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優美散文集

家鄉的春節“故事”

家鄉的春節“故事”

今年的春節我又可能不回家了,我已經好幾個春節沒回去了,不知家鄉今年的春節還會不會裝故事,不知今年的故事會不會裝得比以往更熱鬧。每個不在家鄉的春節,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熱熱鬧鬧的裝故事風俗,那是一種美在其中、樂在其中、薰陶在其中的風俗,至今想來都回味無窮。
裝故事就是以一種亮相的形式裝扮歷史或書籍中的人物或事件。在家鄉,裝故事的風俗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文革後一直延續著,每年從七年級晚上開始。那時我們那個小縣城只有兩條主街道,叫東關街和南關街。實際上是一南一北的兩條街。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其中的一條街裝了臺故事到另一條街,於是另一條街第二天就裝兩臺故事回敬這條街。一來一往,故事越裝越多,一直裝到正月十五。兩條街就在無形中比賽故事的多少和精緻。但不管怎麼變,每年的故事都是從姜太公釣魚開始,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每年都會出現,改革開放以後又增加了一些現代的故事。
一到七年級晚上,市民們都會在火爐旁邊一邊吃著東西一邊閒聊一邊側著耳朵聽外面的動靜。大約在九點左右,鑼鼓、鈸聲便會從東關街或南關街的方向飄來,於是人們紛紛朝聲音的方向跑去。走到近處,你就可以看到,前面一位老翁打扮的人穿著古裝,頭上挽著髮髻,手裡握住一根沒有鉤子的釣魚杆。敲鑼打鼓和點燈的兩三個人都跟在後面。觀眾這時就會議論開來:看,姜太公來了,這個姜太公扮得還真不錯,手勢很準之類的。這一行人一直要把整個對方的街走完才息聲回去。第二天,對方街道或許就裝出峰火戲諸侯和管仲、鮑叔牙兩臺故事。這樣就進行完了第一個回合的較量。接下來兩條街道的競爭就一晚不止以一臺的數量遞增了。大部分的故事人物都以小孩來裝扮:把小孩固定在四方桌上,站著或坐著,由幾個身強力壯的人抬著,不用說唱,只通過道具、服飾、身姿和音樂來表現人物形象和事件。道具也很豐富,惟妙惟肖,比如打鐵的會一路打出火星來。在這延續半個月的遊行中,人們可以看到化蝶飛舞的梁山伯、祝英臺,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多愁善感的黛玉葬花,忍辱負重的蘇武牧羊……這一行行的遊行隊伍在短短的半個月裡就把歷史的神話的天上的人間的故事演繹了一遍,像一條歷史的河流在人們眼前有聲有色地流淌過去。人們就在看故事的過程中走過了上下幾千年。
記得有一次我那9歲的小妹也被“借”去裝了一回故事。她裝扮的是穆桂英,在家早早地吃了飯就去化妝。小妹穿著一身笨重的衣服,身後插著幾面旗,樣子挺威武的,可是她被固定在桌子上不能亂動。一個晚上下來,她腳都站軟了,一回到家就叫苦。不過過後我們再問她這事時,她卻說挺有趣的,站在桌子上比誰都高,真威風。
幾年前的一個春節,縣裡面也開始重視起裝故事這民間風俗來了。那一年我正好在家,正月十五的晚上從七點鐘開始,兩條街的近百臺故事都匯在一起遊行,燈火通明,照得白晝一般。隊伍拉了一公里多遠,在國道上把過往的車輛都堵住了。不過那些車上的人也一個個好奇地觀看整個遊行,並無厭煩之色。聽說後來為了不堵塞交通就不再游到國道上去了。每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場都由縣裡組織,還發獎呢。
幾年了,家鄉的“故事”只有在思念和夢裡不時地出現,遠方的我只能在那想象的壯觀場面裡數著一臺臺熟悉的故事,數著家鄉人們一張張喜悅的臉。
※本文作者:東施之顰※

標籤:春節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