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18篇

論語1.94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18篇

論語讀後感1

《小王子》這本書我們已經啃完了,現在我們又啃了一新本書——《不讀論語枉少年》。這本書的作者是謝然,深圳高三學生,十七歲,是讀經典的小天使。

《不讀論語枉少年》在封面的這幾個字是徐磊題的,曹文軒親自為它序言。《不讀論語枉少年》是謝然對儒家學派經典《論語》的深刻解讀。這本書使我大飽眼福。人人都認為,經典是最枯燥的。但這本書用幽默的眼光,讓我覺得讀《論語》很有趣,很好玩。孔子是一個可愛的,普通的,智慧的老頭,他也有喜怒哀樂,他也會驕傲,他也會罵學生。可他又對自己和學生嚴格要求,力爭達到君子的標準。他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為了克己復禮,不辭辛苦帶著弟子周遊天下。孔子看似普通,卻很偉大,謝然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評價孔子,借而解讀《論語》。《論語》雖五千字不到,但它是一本可以用心玩讀的書,是一本可以當作小說來追讀的書,是一本長得最不像經典的經典。我看了這本書以後,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自身的修養。

《不讀論語枉少年》,一本好書,它不適合增囫圇吞棗的.人,不適合看短篇小說的人,不適合走馬觀花的人,只適合慢嚼細嚥的之人。

論語讀後感2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後感3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讀後感4

讀書,倘若讀得渾然忘我,茶飯不思,便是“痴”了,讀《論語》便該有這種境界吧。

初讀《論語》,我的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我便在這崇山峻嶺間攀爬著,滿眼盡是碧綠蒼翠,不時停下想欣賞一番,卻又怕錯過了前面更多的美。

孔子提倡待人要坦誠,開誠佈公,最惡巧言令色、貌恭神怨之人。“巧言、令色,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反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謂“忠”即指忠於人、忠於事、忠於理。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可見一般。

忠於事,即實事求是,忠於事實的真相,絕不添枝加葉,也不缺斤少兩,正所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而“吾少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則是忠於理。孔子說話,處處可見真理,以理為本,隨意而行。

“忠”是人之根本,亦是“仁”的前提,更是處事必不可少的。而“恕”則是人格的`精華,道德修養的提高。孔子有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便是“恕”之所始。

如此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卻只是《論語》的表層含意,而我實在無法將遍地奇珍異果完全採集,只能在這華美的庭院穿梭,流連忘返,深為我們的先人深刻的生命與智慧而感到歎服。

論語讀後感5

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靠的是什麼?是論語中的大智慧!如果我們能在聖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大者能對事業有所幫助,小而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論語》被稱為“東方之聖經”,而孔子也被譽為儒家聖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師傅孔子的一言一行積累而成。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警示後人:遇到困難的事情,要果斷採用恰當的處事方法,使事情成功解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正是儒家聖人“孔子的三千弟子”在一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的畫卷上,引吭高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啊!這些精彩的表演,場面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氣派!使全世界多少外國友人歎為觀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每天讀一點《論語》,琅琅上口,我們從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體悟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日積月累,不僅具備了更為拓展的知識結構,也將善於把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

論語讀後感6

前幾天,我們學校發了一本書,名叫做——《論語》。

第一篇叫做“學而”,學了“學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說的那句話:“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了以後經常複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和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開心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別人,不也是一個君子嗎?這句話給我記憶深刻,是啊,學習過了的知識再複習非常愉快,和你有一樣志向從遠方來的朋友是很令人開心的。從中我學到了學習過的知識再複習,是非常愉快的,要多溫習學習過的`知識,不憎恨,不怨恨別人,也算是一個君子。

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篇,是有子說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一個為人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沒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了。我的感受是要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和列位子所著。

初讀《論語》,我感到無比乏味,因為我領會不到其中的奧妙所在。但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積累,我漸漸領悟到了——

《論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一本教我們做“真人”的。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若想治天下,就一定要學會做“真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讓百姓擁戴的明君。俗話說的好:“禮讓孝為先”《論語》十分注重孝道有些關於“孝”家喻戶曉的說法: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願``````由此可見,孔子也是一位孝子。

《論語》崇尚做“真人”,做孝子,做君子。我對君子的理解是處處行俠義,不易生氣,不易與別人爭論,鬥嘴``````孔子對君子的理解是君子擁有高尚的.道德,遠大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

《論語》教會我許多東西,教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教我做一個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紅領巾,教我做一個道德高尚、胸懷寬廣、視野開闊的國小生,它更教會我做一個遵紀守法、愛護祖國、發揚祖國民族文化的中國人!

論語讀後感8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要感到厭煩;教育別人,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特別適用於我們學生。孔子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說明孔子很愛學習。可是,我們有些學生,成天只想著打電腦,玩遊戲,不願意多讀書,有的甚至連作業都不想做,真實非常錯誤啊!我們作為祖國的花朵,將來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我們肩上,這樣不學無術可以嗎?所以,我們要學習古人“學而不厭”的精神,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人師表的人,能夠做到誨人不倦是很重要的。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教師做好了,對學生的影響就好,學生們才能“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和恆心。可是我們的老師沒有真正理解和做到這一點,他們常常在課堂上發火,感情衝動,有的甚至還打罵學生。這些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它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思想感情,對人對己都不利。所以,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誨人不倦,做好學生們的典範。

