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關於故鄉的散文三篇

無論我多麼的身無分文,一無是處,遠方總有一個地方,她會義無反顧的歡迎我,那是我的故土。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關於故鄉的散文,希望您喜歡!

關於故鄉的散文三篇

關於故鄉的散文一:故鄉--靈魂的居所

故鄉是靈魂的居所,是血脈的根盤,離鄉的遊子,散落天涯,綿延無際的鄉思牽扯著心神,一縷縷淡淡的鄉愁,纏繞在眼底。停下匆匆的腳步,仰望天際的浮雲,歲月流水,光陰老去,卻淡化不了思鄉的離愁。無盡的思念,是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不捨開啟,想一想啊,都會醉得不能自拔。

故鄉是母親的故鄉,是母親從小生長的地方。我也曾踩著母親的走過的足跡,在那裡生長,從那裡走出,那方土地,留下我許多童年的記憶,以及所有鄉親的影像。

故鄉是在安徽省廬江縣一貧瘠的丘林地帶,小時候我認為:那是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每一次去,從三河古鎮出發,一路上要經過四、五條河流,依靠渡船過河,全程徒步。要走過很長得、居住著農家的圩堤、圩埂,然後又穿過田野,從一個村莊穿插到另一個村莊。再繞上河堤,再渡河,再……

故鄉,在記憶中是一張張墨色山水圖,故鄉的景色是一張張油畫,故鄉,親人的模樣是一幅幅版畫,故鄉是心底的一張張照片,是兒時記憶中,每一個凝固的瞬間。

故鄉是有很多親人的地方。有鄰居,有老人和孩子,有兒時的小夥伴,有竹林和池塘,有廣闊的田野,有個排澇站和很高很長的灌渠,還有個稻米加工廠,不同的季節,稻田的水溝裡都能捕捉到小魚蝦和泥鰍黃鱔。

故鄉是記憶中四十年前的舊模樣。每一件己過往事,所有的情節我都能回憶起,真實而清晰。

故鄉還在那裡,只是我走得離她愈來愈遠,而對她的思念確愈來愈濃。

記憶中的故鄉,有著純樸的民風,原始而自然的生態環境,泥牆草屋,冬暖夏涼,門前屋後,院子池塘,雞鴨鵝豬犬,它們悠閒自在。或在院中覓食,或在池塘戲水,或在陽光下憨睡……

故鄉的道路,勾勾坎坎,晴天,坑坑凹凹,雨天,泥濘難行。雨天后,人們岀門,許多都踩著高蹺艱難行走。姿態多半是跌跌撞撞,搖揺晃晃,一步沒踏穩;會一腳踩進泥水裡,或是整個人撲倒在泥地裡,也有的是在鞋子底下套穿一雙木頭做的厚底木製鞋,全家也就幾雙,外出輪流穿。

故鄉的早晨,在公雞黎明前多次的啼叫後醒來。天色微亮,外公外婆最先起床,外婆開始張落著全家人一天的早飯,外公打掃院落,給豬餵食,分別將雞鴨鵝依次從籠子裡放出,用葫蘆瓢舀上一瓢稻穀撒在院子的地上,雞鴨鵝一哄而上,爭搶著食物,種群之間不時也發生爭鬥、撲打,甚是熱鬧。

故鄉的早飯,是我還在睡夢中,己經聞到了香味,外婆一年四季不變地煮上一大鍋稀飯,香味是來自同稀飯一起煮熟的山芋的甜香味。

那種用大鍋稻草熬煮的山芋稀飯,香甜之味讓我此生永念。寫到此,心生饞念,我嚥著口水,舔著嘴脣。

故鄉的夜晚來的很早。全家人吃完和上午一樣的山芋稀飯,圍坐在大桌邊,桌上點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舅舅們時常用一副很舊的,已毛了邊的樸克牌帶我玩“小貓鉤魚”遊戲。煤油稀缺,全家老少也只能早早入睡。

