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兒童故事

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

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1:站出來的總統

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一個早春二月,在當時蘇聯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裡,出生了一個男孩。這是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艱辛的童年就開始了。男孩的家裡有6口人,他們全家擠在一起,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子裡,男孩的家裡除了農莊裡分的一頭奶牛之外,就沒有什麼別的值錢的東西了。

男孩上學了,他學習非常刻苦認真,成績也非常優異,而且,同學們也都非常喜歡和擁護他,所以,他在同學中的威信很高。但是,有些老師卻不喜歡他,並把他當成一個壞學生,甚至有好幾次,有的老師向學校提議,希望能開除這個男孩,因為,這個男孩在班裡總是喜歡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鬼點子。最讓老師惱火的是,當這個男孩或者班裡的其他同學受到老師的不公正的批評後,男孩總是會勇敢地站出來說話,他那些有情有理的話語總是讓老師無言以對,瞠目結舌,十分尷尬。

那年學校的畢業考試結束了,男孩的各門功課的考試成績都非常優異,幾乎門門功課都是滿分,因此,男孩對自己能夠圓滿順利的畢業充滿了信心。學校舉行畢業典禮的那天,會場上的氣氛非常熱烈和隆重。一個個學生都走到臺上,恭恭敬敬地從老師的手裡拿到了自己的畢業證書。當男孩走到臺上的時候,他說自己有話要說,希望能得到主持典禮的老師的同意。主持典禮的老師感到很新奇,他想聽聽這個男孩究竟要說些什麼,就同意了男孩要發言的請求,臺下的同學們也都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發言。於是,男孩在臺上開始說話了,他先是對那些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幫助過自己的老師致以誠摯的感謝,臺上和臺下的人都給予了他讚許的掌聲。接著,男孩開始評論自己的班主任老師,並尖銳地指出了班主任老師在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他指出,班主任老師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得當。他的話語讓當時在臺上端坐的那位班主任老師又氣又急,非常尷尬,也非常惱火。

畢業典禮結束之後,男孩去拿自己的畢業證書,學校卻告訴男孩,他不能得到自己的畢業證書,學校只能發給他一張肄業證書。男孩對學校這樣的做法非常不服氣,他認為,自己已經通過優異的考試成績證明了,自己是有資格拿到畢業證書的,學校拒絕發給他畢業證書是一種極其無理的行為,學校這樣的行為侵犯了他的權利。於是,男孩開始在學校以及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來回奔走,為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而大聲疾呼。經過男孩的不懈努力,上級主管教育的機構專門成立了一個檢查班主任行為的工作委員會,最終,那位被男孩評價為教育方式非常不得當的班主任老師受到了處理。男孩以自己無畏的勇敢精神而站出來大聲地說話,他最終得到了那張應該屬於自己的畢業證書。

這個男孩沒有因為自己出身貧困而看不起自己,他戰勝了自卑,在那些和大家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利問題上,該說話的時候,他敢於站出來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去爭取公平和公正。這個男孩就是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葉利欽,他一直保持著該說話時就要勇敢說話的處世風格,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和輝煌。

很多時候,人生就需要勇氣,需要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只有具備了無畏的勇氣,才會從囿於自我的小天地裡解脫出來,才會更廣泛自如地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聽到不同的聲音,共鳴或批評。正如歌德所說:“卑怯的人嘆息、沉吟,而勇者卻向著光明抬起他們純潔的眼睛。”

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2:王羲之練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鑑是好朋友,稀鑑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鑑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鑑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郡鑑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3:愛提怪問題的“低能兒”

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併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均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因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人之一,他創立的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具有“改變世界”的重大意義。那麼,這樣一位科學鉅子的童年時代,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1882年,愛因斯坦來到這個世界已經3年了,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天真活潑,愛說愛笑。他總喜歡靜靜地坐在客廳裡,歪著腦袋認真地傾聽從母親的指間流淌出來的優美動人的音樂。母親看著他那聚精會神的憨樣,開心地笑了,說道:“瞧你一本正經的模樣,簡直就像一個教授!嗨,我的小寶貝,你為什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動了動嘴脣,沒有回答母親的問話,但他那對亮晶晶的眼睛卻撲閃撲閃地不斷眨動著,顯示出快樂的光芒,他的內心已經體會到音樂的優美流暢,但他卻說不出口。

愛因斯坦的父親喜歡郊遊,經常興高采烈地帶著全家人到野外去遊玩。小愛因斯坦十分喜歡這種活動,那美麗動人的湖光山色,那聳入雲霄的參天大樹,那頌歌般的松濤,那金色的陽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卻不愛說話,不能用語言把這一切表達出來。而比他小的妹妹卻象一隻百靈鳥,一路上歡快地唱著、叫著。

鄰居家的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遊戲,小傢伙們在一起盡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這裡面卻沒有愛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的角落裡玩搭積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後默默地坐著,忘情地欣賞自己的傑作。就這樣,小愛因斯坦已經四五歲了還不大會說話,這時,父母有點兒著急了:“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父母親趕緊為他請來了醫生,卻沒有檢查出什麼毛病。

小愛因斯坦在常人眼裡,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大會說,一方面則因為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覺得有些低能、傻氣,大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礙。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無知的問題,原來出自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慾。愛因斯坦那被人誤認為平庸低能的小腦瓜裡,充滿了對這個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幾乎沒有安寧的時候。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一天,爸爸送給他一件小玩具――羅盤。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小愛因斯坦為此心花怒放,立刻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

羅盤中間有一根指北針,尖端一頭塗著紅色,顫巍巍地抖動著,總是頑固而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轉動盤子,想偷偷改變指標的方向,但無論他怎樣轉來轉去那根針就是不聽指揮,紅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愛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轉身子,從朝北轉向朝南,心想:“這個指北針總該跟著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驚:紅色的一端依舊指著北方!