論語讀後感9

子曰:“富於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的弟子原憲很會理財,有一年春節,原憲準備於家人團聚見,。孔子原憲十分辛苦決定給他一些小米,原憲卻推辭不要,孔子說:“你家吃不完就送給窮人吧!”原憲就接受了,那一次師生間的閒談,原憲問孔子什麼事可恥,孔子告訴他:“你要堅守自己的信仰,不能當國家政治黑暗,就躲開,這就是可恥。”原憲銘記在心,孔子去世時,他才三十多歲,可是他看到壞人當道,好人遭殃的形勢,過著自食其力,清貧的'生活。十幾年過去了,子貢做了衛國國相,打聽到同學原憲,便來見他,子貢以為原憲病了,而原憲的回答卻讓子貢告辭而別。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們可以看出原憲的守信,即使再貧窮也要堅信仁義道德。聽了老師的教誨銘記在心,從不違背,同時賣商品的女商販的堅信,在外即使弄虛作假老闆發現不到,但仍然要堅信自己並說出了非常驚人的回答。

一個人是否守信只有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的人非常守信,而對自己放鬆的人則是滿口謊言,無人相信。

論語讀後感10

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孔子,以故事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了論語傳播的精神。

但是,裡面也有很多文言文。我覺得,讀完論語以後再讀這本書,可能看得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徹。

像我這種對論語一竅不通的人,把整本書看透徹了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我只好囫圇吞棗似的把整本書大致看了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至今為止對這本書的內容還是一知半解的.原因。

雖然,我看不大懂這本書,但它還是改變了我對一個人的看法——那就是孔子。我原本以為孔子是一位嚴肅、不苟言笑的人,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很有趣、經常和弟子開玩笑的人。這本書使我對孔子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原來,一本書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及印象!

除了孔子,書中還講到了孔子比較著名的幾位學生,比如:子路、子貢、顏回……我最敬佩的是子路,他的學問雖不及子貢和顏回,但他對孔子忠心耿耿,一片赤誠。就算有人用再高的官職再多的錢也不能使子路離開孔子。而且他敢於在孔子說的不對的情況下大聲反駁孔子。他這種不為財色所動、敢於堅持真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孔子,原來,讀論語也可以讀的很輕鬆、很平靜、很幽默。

論語讀後感11

“一則小故事蘊含著一個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著生命的真諦。”請您和我一起走進《論語》,它會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陽光。

《論語》分為十一個部分,有《論語學而》、《論語為政》、《論語里仁》、《論語庸也》、《論語述而》、《論語秦伯》……

一天,我剛看完手中的《論語》,下樓玩耍時,看見一名男子扯著一位老奶奶的衣領,惡狠狠地說:“我少給了你的`錢又怎麼了,你能把我怎麼樣?”眼看千鈞一髮的時刻就要來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這裡,說時遲那時快,我三步並作兩步,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先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然後振振有詞地學著《論語為政》裡面地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連泛愛眾而親仁都沒有做到,你還有什麼希望可談呢?”那名男子聽了我的話,臉一下子紅了,他對我說:“小弟弟,你說的很有道理,我應該向你學習。”周圍圍觀的人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就這樣,一場“可怕的戰爭”結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平時做的還不夠好,不過我也不會放棄,我們現在主要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學生。

論語讀後感12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孔子也名垂青史。

《論語》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做客,不是很開心嗎?別人不瞭解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背離仁德,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在最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告訴了我們:“仁德對君子來講,是很寶貴的,即使在短短的時間內也不背離仁德,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對所有的人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勇於改正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做人,就應該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有人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可他的弟子卻說“仲尼不可毀”。孔子那一聲又一聲的子曰,難道沒有時時刻刻的點醒著我們嗎?每讀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我想仁德難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為了奪得女生的青睞而用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去騙取他人的感情,這應該是喪失了他們自身的仁德。更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可能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單純的就是詐騙人為了謀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嚴懲。而受害人呢,就是防範意識太差才導致上當。

可是誰也沒有想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麼時候被人們都都丟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無情踐踏,從來都沒有人想過把他撿起來。而孔子將他寫下來一遍又一邊的警醒著人們不要丟失這些曾經人們所重視的高尚品德,我問要將這些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將被人們扔在地上無情踐踏的東西撿起來!

論語讀後感14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這一經典已在世上流傳了上千年,但人們對它探索的熱情卻未減退,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對它進行更深的的研究。在這迴圈之中,我也參與了進來。《論語》真不愧為經典,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值得細細品、慢慢讀。例如這句膾炙人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件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件愉快的事?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說的就是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注重修養,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自身要懂得體諒別人,原諒別人,幫助、關心別人,這也是大聖人孔子的處世之道。

《論語》中談到的最多就是“君子”這一詞,因為君子是“仁”“義”“禮”“智”“信”的化身,深受人民百姓的愛戴,也是孔子的身份,他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多半是得知孔子是君子而慕名前來,因此,“君子”也是古代聖人的代名詞。幾千年來,歲月已過去,而《論語》卻一直被傳誦……

論語讀後感16

《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仔細揣摩此句哲言的含義,不難得出,對於古典文化經典的弘揚與傳播者而言,不僅要對古典文化經典有深入研讀,更要經過深度的思考與探究才能得出經典的性質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奧祕。我們在深入瞭解古代經典文化的同時,應當積極調動身邊的人去了解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全民知古論古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中國古代經典繼續延續傳承,不斷髮展。讓崇洋媚外成為過去,讓愛古通今成為風尚。將這承載著我國五千年文化精華的經典哲學帶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孕育的。

我們應當將這優秀傳統傳承下去,不能讓如此輝煌神聖的中華文化毀在我們這一代手裡。網際網路技術如此先進的當今社會,人們已很難放下手機去拿起紙質書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經典。當今大學生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靈巧地運用網路技術讓國人對中華古代文化經典重拾興趣,積極運用網際網路技術為弘揚中華傳統服務。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國人眼前。

論語讀後感17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可是現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絡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彷彿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裡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論語讀後感18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裡的古文,裡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麵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裡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