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15篇)

史記6.5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史記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史記有感(15篇)

讀史記有感1

暑假期間讀了歷史書中所提到過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在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而在歷史人物方面,《史記》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從這方面來說也是一部具有價值的著作,雖然讀歷史書會有些煩悶、難懂,但我是結合歷史書上學過的知識來讀的,自然樂在其中。這部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對了解歷史知識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讀史記有感2

《史記》50多萬文字,記3000餘年事。能在史記中留下名字都人物,都是非常之人。什麼樣的人物能入太史公的法眼呢?萬乘之主的帝王自不待言,穩佔本紀之列。就帝王而言,據其功績不同,所佔有的文字也很大差異。太史公惜墨如金,不會把每個帝王的事蹟都記錄下來。功業煊赫,影響深遠,佔很大篇幅的帝王屈指可數,有很多也只是留下了名號,如某生某,某傳某而已。

且不論帝王,只看歷史洪流中浮沉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那些人物大都在世家及列傳裡,能入世家大則都是在歷史中煊赫一時的王侯,其他則都在列傳裡,列傳總共也就70篇,而且最後一篇還是太史公自序,並且還有6篇是為匈奴、東越、南越、朝鮮、大宛、西南夷,諸蠻夷國所作的專。其餘的每一篇人物數量不同,充其量也就200餘人。3000年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億人,王侯將相的數量自是很小一部分。3000年內,數十億人中,除了王侯將相,值得太史公為之立傳的寥寥無幾。

本紀、世家且不管,列傳的那幾百人物也大都是王侯將相。有些人立下了非常之功,如孫子、吳起、蘇秦、張儀、伍子胥、商鞅、白起、廉頗、樂毅、韓信、彭越等;有忠臣謀士,如管仲、晏嬰、范雎、屈原等;有的以節義名世,如伯夷、叔齊、延陵季子、魯仲連等;也有權臣外戚。真正屬於小人物類的,也都有令人景仰、稱道的地方。如百家諸子,如老子、韓非、孟軻、荀卿等,以其思想;司馬相如、鄒陽、枚乘等,以其文學;還有刺客、遊俠、醫、卜等,以其義氣、技藝。反正入得了《太史公書》的人物,都有其非常過人之處,而那樣的人真可謂是萬中無一。

想到此處,我不覺失落起來。以我現在的作為,是斷入不得史書之列。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我就不能做出非常的舉動,非常的`事蹟。突然感覺我的人生好蒼白,沒有值得講述的故事,沒有引領時代的思想,沒有可以令人景仰的品格,甚至沒有自己。日日只為追逐生存的資本,汲汲於富貴,慼慼於貧賤,庸庸碌碌,得過且過,與螻蟻無異。似此一生,與《史記》裡到人物相比,未免太失敗了。我所僅有的優勢就是我還活著,利用這優勢,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不應當氣餒,所缺的就是勇氣而已。找回勇氣,活出自己,然後就足夠了。

讀史記有感3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裡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其實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畢竟去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周圍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去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去遊說各國,最終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力量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史記有感4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史記故事》的書,其中我讀懂了《烽火戲諸侯》和《大禹治水》這兩個故事。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個兵馬一會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周幽王眯起眼睛,拍手稱好。

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都是火光。鄰近的諸侯見著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來了。一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有,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面面相覷,周幽王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果然,褒姒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有多久,敵軍真的打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那些諸侯們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周幽王等人都被殺了,褒姒被擄走。從此此國滅亡。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情不自禁地想:褒姒當時應該並不是在笑諸侯們跑來跑去,其實在笑周幽王的無能、愚昧。就像有時候同學說沒帶作業,其實沒完成,結果下一次真的忘帶了,老師說什麼也不信了。我們應該做到誠實守信,如果你欺騙了別人,別人就不信任、不相信你,你也會受盡委屈。總之,誠信是金、誠信是寶,我們都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四千多年前,在堯統治的年代,黃河流域爆發了一次很大的`洪水。老百姓田裡的莊稼被洪水淹沒,房子也被沖毀了,還有很多人被洪水奪去了生命。老百姓沒有辦法生活,只好搬到山上去住。

為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堯把所有大臣召集到一起,研究治水的辦法,大家一致推薦“鮮”去治水,可是連續九年治水沒見成效,而且水災越來越嚴重了。

後來,舜接替了堯的位置,他親自到災區去考察。舜看到鮮對洪水束手無策,便問他:“難道普天下竟沒有能治理洪水的人了?”於是鮮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禹前來治水。

禹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他沒有用父親的辦法治水,而是開鑿水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最後禹和百姓一起,不怕辛苦勞累,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

