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精選9篇)

引導語: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精選9篇)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1

誰現在還會讀唐詩?想一想,心裡有些吃驚,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學生和牙牙學語的孩童。這當然也是現實的需要,它實在不能帶來什麼經濟效益。當下顯然不是一個讀詩的時代。讀詩既沒有時間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環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需要一些詩歌的味道。比如,當有一天面對青山碧水時,我們往往興奮起來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達點什麼,卻似乎只能在“啊啊”聲中悻悻地放下手臂。當我們在觥籌交錯之間,想文雅一下生活時,卻只能詞不達意地說著各種說辭或各類段子,請對方下酒。第一個場景很靜美,第二個場景很熱鬧,詩似乎都不能與之相融。但在唐代,詩充盈於生活的各種場景,那時的詩人面對美景可以吟誦抒發,面對美酒可以高唱豪飲。

這麼說,你會說,那是在唐代呀,現在怎麼可以!唐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蔣勳說,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但我們對那樣的露營豈能無動於衷?唐朝是一次短暫的出走,唐詩裡的燦爛與華美讓我們感動和嫉妒。我們期望“夢迴唐朝”。那麼,怎麼回去?

蔣勳告訴我們,要讀點唐詩。因為,唐詩是一粒珍珠,值得我們關注和珍惜。蔣勳說,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學實驗,這些實驗是在為一個大時代的到來做準備,準備文字,準備聲音,準備詩的韻律與結構,這個過程就是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唐代是詩的盛世,經過幾百年“水到渠成”的積累準備,唐詩綻放出燦爛與華美的氣質,那麼多詩人像彼此有約定一樣同時誕生,欣然相攜著來赴詩的盛會。

蔣勳是怎麼來讀唐詩的呢?他先講“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場精彩的戲,那麼多詩人才能在這個舞臺上留下自己的傳奇,並共同奏響一部空前絕後的交響樂。蔣勳講的第一首詩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這首詩裡,他認為應將題目中的五個漢字分解開來,即春天不必用來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離去。在分析了每句詩的含義後,蔣勳說,這首詩從“用字、用句到哲學思想與文字的華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這其實不是張若虛個人才氣的表現,而是時代的水到渠成。沒有魏晉時期的清談,沒有“四六駢文”的練習,就不會產生擁有這樣胸懷與氣度的詩人,也不會產生具有如此明顯宇宙意識的“孤篇”鉅製。

宇宙意識在唐代被詩人們凸顯出來,因此唐詩展現出巨集大的格局。這是因為,唐代的詩人總是在跟月亮、太陽、山川對話,他們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間中。也因此,他們才會吟誦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獨空運,描繪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浩茫蒼涼,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問……

在蔣勳的唐詩講解中,他多次提到“農業倫理”,並不斷說唐代如何衝破農業倫理。什麼是農業倫理?簡單地說,就是日常的生活規矩,應該怎麼著,不該怎麼著。唐代是出走的露營,不怎麼遵循這個倫理。與“農業倫理”對應的,似乎是出走與清狂。在唐代,它顯現為“貴遊文學”,繼承著南朝王謝子弟的傳統,顯示出豪華、奢侈的風尚,對青春、豪氣、揮霍等等進行直接的歌頌。這也構成了唐詩的主體精神。王維的《洛陽女兒行》、李白的《將進酒》都有對揮霍無度的歌頌。

在講到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時,蔣勳談到,“在中國的整個思想極度成熟,文學達到登峰的時刻,李白體現了老莊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體現了孔孟哲學的最高完成”,兩人同時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詩歌高峰,李白是詩仙,才氣橫溢,不遵守人間的規則;杜甫是詩聖,在群體的生活中進行自我錘鍊,承擔起知識分子對家國的使命與責任。蔣勳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兩個部分:像李白一樣對個體生命完成的追尋,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樣回到塵世間,對最卑微的生命充滿同情與悲憫。我們一千多年來對兩人優劣的討論,是一個很大的精神浪費,因為文學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讓之開闊。