“太奇怪了……”愛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想去向父親詢問,可靈機一動,他馬上自己做出瞭解答:“對,這根針的旁邊一定有什麼東西在推著它,所以它能永遠保持一個方向。”

於是他翻來覆去地研究羅盤,想在指標周圍找出那神祕的東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麼也沒找到。這個童年之謎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也許,愛因斯坦日後對電磁場的深入研究,其靈感就是源於童年時代那謎一樣的小玩具羅盤呢。

愛因斯坦的童年本來就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如今有了羅盤這個有趣的夥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發沉默不語,父母還以為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這件有關羅盤的童年往事,給愛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許多年後,他還常津津有味地回憶。

到了上學的年齡,與同齡孩子相比,小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十分木訥,動作遲緩呆笨。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便呆頭呆腦一句也念不出來。同學們私下裡都嘲笑他,認為他是一個“差勁的落伍生”。愛因斯坦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他雖然很愚笨,然而卻很善良、虔誠,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老實頭”。

6歲時,愛因斯坦迷上音樂,開始學習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優美音樂將他帶入了一個美妙的境界,音樂曾一度使他著迷。然而,練習小提琴時機械、重複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厭倦。就這樣,小愛因斯坦以平淡無奇開始了國小生活,又以平淡無奇而結束。此時的小愛因斯坦與同齡人相比,不僅沒有超長之處,反而多幾分笨拙。

10歲那年,小愛因斯坦告別了國小,成了一名中學生。此時的德國軍國主義思想如洪水猛獸般到處氾濫,到處橫衝直撞。在學校裡也不例外。那些老師像軍人一樣將希臘文、拉丁文一個勁兒地往學生頭腦裡塞,而學生的職責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對這種學習方式,小愛因斯坦煩透了,有意無意間將自己的興趣轉移到了自學數學上,數學成了他中學時代的的業餘愛好。

愛因斯坦的叔叔是一個工程師,對數學也很喜歡,有一次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寫了ab2+bc2=ad2,並滿臉神祕地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兩千多年以前的人就會證明了,你也來試一試。”12歲的愛因斯坦此時還不懂得什麼叫幾何,但他被這個定理迷住了,決心試一試,他一連幾個星期苦苦思索,尋找著證明的方法,到第三個星期的最後一天時,竟然被他證明出來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他的創造才能萌動了。

隨著年齡的增大,愛因斯坦的眼界逐漸開闊,能使他產生興趣的事物也變得越來越複雜。12歲時,愛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裝的幾何教科書。他懷著興奮神祕而又略帶恐懼敬畏的心情把書翻開,從頭一頁歐幾里德的第一條定理讀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氣把全讀完,深深為幾何定理的精密、明確和嚴整所折服。對一些定理,他反覆地進行琢磨和思考,有時還嘗試著撇開已有的論證方法,另闢蹊徑,自己來重新證明,愛因斯坦總會高興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體會到發現真理的巨大快樂。

愛因斯坦幼年時代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強。不久,他又自學了高等數學,中學裡的老師已不是他的對手。當他的同學們還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時,小愛因斯坦已經遨遊在微積分的天地裡了。

愛因斯坦在數學王國裡成績卓著,而其他學科引不起小愛因斯坦的興趣,成績就很差,不少老師對他這種學習態度都很看不慣,並多次責備過他。一次,小愛因斯坦的父親問學校裡的教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可以從事什麼職業,這位老師竟直言說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這位老師對小愛因斯坦的成見非常深,認為他是一塊朽木,已再無雕刻的價值,竟勒令他退學。就這樣,愛因斯坦15歲那年就失學了,連畢業證都沒有拿到。

愛因斯坦自幼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有一段時期,他對《大眾物理科學叢書》這本通俗科學讀物著了迷,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時時翻閱。正是這本書,不但使愛因斯坦破除了宗教的迷信,而且引導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奧祕的巨集圖大志。

在少年愛因斯坦的身邊,還總是帶著一個小筆記本,那是為隨時記下靈感的火花而用的。16歲那年,又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佔據了他的頭腦:假如某種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攝影機,跟隨在光的後面,用光速飛奔,那麼,會發生什麼情形呢?他把問題捕捉住,記在本子上。但正確的答案又去哪裡尋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新的難題、新的挑戰。

正是這個令愛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難問題,孕育了未來相對論的神奇萌芽。也許,這可以看作是小愛因斯坦向科學堡壘發起的第一次勇敢進攻。

小愛因斯坦日後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與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他生長在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他是十分寬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護他的氣質與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母親很著急,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無所成,而他的父親則說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適應學校的規則,及學校機械的教學罷了。等他長大了,瞭解了周圍的一切後,就可以順利適應了。”父母沒有將他視“弱智兒”,沒有因為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幫助他成長與發展。

1895年的秋天,16歲的愛因斯坦離開了親人,獨自登上開往蘇黎世的列車,開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標籤:短篇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