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唐詩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唐詩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1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唐詩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作者:韓翃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註解】:

1、簟:竹蓆。

2、空:形容秋天清虛景象。

3、砧杵: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

【韻譯】:

我早早地枕著竹蓆迎風納涼,

清虛的秋夜京城盪漾著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過了星空,

千家萬戶傳來了搗衣的聲響。

看節候應該是到了更深夜闌,

思念友人心靈相期睡覺也晚。

剛剛反覆吟誦你送我的佳句,

不覺烏鴉呱呱啼叫天已漸亮。

【評析】:

這是一首酬答詩,為了酬詩,而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寫秋夜,聲色俱全。頷聯屬對,尤其自然秀逸。頸聯寫更深夜闌,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聯寫吟詠贈詩,不覺已鴉噪天曙,結構頗為嚴密。“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清新活潑,實屬佳對。

唐詩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2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唐代:韓翃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譯文

韻譯

我早早地枕著竹蓆迎風納涼,清虛的秋夜京城盪漾著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過了星空,千家萬戶傳來了搗衣的聲響。

看節候應該是到了更深夜闌,思念友人心靈相期睡覺也晚。

剛剛反覆吟誦你送我的佳句,不覺烏鴉呱呱啼叫天已漸亮。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直譯

修長的竹枝早早迎接著秋風,淡淡的月華灑滿了空城。

一隻鴻雁向銀河飛去,寂靜的夜裡,傳來千家萬戶搗衣的砧聲。

季節飛快地推移,轉眼已秋冬,閒散裡,我空懷著未曾了卻的心意。

我反覆吟誦你秀美的詩句,不覺天色將曉,已聽見早鴉亂啼。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註釋

程延:一作“程近”,事蹟不祥,詩人的詩友。

簟(diàn):竹蓆。

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靜如虛空。澹月華:月光淡蕩。澹,漂動。

星河:即銀河。

砧杵(zhēn chǔ):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砧,搗衣石。杵,搗衣棒。

節候:節令氣候。

心期:心所向往。臥:指閒居。落空。

向來:剛才。秀句:詩的美稱。

鳴鴉:天曉鴉鳴。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賞析

這是一首酬贈詩,詩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詩題和詩,描寫了秋夜清遠疏淡的景色,意境開闊,同時寫出時序更迭引起詩人心事未了的惆悵。

前四句就臥病的心情來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與詩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長簟迎風早”是說秋風過早地來到庭院,長簟被秋風吹得窸窣咋響。一個“早”字寫出臥病之人對秋風的突出感受。“迎風”二字寫出一片蕭瑟的聲響,達聲音更襯托出秋意的濃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華”,是說空寂約城中灑滿了淡淡的月光。“空城”並非說城中空無所有,“空”是寂靜之意。空城寂寂,月色悽迷,是對詩人心情的絕妙寫照。

“星河秋一雁”,是說一隻孤雁劃過秋夜的天空向銀河飛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獨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種事物連綴成文,構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觸到詩人心境為孤悽。

“砧杵夜千家”,是說時當秋季,人們開始準備寒衣了,故而千家萬戶都傳來了搗衣聲。搗衣聲聲,反襯出秋夜的沉寂。詩人巧借秋聲秋色以渲染愁懷,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頸聯轉入敘事,寫出悲秋的原因。“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節候”,這兩個字承接著前四句所寫的秋聲秋色。“看”和“應”均為揣測之辭,全句意思是說,看來節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測之辭與下句的“臥”字相關照,“臥”是臥病在床,故對節候不能作定論。一個“臥”字定下全詩的感情基調,道出悲秋的原因:由於臥病,而使心願落空。美好的心願不能實觀,疾病纏身,又臨深秋,可見詩人的悲哀心情,躍然紙上。此聯敘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寫的感情依憑,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聯“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二句意謂,深夜吟誦您的秀美詩句,興味頗濃,不知不覺已是天曉鴉鳴。以扶病之身而能長夜吟慶不倦,自是因為詩句美好,作為酬贈之作,已盡了題意。同時,也寫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詩相伴,詩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見。

全詩前半寫景,景中寓情;後半敘事,事中現意。寫景與敘事,筆墨雖二,情意實一。一條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有如紅線串珠,結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題意為程延有《秋夜即事》詩來贈,韓翃作本詩酬答之。就六、七句觀之,當為詩人閒居無職時所作。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作者介紹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