唐朝的詩人除過具有宇宙意識,反抗農業倫理外,還具有深沉的擔當意識。這之間大概有一個過程,先是有巨集大的氣象,指天問地,高歌豪飲;但等到“漁陽鼙鼓動地來”,平靜的繁華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詩人開始記錄社會底層被政策體制壓迫的苦難狀態。杜甫在顛沛流離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長安水邊的麗人(《麗人行》),開始關注兵車(《兵車行》),描繪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埋怨秋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學帶來的壓力,留著整個歷史當中,變成一種良心。

杜甫介入現實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繼承起來。他們這些知識分子出於一種自覺,發起古文運動,希望文學能夠走向非常淺白的道路,與社會改革結合起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對“文以載道”反感,覺得裡面是八股教條,但成年後,會逐漸覺得這種反省和批判的動人。白居易認為文學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如果不寫出“生民病”,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自覺,要面臨巨大的壓力,但他們還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為重要的社會批判力量。所以,寫了“花非花,霧非霧”白居易不再去寫《琵琶行》與《長恨歌》,而是努力關注新豐折臂翁、白頭宮女等等,去記錄和揭開底層弱勢群體的災難、孤獨與苦寂。

對於李商隱的詩歌,蔣勳將之置入晚唐的整個氛圍中去分析。他說,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傳奇,武則天、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也都成了傳奇,李商隱時代只能是對唐代華麗的追憶,李商隱大量的無題詩充滿了幻滅與眷戀的糾纏。蔣勳將這類文學定之為“頹廢文學”,反映出繁華後的反省與沉思。而讀李商隱的詩,主要是體味晚唐這種在繁華過後慢慢暗淡下去的氣息,而不是通過論文去分析其中的種種折射。“畫面本身只有一個內容,任何人將自己投射進去,其實都可能是錯的”。

中文系白衣飄飄的時代雖是明日黃花,牙牙學語的孩童卻是生生不息。喧囂紅塵無法映出唐詩的色彩與價值,但我們的生活之中卻不能沒有唐詩的氣息。遠離唐詩,是因為我們要面對現實的無奈;親近唐詩,是因為我們需要安靜地面對內心。出入唐詩,我們的身心才可能更趨平衡、更趨健康。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2

《蔣勳說唐詩》其實一本演講實錄,是蔣勳演講、別人整理的。共分十講,著重介紹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五位詩人的作品,選作充分體現了蔣勳個人的審美情趣。比如他選講了《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但我覺得這首不如《夢遊天姥吟留別》。

蔣勳自稱是“大眾美學教育”者,所以這本書是給大眾看的,相對淺顯,有點像《百家講壇》,力求讓聽眾聽懂,同時又要給人以美的體驗,講解的詞語非常華麗、華美,力求給聽眾以唯美的體驗和感覺。

這本書有相當大的篇幅是逐句講解,可以說這部分對我啟發不大,但下面幾個觀點或心得於我而言是新的,讀畢讓我覺得值得一記:

一是這段話:“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裡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相對其他朝代的沉悶、壓抑、循規蹈矩,唐朝顯得是那樣的張揚、活躍、跳脫,唐詩裡盪漾著一種強勁的生命力,每當你消沉、抑鬱,讀一讀唐詩,就會給自己的精神補補鈣,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給我們的都是鮮活的記憶。

二是關於王維詩歌風格的不同體現。以前我讀王維的詩,心底會隱隱覺得奇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這些詩句相互之間太矛盾,風格差異過大,不像同一個人,但也僅僅是覺得奇怪而已,從未去思索,從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蔣勳的文字,終於解開心底的疑慮,蔣勳用反覆的對比,讓我們看到王維的心路:曾經年少,恣意張揚;曾經出塞,眼界開闊;曾經高官,看盡繁華;曾經入獄,受盡折磨;終於避世,勘破人生。瞭解了這些,再讀王維,才能理解詩句背後的意義,才能讀懂詩中對映的心語。

