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史記—五帝本紀》讀後感

史記2.0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史記—五帝本紀》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五帝本紀》讀後感

《史記—五帝本紀》讀後感1

史記一整本書其實當數三皇五帝篇目最為無趣,盡數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輕聲敘述著那距今實在太過久遠的遠古時期,講中華大地最初的故事。沒有太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俠客豪情也沒有英雄悲歌。然而翻開舜的故事,讀來卻實在令人心生慨嘆。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百善孝為先這樣從古流傳至今的句子,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孝之一字從來都是時間長河裡艱難前行的人必堅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當是家人相處時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過父不慈子當不當仍做孝子。

幼年喪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卻是那個凶頑的盲眼父親,偏這樣的父親極其寵愛續娶的後妻與狂傲暴戾的小兒子。於是這個孩子被迫早熟,年紀尚幼便一個人去歷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燒製陶器,在壽丘製作日常用具,在負夏經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勞作從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卻從未對家人的偏心而抱怨,從來都抱有赤誠之心寬容待人。可即使如此,總還有人容不下他。孩子從來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為什麼會有父親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殺死自己的兒子?火燒糧倉、活埋地下,無所不用其極。行凶者甚至在意識到他們殺死了舜後,驕傲的說自己是主謀。可是舜啊,他實在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親與兄弟一門心思置他於死地只為得到他的糧倉和妻子,偏還在死裡逃生回到家中後,對他們更好了。為什麼行凶者沒有意識到呢?沒有意識到舜之所以擁有糧倉與妻子,擁有他們沒有卻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為他傳至遠方的孝名。

猶記得曾經看過的動畫,主角便是舜,畫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裡只穿著件單薄破舊的'外衣,而歪在家裡塌上的象,身上是嶄新的棉衣。舜帶著空籃子回到家裡,盲眼的父親以為舜穿著新棉衣還偷懶,找來木棍便要抽他,偏這實誠孩子一動不動任他打。木棍抽開本就極其單薄的布料,露出內裡的乾枯木葉,孩子的背上許是已經青一塊紫一塊了,但他強忍著一聲不吭,紅著眼眶跪在雪地裡。

畫面定格在我腦海裡,我思量許久許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為家人險些喪命,這些他為什麼從未怨恨過。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總是懷有大仁大愛罷。

《史記—五帝本紀》讀後感2

《史記》歷來被奉為史學界的經典之作,更被魯迅先生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為《史記》不但非常充分地體現了歷史史實,讓我們感到每個歷史人物都很豐滿,而且這本書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往往兩三個字就能傳神地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讓歷史變得有韻味。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史記》是司馬遷頑強創作的結晶,命運的苦難對司馬遷進行精神上的洗禮,也成就了他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他對歷史犀利的視角和別樣的筆法。

剛開始讀《史記》確實有些吃力,首先文章中有很多生僻字,更有大量的文言詞彙需要查閱,甚至有的文言詞,一兩個字就能做出很長一句話的解釋,所以,利用空閒時間,僅僅第一篇《五帝本紀》就讀了五天。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讀完之後確實有不少感受。

完備禮儀自古有之

我們中國一直被稱為是“禮儀之邦”,讀完第一篇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在遙遠的五帝時期,禮儀就相當完備,慶賀喜事、避免凶險、宴請賓客、軍事活動、賞賜嘉獎,這些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就比如每個帝王都會專門選一個官員負責祭祀活動,包括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不同的祭祀也要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應該佩戴哪種不同的玉製福信;在君主去世三年之內應該如何服喪,不能做什麼事這些都有詳細的禮儀制度。其實這些禮儀在之後的朝代發展地日趨完善,前段時間去河南省博物院參觀,在夏商周時期,青銅文化和陶瓷文化已經發展得非常鼎盛,每件器皿都雕刻得非常細緻,而且大部分的物品上面都雕刻有極其精緻的圖案,其實這也是我國禮儀制度的體現,不同地位的人,物品上的圖案不一樣;款待不同級別的賓客,所用物品上圖案也不一樣,所以,漸漸地,對我國的禮儀制度簡直到了歎服的地步!

農業大國名不虛傳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這一點在五帝時期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論是黃帝還是其他各位君主,治國之初都是把這麼幾件事放在首位,首先種植五穀,安撫萬民,考察四方,讓四方百姓的溫飽問題都得到解決;其次是根據天象推算四時節令,一方面是為了順應大自然,種植合適的農作物,另一方面是祭祀上天,以保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後君主還會派專門的官員去教化萬民,教他們如何耕作,如何遵守作為父母、子女、兄長、妻子、臣子應該遵守的`準則,其實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證人民能夠和睦相處,安居樂業。

禪讓制度利國利民

黃帝之後,他的孫子高陽沉靜、穩練、有智謀,於是即帝位,稱為顓頊帝,顓頊之後,他的侄子,也就是黃帝的一個曾孫高辛即位,稱為帝嚳,帝嚳之後,先立了他一個兒子摯即位,但摯不善治國,於是帝嚳的另外一個兒子放勳即位,稱為是帝堯,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帝位的繼承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制度,而是誰適合繼承、誰有能力就讓誰擔任國君。後來堯把帝位傳給了舜,雖然他們之間也有那麼一丁點的親戚關係,但從舜往上查七輩人都是平民,到舜這一代已經是無人問津了,但堯還是經過多方面考察,得知他的能力後,把帝位傳給了他。之後舜把帝位傳給禹,更是沒有親屬關係,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其實這樣的帝位繼承方式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

所以五帝時期君主的本意,並沒有太多的私心,只是想把國家治理好,讓人民安居樂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權欲越來越重,才有了後面的嫡長子繼承製,才有了加強中央集權,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才有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如果我國一直都保持禪讓制,現在的中國會不會更加傲視群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