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孟子

《孟子》讀後感【熱門】

孟子5.43K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孟子》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讀後感【熱門】

《孟子》讀後感1

這幾天一直在拜讀《孟子》。這本記載著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語錄的書籍,仔仔細細的閱讀著其中的每一個字,壓抑著強烈的好奇心不去參閱附帶的白話翻譯,殫精竭力的吮吸著原汁原味的古文風采,腦海中逐漸清晰的浮現出一幅極美的畫面,恍惚之中彷彿看見一位白鬚飄飄的長者站在歷史的長河之畔,娓娓道來字字真言。

頗感意外的是書中的條條道義竟然與時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這幾本書原來打算在半年前就買下來,可是當時身邊的`一位長者對我說:“不要不務正業,你現在最需要看的書應該是《工程力學》,在你這個年齡閱讀這些古書仍然屬於玩物喪志。”

當時只好嚥下口水離去。前些日委實經不住誘惑,碎銀購下,寄於案頭,呵護備至。注視著那精美排版的書籍,彷彿是深邃不止的歷史海洋,透過她們,看見的是兩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開、兵荒馬亂卻百家爭鳴的火熱畫卷,霎那間所有的高樓大廈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棧橋、群獸,碧藍無染的無垠蒼天,童謠、民歌……誰還敢說沒有“時間機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孟子,為中華文化開啟了銜冠“亞聖”的新篇章。讀之,品之,悅然明朗於心。

《孟子》讀後感2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於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德,君子不器。出發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定,保持社會現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文章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巨集,說理性強。孟子文章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聖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聖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來源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仁者無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性善論”是孟子的“仁政”學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遊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願,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心性的涵養。

《孟子》讀後感3

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講了孟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我喜歡讀這本書。

孟子的學習歷程是這樣的:孟子3歲喪父,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視兒子的學習,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孟子很貪玩,孟家旁邊有一塊墓地孟子和夥伴們經常模仿出殯。孟子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讓兒子像他父親一樣有出息。為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遷到城裡,但孟子和夥伴也經常模仿賣貨的、打鐵的、殺豬的。於是孟母有把家遷到學宮附近。學宮是讀書勝地,許多人在那裡學習。孟子初送到學宮,還很用功,不久,孟子又開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課,他突然想起村東湖中的天鵝,想射一隻來玩玩,於是再也坐不下了。於是趁老師不注意,溜了出去。母親知道後把辛苦織的布剪斷。孟子見了母親割斷的布,恍然大悟。於是孟子開始好好學習,最後成了一位大學者。

孟子雖然很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徹大悟這種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

《孟子》讀後感4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查;放飯流飲,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提到,作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卻要求其他晚輩守孝,責備他們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飯禮儀,卻關注別人啃骨頭時牙齒是否會掉;這就是所謂的不識時務,人不清楚自己,卻又去關心其他不相關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為管理人員的我們,有時候也在犯類似的錯誤,對於沒有做好的工作,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質問下屬為什麼沒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動,這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錯誤,卻又去要求別人。古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現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問題,更有利於我們找到工作沒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為以後的工作找到正確的方向或方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思考,謀定而後動,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過失,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不足和過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該種狀況的主客觀原因,刨根問底,才能真正做到讓失敗或過失成為通往成功的臺階。

《孟子》讀後感5

暑假裡,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孟子的故鄉—鄒城。在書店裡我買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裡面講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無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媽媽》的故事: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沒關係,老是讓爸爸媽媽吃野菜他們的身體會受不了,為了讓爸爸媽媽吃到米,他就去很遠的地方去買,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他始終堅持自己去買米。夏天,烈日炎炎,他從不停下來歇一會,只為了早點回家給爸爸媽媽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裡不讓雨淋著。後來,子路在衛國當官後過著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我也要向子路學習,好好學習,長大後好好孝順父母。

《孟子》讀後感6

看完《論語》、《莊子》和《孟子》後,就想看一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的其他“子”,因為《孟子》倡導人之初性本善,後來因為環境等影響,有的人變惡了,人的性善就像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一樣;而《荀子》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需要教師的教導,以禮儀約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網上買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對比著學習。網上根據我的閱讀習慣向我推薦了《墨子》和《韓非子》,我也一併買下。讀了《荀子》和《墨子》後,我發現自己的觀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原來從內心我是更認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長、滔滔不絕,可能是認為性本惡的原因,自己也充滿了涙氣,將墨子和孟子批得一無是處,其過分強調“禮”的重要與我的認識也有偏差,我更趨同孟子的“仁”更重要。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讀了之後發現其文風簡捷,說理深刻,其崇尚節儉也不像荀子批評的那麼過分,節葬等主要思想與我的觀點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實踐也是我喜愛的,所以,變成了《墨子》的支援和擁護者,難怪《呂氏春秋》中記載,當時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幾乎一樣多,盛極一時,也是曾經輝煌過的,可惜後來工科不被重視,黑暗了20xx多年,現在又重新迎來光明瞭。