三是蔣勳讀詩的經驗:“《春江花月夜》讓我賺了挺多錢,因為爸爸說你背一句,我給你一塊錢,所以就把這首詩背熟了,後來又很喜歡用毛筆寫,所以對於這首詩我有背誦的經驗、記憶的經驗、手抄的經驗。詩跟小說不同,文字非常精簡,你去閱讀的時候,又去抄寫,與純然閱讀印刷出來的詩,感覺有一點不同。…………如果你手抄過這首詩,與這首詩的情感,會有一點點不一樣。”

我讀詩,背的多,會反覆背,寫的少,偶爾開會時無聊,在紙上默寫一下。看了蔣勳的說法,覺得非常有道理,寫過之後,你對詩的感情和理解會更進一步,就像談戀愛,本來只是互相聊天,後來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擁抱了,一下子覺得親密起來。

四是對兒童詩歌教育的一點想法。蔣勳的原話不是針對兒童讀詩的:“我希望這首詩可以是被忘掉的東西,有一天把它忘得乾乾淨淨了,也許在某一個月圓之夜,在某一個角落,忽然一個句子跑出來,那個時候才是這首詩影響最大的時候。”“好的詩不是專業研究的物件,好的詩是活在口邊的',它常常被人脫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剎那的狀態和體驗。”“希望大家讀過這首詩,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會回來。它會變成你生命的一個部分,躲在角落裡,忽然就告訴你“江天一色無纖塵”,也許在希臘,也許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麼樣的時刻等著你”。

蔣勳的這些話可以說道出了讀詩背詩的真諦所在,不是為了考試得高分、不是為了炫耀記憶力有多好,全是為了某個時刻,脫口而出,哦,這句詩用來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麼的貼切。

我10年去四川,車行走在盤山道上,心中有特別多的感慨,那時候覺得我要是會背《蜀道難》該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覺得太拗口懶得背。後來讀到“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覺得我要是早知道這兩句詩,過二郎山的時候吟誦一下該多麼有意境啊!

我小時候挺喜歡背詩,但那時候我媽媽還要求我把後面的解釋也背下來,解釋太長了,常常有好幾頁,背了幾篇實在背不動就把書藏起來了,就這樣錯過了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又偏愛唐詩,不喜宋詞,最近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詞中滋味,雖然現在也堅持背誦,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會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幾天沒複習,記憶就成殘片了。

我有個同學兒子三歲多,聽其他同學說已經會背《唐詩三百首》了,被稱為神童。我覺得我媽媽和我同學的做法都有點極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詩的,但不要急,慢慢來。不用理解詩的意思,會背就好,音對別讀錯別字就好,總有一天他會明白這首詩到底寫的啥。不要操之過急,一下子背幾百首,如果不能反覆練習回憶,也是會忘掉的。每週能背一首就好,讀高中前能會背五百首,這一生就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循序漸進,一首一首地背,讓背詩成為一種習慣,讓背的詩成為骨子裡的深刻記憶,將來有一天當週圍情境與某句詩契合時,能夠脫口而出,得到心靈上的喜悅和慰藉,孩子會特別感謝你。

總之,《蔣勳說唐詩》這本書,深入淺出、清新華麗、小有啟發、值得一讀。但我們時間寶貴,要讀的書還有很多,所以——讀一遍就好。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3

唐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像是一粒鑲嵌在文學史上的明珠,使人無法忽視它的潤澤閃耀。還記得從小接觸到的第一首詩,便是翻開課本以後的“鵝 鵝 鵝,曲項向天歌”之句。我想,上過這麼多年學之後,誰心裡又會不記得幾句膾炙人口的詩呢?近日因為興趣又重讀了手邊的這本古典詩詞書。《蔣勳說唐詩》盡以唐朝詩歌為題,從初唐品評至晚唐,歷數幾位深具代表性的詩人和詩篇,並以作者的美學眼光和學識修養做了闡釋。就跟隨著書中的腳步,感受這大唐盛世孕育出的詩中上品吧……

開啟書頁就可看到單在詩人王維一人的身上便兼具兩種氣質。取過進士,晉過高官的他有“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意氣風發;以及後來晚年隱居山林“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從容。

