯志在心中疊了一層又一層,澎湃的熱血滾了一番又一番。到最後內心就像是向東的江水悠揚,悠揚,直至永恆。

泛黃的紙頁,像黃土那樣厚重,埋葬的歷史重重疊疊,在那樣崢嶸的歲月裡;熱血的戰歌、嘶鳴的戰馬、沖天的怒吼······一筆一畫,牽動心神,帶你領略獨特的三國風情,為你繪出精彩動人的畫面。

嗚呼,這血凝重的寒啊,墜斷了三千厚土,凝了萬方積雪,是在發洩你的不甘麼?悲哉!悲哉!嗚呼,這刀沖天的怒啊,極致的殺氣像是要爆發的火山,勢不可擋,無盡的豪情,無盡的悲傷,無盡的三國,壯哉!壯哉!

再回三國,再起崢嶸,再感珠璣之理。

再登高嶽,天地為坐,靜而撫琴,琴聲昂昂,再唱三國。三國!三國!我心中的三國,你永遠不朽。

三國演義讀後感8

最近,我花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一書我在少年時期曾經看過,知道它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也許年少無知,所以這部書給我的印象只是打打殺殺的場面,雖說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也難以讓年少的我喜愛。最近,在拭擦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想到這是一本名著,長久不衰,必然有他的魅力,不如再讀一次。

也許是心境不同,也許是不再年輕,也許,所以讀書我比以前認真了,人也沉穩了很多,年少時絕對不看的從序言,如今是先看的地方了。在序言中,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一下被吸引了。是呀!多少梟雄,多少謀士,多少紅顏登上這歷史的舞臺,猶如昨天,但一切也隨時光逝去而灰飛湮滅,不復存在。

年少時看這本書時,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所以翻看這本書時,對這位封建統治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特別關注,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尤其是他在七擒孟獲的情節描寫上非常引人入勝,因為年少時我看這部書只是走馬觀燈,所以其中很多細節我是根本不知。另外,我在其他品位三國的文章中也看到別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令我印象最深的觀點是批評他不識時務,以卵擊石,去攻打魏國。在看這本書時,我也不斷地思考,諸葛亮真的是不識時務嗎?當時的形式他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不知不覺地我也猶如陷入三國的紛爭中,唏噓不已。

《三國演義》一書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雖事過境遷,仍讓人拍案叫絕。

也許是年歲漸大,也許是思緒太多,也許只覺得群雄並起、風雲幻變、三國鼎立,多麼壯觀的場面,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只覺得彈指揮間似的過去,再多的紛爭、再多的慾望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只是歷史軌跡上的匆匆過客。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用豁達的胸懷對待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9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記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以東漢末年大小軍閥割據的兼併戰爭和魏蜀吳三國的利益矛盾為主線生動形象刻畫了三國時期開創的歷史新局面。

看完這本書,眼前竟浮現出了書中的種種場景,桃園結義的萬眾一心,煮酒論英雄的豪邁,千里走單騎的英勇,三顧茅廬的赤誠,火燒赤壁的灑脫……但在這其中我最為諸葛亮所折服。

孔明啊,你本應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躬耕於畝田之間而你卻為報先主的三顧之恩,毅然決然的走向了戰場,火燒新野使曹軍聞風喪膽,提出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草船借箭有神出鬼沒之意,隆冬借東風更有天地造化之妙,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基礎,但劉備不聽良勸,彜陵之戰咎由自取,導致慘敗而回,託孤白帝城。先主遺詔之後,你卻繼續鞠躬盡瘁、不懈努力,六出祁山,智絕的你幫助劉備奪得益州以成霸業。足智多謀的你,帶領“繼丞相之遺志的姜維九伐中原撼動整個北方,然卻六伐中原之時你突患疾病卒於前線但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為能順利退敵防止司馬懿追趕塑造了一個諸葛木像所謂“死諸葛能走生活仲達”

這些人物和國家中我們不難看出人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遵守誠信。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就一無所有了。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嗎?

