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孟子

【熱】《孟子》讀後感

孟子6.61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孟子》讀後感

《孟子》讀後感1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

《孟子》讀後感2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裡,經常因為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後,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仁義治天下,就帶著弟子們去遊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願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麼好處呢?這隻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為什麼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為什麼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讀後感3

認清自己,從告別心靈雞湯開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大概理解為:讀書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書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應該辯證去看待問題,過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這些年,我們翻開手機,隨處可見的網路毒雞湯,好像在隨時告訴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有問題的。

最經常聽到的:別人的女朋友過節都有禮物,而我卻沒有,你就是不愛我了;男朋友發幾千塊獎金,只給自己520元的紅包,你就是不愛我了;如果你愛我,你就要愛我的無理取鬧,否則,就是不愛我。

就因為這些毒雞湯,而忘記對方一直以來對你的好,用所謂毒雞湯的標準,來衡量真心對自己的人,讓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網路毒雞湯中,最後,還到處宣揚對方不愛你。

如果全世界的禮物都要統一發放,這不叫禮物,而是獎品。

也不知從何時起,溫暖人心的心靈雞湯變成了蠱惑人心的毒藥雞湯。

過度的把網路上的毒雞湯,當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實際上你並沒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別人的自我,與你無關。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會有自己的閃光深刻,在閃光深刻來臨之前,一定要保持內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樣的路,要做怎樣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讓自己霧裡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話這樣說:“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過度的執著,往往會產生極端,學會做自己的直尺,因為有度,才有適;有適,才安寧。

《孟子》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瞭解。

孟子名軻,從師於子思,後來,他授經講學,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後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後人稱為“亞聖”。《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並加以闡述和發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見天下的基礎在於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要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太

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麼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麼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麼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以後,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孟子》讀後感5

認清自己,從擺脫虛榮心開始

毀於虛榮心的男女,比毀於愛情的還要多更多。

有人認為,物質的社會,就要用物質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直觀又準確。

一些女孩子為了虛榮,寧願自己吃兩三個月的泡麵,也要買名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她認為的名牌,在真正有錢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費。

也有些男孩子,通過請客吃飯,打腫充胖子,寧願自己花的山窮水盡,在所謂的哥們面前也不能丟了面子,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人為什麼會有虛榮心?

我聽到過一個最真實的答案:虛榮心來源於貪心。人們總是喜歡站在最高處看身邊,可有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站在最高處時,為了僅存的自尊心,用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尊心的心態,這就是虛榮心。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所以,別讓虛榮矇蔽了雙眼;別把別人的眼光當成自己的標準;別把別人的寒暄讚美,當成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別讓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宮中,無法走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為放不下可憐的面子,來做真實的人。因為虛榮心,我們總是被精神上的東西綁架的無法動彈,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當你覺得虛榮很累時,不妨讓自己“素面朝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純真,如此輕鬆。

《孟子》讀後感6

暑假裡,我讀了《窮人》這篇文章,很受感動,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貧寒,她和丈夫靠捕魚維持包括四個孩子在內的艱苦生活。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她突然發現女鄰居因窮困過度而死,只留下兩個孤兒時,經過一番思考,她將那兩個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樸的漁夫也與她不謀而和,決定共同撫養這兩個孩子。

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在當今這個富裕的社會裡,人們往往一切往“錢”看,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靈貧窮。作為一名國小生,祖國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靈富裕。不僅要使自己心靈富裕,更要使人們的心靈都富裕起來。

今年暑假,我來到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那兒。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買菜回來,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邁的老奶奶,不知怎麼的摔倒在地,看錶情老奶奶摔的不輕,在地上痛苦的呻吟,過往的行人,有的駐足觀看猶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談論著,老人為什麼會摔在這兒——我和媽媽急忙走過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詢問老人的電話,聯絡了她的家人。這時,旁邊有人急忙阻攔說:“老人扶不起,電視上經常播放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周圍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我和媽媽沒有理會,不一會兒,老奶奶的家人來了,千言萬語的感謝,並沒有如人們所說的“扶不起”。人們給予我們讚許的目光。我們也給大都市裡的富裕人們豎起了榜樣。

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裡,爸爸媽媽在此打工,物質上,我們是貧窮的,但在心靈上,我們是善良的,美好的,我們更要把這美好的精神發揚光大。

《孟子》讀後感7

最近,在讀讀背背之作業單中,我發現《孟子三章》這篇古文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講了三個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過戰爭來說明無論是人和國家,都需要人去順和。正如文中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統治天下也要順從民心,想要單純用武力統治一個國家,必定是動盪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貴不能淫》,孟子借“妾婦之道”諷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脣鼓舌,曲意順從從諸侯而竊取權勢,從而憤怒的立下了一個“大丈夫”標準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稱為大丈夫。

而最後一篇則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通過列舉中國古代的六位歷史人物:舜、博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例子,說明了人在憂患時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從而闡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這三條人生格言,我一條都沒有做到,此時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與同學搞好關係,從而使自己學習奮發向上!

《孟子》讀後感8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或許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於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湧上來。今天發現,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鍊,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發現,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這些都是養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後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連結,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洩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迴圈。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築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後齊家。

《孟子》讀後感9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麼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於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麼是“仁政”?孟子在書中並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於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亡。”、“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願出於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並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裡,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並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於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讀後感10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後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飢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於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後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聖先賢的智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穫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後的日子裡,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讀後感11

“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題篇”,趙氏之注開篇便點明此篇題旨——存心養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於湖海,內心的守望便是風帆,航向的駛離,都靠著風帆的指引。

心若簡單,乾淨,便得到的是靜怡和穩穩的生;心若嗔念過多,便時常覺以石為飽,那麼你駛向的便是無盡的貪念之海。

我心雖為明鏡,怎奈世間落花太多。修身,最難把控的是內心的慾望、外在的誘惑。有人因富貴放棄德行,有人因德行放棄富貴。也許彼此都認為對方不值得。差別何以如此?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定,修身養性之事,完全取決於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個人能做到表裡如一,不拿腔作勢,就會真正快樂了。一個人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就會有仁有義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投機取巧、放棄原則、不顧名譽的人,是沒有什麼羞恥感的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

死生有命,誰都無法強求於立世百年,我們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尊於自己的內心,確立一個人生目標,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讓人養成警醒、多慮的好習慣。一切太順利的時候,人就疏於思考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存其心,養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對。

我們只是普通人,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人,短短數十載,或許不能做到如何風光於世,流芳百年,但也切莫留下遺臭萬年的印記,我們唯其可做的便是,做一個好朋友,好同事,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忠於內心的自己。

《孟子》讀後感12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裡也足以看出孟子對於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並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託。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於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於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於孟子,我們並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雲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侷限於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讀後感13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裡喜歡說髒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麼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聖書,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聖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祕很多,意思雖然現在不能完全領悟,但感覺這些聖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裡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著我的頭關心我,看看發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裡還有很多經常陪我玩的同學:胡鏸文、姚月、阮俊傑、姚星、遊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聖書,受聖賢教育教誨。我現在已經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聖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聖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後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孟子》讀後感14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我對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於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卻換來了筆直的幹。它成了人類的保衛者,正直,質樸的象徵。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裡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在籠子裡,盤子裡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讚,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去選擇,我們要敢於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境,善於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願成為仙人球、白楊,更願做那隻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後感15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聖”之稱。

課餘時間我閱讀了孟子一文。

讀後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為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裡,我也為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為他的刻苦,努力,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傑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給我的父母,不能讓父母的血汗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