詩人李白一生以遊俠精神仗劍天涯,寫下大量詩篇,以他的天馬行空讓人學會放下一些事。心情鬱悶不得志時不妨讀讀他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苦短,不過匆匆數十載,更要放開懷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為什麼要把時光浪費在不美好的事情上呢?既然時間有了緊迫性,就好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苦中一點甜吧。

而詩人杜甫與白居易詩中飽含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感召人們能夠拾起一片心。即便到了現代社會,我們生活的周圍仍有弱勢群體的存在。《石壕吏》、《兵車行》、《賣炭翁》等詩篇描繪出的戰亂困苦、民不聊生至今讀來揪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大愛情懷在千古之下,仍提醒我們,在自身溫飽的狀態下也不要忘了這世界上仍有許多人還掙扎在貧困線上。無論到了什麼時候,人都應該有同情心、同理心,此時就更該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勤儉節約不忘本,惜一飯一蔬。

到了晚唐的李商隱,詩作哀豔濃麗,卻是往內收的,集中式的關注自身。“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句句只以自身出發抒寫私情,而他這樣私人化的生命經驗卻能讓讀者覺得字字句句也在寫自己,曾幾何時,我們都許在面對一地風景時感慨或悵然若失,失意於時光流逝或努力地為生活尋找一點小快樂,誰都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片刻,也就特別容易引起共鳴。

唐詩發展漸變的過程就像是人的一生,從少壯到中年到遲暮,從慷慨激昂到憂國憂民再到惋惜哀傷。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唐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人生經驗。最終,唐詩中所有的情感都匯聚一處就是人情,體會邊塞田園的碰撞,兼收幷蓄的包容,李杜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微注小窗明”的點點欣喜。

雖然我們處在一個詩歌失落了的時代,但詩情畫意卻也烙印在國人心中,在現代社會高樓林立水泥磚瓦的包圍之下,讀一讀唐詩就如放飛心裡的風箏,在朗朗上口、合轍押韻的吟誦中尋到一種心靈的依歸。最後,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讀完這本書,就走出去忘掉,讓詩魂融入血液。有一日,不拘你在哪裡,祖國或異鄉,看到那樣的情景,便不自覺的明白了什麼是“江天一色無纖塵”,什麼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擁有這一晚春江花月夜。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4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種子——一粒詩的種子。後來,經過一千多年地汲取營養,努力成長,終於開花。

這朵花,叫唐詩!唐代是詩的盛世,也是詩作成就的巔峰。

去年暑假,我讀了《蔣勳說宋詞》,今年暑假,我看了《蔣勳說唐詩》。讓我觸控到了安靜的王維、狂傲的李白、樸實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愛李白,頗與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志同道合呢。

吾愛李,愛他的大膽創作,愛他的孤獨。李詩中無不透露著他那種驕傲的孤獨。

李白,他大膽創作。如《蜀道難》開頭三字:噫籲嚱!據說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啊啊啊!我見過用一個啊,用兩個啊,就是沒見過連用三個啊的。我想李清照連用六七個疊詞,該是李白三個的延續吧,李白好一個開創先鋒。

李白,我認為他也很孤獨。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莊思想,多時,他的夥伴只有大自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千古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麼大,讀著他的詩,我有一點悵惘,也帶一絲虛無。暑假中,我也常常會關上門呆個半天,只在媽媽叫我吃飯時,我才打開房門與外界接觸。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爸媽強烈的不滿,但是,我卻依然我行我素。當我把自己拘囿於僅有的幾平方米的空間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踏實,在這裡,我不受任何打擾,盡情做著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這段日子裡,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萍隨風,飄零。片片飛,張張落。不知何時,根定風止。隨與水瓢泊,早忘是何年。淡看春夏秋季,眼觀長茂凋之。無盡無窮甚了期,不知歸日是何年。

初嘗寫詩,才發現千難萬難,押韻、平仄、字數、內容形式,而我不及詩人的一星半點兒,更別說如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了。突然間明白了,李白驕傲的孤獨是因為他的登峰造極無人能企及,而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孤獨是多麼片面、多麼狹隘,這種孤獨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衚衕。

