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故事

勵志名人軼事

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時不時地找一些勵志名人軼事來看,那麼勵志名人軼事_名人勵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名人軼事

勵志名人軼事_名人勵志小故事:我可以讓自己過得很好

作者:湯唯

我是有些底子的,而這些底子長久以來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我憑藉自己的實力考進中戲導演系,剛入學就做了職業模特;大學期間,還學了表演、播音、美術,獲得了羽毛球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我演過電視劇、話劇,做過話劇編導;我拿過很多獎,雖然不是什麼國際大獎,但這些獎項印證著我一步步的腳印。

電影《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時,也輕易地將我此前的成績輕輕抹去。我的過往無人提及,彷彿我是一個空降兵,直接落到金馬獎的頒獎臺上。送給我的形容詞都是幸運、機遇……這些與自身努力無關的字眼。

遭遇封殺,我就像上證A股,瘋狂地衝到了歷史最高點後,稀里嘩啦地崩了盤。因為不想被人喋喋不休地追問未來的計劃,我去了英國,帶著全部身家。去之前,我不知道要在國外待多久,也不知道這筆錢能用多久。但我覺得,我一定能讓自己過得很好。

我本打算找個學校讀書,去了才發現很不現實。首先,英國的藝術院校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很高,我的英語水平遠達不到可以被錄取的要求。其次,英國學費很高,我掂量了一下錢袋,打消了自費就讀的念頭。接下來我找了個語言培訓班,專攻英語,我的目標是以優異成績爭取到全額獎學金。

我開始考慮自己的經濟問題。在大學學的兩樣東西派上了大用場——美術、羽毛球。

在英國,街頭藝人是一份很有“錢途”的職業。在英國人眼裡,任何與創作有關的行為,都被視為藝術。我用油彩在臉上畫出京劇臉譜,有錢收;拎一桶水,用海綿做的毛筆在人行道上寫書法,有錢收;搬一張椅子,替路過的人畫肖像,也有錢收……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琢磨個點子,總能有幾十英鎊收入。這些錢足夠我每日開銷,這些錢也讓我在英國的日子漸漸不那麼拮据。

除了“賣藝”,我還“賣身”——打羽毛球給我帶來了更高的收入。在英國,人工費非常昂貴。我找了一傢俱樂部,跟駐場教練打了一場球,又跟老闆談談,就成了俱樂部的兼職陪練。陪練的收入正好承擔了房租和上語言班的費用。就這樣,到倫敦一個月後,我就從吃老本變成了自給自足。這不僅給了我安定的生活,還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做街頭藝人和羽毛球陪練終歸是賺小錢,我覺得我的才幹不止於此,所以,我將目光瞄準了我的老本行——專業模特。通過BeyLogan的引薦,我認識了英國本土影視界的資深人士,並通過他們,最終聯絡上了服裝設計師加雷。我告訴加雷,我曾是專業模特,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而且我有著他麾下別的模特不具備的東方神韻與氣質。我把自己的寫真帶給他看,我相信那種側面特寫、嘴脣鮮紅的老上海風韻足以打動任何設計師。接下來的“倫敦時裝設計周”上,我成了加雷的“御用模特”。我穿著他最新設計的歌特式面罩時裝,走上了時裝釋出會的T臺。

正當我為前途做著樂觀規劃時,我接到了來自香港的電話,邀請我前去發展。迎接我的,是與張學友合作新片《月滿軒尼詩》的合約。準備出演新片時,我不得不再次去補語言課。在一個新環境,要想獲得良好發展,與人溝通必不可少。身邊的人都講粵語,我改變不了這個環境,就只能去適應環境,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適者生存,人只有融會貫通,才能走得更遠。

出演《月滿軒尼詩》復出,憑藉這部電影,我獲得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獎,這是我在國內的第一個最佳女主角獎。之後憑藉電影《晚秋》分別在韓國百想藝術大賞等十餘個評選中榮獲最佳女主角獎。後來又陸續接拍了《北京遇上西雅圖》和《黃金時代》等影片。“平凡一點兒,踏實一點兒,演員這份工作可以做得久一點兒。”我以鮑起靜的話來自勉。

勵志名人軼事_名人勵志小故事:媽媽,稻子熟了

作者:袁隆平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本來是想一個人靜靜地陪您說會兒話,安江的鄉親們實在是太熱情了,天這麼熱,他們還一直陪著,謝謝他們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裡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您記得嗎?1957年前,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兒,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裡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卻忘了,對於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閒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麼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可是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哪,為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盃,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裡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0xx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噼啪作響,水田在夕陽下泛出橙黃的味道。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勵志名人軼事_名人勵志小故事:熬雞雜湯的電視撰稿人