《孟子》讀後感7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三字經中家喻戶曉的兩句話,我知道孟子就是從三字經開始的。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由於他將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光大,後世將他和孔子合稱“孔孟”,尊稱其為“亞聖”。

孟子名軻,鄒國人。通過學習,孟子認為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最偉大的人。他學習、繼承孔子的學說,併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情況,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他說人生來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惡之心生出義,恭敬之心生出禮,是非之心生出智,這四種心是人類區別禽獸的本性。並認為“仁、義最重要”。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詞句,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則何如?、仁者無敵、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等。在我津津有味地讀故事的同時向我灌輸了儒家的為人處世的原則。真是既讀了書有增長了知識,正如爺爺所說的那樣“一本好書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讓我沉醉”。對我而言,一本好書就像一位受益匪淺的良師益友,讓我敬重。

《孟子》讀後感8

讀了《孟子》之後,我明白人生的一些哲理,收穫了為人處事的方法,感到自己明白了許多道理。

這本書主要講了孟子在學習與傳承孔子的孺家思想時說出的、做出的一些富有哲理、真摯的語言與行動。書中一個個小故事不但給人們帶來道理,同時還反映了當年諸侯之間相互爭鬥的黑暗官場,體現了當時人民對光明,對公正的`的嚮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一十個小故事,讀完後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拿“反省”來說吧,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我愛人,人卻不親近我,我治理人卻不能把人治理好,我就應該反省一下我的仁愛與智慧,我敬禮人,人卻不回敬我,我就應該反省自己的敬意有沒有問題。大凡做事不能得到對方應有的反應,就應該在自己的身上反省,等到自己的身心順應了那天下的人,自然都歸服你了”。結合生活實際,我對這個小故事理解是這樣的:《詩經》上曾經說過:“常常思念行為是否合於天理,自已去追求那圓滿的幸福。”人與人相處,就像是照鏡子,你對鏡子笑鏡子中人也對你笑。

讀了這本書我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的盛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追尋孺家之美,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孟子》讀後感9

對於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這兩個問題,古今學者、文豪、哲學家皆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孟子與他的思想便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閃亮的金星。

短文一開頭,簡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證明人和是國家安邦,民族和諧,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這反映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思想。無民,何以有君?這種思想在《趙威後問齊使》中也有所體現。其實,第一章真正是在藉助戰爭來認證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開篇運用六個排比,通過舉出古代賢人志士的`事實,體現出他們雖然出身平凡卑賤,但經過異於常人的艱苦磨練之後,終於成就了不平凡的責任,通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恆能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與色,發於聲而後喻。這上文的基礎上,智者用通過正反兩面進一步論證出遭受磨難的好處,最終得到本文的論點。

我認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個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國家民眾的關係便是國家生存需要各種民眾維持,而富強則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讀後感10

當我津津有味地讀完《國學》時,媽媽看我對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就給我買了經典國學系列書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認真地讀起來。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為人恭儉,不侮奪人;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過則改之……

在《孟子》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車胤囊螢”。

車胤從小就聰明好學,非常喜歡讀書,經常捧著書在書桌前如痴如醉地看,周圍人對他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晚上看不了書,心裡很是苦惱。有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裡回憶著白天讀書的內容,忽然發現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頓時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找了一條很薄的手絹,把抓來的螢火蟲放了進去,然後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認真的讀書。

用這樣的辦法,他讀了很多書,長大後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雖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一定要像車胤一樣刻苦學習,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孟子》讀後感11

孟子讀後感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麼臥薪嚐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

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後感12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做事的好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今天,我在我們所學的《經典誦讀》裡讀了《孟子》。

首先,我覺得《孟子》經典之處在於他有膽量說出來。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決之志,拔邪樹正,高行歷辭。”短短几句說明了孟子敢說敢當的'氣度。在《梁惠王》裡,講了孟子對國王的教導,使得國王暗自佩服“寡人願安承教”。

其次,我覺得孟子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比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塊五畝的地,養的有蠶,種的有桑樹,堅持下去,到五十歲的時候就有衣服穿了,因為蠶吃桑葉,蠶長大以後可以吐絲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個人如果做一件事堅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讀《孟子》使我受益無窮。我也要像孟子一樣,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孟子》讀後感13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後結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為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為別的',只為實現其人之為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註》說得好,君子不言利並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麼堅決,是因為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可用聖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節。

《孟子》讀後感14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為政理想概括為:為政一處,造福一方;為政一時,澤被千秋;為政以仁,民眾拱之如日月;為政以利,民眾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為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為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為他所用;視己為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裡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為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裡曰府首甘為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為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偽。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為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為人為獸,自可定論。

《孟子》讀後感15

他的思想有如下幾點;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著名論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人心向善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特徵,好比植物向陽而生都是一個道理。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