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

歷史本身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合起來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歷史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歡迎閱讀與借鑑!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篇一:商鞅南門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了,他的兒子渠樑被立為新國君,叫做秦孝公。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樣,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為了改變秦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他下決心發憤圖強,招收賢能,向中原國家學習,進行變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其他諸侯國來的客人,誰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視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華的人。

有一個叫衛鞅的人,本是衛國國君姬妾所生,姓公孫,他在魏國做過官,但沒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於是,他來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

秦孝公問他,如何才能讓秦國富強起來。

衛鞅似乎早就考慮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想富強,必須發展農業,獎勵耕織;要整頓軍隊,賞罰分明;另外,還要取信於民,說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衛鞅的意見,當即就拜他為大夫,讓他著手準備變法的事。

許多貴族大臣害怕變法損害自己的利益,極力反對。於是秦孝公就把衛鞅、甘龍、杜執等人召進宮裡,商議變法的事。

秦孝公說:“實行變法,就需要破除舊法,改變古禮,這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的批評,你們說應該怎麼辦才好呢?”

衛鞅說:“幹一番事業,遭到別人的反對,是常有的事。如果大王患得患失,這件事永遠不會成功。”

甘龍和杜執是保守派,當然極力反對衛鞅的主張。

甘龍說:“聖人的‘禮’、‘義’怎麼能隨便違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麼能任意更改呢?”

杜執也說:“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變舊制,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更法度。”

衛鞅反駁說:“古代禮制不同,你們說應該效法哪一種‘禮’?帝王不相因襲,我們又應該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話,完全是庸人之見。”

秦孝公聽了衛鞅的話,堅定了變法改革的決心。

衛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當兒戲,於是,就在新法公佈之前,在南門立起一根大木頭。

他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

大家都以為他在開玩笑。

有的說:“扛木頭就給那麼多金子,我才不信呢!”

有的說:“世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呢?一定是說著玩的。”

就在人們議論紛紛的時候,衛鞅又提高了賞額,他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給他五十兩金子。”

人群裡走出一個小夥子,扛起木頭就走,一直把木頭送到了北門。

衛鞅馬上取出五十兩黃金,當著眾人的面,賞給了這個小夥子。

這件事立即傳了出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

衛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新法令公佈了出去。

新法施行十年後,秦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沒有盜賊,百姓“路不拾遺”,家家富裕,人人豐衣足食,秦國的國力大大加強了。

到公元前350年的時候,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革:將都城由原來的雍城遷到了咸陽,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依照魯國和魏國的規模修建了宮殿,把城鎮和鄉村合併為縣,全國設立四十一個縣;統一度量衡;實行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買賣。

這一次改革,秦國迅速富強起來。

公元前340年,衛鞅率領軍隊攻打魏國,一舉奪回了被魏國侵佔的黃河兩岸的土地。為了表彰衛鞅的功勞,秦孝公把商邑,也就是今天陝西省商縣東南一帶的十五座城封給了衛鞅。從此以後,人們也把衛鞅叫做商鞅。

商鞅變法得罪了許多秦國貴族,秦孝公死後,他們向秦孝公的兒子秦惠公誣告商鞅謀反,結果,秦惠公下令用五馬分屍之刑把商鞅殘忍地殺死了。

商鞅雖死,可他推行的新法卻取得了成功,秦國也因此強大起來,最後統一了中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篇二:蘇秦“合縱”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拜師學藝,與張儀一起在鬼谷子那裡學習縱橫之術。他曾經去見周天子,可是沒有人在周天子面前推薦他。於是,他改變主意,到秦國去求見秦惠公,向他獻計如何兼併六國。

可秦惠公剛剛殺了商鞅,對遊說之士非常反感,他對蘇秦說:“翅膀還沒長硬的鳥,是不能夠高飛的,你的意見很好,可惜我現在還無法做到。”

蘇秦碰了軟釘子,可他並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寫信給秦惠公,秦惠公卻依舊不理睬他。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身上的錢花光了,衣服也破舊不堪,蘇秦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家後,父母、兄弟、嫂子、姐妹,包括他的妻子都嘲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每天靠賣嘴皮子混飯吃,竟不知羞恥,怎麼好意思回來呢?

家人的話讓蘇秦十分傷心。

從此,蘇秦埋頭苦讀兵書,仔細研究各諸侯國的政治情況,察看他們的地理位置,瞭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十分用功。夜裡讀書睏倦了,就用錐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把血都扎出來了,疼痛讓他重新精神起來,他便又聚精會神地看書了。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他覺得自己能夠說服諸侯,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了。

公元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見到了燕國的國君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有土地二千里,壯士幾十萬,戰車六百乘,戰馬六千匹,糧食充足,百姓安樂,國家太平。可是,大王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麼嗎?因為燕國的南面有趙國這個大屏障!大王為什麼不親善近鄰趙國,反而要把土地送給遙遠的秦國呢?大王如果依我的計策,跟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去聯絡中原諸侯共抗強秦,這樣,才會永保燕國安全。”

燕文公非常贊同蘇秦的主張,他說:“先生說得有理,我願意聽從您的建議。”

於是,他為蘇秦提供了大量的禮物,讓他去遊說趙國。

蘇秦前往趙國,趙肅侯聽說他來了,親自到郊外迎接。

蘇秦對趙肅侯說:“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來打趙國,原因在於他害怕韓國和魏國從背後襲擊它。如果秦國一旦消滅了韓國和魏國,您想一想,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您了。我曾仔細研究過地圖,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各國諸侯聯合起來,發誓結盟,一起對付秦國,那秦國就孤立了,怎麼還敢來欺負六國呢?”