花開終有花落時,在唐朝,這朵花曾嬌豔無比地綻放過,可最終凋謝了。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輝,去欣賞、去模仿。我想,再過幾百年,也許又會開出那充滿智慧的花瓣吧!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5

蔣勳,一位臺灣的作家,也是一位畫家。之前讀過他的《蔣勳說紅樓夢》、《漢字書法之美》,現在翻閱這本《蔣勳說唐詩》,開始喜歡上了他的文字。

在他的文字中穿行,經常可以發現人性中的種種感動和美好。讀書的愉悅之感便在心底蔓延。每晚臨睡之前,觸控他的文字,就像凝神聆聽一位老友或一位智者娓娓向你訴說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喜怒哀樂和世事無常。我始終覺得一個人是由他的本性、經歷和閱讀成就了他作為獨特個體的存在。而作家可以通過文字將這種獨特展現,於讀者中尋找知音,這是作家的幸福。而我們於萬千書海中,尋到了與自己心性相吻的文字,何嘗不是更大的幸福。因文及人,便想到在這個世界上,一如自己性情的人,永遠都存在,可以嚮往,可以追求,這便成為活在此在最甜蜜的憑據。

蔣勳給人的親切之感,在於他的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他說:“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追隨他的筆跡,芸芸如我,也試圖尋找世間或樸素或絢麗的美。美的人生之於我,也是一種信仰。

蔣勳眼中的詩很像一粒珍珠,而唐詩更是“像蚌殼一樣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圓的珍珠。”唐詩的華美需要語言和文字經過長期的磨合。無疑唐詩是中國整個詩史上最華麗的篇章,當然這種絢爛至極的美植根於唐代在整個中國封建史的耀眼。“唐代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一個時期,個人有機會把自己解放出來,個人不再是被當做群體的角色來看待,個人就是純粹的個人。”所以,唐詩因為個人作為“人”而真實,而有真性情,也就因此成就了詩的盛世。

《蔣勳說唐詩》開篇主講了《春江花月夜》,之後講了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共五位詩人。初唐時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蔣勳從詩的歷史程序來看待,認為這首詩不是“張若虛個人化才氣的表現,而是強調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而這種“擴大”是因為從《詩經》開始,至魏晉南北朝,歷史綿延下來的積澱。這種“擴大”當然也水到渠成地影響和成就了此後出現的偉大的唐朝詩人。蔣勳對這首詩的.解讀從“人”、“宇宙”、“孤獨”和“生命”這些關鍵詞出發。詩的前面十六句是在描述人跟大自然的對話關係,後面的部分與情感有關,但它最重要主題是還是定格於“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一個努力尋找深情的生命的真實狀態。

王維的眾多知名詩篇有時不像出自一人之手,這不奇怪,“言為心聲”,王維經歷過安史之亂,從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可見一斑。王維經歷過繁華,但在“大繁華、大幻滅之後,忽然就希望自己是一朵開在山中的花,沒人來看,自開自落。”這其實也就回到了生命的本真狀態,無人的山水中的生命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讀到“空山清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去掉所有慾望,拿掉所有色彩的詩句。除此之外,王維還有《洛陽女兒行》,像這樣“畫閣朱樓盡相望,桃紅柳綠垂簷向。”全是貴遊文學的華麗。晚年的王維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讓我感覺,之前他經營的似乎也不是山水,而是心境。

對於李白(詩仙)和杜甫(詩聖),蔣勳有一段很精當的界定。“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是因為在詩的國度裡,他是一個不遵守人間規則的人。‘仙’的定義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來的個人生命風範,不能夠用世俗的道德標準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遊俠性格,李白對人世間規則的叛逆。可以說李白把道家的或老莊的生命哲學做了盡情發揮,變成一種典範。杜甫是‘詩聖’,‘聖’與儒家學說有關,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時成為聖人。‘聖’需要在人間完成。‘仙’是個人化的自我解放,‘聖’則是個人在群體生活當中的自我錘鍊。”

