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陶淵明的詩詞《酬劉柴桑》閱讀

《酬劉柴桑》

陶淵明的詩詞《酬劉柴桑》閱讀

魏晉•陶淵明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鬱北牖,嘉穟養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遊。

【賞析】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這兩句寫田園秋景。庭院中落了一層厚厚的樹葉,秋天已然到來,本該是悲秋的時候,而陶淵明卻陡然一轉,寫鬱鬱蔥蔥的菜園、穀穗飽滿的稻田,將秋景描摹得生機一片。他將困頓不堪的生活描繪得情趣盎然,將人生的苦難美化成世人嚮往的田園。詩中以隱居躬耕的自然樂趣和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道理來酬答劉柴桑,儘管其中帶有消極的思想,但在樸素純和之中,卻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樂趣。

擴充套件閱讀: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擴充套件閱讀:陶淵明的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汙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