趙肅侯說:“我年輕,做國君的時間短,您的合縱計策我聽了,感覺受益匪淺。如今,您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諸侯,我願意跟隨。”

趙肅侯送給蘇秦一百輛馬車,一千斤金子、一百雙玉璧、一千匹錦繡,請他去聯絡其他各國諸侯。

蘇秦奉趙肅侯之命,先後向韓、魏、齊、楚四國諸侯,詳細說明了割地求和的弊端和聯合抗秦的好處,各國諸侯都覺得他說的有理,一起趕到趙國去簽訂盟約。

蘇秦憑藉他的如簧之舌,終於使六國合縱的局面形成了。所謂合縱,是指弱國聯合進攻強國,具體點說,是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南北為縱,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謂之“合縱”。

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在趙國的洹水,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北部,正式訂立了合縱的盟約,大家公推蘇秦為“縱約長”,把六國的相印都交給他,讓他專門管聯盟的事。

蘇秦“合縱”計劃實施之後,秦國十五年未敢派兵出函谷關。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篇三:張儀“連橫”

張儀是魏國人,他跟蘇秦一樣,原來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政客。張儀師從鬼谷子學習遊說之術,學成之後,開始在各諸侯國之間遊說。他曾求見過魏惠王,可魏惠王沒有見他,於是,他又來到楚國,可是,楚國也沒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國相國的門客們懷疑他偷走了相國的玉璧,把他抓起來,打了幾百板子。

他回到家裡,妻子見他被打成這個樣子,眼淚不由流了下來,心疼地說:“你如果不去學遊說之術,會受到這樣的恥辱嗎?”

張儀張開嘴,問:“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說:“舌頭還在。”

張儀自信地說:“舌頭在,這就足夠了。”

張儀得知蘇秦在趙國為相,就去投奔他。原以為蘇秦會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給他一份差事,誰知,蘇秦不但不幫他,反而譏諷他:“你那麼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權向大王推舉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張儀一氣之下去了秦國。

他去秦國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一直跟著他,與他同吃同住,還給了他馬車和金錢,資助他去見秦惠公。秦惠公聽說張儀來了,十分高興,很快召見了他,並拜他為客卿。張儀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卻要回趙國去了。到這時,張儀才知道,這個朋友其實是蘇秦的門客,而暗中幫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蘇秦。

原來,蘇秦怕張儀貪圖小利而磨損鬥志,特意用激將法激發他前往秦國。另外,蘇秦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讓張儀暗中幫他,不使秦國拆散六國剛剛建立的聯盟。

張儀非常感激蘇秦。

後來,蘇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縱”謀略漸漸不被六國採用,六國互相攻擊,給秦國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公元前320xx年,秦惠公準備發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和楚國結成了一個新的聯盟,這兩個大國聯合在一起,對秦國極為不利。

秦惠公找來已是丞相的張儀商量對策。

張儀說:“只要我去一趟楚國,一定可以拆散齊楚聯盟。”

秦惠公一聽,十分高興,馬上派他出使楚國。

楚懷王聽說張儀的聲望很高,便親自召見了他。

張儀說:“臣下奉秦王的命令,特意來同貴國結盟來啦。如今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就是秦國與楚國,秦王看在大王的面子上,願意與您聯起手來,一起平分天下。大王聯合弱小的齊國,哪有聯合強大的秦國合算呢?”

楚懷王一聽,有些心動,就問:“丞相所說的都是實話嗎?”

張儀一本正經地說:“我乃一國丞相,說話怎能不算數呢?要是大王肯聽從我的意見,下決心與齊國斷交,秦王願意把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

楚懷王一聽,心花怒放,馬上答應了張儀的要求。

群臣都向楚懷王表示祝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與齊國簽訂了盟約嗎?楚齊結盟,秦國才不敢來欺負我們,這個結盟一解除,恐怕秦國的軍隊也就到了。如果秦國真的願意把六百里土地給咱們,大王不妨先派人去接收,等土地到手了,再和齊國斷交也來得及。”

楚懷王哪裡聽得進陳軫的話,他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去接收商於。

誰知道,張儀一回到秦國,就聲稱自己出門翻車摔傷了腳,一連三個月沒有上朝。楚國的使者不耐煩了,派人回去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以為秦國懷疑自己與齊國斷交不徹底,便專門派了一個人到齊國去,把齊宣王辱罵了一通。

齊宣王氣憤極了,他派人來見秦惠公,要求和秦國結盟,一起發兵攻打楚國。

張儀見楚齊聯盟徹底破裂了,這才重新出面,接見了楚國的使者。

楚國的使者提出商於六百里土地的事,張儀吃驚地說:“大概你們聽錯了吧?我是說我的封地六裡,可不是商於六百里。秦國的土地都是征戰所得,怎麼可以隨便送人呢?”

使者無奈,急忙回國向楚懷王報告。

楚懷王這時才發現自己上了張儀的當,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就發兵攻打秦國。秦惠公派大將魏章迎戰,結果楚軍一敗塗地。楚懷王派去的十萬人馬只剩下兩三萬,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被秦國奪去了。

張儀用欺騙的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趙、燕等國去遊說,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所謂“連橫”,是指跟隨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具體點說,是指“戰國七雄”的某幾國跟隨秦國去進攻別的國家,瓜分他人,壯大自己。東西為橫,秦地偏西,六國居東,因此,六國服從秦國為“連橫”。

標籤:春秋戰國 人物