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實用工具 > 蒙學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9篇

蒙學2.9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9篇

《弟子規》讀後感1

這幾天一放學,我就急匆匆地趕回家。你可能會想:“莫非她是有急事不成?”——“NO!”我是趕著回家看爸爸前不久送給我的《弟子規》!那是幾個星期前的事了。我在家中上網,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弟子規》的書,我想這本書的名字挺怪的:這“弟子”指的是什麼呢?那“規”又是指什麼呢?“規範”嗎?一連串的好奇心驅使我把它買下來。可我沒這麼多錢!怎麼辦?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沒想到爸爸不假思索地答應了。但是爸爸給我提了一個條件——要我對照自己平時的行為閱讀這本書。哈!這還不容易!我平時在學校是尖子生,在家裡是大人誇的好孩子,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缺點的。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乾淨,几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的房間永遠不會和書中所說的有相交點——我的房間裡亂七八糟的,地上一塊橡皮,床上一個文具盒,桌子上又胡亂地攪和著幾本書。要讓我的房間做到“窗明几淨”,簡直是天方夜譚!

《弟子規》中還說:“列典籍,有定處,看完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雖然學習不錯,可偏偏和書“作對”。你只要翻開我的語文書,就會發現一些“不堪入目”的字跡映入眼簾。各式各樣的抄寫本也難逃“此劫”。有的被我打上了草稿;有的被我用來畫上了不三不四的畫;還有的就是被我撕下當摺紙了。一本新書用不了多久就會在我的手下變成“爛書渣”。別人向我借作文書我也拿不出手——因為作文書上滿是我“琳琅滿目”的“草書”!

《弟子規》中還有一條使我更加慚愧:“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我吃東西可是出了名的`挑:什麼冬瓜呀、白菜呀、蘿蔔呀、茄子呀,我從不入口。任憑媽媽怎麼說,我就是不吃,最後惹得媽媽拿著雞毛撣子在我後面“窮追不捨”。但是,一碰到大魚大肉,我就暴飲暴食,到頭來受罪的還是我的肚子。想起來還真後悔,現在我已經改變了食譜,葷素相容,這樣不僅讓我口感豐富,還使我營養搭配均衡,我的身體也慢慢地棒了起來,如此好事何樂不為呢?

漸漸地,我反覆讀了《弟子規》,感觸頗深。其中許多警句我都能脫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常能給我的言行舉止敲響了警鐘,並時時督促我用規做事,用規做人。《弟子規》不但使我改掉了學習和生活上的許多不良習慣,他還將成為我一生的座右銘。

《弟子規》讀後感2

每天清晨,撒滿光輝而顯得生機一片的校園裡,伴著悠揚的音樂,便會傳來朗朗的誦讀之聲,整齊而又洪亮。同學們在讀什麼呢?哦,原來是我們第三實驗國小人人都在誦讀的《弟子規》。

《弟子規》為孔子編著。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學習《弟子規》(雖然他們早已當客成名)?不計其數。就連權力至上的皇帝也對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腳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經常採納下屬的正確勸諫,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己過失的一面鏡子。因為“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唐太宗對臣下的意見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這在中國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正可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時讓我們懂得“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弟子規》教育人們首要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言語講信用。每時每刻對眾人都得有愛心,向每個人學習,有仁德情懷。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夠的.地方,記得那一次……我剛熟背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就被爸爸叫去吃飯。我一邊嗯嗯呀呀地答應著,一邊慢悠悠地走出房間,然後慢騰騰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會兒才到餐桌,還東張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不覺間,當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碗了多了好多菜:紅蘿蔔、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飯也壓得喘不過氣來,簡直就是喧賓奪主嘛,我滿臉不高興,不由自主把碗裡的菜統統夾回盤子裡。爸爸此時又開始了他的說教:“吃不能只是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這些菜富含維生素……”我最怕聽爸爸的“經書”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歸原碗”,皺著眉頭勉強“一掃而光”。可是,一旦有機會在串串香面前,我卻是表現得那樣“貪婪”,一連可以挑十幾串,狼吞虎嚥地吧唧吧唧嚼得歡。因為這樣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況爸爸媽媽是絕對不會讓我碰觸的,可我就是嘴饞,怎會不把握機會狠狠地一飽口福呢?現在你該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高卻長得瘦的緣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別是對吃水果,從來都不主動,最讓爸爸媽媽頭疼。我可是在媽媽使出渾身解數後才開始慢慢喜歡上香蕉、草莓、奇異果、橙子、甘蔗的呢。“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相信在《弟子規》的不斷感化下,在爸爸媽媽老師等長輩們的關懷教導下,我一定也會對最近被評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蘋果情有獨鍾的,對富含維生素A、B、C的青菜來者不拒的,因為它——《弟子規》乃是我成長之路的良師益友也!