在三國演義裡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的殘酷搏殺,以實現自己稱王霸業的美夢。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鉅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心的滿腔熱血忍不住爆發出來。這一本流傳古今、震驚中華的歷史小說,讓我真正學到許多英雄氣概。在這200多個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應該是劉備了。

劉備身為皇家後裔,但他一點權利也沒有,就是以賣草鞋為飯碗。在一次偶爾的機會中,他認識了關羽、張飛,並三人結義,一起幹出一片事業。“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這是英雄氣概們的聲音。後來劉備又得諸葛亮、龐統、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搖身一變成為君主。他統領的蜀國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強。這就是劉備,一個會用人、有理想、有抱負、為老百姓著想的英雄。

比起劉備,他的兒子劉禪可就窩囊得多。劉備死後,諸葛亮接下大權。過了好幾年,諸葛亮也死了。蜀國在劉禪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們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沒有哪一個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劉禪只是在宮裡吃喝玩樂,享盡酒色。最終,蜀國投降於魏國。劉禪也身敗名裂了。所以大家說他是無可救藥的阿斗太子。

這一組鮮明的父子對比,更能顯示劉備的英雄氣概。

再說關羽,他為人忠義。“只降漢,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蠱惑下說出來的話,儘管曹操擺弄酒色來誘惑他。可他就是沒上當。本來曹操是想用赤兔馬來收買他,他也沒上當,也只是把它當做尋找劉備和張飛的工具。儘管他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了曹操。可在華容道,他又因為過五關,斬六將給曹操造成巨大損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並沒死於赤壁的後果。我認為關羽是講義的英雄。

相反,呂布這個人雖然武藝十分了得,但見利忘義,一看到董卓給他赤兔馬,看到給他的'金銀珠寶和絕色美女,他就忘記了丁原對他的養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養父,投隨董卓。並幫助董卓胡亂天下,顛倒是非,一有對董卓謀反得人,他必殺死他。最終,他獲得了應有的下場。

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位漢奸,陰險狡詐成為他的慣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

在赤壁大戰中,曹操費盡心思招來的幾十萬士兵和幾千艘戰船被諸葛亮和周瑜的計謀一下子就泡湯了。他只能帶著剩下的幾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倉皇而逃,由於路上又遭到趙雲、張飛和關羽的攻擊,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沒有氣餒。他又重新鼓舞旗幟,重新招兵買馬,不過幾年,又建成了一隻大部隊,最終成了最後一個滅亡的侯國。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好漢英雄:張飛的直爽、張遼的執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這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刻畫出了這本驚世駭俗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世界著名思想家莎士比亞以前說過這麼一句話:“卷帙是全球的營養品。”確實,看書能帶給我們很多益處。它能讓我們拓寬視界,讓我們浩博情誼,讓我們提高知識等等。在我看過的書中,《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它裡邊的故事《火燒連營》更是讓我深有感觸,獲得人的生活的啟發。

《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魏蜀吳一段時間,蜀國的聖上劉備由於東吳殺翹辮子自個兒的八拜之交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負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擊東吳。但因為紮營不合適和氣候學問題,被東吳的參謀長陸遜用火攻,造成蜀國的武裝部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

讀了《火燒連營》,我深有感觸,禁不住為劉備覺得痛惜。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爭到的氣而命喪泉下,多悽慘啊!壓根兒,蜀國食糧豐足、兵多將廣、實在的力量堅強雄厚,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勇敢威猛的武將,絕對有有經驗一統天下。但因為劉皇叔的興奮過度,讓怒火衝昏了頭,不聽手底下的奉勸,氣沖沖的地去討伐東吳,最後結果把更多昆季的生命都賠了上去。出征作戰廣闊沙地積年的'劉皇叔居然被一介讀書人擊敗,並且輸得那末慘,這對劉皇叔來說是多大的羞辱啊!自打那一仗後,蜀國便得不償失,不惟沒能報到仇,並且起步向下坡路,成了魏蜀吳中實在的力量最弱的一國,多令人惋惜啊!劉皇叔的興奮過度造成了他的蜀國打敗仗!

讀了《火燒連營》,我又禁不住想到達自個兒,自個兒不也有過得不償失的事物嗎?