吳夢知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生於1983年。高中畢業後,吳夢知考入湖南師範大學,課餘她不是爬山,就是撐傘在湘江邊的濛濛細雨中散步,或者拎一壺茶去泡圖書館,至於過英語專八、申請獎學金等其他好學生關注的焦點完全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內。她也從不覺得,自己將來要像其他同學一樣考公務員,或是當一名英語教師,因為“這些職業無法為自己帶來自由”。

大學畢業後,吳夢知選擇了去湖南衛視做娛樂記者。幾年後,她跳槽到了龍丹妮團隊。鐵血Boss龍丹妮對細節的要求苛刻到了極致,以至於無論吳夢知怎麼努力,交出的作業永遠能被她挑出毛病。有時候,吳夢知也會感到心力交瘁,她問自己:“當初選擇做電視,就是為了多點自由,可是到頭來弄得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真的值得嗎?”如是反問之後,她發覺自己雖然身體上更疲憊了,但在思想上更自由,並且龍丹妮還教會了她兩個理念:一是永遠有比現在更好的創意,二是還可以更瘋狂。

也許是龍丹妮刻意訓練的結果,吳夢知特別注重工作的細節,甚至到了強迫症的地步。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文案,她也會為了無關緊要的一句話或者一個標點斟酌良久,一次又一次更改琢磨;有時候,她會為了一張海報的字型光澤度跟設計師大吵一架,過分較真。但隨著時間推移,她領悟到做廣告就要看感覺,有時候感覺對了,措辭什麼的反而沒那麼重要了。隨著閱歷的增長,吳夢知也改變了事事追求完美的習慣,因為在她看來,創意是無窮的,沒有哪個方向是絕對最好的,哪個方向都可以發散,都可以做。迅速地定下一個,把它實現到最好,就可以了。

作為創意工作人員,吳夢知深知提高自己的重要性。工作之餘,她情願待在家中,泡一杯茶,看一本書。她看書的方式也特別傳統,喜歡拿一支筆隨手記筆記,藉此積累下無數靈感的種子。

隨著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的走紅,同名主題曲也開始被廣為傳唱,而這首歌正是吳夢知的無心之作。當時她正參與《快樂男聲》的策劃,忙得焦頭爛額,這時候臺裡一位老師丟來一支曲,要她配詞。看到是首兒歌,吳夢知一口應下。直到半夜三點,對方前來催稿,吳夢知才想起來之前的“任務”,於是奮筆疾書,寫下了一首充滿童真的歌詞“交作業”。因為工作忙,她並未關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效果,也忘了自己寫的歌,直到有一天同學聚會,包廂KTV大螢幕上唱得火熱的歌正是自己寫的詞“老爸,我們去哪裡呀”。那一瞬,她心裡樂開了花,第一次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發現原來不經意間做的一件事能帶來這麼多美好。

比起轟轟烈烈的選秀,吳夢知更喜歡為《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等真人秀節目撰寫旁白。因為足夠感性、溫暖和有趣,不必考慮那麼多的商業利益,所以經過她處理的視訊,被點石成金,一下子就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知名娛評人黃佟佟曾這樣評價吳夢知為《花兒與少年》搭配的旁白:“在七位明星混亂的旅程裡,難為她每一集都能總結出令人蕩氣迴腸的人生哲理,每次看得心亂如麻之際,一個男聲就開始深情款款地丟擲一段溫暖而勵志的人生感悟,一下子熨平了都市人躁亂的心。”

比起有些電視節目無厘頭和無下限搞笑的旁白風格,吳夢知的指令碼更具溫情:“現在這個時代,尤其是自媒體興起之後,整個社會太多暴力了,很多人的內心充滿仇恨和迷失,挺可怕的。所以能堅持表達和輸出真善美,我覺得很好。悲傷很容易,但我們孜孜不倦地嘗試下去,還是因為愛和溫度。”

有人形容吳夢知是在為電視節目熬雞湯,她並不反對這種說法,但補充說自己熬的其實是“雞雜湯”,她希望傳遞一種麻辣的輕鬆,同時給路過的觀眾一點溫暖,哪怕是一點點。

標籤:名人軼事 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