在稻穀成熟收割的時節,故鄉的空氣中到處都能聞到稻草的青香味,全家人都到田間參與收割勞動去了,留下最小的我在家看門。沒有大人在,一有機會我會爬上門前水塘邊一棵傾斜向水面生長的大樹上,騎在樹上感覺很高,看得很遠。一天下午,玩過了頭,從樹上失足跌落到水塘裡,好在水不深,離岸也近,我是怎麼爬上岸的?驚恐中忘了。身上的衣服溼透,怕被外婆發現責打,我鑽進家中院子裡的草垛洞裡。外婆回來後看我不在,到處喊,從前院後院、屋裡屋外、門前及左右鄰居家都找尋過。我躲在草垛洞中,我聽到了她急切的呼喊聲,但,我就不出來。

很快外婆叫回全家人蔘與尋找。那個年代沒有人拐賣小孩,他們最擔心是小孩掉進水塘裡淹死。不久家人從草垛洞裡將我找出,沒有打罵和責怪,只有擔心和更深的呵護。

再次全家外岀勞動,外婆也將我帶上,我與外婆一起撿拾生產隊已經收割後,田地裡遺留的稻穗,外婆彎腰在田地裡尋找撿拾著稻穗,而我只拾到幾根就不幹了。

許多年後,外婆曾當我面對我母親笑著說:“這孩子最懶,撿稻穗彎不下腰,只撿幾根就不幹了!”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能吃飽,就已經不錯了。在記憶中,有過幾次吃肉的經歷。

外婆買來不多的一點豬骨肉,裝入一個帶蓋的小陶罐,放上水,塞進灶堂最裡面,利用中午燒飯的、帶有闇火的稻草炭灰對陶罐進行煨烤。到了下午時,全家幾間屋子都飄溢著煨肉的香味,那種香味能讓你流出口水。這是我以後再也沒有聞過煨肉香。舌頭、鼻子、胃口都是有記憶的,在童年時己形成了深刻的絡印,讓你終生難忘。

故鄉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離你而去。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一個大舅,一個姨娘,分別得了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兩人都在四十歲左右時分別離世。

今天,我依然能回憶起四十多年前每個親人的音容相貌。閉上眼睛,我可以從萬人之中分辨岀他們每個人的聲音。但是,這又能怎樣?時間將他們一個又一個地帶走了,故鄉還在,只是沒了許多親人。

許多年不曾回去過。沒了親人的故鄉,讓你的心空落、淒涼,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會讓你傷感、令你留念。今天,燃起記憶之光,將往事一幕幕地在腦海裡反覆回放,每個親人在心中都還鮮活著。只是,他們在天堂,我在地上……

關於故鄉的散文二:故鄉

時間飛逝,一時也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學過余光中的這首詩《鄉愁》,可還會依稀記得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那時的心境卻沒法體會作者的心情。而如今的自己卻是真真切切的在寫著自己的鄉愁!鄉愁是一張高鐵票,鄉愁是一個小長假,鄉愁是一通意猶未盡的長途電話......

故鄉是坐落於大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與村莊平行的是由無數塊稻田組成的一幅無需潑墨的動態風景,春天,耕地,插秧。夏天,稻穀伴隨著一陣陣蛙聲,還有田間悠然自得的魚兒競相成長。秋天,一片金色的大海,應承微風的相邀,一浪一浪的隨風舞動收穫的喜悅。冬天,萬物得以片刻的沉靜,白雪給稻田披上了棉襖,可似乎略顯單調,於是小狗給他烙上了幾朵梅花,小雞添上了幾片竹葉......