想的起來鐘頭刻,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課後,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個兒製造的小木製的船來玩。在玩的時刻,李力不謹慎撞了我一下子,我手中的小木製的船馬上飛了出去,開綻兩半。我立刻怒火極大,不聽李力的詮釋,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製的船摔在地上,成為兩半。李力看後,激憤地對我講:“我往後沒你這個朋友!”說完便跑出了講堂。我也暴跳如雷地走了。打那往後,我們便沒有再說過話了。

如今回憶起來,我非常懊悔,懊悔自個兒當時興奮過度用事,得不償失;懊悔自個兒由於一個小木製的船而錯過了一個好朋友;懊悔自個兒由於一次聒噪而錯過了一段寶貴的友情。

讀了《火燒連營》,我知道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不使得不償失,興奮過度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錯過更多更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從小就開始接觸了,以前是讀少兒版帶注音和插圖的那種,而現在則是原著。這幾年隨著知識的增長,這本書也讀出了一點門道來。別人總是說曹操是讓人搞不懂的角色,我也不否認,但是在我心裡他只能排第二,那麼第一是誰呢,是有著鳳雛之稱的龐統。龐統是一個與諸葛亮並稱的智慧頂尖的人物,並且就連諸葛亮也說龐統的智慧是自己的十倍,這樣的一個人的戲份為什麼會這麼少呢?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這麼容易就死了呢?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把六十二和六十三章又看了一遍,果然看出了許多漏洞,從看星象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和龐統這種基本不會出錯的人竟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答案,並且龐統也已經看出來諸葛亮是故意想讓劉備回荊州,才跟劉備說天象這回事,所以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根本就不迷信,迷信只是一個藉口,給劉備看的藉口,而且劉備還信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是個迷信的人。再看出發之前的那段,龐統也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他的馬不可能無緣無故把自己弄翻,如果硬要把它分類的話,這應當歸到迷信那裡去。但是龐統又不迷信,所以應該可以證實這個結論:龐統是故意的。那故意幹嘛呢?裝給別人看。給誰看呢?給迷信的人看。那誰迷信呢?剛才證實了,是劉備。六十三章中部也可以看出來,敵方是因為看見了劉備的馬才斷定龐統就是劉備,這樣的話如果把剛才的結論跟這個再連起來,就會很驚人地發現龐統的目的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找死。並且作為軍師的他,不可能在決定路線之前連地名都不看,所以落鳳坡應該是他特意為自己選的墳墓。

那麼他為什麼想死呢?因為劉備墮落了,從六十二章中後部可以看出來劉備認為奪了涪關是一種樂事,換成以前的他絕對不會這樣。六十二的後部與六十三的前部可以看出,劉備這時所謂的仁慈差點害了所有人。這和那個以前的明白真仁假義的劉玄德已經不一樣了。這不叫仁慈,這叫愚蠢。而龐統就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不想在劉備手底下幹了。但是以他軍師的身份是絕對不能辭職的。然而從諸葛亮寄來的信可以看出諸葛亮妒忌龐統,妒忌心是會害死人的,龐統應該是料到諸葛亮到最後肯定是要對他下黑手,而劉備又更偏向於諸葛亮,所以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那還不如死在這裡。所以龐統的死也是為了諸葛亮證明一點:我不是你害的,我也不屑和你爭。

龐統這個人啊,到最後還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我覺得他是一個智者,更是一個勇者。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鼎盛,天下了花落誰家,誰能一統三國?看《三國演義》就能知道。而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三雄”。所謂的“三雄”即“智雄”諸葛亮。“義雄”關羽,“奸雄”曹操。

“盧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也能從這句詩中可看出諸葛亮的才能。而更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能看出諸葛亮的智慧,在《三國》中諸葛亮是“智者”與“忠臣”的化身。諸葛亮被請出山後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就是諸葛亮的智,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智慧是很多人都無法比的,所以在周瑜死時怒吼:“既生瑜,何生亮”而說起諸葛亮的.“忠”,在我看來是“愚忠”,因為他在劉備死後把蜀國所有大事小事全部都自己過問,唯恐辜負了劉備的託付,最後導致他勞累猝死在五丈原中。他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如果說諸葛亮沒有把權力過於集中在他自己身上想必他就不會那麼早死去,二就是因為他的“智”與“忠”才會擾了他在新野的寧靜。有時候,“智”與“忠”也是一種不幸,平平淡淡才是真。可處在亂世之中的諸葛亮他沒得選擇。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這就是描寫關羽的句子,從中就可看出關羽的“勇”,更是為他後面的“三英戰呂布,刮骨料,斬顏良,文丑”而埋下了伏筆。而說關羽的“義”,就從操場為挽留他在曹營而費盡心思,又是美酒美人、萬兩黃金。而關羽都不為之而動開始,為送二嫂與少主而過五關斬六將,潛力走單騎。而在華容道中又再一次展現了他的“義”,為報曹操在軍營的恩情而放走曹操。這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更有著鐵骨錚錚的真漢子的“義”。大無畏的英雄的精神與忠肝義膽的一起成就了關羽的一生英明。

