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藏族民間故事

傳說1.04W

藏族是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藏族民間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藏族民間故事

藏族民間故事一:藏族神話傳說

明光市司巷北有一座山叫大金山(今屬五河縣),在大金山的東山坡處有片墳地,其中有兩座較大的墓葬,一座是何老太爺之墓,另一座是何家老太太之墓。這何老太爺是光緒皇帝的眾多老師之一。這皇師怎麼會在死後從千里之外的北京將靈柩送來此安葬的呢?這裡有許多蹊蹺的故事。小精靈兒童資訊站出品

據說,甲午戰爭以後,一批著書立說的學子,變法維新的思潮,迅速形成具有一群眾性的變法維新政治運動。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當時正值中法戰爭結束不久,他痛感民族危機深重,滿懷愛國熱情,寫了五千餘字的上皇帝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項建議。1895年5月康有為又邀請十八省舉人在鬆場庵集會,宣傳由他起草的上皇帝萬言書,在萬言書上簽名的有1300多人。萬言書上遞到都察院,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同年5月6日,康有為又連續兩次上書光緒皇帝。光緒皇帝讀到了第三次上書,感到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對挽救清朝統治危機十分有用,非常重視,命令抄送慈禧太后、軍機處和各省督撫。從此,維新派開始取得皇帝的支援;同時也受到了清廷保守派的抵制與打擊。維新派和守舊派的鬥爭十分激烈,最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將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的瀛臺,重新"訓政"並下令搜捕維新派。戊戍維新運動失敗了。大批參與維新運動的人士被逮捕、殺頭、坐牢、免官。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何老先生,他曾遠洋留英,對改革君王制方面有一些較先進的主張。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之始將何老先生招進宮,拜何為師。短短百日維新失敗,何老先生遭受牽連,被打入囚牢,當時被關押在蕪湖官牢。小精靈兒童資訊站出品

何老先生被關押期間,因光緒帝只是被軟禁,所以蕪湖官牢的牢頭和牢卒對光緒帝的先生也不敢得罪,因說不定哪天又得勢了呢?這何家當時也是京城知名富商,開有洋火廠(火柴廠)、洋胰子廠(肥皂廠)等數間大工廠和幾間較大的洋貨商行,日進金以斗量。何先生被關押在蕪湖,何家子弟少不了上下花錢打點。牢中上下因都收到何家的好處,對何先生也特別的關照。一日牢頭與何先生飲酒時,給出了個主意,讓何家花錢找一和老先生相貌相似的人代為坐牢。經牢頭這一點撥,何先生之子人稱何扁頭,便下功夫四處尋找。這日,何扁頭從蕪湖探獄返京,在鳳陽府臨淮關遇一酒鬼因在飯店飲酒後無錢付帳,正和店小二撕扯爭吵。何扁頭見此人身高、胖瘦、面貌均和父親有點相像。於是何扁頭代付了所欠酒錢,並拉他到一旁詳細詢問。原來此人叫陳子衡,五河縣司巷(今明光司巷)人,因做小生意虧了本,回家又怕家人奚落,已流浪多日。何扁頭把自己的想法詳細和陳子衡一說,誰知陳子衡滿口答應。於是陳子衡成了何先生,入了蕪湖大牢。

藏族民間故事二:斑竹姑娘

在金沙江畔有一處風景秀麗、氣候溫和的地方。村裡的人們喜歡種竹子,尤其喜歡種楠竹。楠竹比楠木長得還高,用處也非常多。村裡一戶貧窮的母子守護著祖先留下來的竹林。但管轄這一帶的土司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他買下了村裡所有的竹子,並命令長成後砍掉。

這戶窮人家的母子忍著眼淚看著楠竹一天一天向空中長去。少年朗巴(西藏語“兒子”)非常喜歡其中的一棵楠竹。朗巴的眼淚落到楠竹上,楠竹便長出斑點來。可是,竹子長到和朗巴一般高的時候,就再也不長了。過了一年,土司派人砍楠竹來了。朗巴趁土司派來的人沒注意,把那棵楠竹藏到深淵中,後來又把它拽了上來。可奇怪的是,從竹子中傳來了哭聲。朗巴小心地劈開楠竹一看,裡面竟有一位可愛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很快長大 ,母子倆都叫她“斑竹姑娘”。隨著年齡的增長,兩個年輕人相愛了,母親也希望她能夠成為自己的兒媳。

那個貪婪的土司死後,他的兒子便和商人的兒子、官家的兒子、驕傲的少年、膽小而又愛吹牛的少年成了朋友。這5個人根本沒什麼真才實學。他們看到美麗的斑竹姑娘便來求婚。朗巴不在,母親感到很為難。斑竹姑娘於是給他們每個人出了一道難題,並給予他們3年的時間來解決。讓土司的兒子……尋找撞不破的金鐘;讓商人的兒子……尋找打不碎的玉樹;讓官家的兒子……尋找燒不爛的火鼠皮衣;讓驕傲的少年……尋找燕窩裡的金蛋;讓膽小而又愛吹牛的少年…尋找海龍額頭上的分水珠。