之後蔣勳對白居易和李商隱,人和詩的解讀,不僅讓我們發現詩人筆下詩的現實與唯美,也更讓我們透過詩,發現了詩人之為人的可貴和真誠。

“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裡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麼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蔣勳對唐詩的解讀,迴歸於人性的真與善。詩人於生命的行走中,成就詩篇。而我在篇篇聆聽和細悟中,感受歷史和人生。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6

在這本書中蔣勳教員以一種特別的視角來講解唐詩的繁華,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增添了對唐詩的另一種理解。

蔣勳教員認為從魏晉南北朝起頭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唐詩是詩歌到唐代一個水到渠成的階段。前人語言的.積累和唐朝開放性使得唐代的詩人也有一種生命的開放性,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大氣的詩歌,像陳子昂的“前不見前人,後不見來者”充滿了自負、驕傲,同時又充滿了孤獨感。唐代的詩人都是可以同時表達孤獨和自負,像李白,李白驕傲到極點,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種人,“碰杯邀明月”同時又好大的自戀與孤獨。唐代的詩人不斷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獨的巔峰上。像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夕照圓”充滿了孤獨感,正因為這種孤獨,使得詩人起頭與宇宙對話。唐代的文人也隨著大唐帝國的開拓來到塞外,所以才會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只在書齋裡是寫不出如許的詩句的。

蔣勳教員從時代的特點來說唐詩出現的必然性,使我們更能理解唐詩。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7

在讀《蔣勳說唐詩》之前,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很是嚴肅的文學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堅持”的準備,卻不想一開啟此書後,就被簡練直白,引經據典的評論,滑稽幽默的語言吸引,甚至捨不得合上,一口氣看完了才罷休。

這本書通過介紹唐朝各個期間的六位詩人,講述了唐朝的興衰與唐詩文化隨之的發展和變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服全唐之作”,而蔣勳先生對其中所蘊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對唐詩格式的講解,令我對這首本認為已耳熟能詳的詩的理解又更進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種氣概。《將進酒》的狂放不羈,《蜀道難》的大膽想象,李白作詩不受格律束縛,反而善加運用,在作者的率領下,我感受著《蜀道難》多變的韻律節奏,體味著李白用多變複雜的節奏韻律所表現出的蜀道崎嶇難行,地形陡峭險峻的特點。安史之亂期間的詩聖杜甫,關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們二人有良多描寫戰亂,兵役重壓下百姓的磨難和無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賣炭翁》的解讀,令我更深切地領會詩人心裡的悲哀和憤慨。而作者以兩首詩對比白居易寫《長恨歌》,表現出詩人的心境變化,令人感嘆。李商隱的時代已是晚唐,舊日繁華只似大夢一場,在李商隱的詩中見到“向晚”,“凋碧樹”,“落日”等意象,總讓人感到一絲感傷。而有時,又有一種對生命的感悟。有人說晚唐時的詩詞藻華麗,但我讀了這本書後,卻感到自己明白了那個時代的詩人們那難言的情感。

在講堂上,我通過學習詩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來學習一首詩,而在這本書中,我隨著作者細細感受每一首詩的精神,全然沒有講堂上把詩一個字一個字地分析的全無意境,而彷彿有種沉浸在文學的空氣中的愉悅和輕鬆。書中不僅介紹唐詩,也詳細地介紹了唐朝不同期間不同的風氣,政治,公共的思惟習慣,從而也使我良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認為詩人寫的奇異的地方有了正確的認識,有盛唐的歌舞昇平,思惟開放,才有了李白的隨意瀟灑;有了安史之亂如許的戰亂期間,才有了杜甫這般的憂愁悲憤;有晚唐繁華落盡,才有了李商隱的感傷嗟嘆。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偉大,而作者則率領我們去真正理解,感受這份偉大。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8

好久好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種子——一粒詩的種子。後來,經過一千多年地汲取營養,努力成長,終於開花。

這朵花,叫唐詩!唐代是詩的盛世,也是詩作成就的巔峰。

舊年暑假,我讀了《蔣勳說宋詞》,今年暑假,我看了《蔣勳說唐詩》。讓我觸控到了恬靜的王維、狂傲的李白、簡樸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心李白,頗與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志同志合呢。

