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寫景散文集

蓬萊還願

20多年前,我上高中時,讀到了一篇美麗的散文,題目叫做《海市》,也知道了文章的作者叫楊朔。老師講到楊朔時落淚了,因為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是在文革期間不堪迫害抱恨自殺的。從此,我牢牢地記住了這篇散文,記住了這個悲劇的作家。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倚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緻。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尤其有氣勢。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這還不足為奇,最奇的是海上偶然出現的幻景,叫海市……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滿山都是古鬆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一會兒山頭上現出一座寶塔,一會兒山窪裡現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漸漸消散,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麼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現出來。”

看過這段優美的文字,誰能不期待著有朝一日到蓬萊去走一趟呢?

今天,我終於來了,我到這裡來的目的有兩個,首先當然是希望能看到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市,其次呢是想在楊朔先生的故鄉對他說一聲:你走了,但是你留下來的文章卻長存於人們的心中。

蓬萊是一個著名的神仙文化名城,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神奇的東方蓬萊神話。由於歷代帝王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所以到東方海上求仙的活動高潮迭起,奠定了蓬萊在中國東方神話中的發源地位,致使“蓬萊”二字成為“仙境”的代名詞。其實,蓬萊這個地名的由來頗為隨意,相傳秦始皇欲到海上求仙,大臣們都曲意奉承,一位山東籍的大臣極力渲染自己的家鄉能夠找到仙丹,於是秦始皇就來到了這裡,問起此地叫什麼,大臣一時答不上來,因為此地在當時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小漁村。大臣怕受責難,想起此地盛產一種名叫蓬萊的海生植物,就說這裡叫做蓬萊。後來,在整個中華大地上,無論大江南北,還是長城內外,凡是稱為仙境的地方,總是以“蓬萊”命名,蓬萊的知名度也就越來越大了,以致於提起蓬萊,就會使人聯想到人間仙境。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別看蓬萊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但是旅遊業卻十分發達,主要是得益於歷史悠久的神仙文化底蘊。自古以來,蓬萊城北的海面常常出現前面楊朔描寫的海市現象,可能由於人們無法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真的以為是神靈所為,所以就所傳越神越傳越奇,漸漸地把這種虛幻神奇的景象演繹成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

來到蓬萊,有一個景點是非去不可的,那就是八仙過海處,這是一處地道的海上景觀,穿過寫有“八仙過海口”五個大字的牌坊,我們進入了四周被茫茫海水包圍的蓬萊閣。高高的“人間蓬萊”坊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相傳為蘇東坡手跡。兩邊柱子上鐫刻著大書法家劉海粟題寫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在蓬萊,八仙的故事很多,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了。我們都知道,八仙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是中國道教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與一般神話中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並非生而為仙,也都有些缺點,例如漢鍾離袒胸露乳、呂洞賓個性輕挑、李鐵柺酗酒成性等等。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其實關於八仙的來歷,當地有一個頗為可信的說法。說的是北宋時,由於這裡荒涼偏僻,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到此。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看守頭目便想了個狠毒的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以內。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訊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遊者游到了岸邊。但是他們不敢到人群中去,常年在山上以吃野果為生,漸漸衣服頭髮全白了,就像我們都很熟悉的白毛女一樣。人們常常看到山上八個白色身影飄來飄去,以為是仙人,這樣越傳越神,最後就稱為“八仙”了。

不過,我始終沒搞明白,八仙為什麼要過海,他們要到哪裡去,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雖然只是神仙的傳說,我也還是想弄個清楚,於是問導遊,他們去了哪裡,導遊說也許是去了日本。我又問他們回來了嗎?中國的神仙去日本幹什麼?導遊不再理我了,也許她沒法回答我的問題,也許她覺得這個客人怎麼這麼多廢話,八仙去幹什麼跟你有什麼關係?