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間,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上,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史記有感5

今天晚上,我在明亮的燈光下一口氣讀完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接受了傳統文華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薰陶,讓我增長了知識,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陶冶了情操,讓我塑造了品格,總之一句話受益匪淺。閱讀其中一個個歷史故事,我才瞭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麼悠久,祖國的文華是何等輝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這個故事先講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然後講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每天認真整理史料;接著講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最後講司馬遷用畢生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史記。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蠻的腐刑,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極大殘害。但是他忍辱負重,他把父親臨終的囑託牢記在心,這也正是支撐他堅強地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司馬遷的一句話說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了這樣的信念,才會有史記這部鉅著的誕生。他把事業看的高於一切,把個人的`恥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值得我學習。他子承父願,用生命寫成的史記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魯迅先生將它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看到司馬遷忍辱寫史,我又想到歷史上許多人物: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牢裡,寫了一部易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孫子兵法和詩經三百篇……

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幹出一番事業;有的人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幹出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出一份力,為社會出一份力。願我的生命顯現價值,願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讀史記有感6

第一次讀《史記》是在高二,那時候年少輕狂,總覺得歷史老師講得不夠通透,索性買了一本嶽麓書社的《史記》,三個月時間,囫圇吞棗。那年大學聯考出的課外文言文裡就有《田單列傳》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大學時,被古代文學老師一番“威逼利誘”,選修課程再讀《史記》,學期考核得了一個優。上班工作後,當了語文老師,教材裡有《史記》的文章節選,帶著學生們一起讀了一些“常規”篇目,後來還講過幾次公開課。所以《史記》對我而言,太有意義了。這次讀書,又選《史記》,也算有一份情懷的驅使吧。

《史記》一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部分。作為史書,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記錄歷史,但是卻依然要有大的歷史框架做為成書的脈絡。

我們縱觀全書,發現本紀是《史記》全書的大事綱要,是經;世家、列傳是寫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是緯。要想弄清某人某事與其前後左右的關係,必須看本紀;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體細節,必須看世家、列傳。所以,讀《史記》必須要先讀本紀和表。

讀《史記》總也繞不開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因為很多時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學和史學區分得那麼清楚,可能會很難分離,分離了之後也很難確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當讀《史記》,必然會首選《項羽本紀》(後文均稱“羽紀”)。這是因為羽紀的影響太大了。羽紀堪稱是太史公《史記》的得意之作,充分彰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精神”。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記錄,都有著其他本紀無法比擬藝術魅力。但是就從史學文字記錄體例來看,我還是首推《高祖本紀》。而且如果系統的讀《史記》,那麼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讀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記錄方式,在以“本紀+表”為綱要外,人物傳記之間還可以起到一個相互參照的作用。比方說“鴻門宴”則在《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均有記載,並且是依據傳主個人視角而寫。這樣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觀記錄歷史了。所以我覺得讀本紀也要參考這樣的讀法。所以這次讀《史記》中的本紀,我首推《高祖本紀》,它不像《始皇本紀》、《文帝本紀》等那樣簡簡單單,只有一個輪廓;也不像《項羽本紀》、《呂后本紀》那樣集中地寫人物、寫事件,完全像一篇傳記。它介於二者之間,既有對劉邦這個形象本身的比較細緻全面的描寫,同時又照覽全國,又簡明扼要地提挈著全國各地區、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千頭萬緒,而又井井有條。這才是《史記》“絕唱+離騷”的根本屬性。這一點是後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比方說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降維打擊”寫成列傳,司馬光乾脆把項羽拿來做了一個帝王得失的“教材”……

讀《史記》能讓我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性思考。同時也能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深刻的對於中國悠悠歷史的認識。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說了這麼多,好像有點偏離語文學科了。幹嘛要從史學角度去分析全書的讀法呢?其實,如何讀書本就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命題,那麼如何讀史書,讀史書的方法也自然是語文學科的範疇之內了。讀史書,可以瞭解其情節,但更多的還是要讀出史書的原汁原味,讀出作者的創作想法,在這兩點基礎之上,再去讀史書的價值和意義吧。

讀史記有感7

相信《史記》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它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規模巨集大,體現完備,偉大而雋永。