《弟子規》讀後感3

同學們肯定都知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們知道《弟子規》嗎?它全文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樸實無華、壓韻順口的語言講述了我國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規範。我特喜歡!

《弟子規》裡有“入則孝”、“兄弟睦”、“出則悌”、“信為先”等篇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訴我們,看到別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學習,馬上下決心,立志要趕上他;即使相差很遠,也要立下一個長遠的規劃,逐漸趕上去。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見賢思齊”。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從小就學舞蹈,由於個兒小,練基本功特別費勁,老是比別的同學“慢半拍”。別的同學在學“倒立”了,我還不會“下腰”;別的同學已能筆直地跨“一”字了,我還在用力壓腿……最讓我頭疼的是那個“側手翻”了。我生性膽小,兩手著地後右腿不敢蹬地騰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樣跳過去。見到同學們一個個翻得像模像樣,那樣的輕鬆,那樣的漂亮,那樣的“賢”,我既羨慕又著急。怎麼辦呢?“思齊”唄!向老師請教,向同學們學習,非趕上他們不可。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去玩了,我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師面前說:“王老師,我想學好側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嗎?”“好呀!老師再給你講講動作要領。”王老師滿面笑容地說。老師耐心地把整個動作分解開,一點點讓我領會,還叫來一位做得好的同學示範。就這樣,我終有所悟,重新練習。一遍,二遍,三遍……當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時,我已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個側手翻了。我十分高興,堅定了學好側手翻這個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強的動作的.信心,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課間休息結束、同學們圍過來的時候,我終於能穩穩地蹬、踢、撐、翻,表演似的來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話說得好,我們確實應當見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遇到眾多的“高山”,一定會看到特好的“景行”。我們一定要“仰之”,“行之”,“見賢”而“思齊”。這樣,我們才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功。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為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裡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為國家棟梁。

學習《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讀《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著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羊跪乳,鴉反哺,為人子女理當“孝”字為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著家庭的負擔,每日裡,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為兒女,每天惦記著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應該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今天必須努力去做的。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這樣父母一定會非常感動,那也就能報答父母恩情的萬分之一了。

《弟子規》讀後感5

在暑假裡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要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講信用。以前媽媽說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暑假裡我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書桌。弟子規使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裡有這麼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在書中的解釋是說:借了別人的東西,應當及時歸還。如果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痛快的借給別人,不要小氣。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問同桌借。她卻說::“不借!這是媽媽買給我的,可好寫了,我怕你會弄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沒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終於幫我買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圖案的水性筆,我可喜歡了,於是心想:要是同桌來借筆,我堅決不借!哼!誰叫她先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字課,我拿出筆來,故意慢慢地寫,想象著同桌會怎樣來借筆。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卻感覺身後有人拿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對我說:“我筆沒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來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我這隻水性筆那麼漂亮,萬一他弄壞怎麼辦?

這可是我求了媽媽好久才買的呀。本來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現在卻要借給其他人。借還是不借呢?猶豫中,同桌卻說話了:“他不會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這時才發現同桌說的話有點對,一支新的筆,誰不愛?還真有點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給他,不就像我昨天沒借到筆那樣難受了嗎?哼!我才不像你這麼小氣呢!