記憶猶新的是國小時代,每當到週末,清晨相邀幾個夥伴,把牛兒趕上了山上。之後就去尋找各種樂趣,特別是暑假時間,山上的各種野果,比如八月瓜,野生板栗,餓了各處找找,總能找到填肚子。累了,倒在草地上,讓清風輕撫。時間過得很快,不一會太陽就落山了。無數個日出日落,時間把我們從大山裡帶了出來,高中,大學,到如今的踏入社會,彷彿一切還是昨天,那片山上的笑聲還在耳邊響起,哪些身影還在調皮搗蛋,可昨日不可重現,如今那過去的一切,都是夢裡才能依稀看到的片段。

南下廣東算上今年,也有了5個年頭,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上下班已經成為生活的舞臺。而我們卻不得不賣力的去表演。怎麼去處理好人際關係,怎麼才能把工作做好,這些看似無聊的東西,每天都得面對。可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總得需要成長,我們需要磨練。把腳下的每一步路子走好,讓自己的變得強大,來回報故鄉恩情。

這倆年故鄉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稻田取而代之的是現在的高速公路,樸實的小村莊已沒有當年的模樣,但是故鄉的每一條小路,每一顆大樹,還是記得那麼清晰。只是沒能留下故鄉的一張全景照,也許腦海中記錄的才會更加逼真全面吧。

獨行的浪子,不管何時何地,故鄉依舊是自己心中永遠的夢想。離開你是情非得已,離開你是為了更好的回到你的懷抱。故鄉,願你一切都好!此刻,請許我釀一壺鄉愁的美酒,待歸,與你同醉!(文章

關於故鄉的散文三:故鄉

故鄉,是一幅祕藏的聖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兒時的故鄉,對我來說,其實更多的是一份苦澀。我早早地成為生產隊的一員,笨手笨腳總遭人白眼,無親無故常受人欺負。挑糞時常常夾在中間,挑得很遠才能歇肩。一次挑到山岡上實在邁不上一個高坎,“嘩啦”的糞桶傾倒在自己身上,還招來生產隊長一頓臭罵;開始上山砍柴,由於把柴捆得“長槍短棒”,挑上柴擔看不清山路前面,前一撞後一撞以致連人帶柴翻下數十米的深淵。

冬天,穿著用人力車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幾根皮條串聯,飛雪凍得雙腳麻木,捂上一層稻草,才會感到暖和一點。夏天,圓月在天我們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發燙;下午挑糞插秧種出滿田星星,“嗡嗡”的蚊子與你肌膚相“親”,腿上的螞蟥總是吃得滾圓。

終年勞累,還常常缺吃少穿。青菜難聞油腥,粥湯照見人影,單衣薄裳難擋風刀霜劍,放場電影就是盛大節日。當我被生活重壓得直不起腰背,當我被空虛風乾成一個軀殼,我曾一次次跑上高高的山岡,久久地眺望著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詛咒過貧窮的家鄉,發誓要找一個幸福快樂的地方。

恢復大學聯考的第一年,我逃難似地離開了故鄉。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幾天,終於完成了鄉下人向城裡人的轉換。故鄉的山水日漸模糊,故鄉的星光日益黯淡。

一次,打球拉斷了肌腱,兒時的玩伴把我接回故鄉;鄉親們古銅色的脊背,把我背過村前的木橋。一日三餐加點心,張家大媽王家阿嬸端來了飄香的飯菜;每當吃完晚飯,董家大叔呂家兄弟就送來歡聲笑語。啊,溫馨甜蜜的故鄉,我的每個毛孔都自由地敞開,每個細胞享受著撫愛;我的整個靈魂得到了洗濯,心胸變得澄澈。我的思想成了不設防的城池,我的身體變回赤條條的嬰孩。

山含情,水含笑。故鄉,群山是那麼深沉安詳,小溪是那麼活潑可愛。當然,故鄉更有爸爸的期盼,媽媽的慈祥;村民的淳樸,鄰居的友善。這時的故鄉,對我來說,是一個五味瓶,有酸有辣,有苦有甜。故鄉的苦樂年華,錘鍊了我的意志,鑄造了我的品格。故鄉,對我來說,是一個萬花筒,成嶺成峰,百看不厭。

