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孟子

孟子的讀後感

孟子2.7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孟子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孟子的讀後感

孟子的讀後感1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彙編《孟子》中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為孟子經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援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援。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裡,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孟子的讀後感2

孟子是亞聖,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傑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後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並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而發,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實現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於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遊列國,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並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啊!傅佩榮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由不斷的努力奮鬥,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而發,但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環境,不可忽視環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係的'網路中才能得以實現。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於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孟子的豁達。孟子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而不得志,沒有機會來實現自己的"仁政"思想,但卻非常自信灑脫。孟子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所以孟子的快樂來自於自信。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所以孟子的快樂也來自於"強恕""求仁"的向善之心,做一個真誠的人,生命的快樂根源在內不在外。因此,當我們反省內心,發現自己誠懇,可以對得起自己,那便是無比的快樂了。有機會我也看一下老祖宗的東西博大精深,要好好學呀~呵呵,這本書我還沒開始看了

現在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感興趣中。落落,這本書寫的很好,有時間看看吧。作者是傅佩榮不錯,頂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