想著,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叮囑他:“要小心用啊。”他點點頭,充滿感激的說:“謝謝你!”從此,不管誰問我借東西,我都會借,因為我體會到了借不到東西時難受的心情。通過這件事我感悟到,問別人借東西時,如果別人不借,不要埋怨他們,或許他們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的,可能下次我們再問別人東西別人就不借給我們了。如果沒有也明白告訴他,好讓他再問別人借。就像老師說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弟子規》讀後感6

中國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為一個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的稱號一直是中國獨有的標誌,而其中《弟子規》作為一本傳世經典,不僅僅影響著古人,同時也影響著現代人;它不僅僅是一本啟蒙讀物,同時也是所有人規範行為的經典讀本。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包含眾多深刻理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信”。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懶為首”,“孝”乃是我們為人子女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髮達,文明的高度進步。這些似乎正在悄悄地發生著一些變化。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弟子規》中講孝的。但是,縱觀大千世界,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就說我自己吧!“翊嘉,幫媽媽把垃圾拿出去倒了!”“啊?哦!”過了五分鐘,我才去倒了垃圾。這時,媽媽便對我笑了笑。再看,我晚自習回到家,洗完澡,便對媽媽說:“媽,你去幫我把杯子的水換了吧!我要吃藥了!”媽媽則立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馬上去給我倒水了,當媽媽回來時,我卻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把這當做了媽媽本來就該要做的事似的。現在想來,還真是愧疚啊!王祥都能臥冰求鯉,閔損也能勸和,我們卻連倒個垃圾也拖拉,真是慚愧啊!在我們真應該把這句話改成“子女呼,應勿緩;子女命,行勿懶”啊!唯有“孝”才能報答我們對父母的感恩,應時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多多幫助親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無信則不立”、“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講誠信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失去了“信”,那人生必定會有缺憾!宋慶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她在小的時候,就知道不能失信於人。從小具有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終成一代偉人,深受人們愛戴。所以,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如一個失信於人還不知自責的人,只會被別人鄙視。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事。這本傳世經典,還在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的人。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人。

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影響名人一生的名言——“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自己在行善!”

《弟子規》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國家也有夢想,“中國夢”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美好的未來。隨著年代的發展,夢想或許會成為現實,或許會永遠是個泡影。我覺得“中國夢”不應該只是空洞的豪言壯語,它需要我們億萬人民群眾腳踏實地的努力,也需要規矩方圓。《弟子規》雖然只有區區一千字,但卻概括出了我們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學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應有的禮儀規範和道德要求。現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規,共圓中國夢”,任何好的習慣都要從小做起,我們學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有大的作為,先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為舉止――“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初讀這裡,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臥如此簡單的'事竟然會出現在一本經典著作中。但合上書思索片刻,當年中國人在外國店搖搖晃晃地坐著,遭到外國人頗有微詞地評論之事從我腦裡劃過。同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我一回到家總是一屁股歪在沙發上半靠半倚,只想著舒服了,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不合禮儀規範的。去春遊時,我和小夥伴把展覽館的門檻當體育場的跳高墊不斷跳躍,“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雖是簡單的道理,可哪一樣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沒有這樣一點規矩的話,我們這個國家還怎麼稱得上是禮儀之邦呢!

沒有一個人能遺世而獨立的,交友處事也是人生的要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教導我們不為一時的名譽而樂,是要擔心能夠稱得上,積極地完善自己向這個榮譽靠攏。聽到自己的過錯,要帶著樂觀的心態去改正,才能有益友親近。而我平時最怕、最憎恨的是別人發現我的短處,又常常為一個榮譽樂個不停,這樣,怎麼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們的社會,新聞中總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驕傲自大的行為:公交車上佔三個座位睡覺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產的人百出。“公民素質”大合唱已經開展了許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煩意亂,但問題依然嚴重。“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講誠信,又哪來那麼多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呢?究其根源,我們的“規”基本上還停留在紙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誦中。現在,為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要讓“規”種植進人們的心裡,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讓它成為一盞指引我們共築中國夢的明燈。

《弟子規》讀後感8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新發了一張《弟子規》,在我們的老師的教導下,我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弟子”也有“規”。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隻蝨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這就是我的讀後感。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要以它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是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沽,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才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能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們己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柏",該學的學,不該學的不學。

這些道理對我們來說是終身受益的,我們都要時時刻刻地用它來鞭策自己,從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