吾愛李,愛他的大膽創作,愛他的孤獨。李詩中無不透露著他那種驕傲的孤獨。

李白,他大膽創作。如《蜀道難》開首三字:噫籲嚱!據說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啊啊啊!我見過用一個啊,用兩個啊,就是沒見過連用三個啊的。我想李清照連用六七個疊詞,該是李白三個的延續吧,李白好一個開創前鋒。

李白,我認為他也很孤獨。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莊思惟,多時,他的夥伴只有大自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如許的千古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麼大,讀著他的詩,我有一點悵惘,也帶一絲虛無。暑假中,我也常常會關上門呆個半天,只在媽媽叫我吃飯時,我才打開房門與外界接觸。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爸媽強烈的不滿,可是,我卻依然我行我素。當我把自己拘囿於僅有的幾平方米的'空間時,我的心裡感到無比的結壯,在這裡,我不受任何打擾,盡情做著我想做的工作。在自我拘禁的這段日子裡,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萍隨風,漂盪。

片片飛,張張落。

不知何時,根定風止。

隨與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觀長茂凋之。

無盡無限甚了期,不知歸日是何年。

初嘗寫詩,才發現千難萬難,押韻、平仄、字數、內容形式,而我不及詩人的一星半點兒,更別說如李白如許的大詩人了。突然間明白了,李白驕傲的孤獨是因為他的登峰造極無人能企及,而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孤獨是何等片面、何等狹隘,這種孤獨只有把自己迫近死衚衕。

花開終有花落時,在唐朝,這朵花曾嬌豔無比地綻放過,可最終凋謝了。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慕前人的輝煌,去賞識、去模仿。我想,再過幾百年,也許又會開出那充滿智慧的花瓣吧!

《蔣勳讀唐詩》讀書筆記 篇9

三月靜讀二本書:蔣勳說唐詩,說宋詞。

真的喜歡讀蔣老師講解各種文學、書法、美術經典。聽他講過紅樓夢、白蛇傳、古代神話,寒食貼、富春山居圖還有外國的羅浮宮。他擅長用自己的生命體驗來詮釋古典意象,從文學到美學,充滿詩意,充滿禪機,娓娓道來,好看,好讀,好美。

頗有感觸的是李商隱的《錦瑟》,講出接近五十歲時生命經驗的感嘆,神祕、美好而又傷感。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也許在四十六歲的時候,他彈著琴,忽然覺得瑟為什麼是五十根弦,好像也在說為什麼生命匆匆就過了五十年。彈著,唱著,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年華。這一生中最好的回憶是什麼?生命為什麼值得眷戀?生命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

“莊生曉夢迷蝴蝶”。是迷失,還是迷戀?生命中的彷徨,真實與不真實感,現在都不確定了。

“望帝春心託杜鵑”。生命或許有迷惑、迷失、迷戀,生命的真理、道理並不清楚,但有一點確定,生命的熱情還在。

“滄海月明珠有淚”。傳說在夜晚月圓的時候,蚌殼會一一開啟,讓它的珍珠去吸引月亮的精華。讓人感覺到在一個月圓的晚上,海洋之中所有的蚌殼全部張開來,一粒一粒圓形的珍珠與天空上的明月之間有了關係。美麗的美人魚在月圓的晚上,一邊唱歌一邊哭,掉下來的每一滴淚水全部變成珍珠。彷彿生命中的無怨無悔、永續不斷。

“藍田日暖玉生煙。”溫潤的、涼涼的玉,深埋在黑暗的'地下,不被人知。但在太陽生升的時候,他會感覺到太陽的溫暖。

這是四個生命的經驗,是在“思華年”的過程中,為自己找到的四種生命不同的狀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生命身處華麗的時候,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真正的華麗是在回憶當中才發生的。想想自己的初戀,想想最浪漫的時光,想想最難割捨的情感,大概都是“此情可待成追憶”。甚至從來沒有跟別人講過,但是在生命裡面,會反反覆覆被懷念,被回憶。可是那個時候,已經過去了。

可是那個時候,真的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