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

傳說2.09W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那麼小編在這裡給大家講講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

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

1936年8月,紅軍到達陝北一年多後,毛澤東和楊尚昆聯署,向參與長征的同志發起徵稿啟事。毛澤東號召寫回憶錄,目的是爭取外國人對紅軍的物質援助。這在長征結束後本就有計劃,但因軍事緊張而暫時擱置。陝北局面出現轉機之後,為向國際宣傳紅軍和爭取募捐援助,所以發起集體創作。

經過三個月後,共收到稿件200餘篇,約50萬字。左翼作家丁玲和參加過長征的成仿吾參加文稿的編輯工作,而全部工作則由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負責。最後徐夢秋還撰寫《關於編輯的經過》,直到1937年2月22日全書完成,取名為《二萬五千裡》。不過毛澤東為避免刺激國民黨,顧全統一戰線大局,該書直到1942年底才出版,更名為《紅軍長征記》,但也只是作為“黨內參考資料”。

《紅軍長征記》是長征親歷者在長征結束一年多之後寫下的回憶文字,記憶猶新,撰文的也大多是記憶力好的年輕人,因而是一部關於長征的最早的真實記錄。斯諾著《紅星照耀著中國》的許多素材皆取之於這本書。此書到1954年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在內部發行的《黨史資料》上發表時,刪除了何滌宙《遵義日記》、李月波《我失聯絡》、莫休《一天》等5篇文章。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選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也沒有收入何滌宙《遵義日記》等5篇。

為什麼要刪掉何滌宙的《遵義日記》呢?其實看看他在日記裡寫了什麼就知道了。

何滌宙的《遵義日記》詳細寫到他在遵義的十天生活。這十天沒有行軍打仗,是他在長征期間難得的愜意時光。

第一天,進入遵義,看到街上鋪子家家門口掛了“潰兵搶劫暫停營業”的牌子。

第二天,進街上館子。何滌宙約同蕭、蘇、馮三同志去逛街買東西后,一起到遵義規模最大的川黔飯店點了辣子雞丁,醋溜魚,血花湯等六七個菜。一盆辣子雞丁堆得滿出來,大家都很滿意。

第三天,何滌宙去了土豪家,搬到了一個蔣師長的公館去住,那是遵義算得數一數二的漂亮洋房子。何滌宙的房間可以看見整個遵義城,他燒著白炭,靠在搖椅上,看著土豪家拿來的畫報,感覺自己是個“布林喬亞”(資產階級)了。

第四天,街上鬧哄哄的擠滿人在歡迎朱毛。第六天,他又到川黔飯館去吃辣子雞丁,不過其中一半是白菜,何滌宙還跟夥計理論,夥計答應明天一定做好。第七天的時候,何滌宙再到川黔飯店吃辣子雞丁,這次少得連盤子底都鋪不滿,並且大部分是豬肉,何滌宙和朋友決定以後不來吃了。

第七天上午,何滌宙還把組織分配的打土豪獲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縫店改做皮衣,結果袖子沒有皮,長只到膝蓋,裁縫偷工減料,何滌宙大為生氣,爭論過後裁縫願意賠布。

第八天晚上開同樂晚上,和女學生跳舞,何滌宙說大家都興高采烈,認為當晚最精彩的就是女學生跳舞出臺。何滌宙的蕭隊長還跳了莫斯科帶來的高加索舞,何滌宙覺得女學生算是今天開了洋葷。

第九天準備行動。第十天,天未亮就告別遵義,土豪家搬來的東西送給群眾,何滌宙穿上遵義的紀念品“大衣”,又開始上路了。

紅軍在遵義的十天,正是中共歷史上有名的“遵義會議”召開之後,上層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上政治鬥爭,但基層的紅軍卻過上了幾天“小布爾喬亞”生活。

《遵義日記》的作者何滌宙懂外文,愛打球,也會享受,是一名有文化的教員,原是國民黨第五十二師工兵營少校營長,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曾在紅軍大學講蘇軍條令。他是在與紅軍作戰中被俘,才參加了紅軍。何滌宙是一個工兵專家,在長征途中的主要貢獻就是架橋。何滌宙一度擔任過紅軍大學的教務部主任,但最後卻不知所蹤,據蕭勁光回憶,後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何滌宙說要去大城市看病,到武漢以後不辭而別,離開了革命隊伍。

紅軍長征在遵義另一件比較有名的事,也就是用茅臺酒泡腳。現在茅臺集團都已將此事作為《紅軍與茅臺酒》的紅色歷史故事寫進了茅臺酒廠文化中。

在長征結束後徵集的回憶文章中,其中有一篇題為《茅臺酒》的文章,是時任紅一軍團教導營教員熊伯濤寫的。文章寫到,還離茅臺有五六十里的時候,很多人就在打聽“茅酒”的訊息,特別是在沒收土豪財物時。進遵義前有不少人在泥滑路中跌跤,互相之間也以“明天拿前面的茅臺酒來滋補一下”作為安慰。到茅臺鎮時,看見“成義老燒房”裡面擺著上百口可裝二十擔水的大缸,還有幾千瓶已裝好的。熊伯濤和他的戰友們喝了個夠,還用衣服包著三瓶酒帶走。

除了熊伯濤的回憶外,紅軍一些高階將領也有回憶文字。據長征時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治委員的楊成武回憶,打下遵義後,從土豪家裡沒收來的財物、糧食和茅臺酒除了分給群眾,留了部分給部隊。“時候,我們指戰員裡會喝酒的,都過足了癮,不會喝酒的,也都裝上一壺,留下來擦腳活血,舒舒筋骨……”

在遵義會議後調任一師參謀長的耿飈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十六日攻佔仁懷。這裡是舉世聞名的茅臺酒產地到處是燒鍋酒坊,空氣裡瀰漫著一陣陣醇酒的香。儘管戎馬倥傯,指戰員們還是向老鄉買來茅臺酒,會喝酒的細細品嚐,不會喝的便裝在水壺裡,行軍中用來擦腿搓腳,舒筋活血……”

長征時任紅三軍團教導營政治委員的李志民在回憶錄中的寫得更為豐富。當時有戰士想到白酒能舒筋活絡,連日行軍打仗兩條腿都跑得痠疼麻木,於是用茅臺酒擦擦腿腳。訊息傳開後,有戰士拿臉盆找酒窖去打茅臺酒,還把酒盛在臉盆裡,輪流泡腳,互相接摩揉搓。李志民的警衛員也給他打了半臉盆茅臺酒來,不過卻被李志民批評了,警衛員還爭辯說“兄弟部隊早用這個辦法泡腳了,你還批評我”。

何滌宙的《遵義日記》等文章被刪除,是因為按照50年代宣傳工作者的思維邏輯,發現當年參加長征的紅軍幹部的某些敘述,已經和當時宣傳的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絕的敘述典範不相容。建國之後,人們對長征的認知已逐漸程式化,刪除這些與主流表述不相符的文章,也就“合情合理”。

關於遵義的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蹟,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範圍。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前120xx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xx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0xx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

明萬曆二十八年(1620xx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0xx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0xx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

標籤:遵義 傳奇 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