我是最近才愛上《史記》這本書的。書裡的經典故事,如堯舜禪讓、商湯伐桀、曹劌論戰、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覺得趣味無窮。然每次閱讀《史記》裡的人物故事時,我總是會想——歷史上有的人被視為英雄,後人深深地銘記於心;有的人落下千古罵名,遭受後人唾棄;有的人就彷彿一粒粒無聲的塵埃,被永遠地埋沒在時光的沙土間,沒有被歷史記住。同樣是人,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來,“人生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所以說,《史記》中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人生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影響,這種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人生目的,回答“人為什麼活著”的問題;人生態度,表明“人應當怎麼樣活著”;人生價值,判別“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現,書中記載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比如說大禹,他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積極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就是這樣,“牽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重,同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大禹樹立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他以人為中心,為人民服務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標準。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著大禹創造了屬於他的輝煌人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大禹,《史記》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繫江東子弟、忠貞不屈、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為醫有醫德的扁鵲,還有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的李廣等等。他們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做到堅持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們的人生活動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然而,像《史記》中記載的負面人物,比如說,貪慕美色,不思國政,不體恤民情,壓迫人民的紂王;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促使楚國大亂的費無極;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的趙高……他們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沒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完全奉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人生活動完全與群眾與社會的需求脫離。他們的種種行為制約了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被後人唾棄。

我想,讀像《史記》這樣的歷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以史為鑑。從歷史留下的經典故事中,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樣燦爛輝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將近結束時感嘆:“我這一生沒有白活!”?如何才能讓自己憑小小的力量為社會做最大的貢獻?如何才能讓自己最終死得重於泰山而不是輕於鴻毛?

雖然說我們不必成為英雄,但想要過一段意義非凡的、有價值人生,我們還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們必能在平凡的世界裡,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讀史記有感8

這是一本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五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本由司馬遷花費18年光陰寫成的書,這是一本記載了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如兵馬俑,西漢·玉舞人,三輪銅盤,這是一本寫的由被王朝統治5000年之間的歷史,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 臥薪嚐膽 講的是:當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後,勾踐回國後,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吃飯時舔舔苦膽。親自耕作,夫人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也從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謙卑有禮,招待的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與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勾踐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與百姓,尋機報復吳國。吳王因打了勝仗不管朝政,越國富足,吳國衰落。四年後越國攻打吳國,一次又一次,吳國疲憊不堪,越國大敗吳國。

我們做人應像勾踐一樣,失敗了再爬起來不要氣餒才會成功。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的興旺;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有許多愛國的人,有:鄭成功,司馬遷,陸游······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

讀史記有感9

聽窗外雨的聲音,時而如微風拂過輕揚的柳樹,時而如暴雨掠過水麵。一種節奏,一種韻律,一種閒適,更有一絲愁緒!讓我想起了《史記》,感受到了美,一種莊嚴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有感10

秋風哺育著果園裡新鮮的果實;送來了晶瑩閃爍的小露珠;吸允著乳汁的甜蜜;染紅了如手掌半大的楓葉;叫醒了正在沉睡的人們。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它的名字叫地球。是人可能忘記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美麗而寬廣,長江、長城是她的手臂,黃山黃河是她的髮絲;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堅強,廣闊的黃土高原是她的胸脯,巍峨的'珠穆朗瑪峰是她的腳跟,她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

我愛我的祖國,他擁有五千年光輝的歷史,如司馬遷花了十三年寫成的輝煌鉅著——《史記》,這本書曾被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於《離騷》;又如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這個名字來源於宋神宗的:“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等這些書向我們介紹了我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瞭解這些,有助於培養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也有助於我們祖國文化的代代相承。就說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這三千餘年間的歷史,其中有一篇讓我不得不感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他最擅長騎射,可以說百發百中。有一次李廣任北平太守時,外出打獵,天色已晚,他錯把一塊普通的石頭當成一隻斑斕的猛虎,一箭射過去,射中目標。當士兵去撿的時候才發現射的不是猛虎,而是石頭。箭頭是入得很深,拔也拔不出來。不僅如此,上面還有許多對王侯將相、老百姓的列傳、世家等。此外司馬遷還寫過一句富有人生價值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千言萬語,我只有一句話:“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祝願祖國永遠年輕,永遠快樂!

讀史記有感11

“千古之絕作”這是樑其超之平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的.品評。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她就是《史記》。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書中的許多故事讓我魂牽夢繞,從書中,我知道了三皇五帝,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從書中,我認識了秦始皇,項羽,還有漢高祖劉邦;從書中,我理解了“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臥薪嚐膽”。從書中,我認識了陳勝、吳廣,蕭何、張良,還有莊子、老子、和孫子;從書中,我認識了屈原、商鞅、藺相如,扁鵲、廉頗、伍子胥。

掩卷之後,閉目沉思,書中名句耳邊迴響:“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明不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等等,舉不勝舉。