於是我描繪著退休回家的美好時光:屋後生長的是鄭板橋喜歡的那片竹園,屋旁遍植林逋種過的數株梅花,庭院中昂首闊步著齊白石畫過的公雞,池塘裡向天而歌著王羲之養過的白鵝。而房子,最好是陶淵明住過的那種竹籬茅舍。揹著李紳荷過的鋤,乘著李白望過的月,飲著陸龜蒙喝過的酒,和鄉親說著孟浩然話過的桑麻……

原來,從小生活在鄉村的我,對鄉間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留戀,這種留戀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消失反而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彎彎的小河、靜靜的村莊、浩瀚的藍天、悠悠的白雲、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橋構成了故鄉詩意的輪廓,也構成我的精神家園。

正當尋地選址、繪圖買材,為準備建房忙得不亦樂乎之時,傳來家鄉要築水庫的訊息,甚至看到網上庫區的三維地圖。

那時,我有一陣被掏空般的暈眩,一種被連根拔起似的痛感。故鄉的根,原來已經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走過一個又一個城市,走向一個又一個崗位,心裡茫然:夢還有多久?路還有多遠?停下來回頭望望,惟有故鄉的方向,心裡是那樣的踏實,那樣的安定。“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歸屬感已經深深熔鑄在靈魂裡,成了生命的一種習慣。

水庫選址家鄉,算是選對了地方。這裡沒有建過工廠,只有一些水泥預製場。因為這裡是曹娥江上游沙質最好的地方:粗細適中,不含泥塵,粒粒金黃。四周環抱的是青青山巒,蜿蜒其間的小溪清澈見底。兩支較大的溪流到一個欽村的地方匯合,所以水庫的形狀像一隻展翅欲飛的翠鳥,頭和身就在欽村,左右兩道山谷就是展開的雙翼。由於水質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標準,所以家鄉的水不是用來發電,而是倒流寧波,作為東方大港的飲用水源。

得到訊息不久,我特地回了趟家鄉。路上我想,故土難離是國人的傳統,安土重遷更是老人的習慣。鄉親的心底裡,家鄉的臍帶能一刀剪斷?

雨後的青山飄蕩著朵朵白雲,溪邊的楊柳竹園如夢如煙,嶺上的桃梨正開,紅的像霞白的勝雪。村頭的晒穀場上彷彿開起了車展,村裡的樓房一家比一家氣派。的確,黃沙讓鄉親掘得了第一桶金,變富了的人們可能更不願離開家鄉?

奇怪,鄉親們問得最多的,是水庫什麼時候開建?是留在家鄉還是移往寧波?而絕少目睹遠離故土的痛苦,耳聞家鄉被淹的埋怨。他們最擔心的是國家的安置政策?他們最關心新家鄉生活會否習慣?當然,老人和年輕人的想法畢竟不一樣,老人希望生於斯長於斯,百年之後能在這裡長眠;年輕人只嚮往著山外精彩的世界,較少鄉情的掛牽鄉土的依戀。

天近黃昏,我在村頭流連徘徊。聽,那是布穀鳥的叫聲,“布穀-布穀”,這似曾相識的美妙樂聲縈繞在耳畔,許久不肯散去。看,那條小徑,蜿蜒曲折,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藏在花叢中,大樹下,害羞的不讓人見,伸到雲深不知處。四周是那樣恬靜,暖風吹拂著髮絲,嗅著花草的芬芳,沿著小徑,慢慢地,慢慢地走……我,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依戀,就像暮靄一樣越來越濃,直到月華照亮了我的淚眼。

故鄉是一支歌,一支越唱越香、越唱越醇的歌;故鄉是一首詩,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詩。而明天,故鄉就要變成一片澤國;而明天,鄉親就要作鳥獸散。

啊,今後我只能夢迴鄉關!

※本文作者:※

標籤:三篇 散文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