但是海市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看到的,那位本地的導遊說就連她也一次沒有見到過。不過現在科學發達了,人們可以通過影像資料領略海市的神奇。1988年6月1日下午、6月14日早上,蓬萊海面相繼出現過兩次短暫的海市。到了6月17日下午,一個難得一遇的奇觀出現了,海面上竟出現了長達6個小時的海市,使眾多遊客和當地群眾大飽眼福。當時有電視臺的記者拍下了海市的全過程,在這裡花三元錢就可以欣賞到其中的一些精彩畫面。我進去看了,看過之後卻隱隱地有些失望,畫面雖然配有音樂和解說,但遠遠沒有楊朔筆下那麼美麗。我甚至覺得,還不如讓大家讀讀《海市》呢。


登閣觀海、欣賞海市之後,大家就爭先恐後地去喂海豹了,花五塊錢買一份食物(不過是三五條小魚)走過去,那些看上去又蠢又笨的海豹就會快速而敏捷地游過來,儘管訓獸員一再說海豹不會咬人,可我們一個個還是膽顫心驚的。說來也怪,每次都是兩隻海豹擠在一起,若喂其中的一隻,另一隻就會生氣似地嗷嗷大叫,使勁地探出身子似乎想上來搶奪。等我們稍稍平靜下來可以從容不迫地餵食了,手中的小魚也早已進了它們的肚子。可能由於我們這個團的人一哄而上,海豹很快吃飽了,再餵它們就懶洋洋地不想動彈了。不過它們還是很聽話,如果訓獸員叫他們跟客人握握手,它們也會滿足這個要求的。

蓬萊是到過了,雖然沒有沾上什麼仙氣,甚至也沒能看清海市的真面目,但畢竟了了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樁夙願,還是不枉此行啊。

  

蓬萊還願
20多年前,我上高中時,讀到了一篇美麗的散文,題目叫做《海市》,也知道了文章的作者叫楊朔。老師講到楊朔時落淚了,因為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是在文革期間不堪迫害抱恨自殺的。從此,我牢牢地記住了這篇散文,記住了這個悲劇的作家。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倚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緻。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尤其有氣勢。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這還不足為奇,最奇的是海上偶然出現的幻景,叫海市……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滿山都是古鬆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一會兒山頭上現出一座寶塔,一會兒山窪裡現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漸漸消散,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麼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現出來。”

看過這段優美的文字,誰能不期待著有朝一日到蓬萊去走一趟呢?

今天,我終於來了,我到這裡來的目的有兩個,首先當然是希望能看到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市,其次呢是想在楊朔先生的故鄉對他說一聲:你走了,但是你留下來的文章卻長存於人們的心中。

蓬萊是一個著名的神仙文化名城,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神奇的東方蓬萊神話。由於歷代帝王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所以到東方海上求仙的活動高潮迭起,奠定了蓬萊在中國東方神話中的發源地位,致使“蓬萊”二字成為“仙境”的代名詞。其實,蓬萊這個地名的由來頗為隨意,相傳秦始皇欲到海上求仙,大臣們都曲意奉承,一位山東籍的大臣極力渲染自己的家鄉能夠找到仙丹,於是秦始皇就來到了這裡,問起此地叫什麼,大臣一時答不上來,因為此地在當時只是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小漁村。大臣怕受責難,想起此地盛產一種名叫蓬萊的海生植物,就說這裡叫做蓬萊。後來,在整個中華大地上,無論大江南北,還是長城內外,凡是稱為仙境的地方,總是以“蓬萊”命名,蓬萊的知名度也就越來越大了,以致於提起蓬萊,就會使人聯想到人間仙境。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別看蓬萊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但是旅遊業卻十分發達,主要是得益於歷史悠久的神仙文化底蘊。自古以來,蓬萊城北的海面常常出現前面楊朔描寫的海市現象,可能由於人們無法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真的以為是神靈所為,所以就所傳越神越傳越奇,漸漸地把這種虛幻神奇的景象演繹成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

來到蓬萊,有一個景點是非去不可的,那就是八仙過海處,這是一處地道的海上景觀,穿過寫有“八仙過海口”五個大字的牌坊,我們進入了四周被茫茫海水包圍的蓬萊閣。高高的“人間蓬萊”坊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相傳為蘇東坡手跡。兩邊柱子上鐫刻著大書法家劉海粟題寫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在蓬萊,八仙的故事很多,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了。我們都知道,八仙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是中國道教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與一般神話中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並非生而為仙,也都有些缺點,例如漢鍾離袒胸露乳、呂洞賓個性輕挑、李鐵柺酗酒成性等等。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其實關於八仙的來歷,當地有一個頗為可信的說法。說的是北宋時,由於這裡荒涼偏僻,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到此。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看守頭目便想了個狠毒的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以內。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訊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遊者游到了岸邊。但是他們不敢到人群中去,常年在山上以吃野果為生,漸漸衣服頭髮全白了,就像我們都很熟悉的白毛女一樣。人們常常看到山上八個白色身影飄來飄去,以為是仙人,這樣越傳越神,最後就稱為“八仙”了。

標籤:還願 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