司馬遷,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傾畢生精力,全部心血為我們奉獻了一部巨集偉鉅著,令多少人為之忘食,其中也有我。

讀史記有感12

《史記》一書中,記錄了無數君臣,從軒轅、顓頊、帝嚳、堯、舜到成湯、秦穆公、楚莊王、勾踐等等,這些都是好壞分明,才能卓越,品德高尚,一心為民的賢良領袖。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

那時候,趙國經常與林胡、樓煩、東胡等北方遊牧民族交戰。趙武靈王看到胡人作戰時使用騎兵、弓箭,具有極大的靈活力和機動性;而自己的隊伍卻是採用兵車、長矛,非常不方便作戰。且胡人的服飾為窄窄的短襖,與中原的'寬袖長袍相比,做事既靈活又方便。這些趙武靈王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了富國強兵扭轉捱打的局面,趙武靈王決定學習胡人的優點,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可訊息剛一傳出去,就有不少人反對,堅持追隨傳統,認為改革就要違揹人心。但趙武靈王有了樓緩和肥義這兩位忠臣的支援,率先穿起了胡服。趙武靈王還與反對穿胡服的群臣辯論,他說:“違背古質未可厚非,遵循舊理並不值得稱道。平凡的人總是流於世俗,賢人卻能開展變革。”趙武靈王還親自登門勸說自己的叔父穿胡服。後來,趙國終於強大了起來,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我認為趙武靈王的觀點非常正確。對我們有益的當然可以發揚,若我們無益,就要革故鼎新,不能讓惡習害了我們。有一句諺語說:“按照書本趕車的人不會摸透馬的性情,用古法來約束今世的人不會通曉事物的變化。”當今時代,逢年過節就放煙花、放鞭炮。這的確是祖先留下的習俗,表示喜悅和歡慶。可你知道嗎?煙花的有毒氣體對空氣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而呼吸空氣來生存的生命體又有多少面臨著生病和死亡!這些,不就是所謂的“傳統”、所謂“習俗”造成的嗎?所以我們要向趙武靈王那樣,推倒惡習,趨利避害,發揚真正的優良傳統!

讀史記有感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古詞,往往可以瞬間讓人們的思想穿越至浩瀚的歷史長河,濁浪排空激起漫天飛舞的歷史點滴,化作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一眨一眨中明暗間移,但是總和後世之人保持者一定的距離,遙遠而又神祕。

《史記》,一部人物紀傳體的史書,開創了我國史學的先河,如今讀起來,聲情並茂,朗朗上口。說它很遠,終遙不可及;說它很近,卻隨手可摘。說它厚重,卻是無韻之離騷;說它通俗,卻是史家之經典。從盤古開天到武帝北伐,一段神祕悠遠的時空,一個英雄倍出的年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一曲蕩氣迴腸的輓歌,就在太史公的筆鋒落處一一展現,一個上下貫通,縱橫交錯的舞臺緩緩拉開了大幕,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將相英名萬古揚,嬉笑怒罵風雲變,生旦淨末化書香。

讀史記,首先感受的是司馬遷的"智".你看,他是生活在漢武帝的年代,古人的考古難道比我們還要精準嗎?開篇三皇武帝,結語北擊匈奴,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大漢崛起,蠻夷振慌,天開地合,縱貫古今。上古那一段毫無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他筆下鮮活了,連黃帝的後宮,司馬遷都瞭如指掌------"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禹的人品他也清楚------"禹為人民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人可親,其言可信",是天書託夢,還是神仙傳授就不得而知了。或許太史公曾神遊於那一片蠻荒之地,穿行於未闢鴻蒙之初,其神祕感往往讓讀者心馳神往。"想象"是人類特有的技能,其實想象往往包括假設與推理,太史公把這一人類特有的技能發揮到了極致,越千年之推理,斷前世之假設,點點滴滴匯聚成他腦海中的宇宙,在本無星光的夜空裡中揮灑出銀河的燦爛,可是一種超凡的智慧。

其次感受的是司馬遷的"情".2-3千年之前,人類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喜歡讀歷史的人初衷一定是一種探尋的激情驅動著讀者。是呀,上千年的距離,他們的情感,品格,風範,於今有異乎?太史公此時即化為一位心理學家,探究歷史人物的心理,把扣歷史人物的.脈搏。天空中飄來一絲雲,雲知道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夜色裡升起一輪月,月曉得那天那景那人那語。似乎一切的蛛絲馬跡都被司馬遷牢牢抓住。高祖(劉邦)曰"將相寧有種乎?大丈夫當如此!"籍(項羽)曰"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吾可取而代之。"有了語言,人物就有了心理,他們的言語似乎記錄在天空裡,又被司馬遷抄在《史記》中。千千萬萬個人物就有千千萬萬個心理,司馬遷以一人心度萬人心的壯舉,可稱一奇。"天似穹廬,籠蓋四涯",千年的星空,他揣摩出了每一顆星星的形狀,給予了他們不同的靈魂,可是一種強大的情商?