“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奸”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煮酒論英雄”中曹操說:“夫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從中便可看出曹操的野心與奸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儘管他多“奸”,野心多大,但還是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在華容道中曹操更是被諸葛亮智算。曹操雖說他“奸”,但他在用人方面卻是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才會被計算,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人對於仁人志士更是以禮相待。“奸雄的表面內心也有著對仁人志士的尊敬與豁達大度,可野心太大的他最終還是死於此。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看《三國演義》,品世事紛爭。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自從三年級,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後,就對它愛不釋手。羅貫中根據三國史,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複雜、生動的人物形象。我對那些英雄人物的智謀、勇猛、忠誠讚歎不已,同時也為書裡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貪婪、驕傲、自私感到震撼和惋惜。從三國的一個個故事中,我學習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寬廣決定了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曹操在當初以較少的軍馬打敗了袁紹之後,搜查了袁紹的大本營,發現自己的部下和袁紹有過私下的溝通的信件。可是他沒有處罰自己的這些部下,而是一把火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他的.寬厚大量讓這些部下對他感激不盡,後來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他也因此獲得了軍心,在這個混亂的時期站穩了腳跟。

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並不信任他,認為他只是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對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很是不滿。沒多久,夏侯惇帶了幾萬大軍殺到了新野,諸葛亮神機妙算,預料到了敵人的每一步動向,調兵遣將,提前做好了埋伏,最終殺得敵人落荒而逃。他這種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領讓一開始瞧不起他的關羽和張飛對他刮目相看、佩服至極,從此對他馬首是瞻。關羽和張飛沒有因為諸葛亮的本事大就嫉妒他,而是大家齊心協力地輔佐劉備成為一方諸侯。

然而周瑜心胸狹隘,在打赤壁之戰時,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能,屢次想殺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怎麼會想不到周瑜的這些心思呢,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還有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而周瑜最後也因為他始終容不下諸葛亮,認為既生瑜,何生亮,最終氣鬱而死。

再比如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不僅自己會敗得一蹋塗地,還會給其它人都帶來巨大的麻煩。

在諸葛亮北上伐魏時,需要守住漢中咽喉街亭,馬謖自告奮勇,立下軍令狀,擔此重任。然而馬謖到了街亭後,掉以輕心,剛愎自用,認為把營寨安在山頭,便可居高臨下,打退敵人。王平極力勸阻,認為敵人一旦把山圍住,斷了他們的取水之道,並用火攻,他們就不能逃脫了。可馬謖自認為自己飽讀兵書,想當然地認為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蜀兵將決一死戰,以一當百,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來,果不其然,蜀兵大敗。馬謖的驕傲自滿導致戰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兵失去了糧道,大勢已去,只能退回漢中,失去了繼續北上,討伐魏軍的絕好機會。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激發了我學習歷史知識的熱忱。唐太宗李世民有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歷史這面鏡子,可以讓我們通過前人的故事總結得失,明白是非善惡,從而做更好的自己。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一詞出自《三國演義》,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曹操,孫權,劉備的英雄人物風雲再起,紛爭不斷,生動地描寫的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和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涿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中前期劉備和曹操之間相互征戰,中後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這幅畫卷裡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同時也有情意深長的友情。

這本書人物個性鮮明,令人難忘。有求賢若渴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仁德善良的劉備,樂不思蜀的劉禪,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魯肅,忠心耿耿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後連用三把大火,挫動曹軍的銳氣。分別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中火燒赤壁更是使得曹軍大敗。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群儒,讓孫權派兵救劉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更顯得他神機妙算。連周瑜都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計,退了司馬懿五十萬大兵。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心一意操勞蜀國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盡快收復中原卻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劉備。他三顧茅廬不顧兄弟的勸告執意進山三請諸葛亮可見他禮賢下士。他寧每日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可見他的仁義。也正因為劉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君主,才能讓許多賢才為他所用。《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趙雲長阪坡單騎救主,張飛長板坡吼退曹軍,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等。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慮這件事帶來的後果在學習上不能驕傲自滿因為驕兵必敗,我們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以上是我讀《三國演義》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