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名著《論語》讀後感集合8篇

論語2.2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著《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名著《論語》讀後感集合8篇

名著《論語》讀後感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方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露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事的原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暖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想,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行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

名著《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建立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xx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麼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我看見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裡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後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為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為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痠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

名著《論語》讀後感3

我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機,但是敬職敬業,是同事們一致認同的好司機!在家裡他又是一個好爸爸!檢查作業、接送我們上學的樣樣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樣樣是我的好老師,可有一次,我卻當了爸爸的小老師!

今天我當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師。我把26個字母寫在了一張紙上,並且每天教爸爸4~5個,可今天會讀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還都不準呢,可傷腦筋呀!通過幾天的學習,爸爸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讀法和寫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現在爸爸還是沒有完全的學會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練習卷的時候,爸爸總會和我一起做,積累更多的.拼音知識。

這件事,讓我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幾個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原本我覺的這句話很荒謬,難道我也能做老師的老師、爸爸的老師嗎?通過這件事我終於明白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裡,我不僅要向心靈手巧的孫卓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沈書煜、關心集體的劉藝靈等好同學學習,也要向平時不聲不語但是也有自己優點的同學學習,比如黃宇通平時雖然一聲不響,但是他卻精通宇宙知識,學習他們的優點。

漸漸的讀論語成為我每天的閱讀習慣。通過讀論語學做人,讓我每天都有收穫,思想每天都有提高,並且讓我明白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爭做一個優秀的少先隊員,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名著《論語》讀後感4

輕輕翻開《論語》,淡雅的書香撲鼻而來,我猶如一位飢渴的少年,沉醉其中。那耐人尋味的“之乎者也”,在不經意間,撫平了我心中的浮躁。

賞讀《論語》,有人從“君子不敏”中,體會到了做人要博學多才;有人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中,領悟到了做事要先行而後說;有人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中,領略了“孝悌”的深意;有人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讀出了興趣是快樂的.源泉。而我讀《論語》,彷彿是在和孔老夫子談心。孔老夫子好似一位老者在時刻教育著我,鞭策著我,讓我不斷成長,讓我不斷優秀。

細細品讀著每一句經典之詞,都好似春風細雨滋潤心田。突然,“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映入了眼簾,多麼耳熟能詳啊!我的內心猛然觸動了一下。是啊,時間過得真快啊,不知不覺我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即將面臨著畢業。可是,回憶過去的五年,我認認真真的學習了嗎?我踏踏實實的做人了嗎?不禁想起,自己上課時喜歡做小動作,喜歡和同桌說話,甚至有時還發呆,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不禁想起,一次次不及格的鮮紅的數字,猶如一張張幻燈片在頭腦中放映起來;不禁想起,和同學們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最後以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而結束。我的臉好燙,回想親愛的老師和可愛的同學們,我好像去擁抱他們,向他們說聲“對不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合上了書本,打開了語文書,心裡暗自發奮:我一定會抓住這最後的光陰,為自己的國小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論語》猶如一杯醇厚香濃的綠茶,只要你細細品味,就會受益終身,就會使你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享受到不一樣的風景,體味到不一樣的心境。

名著《論語》讀後感5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養,在學問上要立志好好研究。“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夠,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絡,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道德修養—“才”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合格,而“德”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可靠。作為教師的我們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品質,對學生有直接教育和影響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長。

讀書學習,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為想要將學生教好的,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大腦做一個小型的電腦,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隨時提取出來。這些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書中汲取。我們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才能塑造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才能夠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知錯即改——作為一名老師,雖然我們都在努力的去關愛、尊重每個學生,可有時犯錯真的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省,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起他們的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名著《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於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捱打。後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侷限某一方面。對於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係,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後面這一句“遊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遊”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名著《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我讀了《論語》之後,《論語》給了我在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啟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開始,我對這句話疑惑不解,但在之後親身體驗過後我就全明白了。學校裡驕陽似火的下午的第一節課上,我們開始學習一首古詩,我們在課堂上用心發言,專心聽講,“叮鈴鈴,叮鈴鈴”下課鈴響了,一節課如流水般風速雷池地過去了,這節課的主要資料我全都學會了。第二天早上,我一踏進教室,就聽到同學們那鏗鏘有力的聲音,看到同學們在朗朗上口的讀著昨日新學的那首古詩,我也加入了同學們的“隊伍”一齊讀了起來,我一讀,就發現了嶄新的知識,這不正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也體會過。一次,遠方家鄉的表妹來我家住了幾天,她和我很聊得來,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從不記恨別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如果學了,然後再按必須的時間去實習它,不是也很高興嗎?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而來,不也很開心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心裡從不怨恨,難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學習方法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寫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養的,還有的論語是寫學習態度的和寫人生哲理的,總之,論語如天上的一顆顆璀璨的繁星一樣多,也像繁星一樣指引著我們人生的道路,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

讀了《論語》,我明白了要溫故知新,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孝敬父母。

名著《論語》讀後感8

以前剛讀《論語》的時候,最喜歡最後一句,前面其他的幾句都忽略掉了。後來漸漸的發現,其實算算看,從“志於學”,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實修養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最後這句,“從心所欲,不逾矩”。

莊子裡有一這樣段:惠施說有個大樹很大,但是什麼用也沒有,說莊子的學說就是這樣,不被世人所容納。莊子說,你有這樣的大樹,“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莊子的文辭非常美,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知道,這段話,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評一樣,大而無用。為什麼這樣說?你看,樹可以找得到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其實嚴格來說,樹都很難找到這樣的環境——人能嗎?誰能離開其他的人獨自生活?誰也不能,就像電影《東方不敗》說得那樣,令狐沖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裡副去?”

嚮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現實的社會又充滿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讓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種法律、風俗、禮數等等,這固然是社會所必須,但確實又讓人感到約束,於是生活中總有許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說的話而不能說,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痛苦吧。

對於這樣的種種有形的無形的規矩,有幾種態度。硬是反抗,是一種,比如像有一句話說“不自由,毋寧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種就是屈從,徹底放棄自我,完全隨順社會。再有一種就是逃避,比如陶淵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隱士。

浩然覺得這幾種態度都不如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這句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嚮往。因為他既成就了內心的自由,又不違背世俗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