"智"與"情"難道說就代表了司馬遷和《史記》的全部嗎?不知讀者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無論是司馬遷還是《史記》本身,我個人認為,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背後,貫穿始終的就是一個"誨"字,誨"字才是司馬遷最想表達的,也是司馬遷最想留下的。在我看來他就是通過滿懷心智和熱情地抒發扼腕嘆息之"悔"來表達諄諄教導後人之"誨".人之悔,史之誨,悔過世事誨英雄。煮酒論英雄,哪位歷史人物能夠坦然一笑,敢說一句"今生無悔"呢?又有那段歷史是一段完美的程序,所以"悔"是常態。人往往最樂此不疲的就是修飾自己,很多的人都說過"今生無悔",其實連他自己都不信。然後又有誰真正做到無悔?嬴政應當有悔,悔不該舉國之力勞民傷財,身死之後江山短命;項羽應當有悔,悔不該鴻門宴上心慈手軟,終釀烏江殺身之禍;韓信應當有悔,悔不該自立齊王功高蓋主,慘遭呂后高牆屠戮;李廣應當有悔,悔不該一意孤行兵敗雁門,削職為民壯志難遂……是"悔"織就了歷史的脈絡,更是"悔"啟發了千年的思索。此時的司馬遷已慨然打開了心中的"蟲洞",將一個大大的"悔"字拋向了後世千秋,在後世英雄的內心,樹立起一座無形的地標,只可惜很多人在順境中每每忘記參照。數百年後,有文人慨嘆:"嗟夫!前車之鑑,後車之覆矣,後人甚哀之。然則,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之!"教誨之深,痛徹心扉。不知道這些話,會戳到多少人的痛點,可往往就是"痛",才是真正的苦藥良方。"悔"有多痛,"誨"就有多深。因為很容易有"悔",所以我們才要更加珍惜,才要時刻省視自己,從而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司馬遷本人有悔嗎?也應有!少不經事,心直口快,不講策略,直言抗命,為重臣申辯的結果是身遭腐刑。悔呀!獄中著史,唯有用信念沖淡悔恨,是壯舉也是一種救贖,更是一種自誨。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榮辱。"有人說回頭能看到多遠的歷史,就能向前走多遠的路。讀歷史,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境遇與書中的境遇來比較,相互借鑑,每每受益匪淺,讀歷史還有一大樂趣便是以無悔結局揣測有悔之事實,對史實進行各種的假想,已達到讀者無悔之心態,極妙!

深夜裡,我常常仰望星空,閉上眼睛,側耳傾聽,幽暗深邃的夜空中時時劃過陣陣迴響,時而如人聲鼎沸,時而如烈馬嘶鳴。我知道這些都是遙遠的絕響,是時空的絕唱,他們曾經主宰著世界,曾經在世間劃過燦爛的驚鴻,又像流星一樣遠去,消失在昨夜的星空。那些已看不到的輝煌,只有你靜心之時才能感知他們的存在,依然是那樣絢麗。我有種感覺,他們並不曾遠去,似乎就在蒼穹中注視著我們,審視著時間的一幕幕悲歡離合,也和我們一起延續著不朽的生命。

讀史記有感14

在散學典禮結束後,老師推薦我們看《史記》。我細細品味著《史記》中的每一個人物,司馬遷把為祖國作貢獻的人和為自己的利益不惜祖國的利益而危害祖國的人都描繪的活靈活現。

看完了史記我知道,司馬遷完成的歷史鉅著卻是在受了酷刑和身心受到侮辱後在牢獄裡完成的。老師說:“司馬遷是在頑強的毅力和父親的囑託下完成的。”我認為還有另外一種觀點:死也要死得有價值,“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於是司馬遷把《史記》寫完,為國家作一些貢獻,給後代留下財富。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使司馬遷受後人尊敬,使《史記》名垂青史。

我們的`祖國也具有司馬遷的精神。雖然過去被外國人侵略,但我們國家經歷了這些歷史事件也猶如一頭甦醒的雄獅,慢慢地強壯了起來,現在已經是東方的一條巨龍屹立在地球之上。在20xx年,在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立60週年的今天,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強大。

所以我們要努力讀書,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學習司馬遷的精神國家才會更加強大。

讀史記有感15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著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遊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