5個男子都想盡辦法去解決各自的難題,但最後都失敗了。

土司的兒子聽說緬甸有口金鐘,但那是邊境的警鐘,並有雄兵晝夜守護根本不可能偷走。於是,他從深山中偷了一口銅鐘,鍍上金給了斑竹姑娘。斑竹姑娘用錐子一戳,金箔脫落,銅鐘被戳了一個大洞,土司的兒子羞得急忙上馬逃走。

商人的兒子聽說通天河有棵玉樹,但他不想受爬山越嶺之苦,便聘請手藝高超的工匠數人,用上等的玉石製成玉樹。但當他把玉樹交給斑竹姑娘的時候,那些工匠卻來了,責備他不付工錢上前打碎玉樹,並將其扭走。

官家的兒子到了很遠的地方也沒找到燒不爛的火鼠皮衣,後來,他聽說深山中的一座古廟有,便去了。他在那發現了一個石匣,裡面有一個包裹,開啟一看,是一件火紅色的鼠皮袍子。他把它交給斑竹姑娘,可斑竹姑娘用火一點,鼠皮袍子就被燒成了灰燼。

驕傲的少年破壞了人家屋簷下的燕窩卻沒有發現金蛋。有個少年騙他說摩天台的畫樑上有金蛋。那摩天台很高,這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剛要把手伸向燕窩的時候,被雌燕啄破了眼睛

膽小而又愛吹牛的少年給了僕人很多金銀和刀槍,讓他們到海里取龍珠。可是,等了兩年誰也沒回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帶著僕人乘船出海。他們遇到了大風,被拋到南海的孤島上。

總之,這5個人都失敗了,斑竹姑娘和朗巴結為了夫妻,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藏族民間故事三:吳棠的故事

吳棠,字仲宣,號棣華,明光三界人。先祖於明代中葉由徽遷滁,始卜居於三界。世代以來耕讀相守。吳棠自幼勤於學,艱苦自力,家境貧寒,常在月光下苦讀。少年時考中秀才,後中道光20xx年(1835年)江南鄉試中為舉人。先後五次赴說會考,均名落孫山。道光20xx年(1844 年)經"大挑"合格,被朝廷任命為清河(今淮陰)知縣,從此步入仕途。

吳棠為貧苦人家出身,一生耿直不阿,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但貪官汙吏,豪紳富賈視之為仇敵,這就使吳棠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下面蒐集整理的兩則小故事是在明光一帶民間流傳較廣泛的。

(一)慈禧不忘吳棠送銀之恩

相傳吳棠在任清河知縣前,在安慶候職,當時懿貴妃的父親惠徵是安徽省候補道員,在徽州候缺已九年之久,尚未能實授官職,生計艱難,吳棠十分同情惠徵,常送些錢物接濟。棠調補清河知縣空缺。一日吳棠正在縣衙批閱公文,有衙來報:"河岸邊停一奔喪船,弔喪人說與大人是好友,船經此地想與大人相見敘舊,因有孝在身不便進衙拜訪,特請大人上船暢飲。"

吳棠轎至岸邊,喪船上的人早在岸邊恭候,來到近前,原來是少時同窗好友。吳棠得知同窗好友的父親去世,因這位老人曾接濟過少年時的吳棠,今老人去世,吳棠心裡打算贈送奠儀紋銀三百兩作為喪葬之資。可手邊沒有那麼多的現銀。他鄉遇故知,少不了把盞論情。兩人邊敘邊談,邊談邊飲,你一杯、我一杯直到夜深。兩人都有九分醉意,方才你送我,我送你又來回拉了一回鋸,吳棠方上轎回府。

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吳棠一骨碌爬起來急令人取三百兩銀子送往河邊,一再囑咐是條喪船。

差人揣著三百兩銀子一路小跑來到河邊。無巧不成書,河邊一條喪船,船家正和僱主為船錢僵持不願再走。船頭一位披麻戴孝的美貌小姑娘苦苦哀求船家,到達地點一定多補點銀兩,岸邊已有許多圍觀者,紛紛指責船家認錢不認人,過世者孬好也是個候補道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了地點還能缺你船錢。船家紅著臉辯解道:"諸位有所不知,一船十幾人到達地點,光吃喝少說也得五十兩銀,眼下我也是倉中無糧,墊不起這筆錢呀。"說完眉毛鼻子皺成一把,蹲在船頭直嘆氣。差人看到這般情景很是生氣,撥開眾人跳上船頭大聲說:"船家莫怕,我家老爺已差小的把這三百兩銀子送來了。"說著從懷裡掏出銀子送給正在哭泣的小姑娘,姑娘雙手接過銀子問那差人:"你家大人尊姓大名?"差人答:"清河縣令吳棠,吳大人。""是幾年前在安慶候職的吳棠大人嗎?"差人點點頭:"正是。"那姑娘感激涕零說:"聽爹爹說吳大人幾年前 就接濟過我家,今正逢困境,吳大人又送銀接濟,玉蘭我有朝一日定當厚報,葉赫那拉氏族一定會永遠記住這位大恩人。

標籤:民間故事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