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李白的詩詞《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賞析

詩詞集6.07K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的詩詞《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賞析

唐•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夜登金陵城西樓的所見所感。首聯點題,“涼風發”,暗示季節是秋天,與下文“秋月”相呼應。從“夜寂”、“獨上”等詞語中,隱隱地透露出詩人登樓時孤寂、悵惘的心情。頷聯“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寫登樓所見夜景,把秋月之下古城夜景描繪得非常傳神。上句寫俯視之景:白雲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微波盪漾,白雲隨空城一起搖盪;下句寫仰觀所見: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瑩,彷彿是從月亮中滴下來的。“白雲”、“白露”之“白”,渲染出月光之皎潔,露珠之晶瑩,以及夜空之澄淨,江水之明淨。“搖”、“滴”兩個動詞用得極為生動。城是不會“搖”的,但水中的影子是會擺動的,於是城彷彿也搖盪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秋夜微寒,詩人凝神仰望時,看到月光格外皎潔,好似“冰輪”,於是露珠彷彿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二字使整個靜止的畫面搖曳起來,反映出詩人奇特的想象以及他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細緻的觀察力。這個畫面本來給人的感覺是寧靜而富有意趣的,但著一“空”字,則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絲孤寂與荒涼感。

詩人的確是抑鬱苦悶的,他久久地佇立月下,沉思獨吟,徘徊不歸,感慨“古來相接眼中稀”,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的遭際。他因此想到了與自己一樣性格孤直遭際可悲的詩人“謝玄暉”。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詩篇,“澄江靜如練”就是其中的一句。李白髮出“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的感慨,表達對謝朓的深深懷念,同時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的憂愁。

擴充套件閱讀:李白的風格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

擴充套件閱讀:李白的詩詞思想

盛唐國力強盛,多數士人渴望建功立業。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輔佐明君,像諸葛亮興復漢室。《樑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抒懷》《永王東巡歌》《行路難》(其二)都反映了他的這類思想。

李白覺得憑藉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對於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鄙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願阿諛奉迎,也不屑於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於是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於是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託、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雲,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盪滌萬物,席捲一切,表現了詩人桀驁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願望。

這是李白對社會的憤怒抗爭,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體現。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於玄宗的驕縱,宦官權勢炙手可熱……通過對政事綱的分析,併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安史之亂”爆發,他的愛國熱情因此昇華,擺脫了用藏出處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涵,並富於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徵。《古風》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對社會現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